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一村

关键词:

  概况

  该村位于广饶县城西南约8公里,东隔团结沟与沟头村相望,西临太二村,北有东耿村,南至苏家村。

  原太和村是一个汉代古村庄。因处泰河北岸,故取名泰河村,后沿称太和村。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李姓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城东八里庄经山西洪洞县分发迁至此村。1980年3月,分为太和一村、太和二、太和三村3个行政村。

  姓氏有孙、李、董、房、刘、王、丁、张8姓组成。孙姓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李姓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河北枣强县八里庄迁至;董姓早年从陕西陇县迁入千乘(广饶),明朝万历年间从乐安城里董家巷迁入董家村,后又分支迁入该村;房姓在清朝光绪年间从广饶镇皂户李村迁至北朱耿村再迁至该村;刘姓在清朝同治年间从小张村迁入。王姓在洪武年间从京东永平府昌黎县满井诸葛村迁至该村,是早期的姓氏之一;丁姓在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己酉年)由寿光县北河庄迁至该村,是该村早期的姓氏之一;张姓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河北枣强县迁至。

  明清二代属乐安县安仁乡。1911年属安七保。1914年2月属广饶县第六区。1929年属广饶三区。1939年属临淄县六区。1945年复归广饶三区。1957年1月属广饶县李鹊区太和乡。1958年5月属小张乡,9月属东风二社,10月属李鹊公社。1964年3月属李鹊区大柳公社。1970年11月属小张公社。1984年7月属小张乡。2011年3月属李鹊镇。

  1949年,全村489户、 1710口人,男843人,18岁以下580人,60岁以上285人。1980年分村后,太和一村有201户,720口人。2011年,全村有户数207户,人口702人,其中,男性356人,女性346人,人口结构为,1~6岁61人,6~17岁220人,17~60岁311人,60岁以上110人。

  村庄面积250亩,耕地面积1210亩,均为水浇田。村南为黄沙土质,耕种省心省力,易发苗。村北有兴广铁路直贯东西,东西两侧土质为黑土地,土地肥沃,稳产高产。

  党政建设

  1935年,李德功经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成立太和村党支部,张际明任党支部书记,党员有张继明、郑学礼、张书亭。1939年1月,成立村妇救会。1940年1月,成立村民兵队。1980年3月,太和村为三个行政村:太一村、太二村、太三村之后分别建立村党支部。11月,建立太和一村党支部,孙希文任书记,支部委员李长江、孙义田。2014年,党支部下设三个党小组,党员19名,团员26名。

  1945年2月,成立村公所。1953年1月,成立初级社。1956年,与苏家村联合成立高级社。1958年9月成立生产大队。文革期间1967年至1970年,村内无行政机构。1971年1月,成立革命委员会。1980年3月太和村分为太和一、太和二、太和三3个行政村。11月,成立太和一村管委会。1984年7月,改为村民委员会。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

  张际明(1938年6月至1941年6月)

  李东田(1941年7月至12月)

  张友文(1942年1月至12月)

  张来朋(1942年12月至1952年12月)

  房长年(1953年1月至1955年12月)

  李寿章(1956年1月至12月)

  苏士俊(1957年1月至12月)

  张友顺(1963年1月至1964年12月)

  孙义田(1964年12月至1968年12月)

  李洪早(1971年1月至1972年1月)

  孙义田(1972年1月至1975年10月)

  张友顺(1975年10月至1976年6月)

  李长江(1976年7月至1978年12月)

  李善堂(1979年1月至1980年11月)

  孙希文(1980年11月至1982年11月)

  孙希良(1982年11月至1986年5月)

  孙玉康(1986年5月至1987 年5月)

  孙希良(1987年5月至1994年10月)

  张希禄(1994年10月至1996年10月)

  李长江(1996年10月至2000年7月)

  孙卫田(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

  张希军(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

  孙卫田(2003年7月至2007年12月)

  李长江(2007年12月)

  历任村长、大队长、主任任职情况

  李保荣(1945年2月至1947年12月)

  李玉尧(1948年1月至1949年12月)

  张书仁(1950年1月至1952年12月)

  董勤修(1953年1月至1955年12月)

  孙丰年(1956年1月至12月)

  张友顺(1957年1月至1958年9月)

  李寿章(1958年9月至1959年12月)

  刘长贵(1960年1月至1961年12月)

  张友顺(1962年月至12月)

  孙义田(1963年1月至12月)

  董康田(1964年1月至1966年12月)

  张希周(1971年1月至1975年12月)

  张希汤(1976年1月至1978年1月)

  孙义田(1978年1月至1980年3月)

  李长江(1980年11月至1981年11月)

  孙学义(1981年11月至1982年12月)

  孙义田(1983年1月至12月)

  李长德(1984年1月至12月)

  李长江(1984年12月至1986年5月)

  孙克信(1986年5月至1987年5月)

  李长江(1987年5月至2000年7月)

  孙卫田(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

  李长江(2007年12月起任现职)

  民兵队(太和村)队长

  孙效文(1940年1月至1942年3月)

  张希敏(1942年4月至1947年12月)

  李合三(1948年1月至1950年12月)

  李荣庆(1951年1月至1953年12月)

  张希汤(1954年1月至1958年9月)

  妇救会(太和村)会长

  董梅英(1939年1月至 1940年12月)

  董崔氏(1941年1月至1945年12月)

  张孙氏(1946年1月至1948年12月)

  李桂英(1949年1月至1950年2月)

  儿童团团长 房友恒   

  姐妹团团长 李小军  

  贫协(太和村)主任

  房长年(1960年1月至1972年8月)

  李寿章(1972年8月至1977年12月)

  经济建设

  建国前多数村民以种地为生,主要农作物玉米、小麦、高粱、谷子、豆类、地瓜等。农田灌溉富户靠土井、轱辘,贫困户靠天吃饭,无地户以当长工、打短工为生。村内有泥瓦匠几个人自由结帮外出做工。

  建国后,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发展,初级社打了砖井,购置多部水车灌溉,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是黄烟。三年困难时期多是种植地瓜、萝卜。60、70年代中期,积极相应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分两次进行了土地整平,将所有土地都改造成水浇田。1977年交流电进村,百姓有了电灯照明,灌溉开始进入电器化。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棉花。至70年代末,粮食单产1500斤,棉花单产皮棉100斤。进入8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使用农药除虫,经济作物黄烟停种,以棉花为主。随着打井钻机的出现,开始打机井,购置潜水泵、柴油机,初步实现灌溉机械化、电气化。生产责任制之前,该村集体拥有房屋15间,拖拉机1台,柴油机5台,地排车、手推车10余辆,马车1驾,扬场机1台,脱粒机1台,牲畜15头,成立了各种专业队、建筑队,有粉坊、烤烟等多种集体副业,集体经济得到发展,人均收入200多元。

  进入20世纪后村民收入变为多元化,桩基户、装修户、粮食加工户、种植养殖户、汽车运输户、电器销售户、太阳能安装户、电动车销售户、厨房设备销售户、钢材销售户、餐饮服务户,均有为业者,外出务工者大量增加。商业经营户3家,外出务工者120余人,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生活质量越来越好。桩基业户始自1999年有涉业者,有2户,从业人员10人;装修户8家,从业人员20余人;粮食加工户有2户,从业人员5人;养殖户20家,从业人员40人;有汽车、五轮车运输户11家,从业人员20余人;电器销售户3家,从业人员9人;太阳能安装2户,从业人员5人;餐饮业1户,从业人员3人;苇箔加工1户,从业人员10人。

  2008年发展养鸭大棚14户,养猪场3个,养殖纯收入90多万元,钻机3部,年收入40多万元,运输车11部,纯收入90多万元。

  村庄规划建设

  建国前,村内街道狭窄,巷道弯曲,民居土木结构,砖基3至9层不等,加土坯、黄泥抹墙,木梁、木栋、麦草复顶,间长2至3米,宽3至4米,檐高不足3米,木制老式门窗,十分简陋。1989年对全村实行统一规划,每户的宅基地为南北长23米,东西宽16.5米,共建居民庭院196户。1996年4月新建村委大院一处,2010年新建村办公室,设人口计生学校。

  村东西大街(10米)2条,南北大街(10米)1条,南北街道7条,宽7米。1991年村内街道铺设了柏油路面,1992年建设土自来水,2005年又改用镇统一的自来水。

  1983年通电,逐步购进变压器5台,100千瓦的2台,150千瓦的1台,50千瓦的1台,30千瓦的1台。1996年进行电力增容,线路、计量表全部更新,2010年进行二次更新。

  1996年3月安装村民用水管道,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改变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06年3月实行全镇统一供水。

  社会事业

  村民历来喜爱文体活动,近二三十年间村内有锣鼓3套、广场舞队20余人。有村文化大院,组建了文艺团体,有传统文艺节目,如秧歌、跳舞、扇子舞等。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曾多次受到县、镇政府嘉奖。依托村小学建了篮球场、乒乓球台,村办公室地点也设有篮球场。

  1983年电视入村,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990年有132户买上电视机,至2012年全村有187台电视。1995年有线电话入村,1998年有线电话入户率达到95%。至2012年全村有190部电话。 1999年手机入村,2002年计算机、网络入村。2010年,更新了广播设备,安装了闭路电视,通讯实现固定电话和手机双普及。2011年,多数户平均有手机2部,电话实现全覆盖,通讯方便。

  1949年在村东头孙会桥老宅内成立太和小学,当时实行复式教学,至1950年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由孙效文牵头搬迁到村东头大庙里。当时村里在学龄的男孩子近半数入学,仍是复式班教学。期间孙效文、张希增、张官文、孙永年先后任校长,李冬君、孙新春、穆汝钦(第一个调入的公办教师)先后在校任教。1954年刘秉公调任校长,有刘寿昌、李清福、史金宝、张秀春、穆汝钦、李奉先、张希贤、李金先等教师先后在校任教。1959年陈连明、李金先、李秀凤先后任校长,教师有韩希庆、张希贤、孙玉兰。1965年李秀凤、焦仁义先后任校长,有李秀凤、张希军、孙顺田、李善勋、张希增、李进士、孙玉兰、于秀恋、孙兆柏、李厥增等教师在该校任教。1968年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加,学校由村东大庙迁至村内老大队院内,张希增、董保善先后任校长,有李金先、张希贤、李善勋、孙兆柏、孙顺田、董保善、李厥增、高玉桐、房友杰等先后在校任教;1970年随着教育发展形势,加之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村集体出工出资在村西南角新建校舍四排18间,学校占地面积15600平方米。先后有张希增、刘继宗、马世昌、田茂忠、董保善任校长,任教老师先后有李善勋、艾文叶、高玉桐、孙顺田、孙寿平、孙卫田、李保和、张爱红、张希贤、李秀芳、董连英、李仁政、张希厚、刘九思、张书砚、李仁成、田家因、张希伦、孙庆田、李爱芬。1950年村内学龄女学生开始入学,当年招生108名,从此有了年级平行班。1976年时任校长马世昌紧跟教育形式,设置小学(初中带帽班),自此太和有了初中班。1978年初中班一部分并入大柳初中,一部分并入小张初中。1986年8月村西北500米处小张花炮厂因事故搬迁,当年该村和太和二村、太和三村、东耿村、西耿村在村北建设了太和小学,占地7.3亩,建房24间,共设7个班,教师10名,学生236名。先后有董保善、李保和、张希厚、房友杰、田茂银任校长,刘九思、付桂建、田昭强、李保和、张希厚、刘新光、田茂昌、孙寿平、李仁成、田家因、刘培续、田庆祥、田茂文、孙庆田、张艳霞、李林海、张红霞、李春燕、李英花、于天峰、李景奇、王作宾、马立林、李明等教师在该校任教。2008年学校撤并合入小张小学。

  1951年生员120人;1958年生员150名;1963年生员160名;1968年生员190名;1969年生员200名;1983年生员210名;1998年生员230名(含户口在外的大中专生);1999年生员235名;2008年生员240名(含幼儿园儿童)。至2011年底,村内持有中专文凭者10人、大学文凭者30人,博士文凭者1人,在校大学生12人。

  1973年,村内成立卫生室,安排张友杰、李长祥担任“赤脚医生”。当时有简单的医疗设备,能够满足村民伤风感冒的治疗和简单伤口处理等。1977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的需要,卫生室得以扩大,迁至当时的大队部,医生增加至5人,开始实行合作医疗,自己种植中草药、养殖土元等,医疗水平有所提高,满足了当时村民的基本需求。1980年卫生室重建,医生由李长祥担任。1987年由市卫生局出资在张希伦家新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处,占地200平方米,房屋5间,医生由镇卫生院派遣。先后有苏霞、种锦善、李文明、张希庆等5名医生到服务站担任主治医师,实现村民小病不出村。

  人物

  革命烈士

  李荣安  1921年5月生人,1947年2月参军,华野十纵二十九师八十五团二营四连战士,1947年9月汶上县刘小堡战斗中牺牲。

  董学修  1924年3月生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月参军,华野十纵二十九师八十五团二营四连战士,1947年4月在泰安战役中牺牲。

  孙永显  1913年生人,1947年2月参军,华野十纵二十七师战士,1947年10月河南老河口北上途中牺牲。

  孙永贤  1915年7月生人,1942年2月参加革命,清河军区基干营三连战士,1942年12月利津县麻湾战斗中牺牲。

  李长生  1921年10月生人,1942年2月参加革命,博兴县公安局战士,1944年博兴县相公战斗中牺牲。

  重要事件

  1941年秋,日军“扫荡”太和村,烧毁民房500间、树木100棵,抢走粮食25000斤、生产工具10件、生活用品100件。

  文物古迹

  古树两棵

  一棵为古槐,位于李学彦家中,树龄约500年。树体高10米,胸围3.42米,胸径1.03米,基径1.05米,地表围径1.05米,树冠高约7米,冠幅东西长约9米,南北长约11米。有4个主枝,正南方的主枝最短,约3米。整个树冠向东南方向倾斜。树干高4米,树皮灰色,质地较粗糙。树干东南部木质部大部分腐朽中空,仅存一小部分,仅存的木质部上还有一个1.8×0.3米的纵裂。不管是残存的树皮,还是木质部,上面坑坑洼洼,极不平滑,显出古树所经历的风雨沧桑。

  一棵为枣树,位于孙洪祥家,约600年树龄。树体高9米,胸围1.6米,胸径0.4米,基径0.7米,地表围径1米,冠高7米,冠幅东西长约5米,南北长约7米。有3个主枝,最长枝为正北向,长约4米,最短枝向正西方,长约1.5米。树干高2米,色泽灰色,质地粗糙。树干离地0.3米处有一纵裂,由西南根部扭曲状直达树干正西方,树干正西,从根部往上有一浅度内陷。

  董永影

  相传董永影高3尺,绘有董永怀抱一男童仰望远方,丝质画布。“文革”中被破四旧焚毁。

  董孝子祠

  清雍正十一年《乐安县志》载:在城西太和庄,去冢甚近,子孙至今承祀不乏。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