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辛村
概况
该村位于广饶县城南6.5公里处,辛河路东侧,东至淄河,南至赵庄、王庄,西至李鹊,北至十里村、郭老村。
清雍正八年(1730年7月23日),淄河决口,为避水患,部分农户从郭家庄迁至西南一里许,新立村庄,取名郭新庄。1961年演称郭辛。所修县志皆有记载郭辛庄。
村内有郭、郑、杨、吕、成、刘、张7姓。其中郭姓由郭家庄迁入;郑姓由河南开封府新正县迁至广饶郑家巷,后又迁至郭辛;杨姓由杨家庄和韩庄投亲迁入;吕姓由吕道口迁入;成姓由镇李大迁入;刘姓由小张迁入;张姓来源不详。2000年,长江三峡改造,政府把三户四川移民分配给郭辛村,从此又有姜姓。
清代属安仁乡。1911年属安仁乡安一保。1914年属广饶县第一区。1929年属广饶县第三区。1939年10月属临淄县第六区。1945年9月属广饶县第三区。1948年12月属第三区王赵乡。1956年1月属李鹊区王赵乡。1958年5月属李鹊乡,9月属东风二社,10月属李鹊公社。1964年3月属李鹊区大张公社。1970年11月属李鹊公社。1984年7月属李鹊乡。2001年2月属李鹊镇。
1949年,全村48户、249人,男120人,18岁以下50人,60岁以上40人。1958年,全村52户、280人,男136人,18岁以下57人,60岁以上43人。1970年,全村86户、363人,男164人,18岁以下87人,60岁以上83人。1988年,全村90户、396人,男181人,18岁以下96人,60岁以上85人。2011年,全村有村民110户,402人,男185人,18岁以下98人,60岁以上90人。
村庄面积125亩,耕地面积726亩。土地位于村南侧148亩,村北侧140亩,村西侧60亩,村东侧30亩,卫生院50亩,辛河路西侧300亩。
党政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以张回宗、吕文忠、郭洪昌、吕萍等为主体的抗日积极分子,成立了青年自卫队,开展对敌斗争。吕文忠参加了县大队,在博兴的一次抗日战斗中壮烈牺牲。郭洪昌、吕萍相继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为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1956年郑可久入党。1958年建立村党支部,郑可久任书记。2014年,全村有党员15名。
1947年成立村公所,由村长负责村内事务。1953年1月成立初级社。1956年10月成立高级社。1958年8月,村为大队长管理体制。1968年7月,成立革命委员会,村行政体制为革命委员会主任管理村务。1981年1月,成立管委会。1984年1月,成立村委会。
历任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
郑可久(1958年1月至于1966年3月)
郭守民(1966年4月至于1970年3月)
郭信昌(1970年4月至于1975年12月)
郭守民(1976年1月至于1977年12月)
郭庆昌(1978年1月至于1979年12月)
孙云尧(1980年1月至于1981年12月)
郭信昌(1982年1月至于1983年12月)
郭荣昌(1984年1月至1998年11月)
郭文勇(1998年11月至2011年6月)
郭树森(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
郑保国(2012年5月至2014年11月)
郭文荣(2014年12月任职)
历任村长、社长、大队长、主任任职情况
郭象振(1947年1月至1948年12月)
郑汝河(1949年1月至1950年12月)
郭连山(1951年1月至12月)
郑士修(1952年1月至12月)
杨佃文(1953年1月至1955年12月)
郑可久(1955年12月至1966年12月)
郑汝河(1967年1月至1968年7月)
郭信昌(1968年7月至1972年12月)
郭守民(1973年1月至1976年12月)
郭信昌(1977年1月至1981年12月)
郑可久(1982年1月至1983年12月)
郭文勇(1984年1月至2011年4月)
郭树森(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
杨保意(2014年12月任职)
农救会会长
郑汝河(1949年1月至10月)
贫协主任
郭日亨(1967年1月至1979年12月)
经济建设
解放初期,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为主,产量100斤左右。60年代,以小麦、玉米、高粱、地瓜为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黄烟为主,粮食作物产量有了较大提升,每亩400斤左右,经济作物每亩20元左右。70年代,以小麦、玉米、高粱、地瓜为主要粮食作物,黄烟、棉花为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产量为500斤左右,经济作物亩收40元左右。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实行良种改造、农田基本建设,小麦、玉米产量有了飞跃的提高,小麦由500斤提高到800斤,玉米由500斤提高到900斤。90年代,农村以发展经济为基础,村以蔬菜、运输业为主要发展目标。1992年,在村委和上级组织的大力扶持下,发展了第一批蔬菜大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蔬菜的带动下,村内农户购进机动三轮车,倒运蔬菜也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1994年,全村蔬菜大棚种植户达到70%,种植面积为80亩。
1984年,村内购进新型脱粒机2台,确保颗粒归仓。90年代,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农业机械20余台。进入21世纪,小麦、玉米亩产上吨,粮食、蔬菜产值为230万元,运输及企业经济收入550万元。2011年全村土地流转400亩,提高了村民收入。
基础设施建设
1988年以前,村内房屋以土坯房为主,北屋五或三间,高两米左右,有东西侧房,院南北17米,东西15米。大街5米,胡同2.5米左右。1988年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对村庄规划进行研究论证。规定在同一水平的情况下,檐头高3.5米,房屋长17米,宽5米,砖木结构大瓦房;院南北长23米。北大街12米,南大街8米,胡同5米。2009年,村内硬化进村路580米。2013年,村内大街小巷全部硬化,安装上路灯。
1985年,全村人告别煤油灯,用上电灯,浇地用上电。1985年开始,村民购进了电视机。1995年,电话进村。2005年,村民用上了有线电视信号。2014年用上了数字信号。
解放初期到80年代,村内吃水以土砖井为主。80年代以后以集体供水为主。1988年在村庄规划的基础上,对村内供水进行了改造,自来水入户。2006年全镇水网改造,村民真正用上自来水。
社会事业
2008年,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全村人积极上阵,先后建立了40多人的秧歌队、扇子舞队等文艺宣传队,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2012年村里投资6万元建起文化广场,组织了广场舞蹈队,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1967年,村内成立小学一处,教师一名,学生32名,教室3间,为村内培养了大批有文化的人才。
1975年,全村村民加入合作医疗,吃药基本不收钱,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解放前夕,粮食人均为70余公斤,全村一片盐碱地,无水浇条件,遇干旱年,基本颗粒无收,全村逃荒要饭的30户,闯关东的5户,卖儿卖女的2户,饿死3人,10人干长工,贫雇农占全村总户数的50%。解放后,1957年,人均口粮350斤,人均年收入30多元。1964年由于自然灾害,人均口粮80公斤,人均收入10多元。1976年人均口粮150公斤,人均收入20多元。1984年实行种田责任制,人均口粮得到明显提高,每人1000公斤,人均收入达到500元。2003年,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人均粮食1200公斤,人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15000多元。60年代,村内有自行车5辆,80年代初期,全村基本达到户均一辆。1998年开始有小轿车, 2011年基本每户一辆。收音机从1974年开始有,1985年,村内有了第一台电视机。
人物
革命烈士
张回宗 1907年4月生人,1938年9月参加革命,清河军区直属团二营排长,1943年9月在垦利县三里庄牺牲。
吕文忠 1915年5月生人,1939年7月参加革命,广饶三区区中队班长,1944年3月在广饶县艾家村牺牲。
人物简介
郭洪昌 从军多年,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济南警备区机要秘书,为八路军搜集重要情报、解救人质,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任团政委,师副政委多年。解放后转业地方,已病故。
吕萍 抗日战争时期参军,从军多年,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