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西村
概况
黄坵村位于广饶县城南8.5公里处,淄河西岸,东与大王镇的杨庄村隔河相望,南边是李鹊镇北水村,西南与临淄区郝家村相邻,南面、西面是平坦的农田。西边1.5公里外是辛河公路,北边是新改建的潍高公路,公路以北是李鹊镇赵庄村。黄西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绿树成荫,东有孙武湖水库,西、北有两条省级公路,村中央有一条县级公路,公路四通八达,是一个革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村庄。
据韩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韩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在一黄土坵东侧立村,故以地势取名黄坵。1954年,分为黄东、黄西两个行政村。该村居民均为汉族。
该村有董、韩、叶、范、孙、魏、任、李、耿、明、唐、黄、陈、缪、张、刘、田17姓。董姓于1842年由李鹊镇太和村迁入。魏姓于1862年由广饶镇梧村迁入。韩姓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先落脚于韩庄,后又迁入黄坵。耿姓一支于1872年由李鹊镇东辛张村迁入,另一支于1862年由李鹊镇西大张村迁入。黄姓于1934年由大王镇黄琚村迁入。缪姓于1959年由广北郝家镇缪家村迁入。李姓一支于1894年由大王镇西营村迁入,另一支于1904年由广饶镇弓守刘村迁入。叶姓于1849年由大王镇叶琚村迁入。范姓于1913年由临淄区皇城镇北羊村迁入。任姓于1912年由西桥乡南雷埠村迁入。唐姓于1911年由博兴县纯化村迁入。陈姓于1894年由临淄敬仲镇蔡王村迁入。张姓于1942年由临淄敬仲镇郝家村迁入。孙姓一支于1940年由山东省沂水县诸葛镇盘牛场村迁入,一支于1375年由广饶镇城南贾家庄子迁入。
明、清两代属安仁乡。1939年属临淄县六区。1945年9月属广饶县第三区。1948年12月属广饶县第三区王赵乡。1956年1月属李鹊区王赵乡。1958年5月属李鹊乡,10月属李鹊公社,1964年3月属李鹊区大张公社。1970年11月属李鹊公社。1984年7月属李鹊乡。2001年2月属李鹊镇。
1961年全村人口307人,其中男158人,女149人,19岁以下的79人,60岁以上的51人,19岁至60岁 177人。1978年全村人口398人,其中男姓182人,女姓216人,19岁以下的136人,60岁以上的102人,19岁至60岁的285人。2008年达到572人,其中男姓269人。女姓303人,19岁以下的87人,60岁以上的72人,19至60岁的413人。2011年,106户、589人,其中:男288人、女301人,19岁以下的97人,60岁以上的68人,19岁至60岁的424人。
黄西村占地120亩,耕地面积1620亩。地貌总体为平原,地势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海拔在23~24米之间。村南为褐土,村北为黄沙土,村西为黑土。
党政建设
明末清初,全县设乡,乡下设社,村内事务由村首事管理;清末,实行保甲制,村内设二甲,村内事务由甲长管理;1945年下半年村内设村公所,村公所直接管理到户;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4至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下设3个生产小组;1955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下设3个生产组;1958年7月改为生产大队,下设3个生产小队;1968年8月,大队委员会改为革命委员会,下设3个生产小队,生产小队管到户;1984年12月改为村民委员会,下设3个生产小组,小组负责零星的事务,如收电费等,村民委员会直接负责村内的一切事务。
1924年,村民耿贞元在益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调回原籍,以卜卦算命为掩护,秘密发展中共党组织。1927年8月,村内就成立党支部,耿贞元任书记。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有很多有志青年成为共产党员,参军入伍,抗击国民党反动派,抵御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北上南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保家卫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建国后,村民积极支持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养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1961年,成立第一届黄西村党支部,董延福任书记。2014年,全村有共产党员24名。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
耿贞元(1926年7月至1928年9月)
韩子春(1928年10月至1938年12月)
空 缺(1939年1月至1939年12月)
韩其荣(1940年1月至1954年10月)
董延年(1954年11月至1958年7月)
韩同祥(1958年8月至1960年12月)
1961年1月,分为黄东、黄西两个支部。
董延福(1961年1月至1963年12月)
李学忠(1964年1月至1967年12月)
李绍云(1968年1月至1977年12月)
李学彬(1978年1月至1980年12月)
叶新庆(1980年12月至1981年12月)
李学彬(1981年12月至1998年10月)
黄桂海(1998年10月至2001年10月)
韩立祥(2001年11月)
历任社长、大队长、主任任职情况
董延年(1954年12月1958年7月)
郭进清(1958年7月至1960年12月)
魏金荣(1961年1月至1963年12月)
孙书贤(1964年1月至1966年10月)
李学彬(1966年11月至1977年10月)
黄其柱(1977年11月至1979年12月)
韩其千(1980年1月至1980年12月)
任金华(1980年12月至1984年12月)
董延福(1984年12月至1988年12月)
韩爱祥(1989年1月至2001年12月)
韩立祥(2002年1月)
贫协主任
李绍云(1963年1月至1966年10月)
韩其云(1966年10月至1978年12月)
经济建设
黄西村为农业村,共有土地1202亩。早期土地分布零散,高洼不平。解放前,以种植高粱、谷子、小麦为主,比较小的零星地块种杂粮,当时的产量在100~150斤左右,遇上灾年,产量更是下降,甚至绝产。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组织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开始打井,改善生产条件,生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粮食单产由过去的100斤左右增加到200斤左右,粮食作物仍以小麦、谷子、高粱为主,经济作物以黄烟为主,棉花为辅。
20世纪70年代,作物种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高粱基本不种了,谷子也只有一少部分,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地瓜、小麦、玉米,粮食单产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亩产在400斤左右。1978年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整平土地,整改统一,开始打机井,改善水浇条件,经过三年的时间,达到了每30亩至50亩有一眼机井,改变了因无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达到了沟、林、路、渠齐备,土地成方,逐渐实现半劳力半机械化生产。1980年大队增加一台75马力的链轨车,改善了耕作条件。三个小队都购置了柴油小麦脱粒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黄西村的电力、水利、农业机械发展迅速,粮食连年增产,亩产超吨。在狠抓高产、优质、高效的同时,大力发展果园和蔬菜大棚生产,有果树240亩,蔬菜大棚120多个。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9654元。
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
黄西村在1974年规划前,由于受淄河河床弯曲,河水有时泛滥成灾的影响,该村是由五个小单元组合而成的,东南角为小辛庄,西北角为李家胡同,北面为小围子,正南为孙家桥子,西南角为范家湾,居民居住分散,院子大小不等,房屋矮小,胡同窄短曲折,房屋多为草房,土木结构,麦秸毡顶。1974年该村实行村庄规划,对原有的宅基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了面积大小统一,适合该村实际情况的宅院。宅院南北为22.5米,东西为17.5米,房屋为砖瓦结构,房子规划宽5.38米,檐头高2.85米,底台水平一样高。但随着经济的富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原来的建房标准已不符合新的形势,85%的户对原来的房子进行了拆除,重新盖起比较高大、宽敞明亮的住房,客厅、卧室、储藏室、洗澡间、厨房配套齐全。规划后,南北大街5条,长200米,宽8米,东西大街两条,长200米,宽10米,2006年对村中央主要街道进行了全面硬化,安装了路灯、监控,路两边进行了墙体美化、路边绿化,新上了灯光球场。为保证居民区内有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集中摆放多个垃圾桶,按时清运垃圾,保证村内的清洁卫生。
生活用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为自打土井,肩挑水桶取水。1980年村集体打深井,并建有高水塔,村民可上高水塔取水。2005年李鹊镇打深水井,实现全镇统一供水。
1975年,在上级的帮助下,自筹资金上了2台(50kva)变压器,只供农田用电,每三天送一次电,仅三分之一的农田用上了电。1976年,新上100kva的变压器2台,实现户户通电,取代世世代代用油灯照明,农田灌溉达到100%。
通讯设施发展很快,从1998年开始,安装固定电话82部,至2012年,基本上人人有手机,在家的老人也安了移动式电话,共450部。2012年6月底,有电脑47部。
村内有民间舞蹈打花棍,演员80人,男女各半,身穿镶有绿边的玫瑰红色中式双襟褂、腰束布板扣带,右手持两头系红绿彩绸,穗缨和铜钱的竹杆,边趟边有节奏的舞动,女演员身着红绿装,左手持彩绸巾,右手打竹板,边趟边舞,有声有色,百看不厌。还有踩高跷、玩花环等形式。村内自1950年组建的篮球队远近闻名。
该村特别重视教育的投资,清朝时,村里就有私塾,借用张生勤家民房发展教育,条件虽然艰苦,但从未间断。1965年按照上级的要求,生产队投资0.8万元(生产队出劳动、木头),在村中间与黄东村合建小学一处,占地5.2亩,建新校舍14间,教室14间。1978年,在校舍改造的同时创办了幼儿园,幼儿免费入园。2007年投资12万元,新建14间高标准幼儿园,幼儿教师6名。村小学于2008年8月合并到李鹊镇驻地。恢复高考制度后,全村共有48名学生被全国高校录取。2011年,有在大学读书的19人,其中研究生3人。
解放初期,村内没有卫生设施,只有一名老中医。1964年生产大队成立卫生室,房屋3间,医生2名,只有简单的药品和简易的医疗设备。2008年投资10多万元,新盖6间高标准卫生室,并配备一定的设备和三名医务人员,床位10张,经营中西药品 200余种,打针输液服务到家,基本上达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早预防的要求。对全村60多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查体,建立健康档案。
人民生活
解放前,粮食人均年口粮为50余斤,人民生活极为困难,绝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如遇灾荒年景生活则更加困难,有的靠讨饭、做短工为生。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1958年人民公社后,大办食堂,受左的影响,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农业歉收,村民多用糠、树叶、树皮、野菜为生,生活极其困难。1962年,每年每人可分到小麦50~70斤,再加上一部分地瓜,基本上能维持生活。文革期间,至1978年,人均口粮360余斤,按人七劳三进行工分分配。现金收入非常少,交通工具只有少量的自行车,运输工具60%的户有小推车,10%的户有地排车,生产队有马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调整产业结构,人民衣食住行发生重大变化,主食以细粮为主,肉、鱼、蛋、奶、油等人均食用量迅速增长,衣着穿戴向高档次、多样化发展,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家电进入寻常百姓家。解放初期,黄坵村仅有5辆自行车,一直到1970年,黄西村有自行车8辆,至1980年,自行车达到24辆,之后,电动车逐渐增多,包括电动三轮车达160多辆。2003年,村内有了第一辆小轿车。2015年,小轿车达到136辆,手机450部,电脑57部,彩电130多台,电冰箱88台,洗衣机100台,电风扇170台,空调42台。大型客车4辆,大型运输车10部,中型运输车32辆。住宅建设,除在本村有两套二层楼院外,已在广饶县、东营市、李鹊镇驻地及其外地共有楼房82套。
1960年,人均口粮180公斤,人均收入20元。1964年,人均口粮200公斤,人均收入30元。1976年,人均口粮250公斤,人均收入890元。1984年,人均口粮280公斤,人均收入1196元。1991年,人均口粮290公斤,人均收入1562元。1997年,人均口粮400公斤,人均收入1957元。2003年,人均口粮1300公斤,人均收入3709元。2011年,人均口粮1500公斤,人均收入9654元。
人物
人物传略
马作肃 城南黄坵人。康熙丙戌进士,知河南尉氏县。忽兴莼鲈之思,援例改补安东卫教授,于经书疑义辄多发明。著述颇富而不轻于示人,盖得名山之意焉。(《续修广饶县志》)
革命烈士
孙育清 1921年3月生人,1940年3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广饶县牛庄区区中队队员,1944年4月在牛庄牺牲。
李明清 1925年2月生人,1948年2月参加革命,广饶县三区区中队队员,1948年2月在韩庄牺牲。
李德功 1899年9月生人,1936年1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青岛特区交通员,1949年7月在青岛牺牲。
韩玉亭 1912年4月生人,1938年10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山东纵队八支队排长,1943年4月在临沂边锡头牺牲。
韩佳祥 1922年3月生人,1938年4月参加革命,山纵清河三支队十团三营八连战士,1939年8月在益都朱良村牺牲。
魏秀亭 1917年4月生人,1938年4月参加革命,山纵清河三支队十团三营八连战士,1939年9月在益都朱良村牺牲。
魏俊亭 1920年3月生人,1938年4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山纵清河三支队十团三营八连排长,1939年8月在小清河北牺牲。
耿青州 1918年2月生人,1938年4月参加革命,清河军分区兵工厂战士,1939年8月在益都朱良村牺牲。
人物简介
李绍木 1947年8月生,汉族,大学。1973年考入山东农业学院(泰安农学院),1976年毕业后分配北镇农科所,2001年以“九三学社”成员当选滨州市政协副主席,2013年退休。
孙其安 1943年1月生,汉族,高中。1966年7月22日入党。1970年5月1日调李鹊区农具厂,先后从事企业30余年,1990年调乡敬老院任院长,2010年退休回村。2008年被东营市老龄工作委员会、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东营市模范老人,中国共产党广饶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
韩立祥 50岁,1997年11月入党,汉族,高中文化水平,自2001年11月任黄西村党支部书记,连续三届广饶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荣誉
李鹊乡黄西村农普小组在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工作中成绩显著,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
文物古迹
黄西古槐
位于韩克温家门口略偏北,东侧紧靠大道,树龄约700余年。树体高9米,胸围3.58米,胸径1.14米,基径1.14米,地表围径1.14米,生长茂盛,树冠呈现典型伞状,冠高6.8米,冠幅东西14米,南北15米,有4条主枝,东南方向主枝较长,约6.5米,东北向的主枝较短,但较粗。夏季开满淡黄色花,如同落满蝴蝶,秋季黄绿色的果实点缀其中,引得众人观望、休憩、纳凉。
庙宇
黄西村偏南部(孙家桥字两头)建有东、西二个庙宇,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8.04月)。东庙为三关庙,占地350平方米,房屋三间,坐北向南,建筑面积46平方米。庙内供奉三尊关公泥像,中间的大,高有2米,两头的小,高1.5米。中间关公像前摆有供桌,供桌高40厘米,长1.5米,宽45厘米。庙前有一小湾,南北15米,深1米。西庙为关帝庙,建在一高台子上,台子高约1.5米,东西30米,南北25米,朝南有一小门楼,四边有1.7米高的围墙,建房三间,坐北朝南,建筑为砖瓦结构,面积46平方米,中间是关公像,高约2.3米,西头是周仓神像,威风凛凛,高约1.7米,东头是关平像,高约1.7米。房顶是小灰色瓦,房正中关公像前有一供桌,供桌高45厘米,长1.7米,宽50厘米。庙前有一个大湾,湾东西约60米,南北约40米,深1.2米。在田国章住宅西侧有一石碑,碑文记载,东西两个庙宇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后重修,翻修顶,1940年拆除。当时建庙的当事人如下:叶长亭、韩修谦、韩厥祯、韩厥同、范安平、韩吉林、韩凤阁、孙九钗、韩一清、耿复元、魏营辉、任余九、韩允升、董汝会、李云汉、韩德树、董汝丹、陈叔夜、韩德举、耿世旺、韩德硕、董来贵、韩长义。
古墓
黄坵古墓位于黄坵村西北约600米处,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古墓葬,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广饶县人民政府于2004年11月20日立碑。
黄西遗址
是一处汉代、唐代的古文化遗址,米昂及30000平方米。主要出土文物有汉代泥质灰陶罐口沿、板瓦,唐代假圈足青釉瓷碗底、瓷罐底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篮球队
自1950年春,黄坵小学操场上安装了第一副简易的篮球架,该村就组建了篮球队,有的篮球队员都80多岁了,有的已去世多年。1963年黄东、黄西二个大队的团支部在生产队场园里各建了一处篮球场,团支部的活动较多,经常组织村内的篮球队利用农闲时到兄弟村进行篮球比赛。当时,村内有三名从部队退役的篮球队员韩广仁、董武昌、黄其良参加了篮球队,大大提高了村篮球队的水平,到黄西村进行篮球比赛的队愈来愈多。1998年,时任黄西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学彬和篮球爱好者孙其安认为,要想进一步搞好篮球活动,提高篮球水平,必须建一处标准化较高的篮球场和形成一个制度,定下一个时间,以免客队来了,主方人员不在很不礼貌,于是就定在春节后的初四、初五两天,向兄弟村和友好单位发邀请函进行邀请赛,中午备餐。1999年开始至2001年,时任黄西村党支部书记的韩立祥,在全村人民的资助下,投资3万元,硬化地面,建成一处灯光球场,共收捐款4000余元,多者500元,少者5元。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参赛队伍由原来的五、六个球队发展到十几个,多时达到18支球队,两个场地同时进行比赛,参赛单位有淄博市临淄区的五、六个乡镇 ,寿光市的代表队,广饶一中代表队,正和集团、华泰集团等企业代表队,广饶城南好多村的代表队。比赛全部按照正规比赛规则进行,裁判都是聘请的正式裁判,观看人数多达千余人,广饶电视台曾多次报导,广饶大众报社以“李鹊有个篮球村”为题,走访孙其安作过报道,齐鲁电视台记者亲临现场录像并作报道,中央电视台“朝日新闻”栏目于2011年正月初二七、初八早6:30以山东省东营农村有个“NBA”篮球赛作了报道,村支部书记韩立祥和篮球爱好者孙其安在2005年被评为东营市百名农村体育标兵。
2011年正月初五上午,山东黄金男篮俱乐部给该村篮球协会负责人孙立民打电话,特邀该村篮球队观看正月初九晚上山东黄金男篮与青岛队的比赛,为此该村篮球队在支部书记韩立祥和篮球协会负责人孙立民的带领下,奔赴济南受到了黄金男篮俱乐部的热情接待。俱乐部叶鹏经理和外籍教练与该村负责人均有合影留念。本村篮球队也多次代表李鹊镇参加县里的比赛,均取得好成绩。
进士马作肃的故事
马作肃,字子敬,号悔谷,广饶县李鹊镇黄坵村人,生于清朝初年。
2009年11月,我因事去黄东村,在韩其盈的家门口发现了马作肃的墓碑,石碑长1.3米,宽0.65米,欧体正楷书写碑文,全文基本清晰,只有树碑人和马作肃的儿子名字不清。此碑不是他死后的原墓碑,而是民国16年临淄举人王焯所立,现将碑文录下:
清敕授文林郎安东卫教授河南尉氏县知县雍正甲辰科河南乡试同考官康熙戊寅科拔贡乙酉丙戍科进士马公讳作肃字子敬号悔谷暨配敕封孺人韩孺人姜孺人合葬之墓
民国十六年岁次丁卯孟冬重立石
马作肃的故事在广饶县民间广为流传,但时过境迁,现在的青年人己很少有人知晓。为了弘扬民族苦读和自学成才的精神,现将民间传说的故事记录于下。
一 读书迷
马作肃面白唇红,两只眼睛闪闪有光,是一位人人见了人人爱的孩子。他幼年丧父,靠母亲种那二亩薄田艰难度日。他家与一所私塾学校比邻,这使得马作肃有机会拿着书偷偷地在窗外听书。天长日久,马作肃早已背熟了《三字经》、《千字文》,就是《论语》也差不多能背诵了。有一天,老师与马作肃谈话后,感到此人非常特殊,将来一定有出息。便把马作肃叫到屋内,当着众多学生的面,郑重声明,免收任何费用,收马作肃做学生。
马作肃非常敬重老师,与同学们的关系也很融洽,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同学们带到学校偷吃的食品,也给马作肃吃,家中的书也拿给他看,他便成了读书最多的孩子。乡亲们都说,马作肃将来定能高中状元。
马作肃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衣食不足,他母亲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缺衣少食之苦,一般人是一日三餐,可马作肃无奈的母亲只能做到一日两餐,而且每天早上都多做一点稀粥,给儿子当做午饭,自己则忍饥饿。冬天的时候,为防止粥凉,便把粥装到“柿瓶”里,埋在炉灰中保温。母子俩相依为命,过着艰苦的生活。
马作肃读起书来特别专注。麦收的一天,其母把小麦放在院子里晾晒,嘱咐他看着麻雀和鸡,她外出有事,马作肃在屋子里拿着一根竹竿打鸡、轰麻雀,闲着无事,就读起书来,他注意力过分集中,太阳被云遮盖了,他不知道 ,下起了毛毛雨他也未发觉。其母进来大喊一声,他才知道下雨了,二人赶快收起了小麦。他全神贯注读书,小麦被雨淋了,其母并不埋怨他,心中更喜欢儿子。他考中秀才后,学问已超过老师,就在家边劳动边自学,后考中了拔贡和进士。
二 做官弃官
马作肃考中进士后,被委任河南尉氏县知县之官,他辞别母亲和妻子带着几部爱读的书上任去了,他牢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要清静无为,广开言路,博爱众生……”的教导。一套套那为官之道,在他脑海里萦绕,他以为自己学的那为官之道现在有了用场,能把尉氏县治好,他怎么知道书本知识和现实相差太远。真正的为官学问,他一无所知。
马作肃到任后,他不去拜访地方豪绅,地方豪绅见他的言谈和行动书呆子气十足,所以也瞧不起他,看他的热闹,就是那站班的衙役,也懒得为他效力,更可恨的是那些不法豪绅时不时地给他出难题。马作肃这时才清醒地认识到“政者,难正,子帅以正,均敢不正”,“广开言路,自己难以应付”,积在案端的几宗旧案他分不清是非。那些新生的争田霸女新案,他看了原告和被告的诉状,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他无法公断,又想到造成冤案追查责任的可怕,动摇了他为官的决心。上任有半年,上级官员来督察了,马作肃得到预报后,想了半夜,动笔写了一张纸条,摆在案上,大印和所用公物,一一点请封存好,早上起来,雇了一头毛驴,回了老家黄坵村。督察的官员来到府衙一看,知县不见了,拿起案上的纸条一看,上写:“吾只会做文章,不会做官,将官印还给吾皇。”字体美观大方。督察官看了,叹曰:“书呆子焉能成其大事哉。”
三 苦乐田园
马作肃回归故里,不几年,本来就身体虚弱的母亲去世了,相继妻子韩襦人也病故。女儿出嫁后,马作肃成了独孤的人,生活更是凄凉。幸亏有书作伴,他每天读书作诗,勤劳种田,虽不富裕,也能填饱肚子。到了冬天,天气寒冷,他无力买煤生炉子,就到一个赌场里取暖,赌场设在一个大地窖里,他不赌钱光喝水,在那暗淡的灯光下读书,天长日久,人们习惯地给他空了一个位子,但有的赌钱人瞧不起他。一天夜晚,地窖上面突然人声鼎沸,原来有人举报,乐安(广饶)知县李方膺一阵高兴,随着衙役来抓赌,马作肃第一个从地窖中出来,知县见一个长袍马褂文质彬彬40多岁的人站在面前,认出是马作肃,就问:“马老为何在此?”马作肃回答:“天气寒冷,我无钱买煤,在此取暖读书。”知县对众衙役说:“这是马老爷读书的地方,怎么是赌场?”知县与马作肃寒暄几句后,带上人马走了。自此,赌场把马作肃奉为上宾,再无人瞧不起他,更没有官家再来抓赌。
四 意外得福
一年秋天,马作肃家来了一位客人,他自我介绍后,方知此人是山西与作肃同科拔贡、进士的少爷,他一口一个马伯伯地叫着,非常亲热。马作肃烧水做饭,他也帮着拿这拿那,就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他们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刚吃完饭,听到街上人马声声,马作肃出门一看,有二十多位官员站在门前,其中一位官员上前来问:“大伯,朝廷派来的官员在贵府吗?请你传禀一下,请他出来。”马作肃回到屋里对客人说:“外面来了些官员是不是找你的?”来客说:“马大伯,这会有你晚年吃饭的钱了。”马作肃愕然了,说:“他们没有给我银子啊!”客人就如此这般地跟他说,马作肃会意,走到门外,对众官员说:“请来家吧。”马作肃的院子里,屋里,坐着的,站着的,挤满了人,那客人吩咐来人摘马作肃的扁豆,对众人讲:“马老的扁豆很好吃,请你们买些回家尝尝。”众官员会意,纷纷拿出身上带的银两和银票,买马作肃的扁豆,来客首先拿出一张100两的银票放在桌上,搞得马作肃无法推辞。这时马作肃才知道,同科进士的儿子是朝廷派来督察青州府官员政绩的督察官。其父是马作肃考中拔贡时的同窗好友,其父嘱咐儿子,如果到山东时一定要去乐安拜访黄坵村的马作肃,他有困难时一定要帮他解决,来客是受父命的委托而来的。此后,乐安县令也不断派人送来银两。
马作肃有了银子,生活富裕了,经媒人介绍,又娶了一房夫人姜氏,被清朝皇帝封为孺人,而且生了一子,老年得子,心中无比高兴。他不忘村里的穷苦孩子,他创办了一所小学,自任老师,免费让骇子上学,借此以乐晚年。他76岁病故。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