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村

关键词:

  概况

  唐家村位于广饶县城南4公里处,李鹊镇政府驻地向北2公里,村东南与皮里毗邻,西南与西辛张相连,西北1华里则是西杨庙,向东半华里是东辛张村,居于辛河公路西侧。

  明永乐年间(1403年至1424年),唐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唐家庄子。后唐姓绝裔,村名依旧。民国所修县志皆载有唐家庄。1961年后称唐家。

  村内有李、孙、袁、崔、张5姓,大部分为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入,亦有当地居民杂于其中,详细情况已无可考。

  明清两朝隶属乐安县安仁乡。1911年属安仁乡安一保。1914年属广饶县第三区。1939年10月属临淄县六区。1945年9月属广饶县第三区。1948年属第三区董辛乡。1958年5月属李鹊乡,9月属东风二社,10月属李鹊公社。1964年3月属李鹊区皮里公社。1970年11月属李鹊公社。1984年7月属李鹊乡。2001年2月属李鹊镇。

  1949年,全村30余户,人口210人,男女性别比例大约各占一半,其中18岁以下约50人,60岁以上约30人。1953年底,农村初级社时,全村40余户,人口240余人,其中18岁以下近60人,60岁以上约40余人。1956年高级社时,全村近70户,人口300余人,其中18岁以下约75人,60岁以上约80多人。1958年人民公社时,全村320多人,80户,其中,18岁以下的约85人,60岁以上约65人。1961年,全村90户,共342人,其中,18岁以上95人,60岁以上75人。2011年,农村户籍约村民350人,共99户,其中18岁以下100人,60岁以上80人,男性居民占49%,女性居民51%。

  村庄面积75900平方米,耕地面积670亩,地处平原,自然条件优越。耕地主要分布在村西,村东及村北,其中村东约60亩,村北百余亩,其余五百余亩在村西,土壤主要是黄土壤,村西还有部分黑土壤,土质肥沃。

  党政建设

  1947年3月,成立区公所。1953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3月,转为高级社。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建立生产大队。1968年7月,成立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改为管委会。1984年12月,改为村民委员会。

  1947年3月,成立农救会,5月,成立民兵队,6月,成立妇救会,领导村内的革命斗争。同年5月,老贫农袁勤孟由区农救会干部李洪枣(太和村人)介绍入党,后又发展崔道平、孙振龙、李桂英等入党。1951年唐家、皮里、西辛三村成立联合党支部,任东海任书记,崔道平任唐家小组组长。1961年联村党支部撤销,唐家党支部成立,崔道平任书记。2011年,全村有党员26名。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              

  崔道平         1961年3月至1964年3月

  孙振龙         1964年4月至1967年3月

  袁永录         1967年4月至1976年3月

  孙其昌         1976年4月至1979年3月

  李景和         1979年4月至1981年4月

  孙志祥         1981年5月至1986年3月

  孙振京         1986年4月至1989年10月

  孙武祥         1989年11月

  历任村委会主任

  李全江         1947年3月至1950年3月

  袁永录         1950年4月至1956年3月

  孙振龙         1956年3月至1965年2月

  李长兰          1965年2月至1965年10月

  李兆和          1965年11月至1976年8月

  李长修          1976年8月至1978年7月

  李长兰          1978年7月至1979年11月

  李金修          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代)

  1980年12月至1983年3月

  孙振京          1983年3月至1988年3月

  李长修          1988年4月至1991年7月

  李树云          1991年8月至1992年3月(代)

  1992年4月至2004年10月

  孙武祥          2004年11月至2011年4月

  孙连祥          2011年5月-

  农救会会长

  李万成 1947.03-1949.10

  妇救会会长

  李桂英 1947.06-1949.03

  单秀英 1949.04-1950.02

  民兵队队长

  袁勤孟 1947.05-1950.03

  袁永录 1950.04-1956.12

  孙祝祥 1957.01-1958.10

  经济建设

  建国初期,农民从单干到互助组,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走上了一条集体化道路。贫富差距缩小了,基本生活保障了,但生产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粮食亩产始终徘徊在200至300斤左右,连“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亩产400斤都难以达到,更不用说“过黄河”(亩产600斤)“过长江”(亩产800斤)了。究其原因,路线、体制、是第一位的问题,出工不出力,推车流汗的工分不多给,”敲鸡打狗”的工分不少拿,当时流行一段顺口溜:“惹着书记没法活,惹着队长干重活,惹着会计钢笔戳,惹着保管挨秤砣。”主要种植玉米、小麦,亩产200~300斤,地瓜亩产3000斤,折瓜干600斤,还少量种些棉花、大豆。交过公粮,留下种子,剩下的是社员的口粮。每年每人分配小麦60斤至100斤,玉米80~90斤,地瓜400~500斤,折瓜干100余斤,全年口粮不足300斤。尤其在文革期间,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错误路线指导下,生产倒退,社员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联产计酬责任制到分田到户,个人承包。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随着高产良种的推广,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机械化程度提升,深井灌溉的普及,粮食产量以惊人的速度提高,小麦、玉米两季产量超双千斤,实现“吨粮田”,成为广南的大粮仓。继1993年、1996年两次较大的土地调整后,于2011年秋又一次调整了土地。耕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村民的口粮田,每人1.2亩,约占420亩,种植小麦、玉米、确保基本生活需求;一类是个人承包土地,建蔬菜大棚,发展鸡鸭养殖业等。1993年,村委会派人到寿光学习了大棚蔬菜,三年后又在村北建立38个大棚。2004年,又在村东北建7个高温大蔬菜棚,除去损坏的,至2011年,全村还有60个大棚,低温棚年纯收入可达两万元左右,高温大棚可达三至四万元。村民李树旺于2009年建成养鸭大棚,长180米,宽10米,计1800平方米,每次放养5500至6500只鸭苗,每年可喂6到7茬,年纯收入六万元左右。村民李树东、张国成于2010年建起长55米、宽13米的两个养鸡大棚。每个可放养一万只左右鸡仔,每年放养五至六茬,年纯收入可达七万元左右。

  三十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唐家村,村民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做皮革、纺麻绳、裹套包;有的炼油、熬腻子;有的搞电气焊维修;有的拉建筑队搞基建,发展到后来的吹塑、彩印、水泥预制件、大理石厂、化工厂等等。许多农民脱离了土地,向工业办厂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大踏步跨越。支部书记孙武祥曾创办吹塑彩印厂,村长孙连祥创办的科力化工集团已成为颇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民营企业,孙文祥创办东方大理石厂,李殿臣创办盛泰石材厂,孙明仁、孙宏奎创办吹塑彩印厂,李树本创办长山大理石厂,袁宝玉、张爱俊夫妻创办过纸箱厂,孙元祥创办服装加工厂,孙宏祥创办过糕点加工厂,李殿奎创办编织袋印刷加工厂,李佃清创办大磨滚子加工车间,李树仁搞起电气焊维修,李延平、李佃顺组建了装修包工队,孙群祥、李树良、孙文泉搞水电暖维修,孙宏德、孙东红组建了机耕机收大型农业机械作业队等。

  科力化工集团  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洪流席卷农村,发家致富奔小康成为农民的共识。出身贫寒的孙连祥,决心用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从炼油、搞运输开始,逐步积累资金。至90年代中期,开发运营石油化工产品。2003年,37岁的孙连祥在李鹊镇工业园区征用百余亩土地,建设了科力化工有限公司,本着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以人才为核心,以管理促效益,节能减排,安全首位的原则,奉行“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促发展”的宗旨,启动内力,借助外力,拼搏苦干,使企业的产值和利税不断增长,规模逐年扩大,至2014年,固定资产3亿元,拥有员工300人,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大企业。村内及邻村的许多中青年都在他的化工厂工作,为村民创收拓展了新渠道。孙连祥致富不忘众乡亲,每年春节都会慰问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并经常资助困难户,得到广大村民的交口称赞。

  村庄规划建设

  原来的唐家村坐落散乱,都是土坯垒墙,麦秸屯屋的土坯草房,屋檐高不超过2.5米,屋脊最高的不超过4米,五根檩条,好一点的七檩,间道长2.5米至3米,宽不超过4米,偶尔有几户砖镶门窗口,就是十分高档的。1984年,进行新农村规划,统一标准,南北长22米,东西宽16.5米,五间房每间3.3米、宽5米,屋檐高3米,屋脊高5米。东西大街2条,宽10米;南北大街一条,宽12米;街东胡同4条,街西胡同3条,宽度均为6米。2011年5月,对村容村貌进行统一标准,规划整理,把大街、胡同的路面全部硬化、亮化、绿化、修排水沟,墙体全部用水泥抹平,下部贴蘑菇石,上部刷墙漆,在大街的四个路口设限高器,防止重车压坏路面,并设置垃圾桶,保持环境卫生。三条大街安装了路灯以及灯箱广告牌,安装了监控摄像头。村北路口建设一座不锈钢吉祥门,正面书写“唐家村”三个金字,两侧配着两副对联:“倡导文明新风,共建文明新居”,“让农村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村北西侧树立着“唐家村”牌,背面镌刻着建村始末及隶属沿革。后街西头一座11米长,3.5米高的大彩影壁飞檐斗沿,琉璃瓦顶部两条金龙戏珠,一幅“富水长流图”。路东头北侧是1452平方米的村委大院,北面10间大瓦房,中间篮球场,南边是各种健身器材。村东路南原是一处倒垃圾的水塘,利用修路挖沟的土填平后修建了一座小花园,中间是圆形的花池,各种花草错落有致,周围种植了许多树木,有龙爪槐、垂柳、法国梧桐、北海道黄杨、桃树、杏树、李树、樱桃、山楂、石榴等,在树荫间放有石凳,石砌的甬路蜿蜒曲折,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休憩的好地方。后街中部南侧是一处363平方米的文化健身广场,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中间是篮球场,南侧是乒乓球台。健身广场是村主任孙连祥个人投资建设的,专为村民提供的健身娱乐场地。整个村庄整洁美丽、环境优雅,是市、县级双文明示范村、省级文化示范村。

  30年前,村民吃水靠水井,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水井干涸,只能挑着水桶到附近的机井挑水吃。1985年,村委会在村中空地打了一眼机井,修了蓄水池,定时开机放水,村民去挑。1991年,又打了眼深井,安装了压力罐,铺设管线,把水送到每家每户院中,村民吃上“自来水”,仍是定时放水。2006年7月,李鹊镇成立自来水公司,全镇统一供水,实现全天候供水。

  1981年,村里安装第一台50千伏安变压器。从此家家户户用上电灯。由于负荷大,解决不了浇地用电的需求。1989年购置了第二台80千伏安变压器,解决浇地用电的需要。2007年上了一台160千伏安变压器,把50千伏安变压器淘汰,同时更新了加高电线杆,再次统一标准架设线路及入户线,电表盒集中安装,设置保安器,提高了安全用电水平。

  社会事业

  1970年,建设了唐家小学。没有教室租用农户闲置西厢房;没有课桌把扒坟扒出来的棺材板用砖垒起来,学生自带小板凳解决;没有师资选村内有文化、有能力的李树祥、孙其昌做“民办教师”,生产队每年记一个平均劳力的工分。教育主管部门每月发2元补贴,俗称“六六六教员”,即每天六分六厘六,后来补贴提高到每月5元。1973年,生产队集资、集中劳力修建了五间校舍,其中一间办公室,两间的两个教室,是“复试班”,一三四年级占一间教室,二五年级占一间教室。上课时先给五年级的布置作业,再给二年级讲课,讲完后布置下作业,再给五年级讲课。为了解决夏天棺材板异味冲天的问题,师生们用“学农基地”种植棉花收入的钱,自己动手制作“纸浆课桌”——用水泥制出课桌、坐凳的面板,用砖垒起来,在把采集的榆树皮晒干磨成“榆皮面”与泡好的纸浆掺合起来,加上些水胶粉,形成粘稠适度的糊状物,抹在课桌坐凳面上,干了以后便是“纸浆课桌”。为了开展文体活动,继1974年的“纸浆课桌”展开的同时,又预制了水泥乒乓球案,单杠支架,开展乒乓健身活动。除语文、算术、政治、自然、珠算等文化课程外,还开设体育、唱歌、图画、手工劳动等副课,并组织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各类文艺节目,有笛子独奏、群奏,歌曲,现代京剧演唱,舞蹈,表演唱等;还自编自导了“四个老汉上工地”,四个十来岁的孩子匝上毛巾,画上黑胡子,手里拿着长杆烟袋,边唱边舞,风趣幽默。在学校的促动下,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孙林祥组织村内青年,成立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导小吕剧、歌舞、表演唱等节目,逢年过节到邻村交流演出,风靡一时。唐家小学在文化考试、文艺汇演等方面,均在李鹊公社教育战线名列前茅,成为名符其实的先进学校。80年代中后期,各村小学全部撤并,北片七个村把皮里联中改建为皮里小学,中学搬到李鹊。90年代,皮里小学改为幼儿园,小学搬到李鹊。2015年,政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新一代农民最低文化程度也是初中、高中,大学生更是屡见不鲜。全村共有大学生48名,其中研究生4人,博士生2人,分别是孙文彦和孙秀红。

  1971年,是,李武修初中毕业后,经培训上岗,成为村内的第一位赤脚医生。1973年,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他被村民推举上了青岛医学院滨州分院,成为村内第一位工农兵大学生,他三弟李长修接替他成为赤脚医生。1978年,李长修参军后,由孙振京担任赤脚医生,接生员是田秀英。打针吃药生小孩都不用出村。2005年,村民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自己拿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生病住院可报销50%。2011年,政府推出新农保。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取60元养老费,2012年上调到每人每月120元。2015年上调到160元。

  2011年底,唐家村的文化大院建成。2012年初,建成农民学校,根据菜农、粮农及养殖专业户的需求,定期聘请有关方面的专业讲师传授交流蔬菜大棚种植技术或养殖方面知识。

  解放前夕,粮食人均为 50 余公斤,全村逃荒要饭的户占到一大半,饿死5人,20人干长工,贫雇农占全村总户数的50%。

  1958年粮食产量提高到亩产200斤,1976年粮食产量提升到亩产300斤;1984年,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麦子亩产800斤,玉米亩产700斤;2012年小麦、玉米双超千,实现了吨粮田的亩产目标。

  30年前只能扇扇子,解暑热。有了电后,各种各样的吊扇、座扇、落地扇进家入户。家庭必备的收音机逐渐淘汰,开始电视机时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村内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0年后有了彩电。在出现黑白电视机的同时,率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安装电话机。有的买了“大哥大”“BB机”。1999年网通公司在村内安装程控交换机,座机开始普及,精巧的手机取代了“大哥大”“BB机”。2011年,每个家庭手机至少二、三部手机,座机逐渐被淘汰。在安装程控机的同时,有线电视步入家庭。

  30多年前,村内自行车拥有率不到一半,赶集一般靠步行、推车、挑担。1978年,自行车基本普及,每户都有一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行车普及,有的户不止一辆。经商做买卖的农户开始买摩托车、农用车、小拖拉机。90年代初,以孙连祥为代表的一批农民企业家开始购置小轿车。21世纪,电动车普及,逐步淘汰摩托车,轿车逐步进入农民家庭。2011年,家庭轿车拥有率占50%。电脑进入农户基本与轿车同步,普及率一半以上,高于轿车。

  过去冬天取暖靠一天做三顿饭,家家户户把锅灶盘到屋里连着炕头,屋子里灯熏火燎,墙壁黝黑。临到过年,好一点的农户盘个“渣子炉”(即用炭末掺土和起来烧的炉子)烧几天。一年也烧不了几百斤煤末。1984年,随着新农村规划开展,农民改变了过去的生活习惯,居室与厨房分开,冬天取暖用烟囱炉子烧块煤,彻底告别“黑屋子”时代。21世纪,开始安装土暖气,有的用上电暖气乃至空调。2007年变压器增容后,空调的普及率占到一半,电冰箱占到百分之八十。做饭告别柴锅火灶时代,用上电磁炉、电饭锅、电烤箱、燃气灶。

  房子装修成为时尚。天花板吊顶从纸糊到石膏板,再到宝丽板;墙壁从刷白灰水、大白粉到刮瓷、涂墙漆;地面从铺砖、挄水泥到铺大理石板,再到防滑地瓷,有的农户家中的地面搞了三、四层;门窗由传统的木门逐步开始使用铝合金、不锈钢门窗,后开始普及复合板罩前檐、铝合金罩前庭、彩钢瓦罩过道门。

  人物

  革命烈士

  孙振元  1924年8月出生,1947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清河三分区十六团班长,1947年10月在广饶城战斗中牺牲。

  李淑芬  1928年10月出生,1947年2月参军,渤海警备旅二团二营五连炊事员,1948年秋,解放济南的战役中,身负重伤,在野战医院治伤,于1949年牺牲。

  李树春  1934年9月出生,1949年2月参加军队,后为志愿军一九九师五九七团战士,1951年2月在朝鲜战场牺牲。

  人物简介

  李冠英  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军的老革命。生于1927年,出身农民,家境贫寒。1944年,年仅17岁的李冠美参加了八路军广北支队,转战于广北滨南。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省内大小许多战役,解放广饶、寿光、济南等战役,都有他英勇杀敌的身影。建国后在巨野县人武部作训科任科长。1978年转业到广饶县水产局任局长。1987年离休。2004年病故,享年77岁。

  李武修  生于1953年,出身贫寒,早年丧父。1971年初中毕业后,经培训担任村赤脚医生。1973年村民推荐到青岛医学院滨州分院上大学,是村内第一位工农兵大学生。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至滨医附院工作。在若干年的医疗实践中,他以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赢得人们的赞誉。担任了滨医附院党委书记,后又调到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担任党委书记。

  孙福祥  高中毕业后,在皮里联中担任民办教师。1977年文革结束后,第一年恢复高考,他以高分考取山东农学院,是村内第一位考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广饶县农林局工作。先后在局里及石村乡担任过领导工作,已退休。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