后里西村

关键词:

  概况

  后里西村坐落在县城西南方向,距县城6公里,东邻西杨庙村1.5公里,西邻东耿村1公里,南邻李鹊村2公里,北邻皂户村3公里。村东南有村名碑一座,进村有雕龙大红门一个。村西300米有南北向团结沟一条。

  李姓人居住立村,称为李大村,后演变为里大村。1945年,里大自然村分为前里大、后里大两个行政村,1971年至1979年12月合并为里大大队。1979年12月后分为前里、后里西、南西里、后里东四个行政村。

  后西里村东北角,距村约500米处原有一小村庄名付刘庄,住着四户人家:孙福来、孙希孟,孙希礼、孙希颜兄弟俩,付云武。大约在1949年付云武搬到董家村居住,孙福来、孙希礼、孙希孟三户搬到后李东村居住。

  全村人均为汉族,有张、孙、成、聂、王、任6姓。张姓人是1369年河北枣强县迁入;孙姓人是由县内丁庄镇嘉靖年间(约1822年)迁入;成姓人是由县内颜徐村(约1820年)迁入居住;聂姓人是由县内李鹊村(约1820年)迁入居住;王姓人是由河北省某地(约1820年)迁入居住;任姓人是由县内任楼村(约1820年)迁入居住。

  明清两代属安仁乡。1911年属安仁乡安二保。1914年属弟区。1929年属第三区。1939年10月属临淄县六区。1943年9月属广饶县第三区。1948年12月属第三区董辛乡。1956年属李鹊区董辛乡。1958年属李鹊乡。2001年3月属李鹊镇皮里管区。

  解放前全村人口190余人。2011年,全村90户、286口人。其中男145人,女141人,18岁以下58人,60~69岁64人,70~79岁18人,90岁以上1人。均为汉族。全村18~60岁的154人中,具有大学文凭的22人,高中中专文凭的10人,初中文凭的20人,小学生60人,扫盲结业30人,文盲12人。全村18~60岁人口中,大学生22人,除继续上学深造的6人外,其他16人都在行政事业、接替企业、个体企业中工作,高中中专10人,有7人在工厂企业工作,3人务农,初中20人中有3人从事个体经营,其余的以务农为主,小学生以下102人。

  村庄面积为49952平方米,全村耕地面积670亩。村庄地势总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趋势。土地为黄河冲击平原较平缓的坡地。土壤属性为酸碱中和的中性土壤,适宜种植的树木有杨树、柳树、梧桐、国槐刺槐、榆树等各种温树种。适宜作物有冬小麦、春夏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地瓜等各种喜中性土壤作物。蔬菜有红萝卜、白菜等各种温带菜种。

  党政建设

  1946年该村成立农救会,两任农救会会长孙曰亭、王永春在上级党和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减租和土改运动,村民分得了土地,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7年三区区长(指导员)杨心田发展孙升阶、张维贞、任德3人为共产党员,并成立村党支部,孙升阶为党支部书记。2011年,全村有党员20名,团员20名。

  建国后至1954年是互助阶段,1954年初成立初级社,土地和生产资料逐渐往集体集中。1956年10月成立高级社, 1958年10月成立生产大队,此期间又多次大变革更迭。1968年7月至1980年12月是革委会,1980年12月更名为管委会,1984年7月管委会更名为村委会。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

  孙升阶(1947年3月至1949年10月)

  张维贞(1949年10月至1953年10月)

  董曰会(1953年10月至1955年7月)

  孙云辉(1955年7月至1960年)

  1960年后里分为后东、后西、西里三个生产队

  后里西党支部书记

  张维贞(1961.01—1962.12)

  聂在祥(1963.01—1965.12)

  孙清平(1966.01—1968.12)

  孙玉柱(1968.12—1970)

  1970年成立里大大队

  孙云尧(1970—1975.12)

  孙玉柱(1975.12—1979.12)

  1980年大队解体,分成四个行政村,本队为后里西大队。

  孙玉柱(1980-1982.12)

  聂作信(1982.12—1984.12)

  孙玉柱(1984.12-1988.12)

  1984年成为后里西村

  张善礼(1988.12—2007.12)

  刘维杰(2008.01—2010.12)(兼职)

  孙玉才(2010.12任职)

  历任管委会主任、村委会主任任职情况

  孙玉柱(1980年1月至12月)

  孙维平(1980年12月至1991年7月)

  张善礼(1991年7月至1993年10月)

  任世英(1993年10月至2002年04月)

  孙玉才(2002年1月—2011年5月)

  成胜杰(2011年5月-)

  农救会会长

  孙曰亭(1946年春—1948.12)

  王永春(1948.12—1949.10)

  贫协主任

  刘洪升(1979年12月至1970年12月)

  韩文洲(1970年12月至1980年12月)

  经济建设

  1947~1953年,土地属个人经营阶段,此时期以种植高粱、小麦、玉米、谷子、大豆为主,纯属靠天吃饭,好年景小麦的亩产250斤左右,粗粮作物约在300斤左右。自1954年至1957年初、高级社阶段,土地集体耕种,除增种地瓜产量略多一些(亩产约3000斤)外,其他作物均未有多大变化。1958年进入人民公社,因大量可种地瓜新品种,产量有较大提高。但因后期收获时青壮劳力都抽调大炼钢铁,剩余劳力老弱妇少,造成了增产不增收的后果。1960~1961年是旱灾最严重的三年,小麦产量只百余斤,1961年至1965年因良种的引进和化肥的使用,农作物产量有了大幅提高,小麦亩产增至350斤,粗粮均在400斤以上。1965年开始至大生产前,因水利条件的改善和机耕、机播,以及良种的广泛使用,产量有了显著提高,小麦亩产500斤左右,粗粮均达600斤左右。经济作物以棉花、黄烟为主,1954年至1978年是主要经济作物,在当时是集体经济资金的支柱产业。1978年后黄烟取消,只种棉花,皮棉高时在80斤左右。1990年棉田取消,主要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改革开放后,实行土地大包干,种田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由于水利条件、机械化以及良种的进一步普及和科学种田,至1995年全村亩产粮食已超吨。1990年,村内开始蔬菜大棚种植,有高温大棚45个,每个百米大棚年收入均在2~4万元,养猪专业户1个,年单项收入在3万元左右。

  1986年后土地自主经营,村剩余劳动力和有经营头脑的人员开始从事商业和其他行业。先后有1户开办面条厂1处,8户从事运输行业,1户从事机电经营。

  村庄规划建设

  村庄规划前,全村有200米大街一条,弯曲狭窄,房屋均为土木结构的土坯房,胡同3条约250米,有多条不通。1986年规划后,3条宽12米、长588米的大街,6条宽6米、长888米的胡同。院子长22米,宽17米,新规划房均为砖木结构,高3.4米(檐高),间均长3.3米。1989年基本完成。宽5米街道于2002年硬化,总投资3.8万元,建设标准为沥青石子铺面、度面石灰混凝土,6条胡同全是沙石铺面构成。2004年2月16日,四里合建里大门一座,总投资27884.88元。2011年下半年,安装路灯32盏、摄像头6个,整修街道5000米。

  村民吃水问题分三个阶段。1976年前村内的吃水为挑水。1976年后村民吃水靠到村外的机井挑水。1990年村内建了高压水泵,经管道输送到各家各户,及时放水。2005年全村用上镇自来水公司输送的标准自来水。

  电力设施是从1973年开始,部分田地用上了电机抽水。1980年后,大田浇灌全部用上了高压电。1980年前只有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1980年至2011年村内有两台100千伏安的和一台80千伏安的变压器,基本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

  社会事业

  1975年,开始组建文艺演出队、高跷队,曾多次在县参加演出并受到表彰3次。参加人员少时10余人,多时40余人,多为在农闲时义务参加活动。2007年村建文化大院一处。

  1911年前后,村民孙玉鑫在自家的场院房里办了第一所私塾学校,后迁至村西大庙,教师孙方田、王精明,时为第一所全日制小学。1930年后,学校迁至南西里孙方田家中,直至解放。解放后有公派教师常诸生等组建了第一所全日制1~5年级学校,教室设在孙福来家场院的空房里。1955年前后村里在村中心的大场院里筹建第一处较正规的全日制1~4年级学校。1968年,由乡教育组派校长张秀春进行大型改造。学校教室16间,办公室3间,教工宿舍5间,校内有初中班教师11人,学生240余名。1986年,四里联合董家村在前里村东筹建标准化教室20间,教师8人,学生1~5年级180名,组建了里大联小。2003年9月合并到皮里联小。2011年9月又合并到李鹊中心小学。至2011年,全村有大学生22人,硕士研究生4人,博士研究生1名。

  1970年,四里联合成立第一个卫生室,设赤脚医生3名。1991年后,卫生院派员组建较为正规的卫生诊所,有固定医生4人。2005年以来,全村人员100%参加新型医保。2012年4月,标准化卫生室搬迁至后西里村。

  电视机是1885年进村的,至1996年前黑白电视机基本普及。1996年后彩电进村,至2012年彩电用户人均1.2台,总计108台。电话是在1992年进村,2011年有座机户均一部,计90部。手机是1998年入村的,2011年有手机200多部,户均2.2部。电脑是在2002年入村的,2011年有电脑30台。2005年后电脑网络进村。家用轿车是在2005年入村的,2011年全村轿车20辆。

  机械化的进一步提高,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大多劳动力在各工厂企业和建筑行业工作,工资收入占到纯收入的40%以上。

  荣  誉

  1998年授予县双方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奖;1999年授予东营市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安全文明奖;2001年授予县双方文明单位奖;2006年授予县民间艺术演出奖。

  文物古迹

  后西里村西头原有庙宇一座,大约在1949年被拆掉。

  后西里村西北角距村约200米有碑楼一座,为成西朋之妻所建,因成西朋结婚后不足100天因病去世,西朋之妻王氏守贞洁终身不嫁,碑铭冰雪清霜,这也是旧社会妇女被压迫的血泪见证。

  传统工艺

  清朝时期,后西里村就有做神香的手工艺,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立四新时,把做神香的所有工具全部砸烂。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