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村

关键词:

  概  况

  小张村位于广饶县城西南9公里处,距李鹊镇政府驻地四公里。小张村东临苏家、太和,南接安里、西孙、西店,西临陈营,北临南赵、杨家,与7个自然村相接壤。驻有镇政府派驻机关、计划生育服务站、镇卫生院、小张办事处、县农商行小张分理处、镇敬老院、自来水供水站,广饶轻工机械厂、彩胜花炮厂、面粉厂、面条厂、华兴化工等企事业单位。小张村交通便利、贸易发达,有兴业路(原小王路)与张石路纵横交叉穿过,小张村有专线客车到达广饶汽车站。集市贸易繁荣,逢五排十,五天大集市一次交流物资,另外每天下午有小市场,青菜、果品、日用品等货物齐全,市场繁荣,是广饶西南部最大的农村经济贸易中心。

  据传说和县志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以临淄为国都,在此设账房一处,属齐国分管事务部门,那时有姜、庞二姓居住,取名小账村,后演称小张村。明万历三十一年修县志记载小张。

  姓氏有姜、庞、刘、周、张、杨、孙、盖、焦、程、李、戴12姓。姜姓坐地一支,由临淄区姬王村迁入一支。庞姓坐地一支,由广饶稻庄镇庞项村迁入一支。戴姓由梨园村迁入小张,由舅父收养,舅父去世后,仍以戴为姓。盖姓,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史口公社灾情特别严重,县政府组织向小清河以南迁移,1961年10月25日,盖姓由广饶县史口公社孙家迁至小张村。杨姓由李鹊镇南杨村迁入小张村定居。张姓由牛庄辛集迁至小张村定居。刘姓始祖刘子焉在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济南府邹平县城西南大刘家庄,洪武三年因治淄水,刘子焉到乐安县城西南小张村,因见此处居民诚实、朴素,土地肥沃、不思弃之,永乐三年,舍家在此落户,已有六百二十年的历史。孙姓,孙元春原在安里村西住庙,职业道士,后加入共产党,成为共产党的联络站,于1943年迁至小张村定居。程姓,原籍李鹊镇里大村富立庄,程义德祖父带全家迁至小张村定居。周姓,本地周一支,由李鹊镇西堡迁入一支,由花官乡周家村迁入一支。焦姓,由李鹊镇大张村随母改嫁迁入小张村。全村村民汉族占99%以上,另有少数民族苗、彝、白族都是妇女,由南部省份嫁入。

  明清两代属安仁乡 。1911年属安仁乡七保。1914年属广饶县第三区。1939年十月属临淄县六区。1945年9月属广饶县第三区。1948年属第三区小张乡。1956年1月属李鹊区小张乡。1958年5月属小张乡,9月属东风二社,10月属李鹊公社。1964年3月属李鹊区小张公社。1970年11月属小张公社。1984年7月属小张乡。2001年2月属李鹊镇。

  2008年,该村共有村民697户,2352人。2009年,全村总人口2378人,其中男1215人,女1163人,退伍军人75人,党员80名,军属2户,荣军4户,烈属7户,劳动力资源1391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120人,交通运输从业人员80人,批发零售人员38人,餐饮业人员12人,其他从业人员234人。2010年5月28日统计,全村总人口2411人,其中农业人口2395人,农业人口不同年龄段人口如下:16~59岁人口数1396人,其中16~45岁845人,45~59岁551人,60岁以上人口384人,其中60~70岁 203人,71~80岁 150人,81岁以上31人。劳动力资源1391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120人,交通运输从业人员80人,批发零售人员38人,餐饮业人员12人,其他从业人员234人。

  全村总面积6642.5亩,其中耕地面积5088亩,村庄占地面积552000平方米,828亩。村北为红毛土,村南黄沙土,西洼黑土。

  党政建设

  1938年至1946年为一个村,刘东汉任名誉村长。1946年秋分为三个行政村。一村村长刘者金,二村村长刘邦胜,三村村长刘师良。1947年开始,二村村长由刘邦荣担任。1955年成立合作社,一村组建为前进社,社长刘硕令;二村组建晨光社,社长刘培贞;三村组建旭光社,社长刘师增。1955年秋,小张村三个合作社,再加上车家村明星社,小张村小五村,五个合作社成立一个高级社,仍称前进社,社长刘际会(小五社社长刘方乾担任)。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小张村改为生产大队,大队长刘坤芳。1960年秋至1963年秋,刘荣新任大队长。1963年秋至1968年7月,刘新明任大队长,下设13个生产队。1968年7月至1970年10月改为革命委员会,主任刘光新。1970年10月恢复党的组织,杨福生任党支部书记,刘培先任大队长。1981年1月至1984年7月,刘培先任管委会主任。1984年7月至1988年2月,刘连生任村委会主任。小张村民委员会从1984年7月再未变更。

  小张村最早的党员是刘呈祥(又名刘林图、刘瑞清)。“七七”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环境恶化,为了掩护共产党员的身份,在姥娘家开药店,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做党的地下工作。1938年夏天,回小张村发展共产党员,有刘梅修、刘伦元、刘士元、刘长征等10多名,同年秋建立小张村党支部,刘梅修任党支部书记。同时,建立村民兵队和妇救会。1943年春天,汉奸依靠鬼子势力,在小张村修建据点炮楼,党组织遭到破坏。后刘师德任组长,开展党的活动,上下级取得联系。1943年上半年,建立农救会。把汉奸队长房某某堵在刘余读家中,进行训话一次。麦收后又在刘占亨家中抓了三个汉奸,弄到小张村西小窑里,进行训话。后又把汉奸朱延录(日本皇军调办处主任、翻译官)训话一次。1943年7月,八路军将汉奸炮楼打垮,直到1945年鬼子投降后,小张村党支部又正式建立,刘师德任书记。党支部带领全村人民坚持对敌斗争,送公粮、抬担架,支援前线,并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反奸防特活动。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先后有20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15人赴朝参战,3人英勇牺牲,5人立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该村有5名战士参战,1人立二等功,3人立三等功。2014年,全村有党员80名。

  历任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

  刘梅修(1938年秋至1940年秋)

  刘宗玉(1940年秋至1941年春)

  刘丰元(1941年春至1942年秋)

  刘师德(1942年秋至1948年秋)

  刘恩光(1948年秋至1950年秋)

  刘奎光(1950年秋至1952年秋)

  刘哲金(1952年秋至1955年秋)

  刘群祥(1955年秋至1956年春)

  刘师德(1956年春至1960年春)

  刘邦宁(1960年春至1963年春)

  刘玉升(1963年春至1966年秋)

  (1966年秋至1967年冬空缺)

  刘光新(1968年春至1970年秋)

  杨福生(1970年秋至1971年秋)

  刘宝光(1971年秋至1975年8月)

  刘义亭(1975年8月至1992年5月)

  庞新义(1992年5月至1994年5月)

  王连玉(女,代,1994年5月至11月)

  刘连生(1994年11月至1996年8月)

  刘立祥(1996年8月至1998年9月)

  刘荣全(1998年9月至2014年12月)

  历任村长、社长、大队长、主任任职情况

  刘东汉(1938年秋至1946年秋)

  刘者金(1946年秋至1955年春,一村)

  刘邦胜(1946年秋至1947年上半年,二村)

  刘邦荣(1947年上半年至1955年春,二村)

  刘师良(1946年秋至1955年春,三村)

  刘硕令(1955年上半年至秋,前进社

  刘培贞(1955年上半年至秋,晨光社

  刘师增(1955年上半年至秋,旭光社

  刘继会(1955年秋至1958年秋,明星社

  刘坤芳(1958年秋至1960年秋)

  刘荣新(1960年秋至1963年秋)

  刘新明(1963年秋至1968年7月)

  刘光新(1968年7月至1970年12月)

  刘义亭(1971年1月至1975年10月)

  刘培先(1975年11月至1984年7月)

  刘连生(1984年7月至1988年2月)

  庞新义(1988年2月至1992年5月)

  (1992年6月至12月空缺)

  庞会增(1993年春至1993年12月)

  (1994年1月至12月空缺)

  刘荣全(1999年2月至2014年12月)

  农救会会长

  刘师德(1943年上半年至1949年上半年)

  刘者金(1949年下半年至1952年春)

  民兵队队长

  刘中永(1938年秋至1941年8月)

  刘中堂(1941年8月至1946年夏)

  刘余福(1946年秋至1953年6月)

  刘丹芹(1953年秋至1954年夏)

  刘笃庆(1954年6月至1955年11月)

  刘群祥(1955年11月至1958年9月)

  妇救会会长

  蒋秀英(1938年秋至1940年)

  徐秀梅(1940年秋至1942年9月)

  贫协主任

  刘义亭(1965年1月至1966年12月)

  刘余力(1967年1月至1968年12月)

  孙学文(1969年1月至1971年6月

  张玉秀(1943年1月至1944年12月)

  朱恒芳(1945年1月至1947年1月)

  孙丽芬(1947年1月至1950年2月)

  儿童团团长

  杨福五(1939年至1941年)

  刘立功(1941年至1946年)

  刘余书(1946年至1951年)

  姐妹团团长

  刘才妮(1939年至1941年)

  经济建设

  建国前全村粮田占80%以上,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谷子为主,兼种黄烟、蔬菜。全村碱地有300余亩,经过改良土壤,全部恢复成好地。1966年开始改种地瓜,1968年地瓜种植面积1089亩,总产417531斤,小麦2200亩,总产308889斤,玉米656亩,总产88450斤,高粱328亩,总产42856斤;1979年地瓜种植面积475亩,总产182436斤,小麦2750亩,总产1097207斤,玉米2395亩,总产929463斤,高粱74亩,总产13331斤;1983年后,实行家庭联户承包,逐步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种植小麦4800亩,玉米4800亩,亩产达到吨粮田。

  50年代初期,西洼土地渑水河流域,连年闹水灾,三年颗粒未收。小张村在党的领导下兴修水利,将渑水河改道,河流畅通,保证农田丰收。在解放前后,农田水利靠用笨重的辘轳水车提水灌溉。70年代后期,农田水利发展成为机械化和电气化,用潜水泵统一提水。一百米以下的地下水被抽到地面上浇灌农作物。有水有肥,有机械,保证农作物连年丰收,高产稳产。

  1992年在村西上蔬菜大棚24个,经济效益良好,由于土质和地下水被污染,全部拆除种粮食作物。后通过土地流转成立义风种植合作社,种植萝卜1600亩,创建渑水河品牌。实行厂地产销一条龙销售,远销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2003年,养殖业由原来的单户家庭饲养发展成为规模化养殖,开始有较大的发展,在地头建养殖大棚,鸡棚10个,一批喂养2000只;养鸭大棚8个,一个棚养鸭2000只;养猪大户5个,平均每户养殖80头;养牛大户2户,户均饲养肉牛12头。

  小张村从1984年开始,机动车和12马力拖拉机取代了小推车和地排车,农忙时用于耕地、播种,农闲时搞运输。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拖拉机的农户,购买了农用汽车搞运输,有20户,发展成为拥有三四部三根轴的大拖挂车,专门搞运输业务,成为小张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工业企业是小张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有福旺面粉厂、华兴化工厂、长寿面条厂、广利河食品有限公司、汇通农民粮食种植合作社、宝进农机合作社、刘建平花炮仓储销售等各类企业。

  村庄规划建设

  建国前小张村民住房十分简陋,建房时下面用灰砖,白灰垒五至七层,最多垒十三层,里外单批垒,中间用碎砖填平,上面用苇草铺在上面,俗称碱草,用土坯从苇草上面开始抹正墙,垒平口后上榆木梁带杈手,在开始挂木头垒山尖,挂上脊檩后,在木头上面劈山两箔,然后用泥抹平,屋顶覆盖麦秸。建国后,村内房屋多采用砖砌窗门。70年代开始,富裕的农户开始砖木结构的房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部分居民改善居住条件,村容村貌有很大的变化。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刘义亭带领下,考察制定了新村规划。

  1990年,新村规划工作全面铺开,南北大街1条,宽15米。东西大街5条,第一条以小王路为主线,宽22米,第二条街15米,第三条、第四条为10米宽,第五条为8米,北环路宽5米,东环路以张石路为主线,西环路宽10米,南北小巷街东8条,街西7条,共15条,每条宽7米。宅基设计为对宅子,每户东西16.5米,南北长23米。建房放盘由规划小组统一打点,放水平,施工标准:(1)以台基水平为准,至檐底平为3.33米,檐板底至砖上平为0.4米,檐要总高3.73米。(2)后窗从小檐板底向下0.4为后窗上平。(3)檐外出0.25米,梢外出0.1米,檐板压满墙,屋山尖总高为5.55米。上述规定为砌体数字。正屋宽7米,小锁皮正房外墙5.5米,0.24墙,里属宽5米,每户都是砖木结构,红瓦盖顶,光亮大门与车库一体,轿车出进非常方便。2011年村内700户居民基本完成房屋建设,部分条件好的青年农民开始进城购买楼房居住。

  2001年对所有大街进行整平,动用推土机,将所有大街铺上大石子后,又铺上一层细硝。后又多方筹措资金,在大街两边用砖、水泥等修排水沟4000多米,每条小巷头上埋设水泥管,解决村内排水难的问题。投资11627元,为村购置安装路灯95盏。2014年,投资1866300元,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大街22797平方米。预制南北大街、后街10米宽,前街6米宽,南环街4米宽,20厘米厚。投资422600元,将排水沟重新翻修加固,总长5556米。

  建国前后,生活用水主要靠人工挖井,用砖垒砌而成,提水工具用井绳、瓦罐、水桶。随着水位的下降,浅水井被淘汰。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卫生室西广场上打机井一眼,用砖、水泥、石子砌水池子一个,在水池子底一米左右安装水龙头三个,井内安上3.5千瓦潜水泵,按时放水。在原幼儿园处打机井一眼,1994年在刘俊荣菜屋后又打井一眼,村民用担杖、水桶挑水,后改用地排车装大水桶拉水。遇上下雨,路滑难以行走,给村民吃水造成极大的困难。1999年,请河北省王树成自来水安装队新打深井三眼,购置四个潜水泵、四个压力铁罐,分四个边安装自来水。每节150元将管道顺入农民家中,安装上水龙头,不出户就能喝上水,吃水不收费,定时定点,有专人放水,解决了群众喝水难的问题。由于地下水位继续下降,原机井水已经不够用,群众吃水又遇上新的困难。2008年,国家财政下拨资金,由镇政府统一打深井,同样铺设管道,统一安装水表,每户交款310元,重新将管道水表安装到各户,开始收取水费,每方收费1.5元,自来水管长期有水,水龙头安在厨房内、洗澡间内,既方便又卫生。

  在70年代,村内新上的80 千瓦变压器一台,村民从此用上了电照明。由于农户用电量大幅度增加,原有的变压器已超负荷。投资12万元进行农网改造,2008年8月新上200千瓦变压器两台,取代原有的变压器,彻底解决村民生活用电难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电器开始进入农户。黑白电视有少数户开始购买,80年代开始多数购买彩色电视机,90年代后期,黑白电视机逐渐被淘汰,彩电、液晶电视以普及到各户。2000年,有线电视开始进村,至2014年,90%以上的户使用有线电视。全村电话500部,手机90%以上都有。计算机、小轿车已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

  社会事业

  小张村文化活动历时悠久,源远流长,老一辈乡村艺人,自发组织演出戏曲《清风寨》《战长沙》《玉堂春》《穆柯寨》等剧目,传承近百年历史,深受广大村民及周边村庄群众的赞扬。1964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由团支部牵头组织村级文化宣传队,白天活动在田间地头,夜间在村内,逢年过节搭建舞台,主要宣传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路线,带动青年积极向上。宣传队伍自编自演歌曲快板、相声、大实话、三句半等节目。演出歌剧《三区仇》《血海深仇》等曲目。1968年开始随着政治形势地变化,宣传队伍排演了革命时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平原作战》《磐石湾》等戏曲。除了在村内演出外,还经常到周边县市区进行演出,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许,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多次获得乡县级的团体奖和优秀演员奖。1977年以后排演了历史传统戏曲《反潼关》《怀都关》《汤怀义》《清风寨》《白水滩》《麒麟山》等曲目。春节期间巡回演出于周边村庄,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后来,文艺宣传队改为民间艺术团,分京剧戏曲队、高跷队、舞蹈队。京剧戏曲队每周二晚上演出,舞蹈队每晚在大队活动中心排练。高跷队只有在春节期间组织活动,每年参加县、镇文艺汇演,多次获得县、镇级的文艺汇演优秀表彰。2010年5月,投资30440元建设文化大院,实施地面硬化,投资14000元购置乒乓球台,篮球杆、平梯、吊环、单杠等健身器材,音响,广场灯、监控等器材。2011年10月,投资5000元购买电脑桌、书橱等。又投资4000元安装防盗门窗,接受上级配送电脑15台,书籍3000册。在小张文化大院投资安装了残疾人健身器材4件。

  1915年左右,小张村在村西北“三官庙”内建立了学校,校名为“渑东高等小学校”,意思是渑水河东面的学校。学校老师有5人:刘正国、刘博安、刘鹏凌,刘太、刘文远。学校招收小张、花园及临淄周边地区的学生,在校学生约100人,分高等班和初等班。学习的科目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修身、理科。中间因为匪乱停办。1932年,学校续办,改名为“广饶第三区区立第一小学”,刘清安任校长。刘清安是清朝末年间的举人,在利津县任过数年的教育局长,辞官还乡后在小张村任校长。学校规模扩大到近200人,高等班2个和初等班2个,教师有4人:刘正国、刘太、刘午桥、李德门。开设的科目有国语和算术2门。1934年,学校改名为“第三区区立小张小学”。1936年,刘余读任校长,学校规模扩大到200多人。1937年,泸沟桥事变以后,日本鬼子进村,一把火将学校的门窗、桌椅烧毁,学校被迫停办。1937年到1945年,八年抗战期间,局势很乱,学生及教师都流离失所。不过,在局势稍微稳定的时候,就有人悄悄地组织一部分人找一个安全僻静的地方教书。1937年到1940年,小张村刘林祥曾经组织过一部分学生学习。1941年至1942年,刘午桥曾经组织一部分人到孙家村上学。1942年秋至1944年,正直大歉年,又是汉奸统治小张村时,没有人办学。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刘太组织一部分学生学习。1946年至1947年,正是国民党大进攻,八路军与国民党拉锯战时期,学校时停时办,刘太和刘洪凌组织学生在村里一个叫“李家宅子”的地方学习。1948年,广饶县已解放,局势稳定下来,村里开始办学,由刘健和一个女教师刘玉祥教书。1950年,小张小学搬到村东南角,命名为小张完小,校长刘道仁(小张村),学校分初级小学班(一至四年级)和高级小学班(五、六年级)。学校招收小张、花园及淄博临边地区的学生,在校学生有300多人。学校设有食堂、宿舍。开设的科目有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等多门学科。在校任教的教师共八、九人。本地教师有:刘洪凌、刘新三、艾鸣全、艾守善、孙成立等,博兴师范的教师有王淑静、张志希,肥城的有殷徐凯等。1952年,校长是王者德(花园乡北耿村),这年根据上级文件规定,8月1日前任教的在职非公办教师全部转正。1956年7月,王者德校长调走,一年中学校没有校长。这时各地已经陆续成立学校,所以外地学生都走了,只剩下本地的学生。1957年8月至1958年7月,朱洪宾任校长。1958年7月至1968年12月,王允会任校长。这10年期间,教师有所变动,既有调走的又有调来的。当时的教师有来自济南市的刘主任、沾化县的郭梦兰、惠民的颜宽亮、邹平的张玉保、博兴的王常和等。苏茂兴在1958年担任过一年的教导主任。1963年学校成立一个民办班,由杨福生任教。1964年学校扩招一个民办班,由刘培民和刘新光任教。这年,在小学内开设了一个农中班,赵象华任校长,庞秀英和刘怀金任教师。一年后,农中班搬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有些学校停课搞串联,而小张完小一直未乱起来,有时停几天课就参加游行,或者放几天假开会。1968年12月28日,全国范围内所有小学教师回原籍,这年学校只剩下了两名公办教师刘文杰和刘洪凌,还有两名民办教师刘培民和刘新光。1968年12月,刘文杰任校长。从这一年开始招聘民办和合同教师教学。1970年,学制改为五年制,上级文件规定所有1968年12月31日以前的合同工全部转正。学校的合同教师刘九思和刘继宗转为正式教师。1973年,学校进行了作风整顿,狠抓教学质量,抓领导班子。1974年至1975年,学校工作比较平稳,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8月至1982年7月,刘继华任校长。1978年,学校搞了一次教师招聘,辞退了几名不称职的教师。1982年8月至1986年7月,艾鸣连任校长。学校工作平稳进行。1986年8月,学校改名为“小张乡中心小学”,刘继华任校长,王连科任副校长,于国玺任教导主任。学校管理实行“三中心”管理体制。1990年,学校又搞了一次教师招聘 ,实行教委聘任校长,校长聘老师。实行教师聘任制后,学校的教学成绩上升很快,教学成绩连续五年在全县排名第一或第二。1991年6月1日,学校迁址于小张村东部。1993年4月,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农村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1996年春,学校被指定为“教师基本功训练试点单位”,6月,在学校召开了“广饶县教师基本功训练现场会”,省教委督导办的领导、市教委主任、县教委主任及乡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都参加了这次现场会。1996年8月,与小张中心初中更换校址,张兆新任校长,于国玺任教导主任。学校先后投资三十多万元对校舍进行全面整修。1998年3月,学校荣获“《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优秀学校”称号。1998年获得县级“雏鹰行动优秀学校”称号。1999年11月获得“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同月,又获得东营市“电教实验学校”称号。2001年12月获得县级“少先队工作红旗单位“称号。2001年10月和2003年12月获得县级“广播操评比优秀单位”和 “广播操评比优胜奖”称号。1997年至2000年,学校组织的活动,连续四年在县级“小学生珠算、心算比赛”中获奖,在县级文艺调演中获奖。自2000年至2003年连续四年在县级“小学生小巧手比赛”中获奖。2003年学校实行学校出资一部分,教师自行投资一部分的办法购买了学生微机,从此学校有了微机室,接通了校园网。2004年春天上级拨款10多万元,建设起了新的操场和跑道,为在校学生配备了新的课桌、体育器材、实验器材、图书等,学校的校容校貌,教学设施大有改善。2004年7、8月学校对南墙进行了扩建,新建了南大门。2005年7月,李鹊镇教委实行校长竞聘制。通过演讲,教委领导和教师现场打分,竞选新的小学校长。通过竞聘,孙海珍任校长,刘俊任副校长,刘保会任教导主任,庞金元任总务主任。这一年,对学校规章制度、教学、教研等各项工作进行了很大改进,教学成绩位居全镇第一,获得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广播操优胜学校”荣誉称号。2006年8月,孙海珍调往广饶县城关小学任教。张志刚调入小张小学任校长,2007年学校荣获县级“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广播操评比优秀单位”、县“规范化学校”、县“平安学校”“教学质量跨越奖”荣誉称号。2008年,李鹊镇西片四处小学(小张小学、张庄小学、东柳小学、太和小学)合并到小张小学,校名依然是李鹊镇小张小学。李鹊镇教委又组织了一次校长及中层领导竞聘上岗活动。通过竞聘,张志刚任校长,刘红军、李勇任副校长,刘俊任办公室主任,刘保会任教导主任,庞金元任总务主任。学校迁往李鹊二中所在地为东校区,设三至五年级高年级部。原小张小学原址为西校区,设一、二年级低年级部。

  2009年,张志刚调到李鹊镇中心小学任校长,刘红军任小张小学校长。这一年暑假期间,学校对平房校舍进行了改造,开学后西校的低年级部一块合并到东校(今小张小学)。从此,李鹊镇小张小学才真正成为一所新的、完整的、初具规模的新式农村小学。2011年,李鹊镇小张小学共有学生1104人,设26个教学班,有62名教职工,总占地面积19562平方米。学校有教学楼和宿舍楼各一幢,学校设有图书室、音美器材室、实验室等多个功能室,学校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班班通。

  小张村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涝的地方。土改前农民手里有少量土地,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半年糠菜半年粮。抗日战争胜利后,小张村开始进行土地改革。1948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分得了土地,农业生产迅猛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1952年颁发了“土地证”。合作化后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1959年开始,三年自然灾害,1961年人民生活降到了建国后最低水平。1962年经济开始复苏。1963年农民生活开始好转。文化大革命中,生产缓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开始迅速发展。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按人口划分,每人1.55亩承包给农户,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显著提高,居民收入迅速增长。

  建国前,小张村村民消费水平较低,衣食住行等日用消费品大多靠自给自足。建国后,农民生活消费水平逐步提高。50年代,人民衣着以粗布为主,细布为辅。80年代,开始衣服以化纤为主。建国前,村内男子多长袍马褂,士绅及富户衣料多为绸缎,颜色多为蓝色,脚穿抓地虎靴子,头戴红顶帽子。贫者四季衣服以印染粗布制成,夏季男着粗布对襟褂或汗衫。颜色为蓝色、白色,也有农民光背披披布,披在身上代替褂子。冬季穿大棉袄,赤贫者穿对襟小棉袄。一般可穿大腰肥裆裤,有单夹棉之分。老年人春秋穿叉裤,有夹棉之分。干活时穿自做的浅鞋、双脸子鞋、牛鼻子鞋。冬季穿棉鞋,闲居穿“蒲袜”。袜子为土布的白袜和蓝袜。老年妇女戴脑袋子帽。前面饰以帽花,中年男子多戴毡帽,三大扇帽。建国后,服饰有了很大的变化,老中年穿对襟褂。女穿大襟褂,均着大裆裤,中青年男子穿中山服、国防服、学生服,脚穿球鞋、力士鞋或高腰五眼大棉鞋,姑娘、少妇穿蓝时林上衣。80年代,衣着求美观,时髦花样繁多。

  建国前,大都以高粱、大豆、谷子为主食,穷苦农民多半半年糠菜半年粮,婚丧嫁娶、过节食用小麦面食;50年代以高粱、玉米、谷子为主食;60~70年代,地瓜种植面积增加,以地瓜和地瓜干为主食;80年代初,以玉米小麦为主食,后期遂渐以小麦为主食。随着改革开放,种植、养殖迅猛和运输的发展,全国各地贸易繁荣,小麦、蔬菜、肉蛋类等走上居民餐桌,各地水果烟酒应有尽有。

  建国前至60年代做饭烧柴草;60~70年代以柴草为主,辅以煤炭;80年代后,农业种植以玉米、小麦为主,玉米秸秆成为家庭主要燃料。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电气化普及,多数农户用液化气、电做燃料为主。

  建国前,夜间照明以铁碗盛植物油做燃料,棉线为灯芯为照明工具,以火石取火。建国后,以玻璃瓶代替铁碗,洋油代替植物油,以导管代替灯芯,火柴代替火石。之后推广手提煤油灯、玻璃包子灯。从70年代后逐步用电灯,21世纪后多采用节能灯。2008年集体筹资村街道安装了路灯。

  建国前,农民室内十分简陋,睡的是与锅台相连的土炕。日用家具有柜子抽屉、椅子。少数人家有方桌、条山几之类家居。70年代中期农民家庭结婚时,购买木床、大立橱、高低柜等。80年代后,高档家具、沙发、缝纫机,自行车、摩托车、洗衣机、收音机、录音机、音响、电视机等,逐步走入普通百姓家。2000年以后,电脑、液晶电视、照相机、空调、太阳能热水器手机、电动车、面包车、轿车开始普及,走进了普通百姓家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年开始,国家减免农业税。从2006年开始,对小麦种植实行补贴,每亩补贴15元,逐年增加,至2011年,每亩小麦综合补贴增加到61.25元。2010年10月开始,对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发放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60元,后逐渐增长到120元,解决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少数经济条件好的农户开始进城买楼。

  建国前,村民使用木轮手推车、木轮马车、铁瓦大车。建国后使用胶轮手推车,胶轮马车。60~70年代推广使用胶轮小推车,70年代介于小推车马车之间的木质、铁质地排车得到推广。80年代机动三轮车、12马力小型拖拉机开始推广,拖拉机广泛用于农耕作业,农闲可以搞运输。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与经济分开,拖拉机为农业耕种使用。运输户开始使用四轮汽车、大型运输车。

  20世纪50~60年代,小张村只有 2辆自行车。农民基本靠步行。70年代,自行车逐步推广,购买自行车需要凭指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家户户有了自行车。部分农民以摩托车代步。90年代末开始群众多以电动车作为代步工具。至2014年底,青年农民购买轿车420辆,全村百分之六十的户买上了小轿车。

  人  物

  人物传略

  刘之嗣  明痒生,其妻朱氏(明代宗室储王的女婿)。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明朝皇室为了治国安民,在全国招聘人才,治理国家,以安社稷,并挑选驸马。凡是被选为驸马的人先吃饭,后再根据情况挑选。之嗣身材高大,体格魁梧超群,能用饭,有力量,年轻时家境贫寒,贩过私盐,被官府追赶,官兵看他力气过人就放走了他。在经过重重挑选后,刘之嗣被招为驸马。李自成农民起义攻打北京,杜太监守西直门,卖国求荣,京城大乱,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将李自成打垮,清兵席卷中原。王承恩丞相将太子送出城外,清兵为追捕太子进入山东,追至小张刘府时,刘府弟子70余名与清兵展开决战,打死清兵近百名,最后被清兵攻破,弟子70余名全部被杀。

  刘元吉  字庆昉。与田北浒同时,相友善,北浒工为文,而元吉以诗称。性超轶,嗜酒,不问家人生产,故早岁雄于资,晚乃贫甚,元吉不为意也。方走胶莱沿海一带,放怀山水,登登州蓬莱阁观日出,由是而诗益进。初,元吉以诸生试辄高等,而屡穷于遇,众或相聚为扼腕,元吉乃浮白白眼望青天,呼:“造化小儿,能夺我榜上名,能夺我杯中物乎?”一笑而罢。既而更务为敦谨,矢志断酒,因有句曰“酒星摘去换茶星,少壮沉酣老大醒”。又曰“从今莫问糟丘路,一入醉乡三十年”。其俊逸晓畅与终始行事类如此,惜全稿久轶。

  刘之珠  康熙丙申科进士。

  刘大勇  清戌子科武举。

  刘奉年  道光年间举人。

  刘其斌  乾隆武举候选督漕首府。

  刘保贞  咸丰年间举人。

  刘洪勋  监生,字良佐,忠亲王,兵驻淄川,官至五品衔。

  刘星源  字云槎,丙申科中举直奉大夫,郡增生,五品衔,教授50余年,受业者多登科申。父疾,侍汤药衣不解带者数年。父殁,事继母尤得其欢心。

  刘洪臣  五品衔。

  刘应龙  字梯云,号南同。英毅质实,见义勇为。道光乙酉科举人,咸丰癸丑科进士,同治十二年吏部引见、签掣,部选甘肃陇西知县,以亲老不之官。同治丁卯,捻匪逼太和庄围圩,掳邻村男妇数十百人,胁以易马,无者刃之。公乘贼不备,率团丁绕出贼后击之,贼惊遁,众赖以免。贼退窜,盗窃发,公督捕缚献其魁,乡邑以靖。服阕,到省署文,县有循声,以伉直不合于时,挂吏议,萧然归里,授徒以终。先时,邑中川票积弊病民,公具呈,遣子与商长庆诉上宪,弊立革,其为守有如此者矣。

  刘穆清  字中如,候选卫千总,妻鲍氏敕建节孝牌坊,准入忠孝祠,敕封太安人。

  刘泮香  民国时期青州师范毕业,又进入黄埔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国民党中南军区黄维兵团任师级文官。20多岁病故,给家庭抚恤金2000元大洋。

  刘兰坡  青州师范毕业后,考入黄埔军官学校。1946年任蒋介石秘书。曾跟随蒋介石参加毛泽东主席到重庆与蒋介石国共两党谈判。

  刘清安  民国时期任广饶县教育局长兼广饶中学校长。

  刘伦元  1908年生, 1938年入党,即参加工作,在临淄区打游击,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后任临淄县公安局审判股股长。1948年随军南下,任杭州市检察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后任杭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主任。1981年病故,享年73岁。

  刘政孝  又名刘杰三, 1947年参加工作,1948年入党,在部队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政委,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藏平乱。文化大革命中参加“三支两军”工作,任山西运城县革委会主任,回部队后任师政治部主任。1982年转业后任滨州市北镇建设委员会主任。2008年病故,享年93岁。

  刘冠玉  1926年生, 1948年参军,1949年入党,曾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多次大战,历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解放后任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1991年离休,75岁去世。

  刘培光  1924年出生,1942年春参军,分配在渤海军区,中共党员,抗日战争多次参加战斗,任部队连指导员。1948年,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参加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战役。南京解放后参与接管南京市伪公安局工作,后任宣武分局侦查科科长、副局长。1954年调南京市公安局二处任副处长,1979年任江苏省石油化工厅财务处处长。1984年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1994年8月因病去世。

  刘林祥  1912年生,小张高等学堂毕业。1939年入党,1940年参加工作。曾任三区区中队指导员、区委书记,多次参加打鬼子、汉奸的战斗。1948年任广饶县组织部部长,1959年任广饶县县委书记,1960年任淄博市监察委员会书记、淄博地委组织部部长,1961年任桓台县县委书记。文化大革命时被迫害致死。终年51岁。1978年12月,桓台县召开大会,悼念刘林祥同志。会议由地委副书记李聚馨致悼词,县委书记胡安夫主持。

  附:惠民地区关于刘林祥同志的结论

  刘林祥同志系广饶县李鹊镇小张村人,出身贫农,1939年7月入党,1940年参加工作,历任区委宣传科科长,副书记,地委组织科长,地监委副书记,县委副书记,地委常委等职。

  该同志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期间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认真执行党的政策,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对党忠诚,刘林祥同志因受林彪四人帮修正路线迫害,身心受挫,于一1967年7月17日不幸去世,刘林祥同志二十八年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做了大量工作,是我们党的好党员、国家的好干部,地委1972年3月19日对其所作的结论撤销。   

  1978年1月17日

  革命烈士

  刘长征  1892年5月生人,1938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惠民地区窑厂厂长,1954年在北镇牺牲。

  刘长祥  1898年生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进入军队,清河军分区十团警卫员,1943年在惠民牺牲。

  刘梅修  1903年6月生人,1938年参加革命,是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临淄县六区指导员,1942年在广饶东芦被敌人活埋。

  刘余庆  1907年生人,1941年参加革命,临淄县独立营三连连长,1943年在淮阳耿家战斗中牺牲。

  刘成祥  1908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任过惠民专署区长、民政科科长、解放后任交通厅航运处处长,1955年因病去世,1962年12月追认为烈士。

  刘师周  1917年3月生人,1942年参加革命,临淄县独立营二连司务长,1946年在南辛店铁路牺牲。

  姜景颜  1919年生人,1939年2月参加革命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山纵三旅基干一营副排长,1941年在广饶毛王牺牲。

  刘正祥  1919年11月生人,1942年参加革命,临淄六区贸易股股长,1945年5月在临淄县城牺牲。

  刘德芳  1920年10月生人,1941年3月参加革命,博兴县独立营二连副班长,1945年5月在博兴县陈户店战斗中牺牲。

  刘际华  1921年12月生人,1940年2月参加革命,临淄六区区中队战士,1941年7月在广饶小张被敌人杀害。

  刘培玉  1922年生人,1940年2月参加革命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临淄县公安局警卫员,1942年6月在临淄姬王洼牺牲。

  刘庆祥  生于1922年,1939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在广饶县五区人武部任部长,1946年在广饶县相村战斗中牺牲。

  刘忠永  1923年2月生人,1940年参加八路军,任临淄县武工队队长,1947年1月19日在临淄龙池战斗中英勇牺牲。

  刘立本  1923年生人,1941年3月参加革命,博兴县独立营二连战士,1945年5月在博兴县陈户店战斗中牺牲。

  孙学成  1924年8月生人,1940年2月参加革命,渤海军区后勤部皮革厂战士,1946年在惠民牺牲。

  刘新进  1925年生人,1941年参加革命,临淄六区游击小组战士,1944年5月在淮阳宁王村牺牲。

  刘贞  1926年生人,1941年2月参加革命,博兴县独立营二连副班长,1945年在博兴陈户店战斗中牺牲。

  刘际龙  1928年9月生人,194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3月参军,志愿军一九九师五九七团三机连战士,1952年在朝鲜牺牲。

  刘玉龙  1928年生人,1951年3月参军,志愿军一九九师五九七团九连战士,1952年4月在朝鲜牺牲。

  刘冠民  1930年11月生人,1951年3月参军,志愿军六十七军一九九师五九七团三营八连战士,1951年10月在朝鲜牺牲。

  刘桂堂  1931年生人,1946年参加革命,华野二十八军八十二师二四四团战士。

  刘华林  1931年生人,1951年3月参军,志愿军六十七军一九九师五九七团担架队战士,1953年5月16日在朝鲜金城牺牲。

  刘增民  1945年3月出生,1970年12月参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零一九部队炮兵三连战士,1974年在吉林省海龙镇牺牲。

  人物简介

  刘士元  高等学堂毕业,1938年入党,同年参加工作,在渤海军区后勤部主管经济,参加打鬼子、汉奸战斗多次。1948年济南解放后成立合作干校,在济南合作干校负责后勤。山东省财经学院成立后,调任财经学院任总务科科长。

  刘文英  1939年在村内组织青救会,任会长。同年,加入共产党。1940年任利津县人武部部长,1948年随军南下,任部队团长。1956年调往沈阳军区任航空司令部政委。离休后住旅大市干休所。

  刘秀章  民国时期任鲁西齐东县国民党24旅的团长。

  杨福明  汉族,1931年11月21日出生于小张村。1949年2月入伍,在广饶县公安局工作,1957年1月入党,1958年8月调四宝山任连长,1960年调金岭铁矿任地质科科长,1980年提副处离休,享受副处级待遇。

  刘桂升  生于1937年,1961年入党。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先后被分配到国防科委第九、第十研究院工作,高级工程师,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

  刘培钧  1940年1月生,1965年8月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同年9月分配到辽宁省本溪钢铁公司任技术员。1971年入党,1972年11月调任山东莱芜钢铁总厂机动处动力科任技术员,后晋升为工程师。1978年2月调任山东莱芜钢铁总厂机动设备处任副处长、处长,高级工程师。1985年1月任山东莱芜钢铁集团董事、副总经理(副厅级)、高级总工程师。2002年4月退休。

  刘培举  生于1950年1月,大专学历,国家田径二级裁判员。1969年参加工作,任小张乡小张小学教师。1978年在广饶师范体育班参加培训后任专职体育教师。所带的校乒乓球队在1991、1992年连续两年获得市、县少儿乒乓球赛冠军,2000年代表广饶县参加东营市第六届运动会,荣获男女单打和团体冠军。1989年被广饶县体委、县教育局授予“优秀体育教师”称号,1990年被东营市教育局授予体育教学能手称号,1992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优秀体育教师”称号,1993年被东营市体委、市教育局授予“东营体育十年振兴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年被东营市教委、市体委授予优秀体育教练员称号。在广饶县教育局组织的优秀论文评选中,撰写的《谈如何根据学生生理特点上好体育课》《浅谈小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获一等奖。

  王连玉  女,1951年7月生,中共党员,1989年11月东营市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自1988年2月至2003年2月,连续三届被选为东营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刘纪华  生于1956年3月,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75年6月参加工作。历任广饶县小张乡小张小学教师,小张乡少先大队总辅导员,小张乡中心小学校长,小张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鹊镇教育办公室副主任。1982年被共青团广饶县委、广饶县教育局授予“少先队优秀辅导员”称号,1984年被共青团东营市委、东营市教育局授予“少先队优秀辅导员”称号,1985年被共青团东营市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6年被东营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1989年9月被人事部、教育部、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8年6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教育文集《中国基础教育论文大典》刊载了其撰写的《“方圆”须以“规矩”成》,8月中华教育文丛编辑工作委员会出版的《中国教育教学文丛》刊载其撰写的《正确处理教师与学校领导的矛盾关系》,2000年4月在《中国当代教育名家论坛》刊载撰写的《浅谈德育工作方法》。

  刘毅刚  1956年10月生,东营市交通稽查支队支队长。毕业于北镇师专(今滨州学院)山东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大学文化,经济师。1976年7月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10月参加工作,历任惠民地区汽运技工学校教师,东营汽运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经理、总经理、党委书记(正县级)等职。

  刘廷章  生于1958年12月,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78年7月参加工作,198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广饶县小张公社团委书记,广饶县农林局科员,广饶县花官公社农技站站长、花官乡副乡长、党委副书记,大营乡党委副书记,广饶县丁庄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镇长、党委书记,广饶县委委员、西营乡党委书记,广饶县委委员、稻庄镇党委书记,广饶县委委员,广饶县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县委统战部部长,广饶县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2012年1月离职。

  刘荣全  1960年8月生,中共党员,2003年被选为广饶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2007年被选为广饶县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刘绍祥  1961年1月生,中共党员,高中文化,1979年11月参加工作,1983年3月入党。1979年11月,济南军区守备六师服兵役,1985年11月,退伍后在广饶县府食堂工作。1987年11月任广饶宾馆餐饮部经理。2003年被评为广饶县首席技师,2009年被评为东营市首席技师,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首席技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刘保卫  197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89年7月,石油大学(华东)炼制系学习。历任广饶石油化工厂技术科职工,正和集团审计处科长、处长,正和集团董事会秘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正和集团副总经理、东营正和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2009年8月,任山东泰然集团董事长、东营正和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桂忠  1973年6月15日生,中专文化。2006年成立广饶县东兴化工有限公司,2008年成立东营大丰化工有限公司。2014年兼并重组广饶县轻工机械厂,成立山东昊东机械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广饶县第九、十届政协委员。

  荣誉

  2002年被广饶县公安局评为“优秀治保会”,被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省级青年之家”,被广饶县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平安广饶”先进单位,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东营办事处授予“文明信用村”荣誉称号。2004年,被中共广饶县委授予“五个好村党组织”。2011年被广饶县妇联评为“三八红旗集体”。

  文物古迹

  白马寺

  小张村的白马寺,俗称老佛爷庙,始建于北魏时期。寺院内有庙宇白马寺和关帝庙。白马寺内有石佛造像,高2.8米左右,宽1.2米左右;石佛前面有两个小石佛,左右站立;石佛下部成舟型,坐在一个莲花船坐上,身披袈裟、两手扶膝,上端雕刻飞龙,佛像金脸,整体雕像坐于砖台子上,通高有七公尺;佛身位于50平方米的砖瓦屋内。老式古庙,庙顶镶有哈巴狗、金鸡、凤凰等宠物,此庙在南宋时期、明嘉靖、明万历、明崇祯、清道光、清咸丰年间分别予以重修,并有碑文记载,已被破坏,无处查找。据八十岁以上老人回忆,白马寺院内有钟楼一个,有和尚、尼姑住的房屋,钟楼上挂着吊钟,用生铁铸成,钟高1.5米左右,直径有一米左右,钟成八角形状,上面具有阴阳八卦,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盘踞在临淄县的日本鬼子用铁锤砸碎,制造了残害中国人的武器。

  关帝庙位于白马寺的东侧,庙高略低于白马寺,什么时间建立,原有碑文记载,可惜碑文已被破坏,无处查找,据传说是宋朝建立。庙占地与白马寺相仿,进屋中间有关公坐于东平台上,西间有周仓靠屋山站立着,手持青龙偃月刀,东间有关平靠东屋山站立着,屋门两边有小神两个,一米高,看着屋门,雕塑艺术很高。

  白马寺与关帝庙两处文物相连,大约占地三亩左右,庙后是湾。解放初期恢复农村经济发展,贸易繁荣市场,1953年供销社占用,有神的上天,无神的下湾,供销社扩建门市部和仓库,把白马寺和关帝庙的神像全部破坏,将石佛就地挖坑埋掉,两处文物彻底拆除。后来小张村又给供销社划了改建的地方,此地又交给了小张村。1991年统一规划小张村居民住宅,刘春生在此处盖了宅院,挖地基时将石佛挖出,又埋回地下。

  三官庙

  三官庙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无处查找,庙宇完整时期有三间正房,里面有三个长脸金发神像,三官即:天官、地官、人官,一官占一间,三官共占三间。民国初期,国民政府办教育,小张属于广饶县西南乡办小学中心,由小张村开明人士刘如恒主张将神像搬走,办了绳东区立小学。

  刘氏祖祠

  刘氏祖祠始建于康熙年间,有碑文记载,可惜已被破坏。刘氏一年四季在此祭祖,春节、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解放初期将祖祠改为毛泽东思想讲习所、夜校,农民晚上在此学习文化和革命理论。1964年重修一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以“破四旧”为名,将道光年间开始记载的家谱、轴系全部烧掉,1967年将祠堂拆除,改建了骨灰室,后来将骨灰室扒掉了。

  节孝坊

  清朝咸丰年间,由皇帝下圣旨给穆清之妻鲍氏建节孝坊,进士刘应龙应命建造节孝坊一座。节孝坊完全用青石雕刻,立于小张西南角,正门两侧有四个狮子,四面石鼓,上下分四层,有八米高,雕刻工艺高超,非常精细美观。正上方雕刻着“圣旨”二字,雕刻着飞龙戏珠,活灵活现。因正门上方有一架铁架,1958年刮大炼钢铁风,将节孝坊拉倒,把铁架卖掉。仍有残石和三合土基础存在。

  欧阳八博士墓

  在小张村北、西北有欧阳八博士墓两座,属历史名人之墓,为山东省重点保护文物。

  小张遗址

  位于小张村西北约500米处,是一处西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东西约150米,南北约300米,面积约45000平方米,重点保护区向外延伸50米为一般保护区。主要出土文物有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以及石斧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张石造像

  位于原小张供销社院内,系白马寺之物。石佛通高2.80米,宽1.20米,佛光作舟形。石佛端坐于莲花座上,两手扶膝,身披通肩袈裟。上端雕刻飞龙、飞天等。据考证,此造像为北魏时期石刻像。

  渑水堤

  位于小张西南,长7里。清光绪17年,刘湘蕙倡修。

  逸闻遗事

  一马双驹

  小张村刘正功饲养的一匹母马,于1982年5月10日凌晨,一胎生了一马一骡,马驹重17.5公斤,骡驹体重15公斤,身长都是0.49米,身高均为0.65米,一马双驹少有,一马一骡更是罕见。

  明末仪宾刘之嗣

  刘之嗣生于明朝末年,广饶县李鹊镇小张村人。此人浓眉大眼,身高力大,一表人才。他幼时读过几年私塾,年轻时跟本村师傅学习武术。相传他曾仿照射箭的弓在弦上安一木碗,木碗里放上圆石子,制成“弹弓”,用来打鸟,百发百中。与他一块习武的师兄弟争先仿效,如法炮制,一时村里的麻雀少了许多。

  刘之嗣的家庭并不富裕,20岁时开始贩买私盐,挣点钱,以补贴家用。有一年夏天,他推着一车盐被查私盐的官兵发现了,官兵在后面一边喊、一边追。刚开始,他推着盐车跑的比官兵还快,可时间一长,就不行了,毕竟他是推着一车盐,眼看官兵越追越近。路的拐弯处有一高粱地,情急之下,他搬起带盐的车子就进了高粱地。官兵追到高粱地边车辙不见了,向前方一看,又不见人影,估计他可能藏到高粱地里了,于是就包围了高粱地。找到里面,发现他正坐在车上休息。官兵一小官就问他是怎样进来的﹖他说:“我搬进来的”。 小官半信半疑,于是就说:“你若能将带盐的车子搬出去就放了你。”他问:“此话当真?”小官说:“君子无戏言。”于是刘之嗣又把带盐的车子搬了出来。官兵见了大吃一惊,小官想:此人天生神力,将来前途不可限量,要真动起手来,不一定能赚到便宜,不如把他放过,与他交个朋友,给自己留条后路,于是就把他放了。

  刘之嗣生活的年代,正值封建黑暗统治,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崇祯皇帝下诏,广招天下武士,人才出众者可招为王爷之女婿。青州知府收到此诏后,便布告各县各村。小张村刘之嗣看到此诏后,就与他的师兄弟们一同到青州应试。先考骑马射箭,后考枪刀剑戟,武术对打,特技表演,刘之嗣的成绩样样第一,特别是他表演的弹弓打鸟,让考官大为惊奇。中午吃饭,每人一摞油饼,其他人吃剩许多,而刘之嗣吃了还不够,又吃了其他人剩下的两张。最后,他被录取了。又到京里应考,成绩显著,真的被招为王爷的女婿。崇祯皇帝以为得了一员大将,非常器重,待如上宾。

  后来,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刘之嗣就保着一位皇子,换了服装,坐马车逃出京城,住进了小张村。清兵入关后到处寻找太子,抄了青州衡王府和冯国老的家,也未能找到太子。后来,有人进言:“太子可能藏在刘之嗣家。”于是清兵又包围了小张村。刘之嗣家有70多名弹弓手,个个百发百中,混战中打死了100多名清兵,最后弹尽粮绝,围墙被攻破,刘之嗣妻郡主跳井自杀。刘之嗣携皇子逃到小张东洼,最终太子被抓,被清兵用白绫将他勒死。后来,小张东洼就取名“白绫洼”,这就是白绫洼的来历。刘之嗣武艺高强,清兵没有抓住他。后来传说,他去少林寺当了和尚。

  此事在小张的刘氏宗谱中有记载:“衡藩仪宾刘之嗣”(明朝,亲王或郡王的女婿称仪宾。明宪宗第七子朱佑楎曾被封为衡王,也称藩王,住青州,刘之嗣就是衡王的女婿)。

              

  重要事件

  清光绪四年(1878年),小张村基督教徒刘明玺邀美国基督教会牧师郭显德到县内传教。这是广饶县基督教传教之始。后传到邓家庄等村。1927年,成立了乐义会堂,此后基督教在广饶县逐渐发展。1930年,乐安北会堂、三合东西会堂相继成立。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1938年占据广饶县城,直到1945年鬼子投降。汉奸李青山和王砚田配合鬼子八年的时间里常来小张残害小张人民,屠杀小张人民。1939年正月初九这个日子,让小张人民难忘,这是对广饶县三区小张等村进行大屠杀的一天。日本鬼子在汉奸李青山和占据临淄区的汉奸王砚田的带领下,对小张进行大规模拉网式大扫荡,鬼子指示李青山由广饶向西拉网,又指示王砚田由临淄宁王一带向东北方向拉网,对共产党人和地方武装进行大搜捕,重点是小张村。因小张村是共产党和八路军活动的根据地,他们对老百姓实行最残酷的手段,烧杀抢掠,强奸妇女,无恶不作,一进小张村就沿大街设了三个火点,相隔半华里一个,第三个火点就设在白马寺佛爷庙后池塘内。他们将沿街房屋和门全部烧掉,满村浓烟滚滚,烈火冲天。小张村西不足两华里的碱地岭子,是逃出去老百姓的藏身之处。这时有鬼子猎狗跑到这里,年轻人用砖块等驱走了猎狗。不多时,鬼子由猎狗带路在抗日沟中掩身很快来到这里。鬼子从沟中冲出来,很多人逃走了。有一老年人名叫柱,被鬼子抓住了,被带回白马寺湾内准备将其活活烧死。他向外跑,被鬼子用刺刀顶着抓回,他又向外挣扎,被鬼子连捅六刀。老头胸部血肉模糊,倒地而死。

  1939年6月,中共广饶县委组建的广饶县地方抗日武装,广饶县大队开辟抗日根据地,不久建立益寿临广四边抗日根据地,小张村成为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的立足点。为了封锁小张村共产党与外界的联系,日伪军在小张村东北角建立了炮楼,王砚田反革命组织在小张村东南角建立了炮楼,被小张村村民称为南楼、北楼,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地方武装配合八路军部分主力部队将南楼、北楼全部除掉。

  1940年清明节期间,日本鬼子和汉奸占据了小张村,在村东头老百姓家中设“皇军代办处”。一个汉奸头目、翻译官叫朱延录,每天让老百姓给汉奸和鬼子烧汤、擀饼、送给养,压榨小张人民。汉奸鬼子在小张村东北角离村半里的地方,占地十五亩左右,修建据点土楼,并强迫老百姓出工出料。汉奸手提皮鞭和木棍,强迫老百姓干活,谁停工上去就打。到老百姓家搜集木材和砖块不算,还把村庄周围枣树给砍了,围在据点楼子周围。汉奸头子王砚田在小张村南边也抢修据点楼子。就这样鬼子汉奸两座据点夹着小张村,也全靠小张百姓供养。汉奸要粮要款压榨百姓,残害小张人民。鬼子汉奸和王砚田勾心斗角,鬼子架起机枪将王砚田部下逼走,直到1943年秋天、高粱长高的时候,八路军在一个夜晚来了,说要打鬼子据点,老百姓很高兴。八路军就埋伏在村北围墙里,有20多个汉奸距离50米远。八路军开枪将汉奸打了回去,汉奸感到情况不好,小队长从楼门伸头向东南望,被八路军发现了。这是八路军占好地形,组织了精干力量从小张村东门,顺着去太和村抗日沟向东北方向跑去。正巧有一个大的坟头挡着鬼子汉奸的据点耧子。八路军已经在坟头埋伏好了,汉奸小队长又伸头向东南方向望,被埋伏的八路军击中胸部。下午2点左右,八 路军开始攻打据点楼子,枪声响了一阵,被八路军攻上去以后,发现空无一人,汉奸已经逃跑了,跑时用担架抬着他们的小队长。到了太和村西北角时已经死了,汉奸将尸体扔下,从高粱地里逃往广饶县城。从此,小张村人民被解放了,成了共产党占领区。在党的领导下,同敌人展开了坚强斗争。

  1941年春天,汉奸王砚田的部下晚上到小张村“拉鸡”——抓地下党。刘洪兴没在家,刘余良和他儿子在家。汉奸带走了刘余良,将其绑在大街上的槐树上,正是阴雨天伸手不见五指。汉奸连捅刘余良9刀都没有刺中要害,汉奸听听他喘气与否,他忍着疼不敢呼吸,然后汉奸向他的头部砸了一枪托,说“这下就死了”。汉奸走后刘余良自己弄开绳子捡了条命。原来,枪托没有砸在他头上,而是砸到了树上,树皮上留下了巴掌大的痕迹。汉奸又去刘余贵家打死他母亲,打伤他妹妹的腿部。不久,汉奸王砚田部又来“拉鸡”,抓走了刘书玉、刘经林两位青年,严刑逼供,逼着用钱赎回,钱也交上,说他们是八路军,后被带至郑王庄被杀害了。

  1941年冬,日军“扫荡”小张村,烧毁民房120间,砍伐树木500棵,抢走粮食46000斤、家畜10头、服装300件。

  1942年3月18日,驻广饶县城的日伪军李青山部,临淄伪军王砚田部、博兴伪军周胜芳部共计2000余人,分路扫荡临淄五区和广饶二区,八路军清中部队在小张村袭击李青山部队,打死伪军10人,活捉2人,其余溃退。

  1942年5月,汉奸李青山、王砚田配合鬼子扫荡,在小张西洼渑水河上老桥处,有汉奸王砚田部尖兵两名头前带路,广饶县区中队有一个班在刘余吉的带领下,埋伏在老桥河崖边下。两个尖兵骑自行车在距10米左右处一人被刘余吉打死 ,另外一个见状扔掉自行车就跑,又被刘余吉打死。顺利将汉奸击退,区中队迅速转移。

  1942年8月上旬,小张村一带遭受自然灾害,高粱在授粉期遇到霜冻,颗粒无收,基本绝产,形成大歉年。

  1943年3月18日,日伪军李青山、王砚田、周胜芳对广饶西南部进行围剿。八路军在小张村以西与李青山部展开战斗,共打死日伪军十多人,活抓两人,将李青山击溃。

  1946年,小张村进行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穷人翻了身。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又重新占据了广饶县城,有个别地主,反攻倒算,跑到广饶去投靠国民党反动派。在这战乱期间,小张村被汉奸鬼子烧毁房屋90多间,杀害无辜平民28人,抢去驴骡牛马15头之多,汉奸鬼子白天扫荡夜晚“拉鸡”,被捕150多人,其中80余名妇女,被捕的男女逼迫用钱粮赎回,逼得老百姓倾家荡产。

  1947年冬天,共产党开始大举反攻,小张村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展开对敌斗争,青年参军、老百姓抬担架支援前线。1948年大军南下直捣蒋家王朝。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