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十里堡村

关键词:

  村庄基本情况

  西十里堡村位于县城西10华里处,东与申盟亭村相接,西与博兴县马庄村交界,南邻潍高路,北与白坞、牛家村接壤,交通十分便利。全村178户,人口610人。

  村名来历

  元末青州诸邑劫焉,俗言刀兵疾病由是县县无人,村村难继,世居者绝无而仅有,明洪武二年(1369年)村有一户侯姓洪武再造,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分发点迁徙而来张姓家兄弟三人,长子凤祥不迁,次子凤煮住街南,三子凤询住街北,因距县城西10华里,而取名西十里堡村,1945年简称十里,1982年复更名西十里堡。

  主要姓氏:

  村内主要有张、赵、侯、孙、顾、刘、李等姓。

  知名人士:

  张士民:男,1963年8月18日生,党员,中国共产党东营市第四次、第五次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广饶县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人大代表,现任广饶县经济开发区乐安街道西十里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东营市丰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曾在2005年9月荣获东营市百名农民科技致富标兵、在2006年2月荣获东营市爱心助残先进个人、在2006年6月荣获东营市优秀共产党员、在2010年11月荣获东营市乡村之星、在2011年6月荣获东营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及县级优秀人大代表、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等多种荣誉称号。

  2004年投资1000万元,创建了东营市丰泰食品有限公司,与广饶县丰泰胡萝卜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合同价格回收”的“四统一”运作模式,为胡萝卜种植户打开了销路,创造了效益。2009年投资4000万元,成立了山东永兴泰食品有限公司,与广饶兴泰肉鸭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起,积极实行“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合同价格回收”的“五统一”运作模式,大力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为肉食鸭养殖户创造了可观的收益。

  张吉善,男,1917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党员,属广饶县三区区指导员,1944年在北赵村与日寇战争中牺牲。

  顾以勤,男,1917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华野二十八军八十二师二四四团连指导员,1949年4月在渡江战斗中牺牲。

  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西十里堡村村庄东西500米,南北310米,占地232.5亩。,人民生活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共有耕地1600亩,粮食作物以大豆、谷子、高粱、地瓜为主。自1998年秋起,胡萝卜种植逐渐扩大规模,现在已普及全村。2002年春,建起全县第一个胡萝卜加工厂---绿园食品加工厂,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既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问题,又得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后建了庆华食品加工厂和丰泰食品加工厂和肉食鸭屠宰加工厂,大力推动了十里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2000年以后积极开展村庄绿化、美化、规划出相应的绿地、绿化带,种植花草及景观树木。2001年,对村内街道进行了整修和绿化、美化,2013年,安装了太阳能路灯40盏,摄像头13余个,又增添了各类健身器材。增添硬化道路400余米。2002年家家喝上了自来水。2008年,实行24小时统一供水。近几年组织扭秧歌、挑花篮、健身舞等文明健康向上的各类活动,每年春节都参加县、镇两级的文艺汇演。2005年村又建设了标准化卫生室,由镇卫生院统一配送药物,解决了村民的看病问题。

  三中全会后,村民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至2011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主食细粮化,肉、鱼、蛋、菜、油等人均食用量迅速增长,衣着穿戴向高档次、多样化发展,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空调等家电进入寻常百姓家。

  2005年3月,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委员会表彰为“省级文明村”和“省级卫生村”。2003年12月,被东营市妇女联合会表彰为“文明进农家”活动示范村。2004年12月,被东营市科技局表彰为“科技示范村”;2004年3月,被东营市人事局、计生委表彰为“新时期育龄群众之家”;2004年3月,被东营市文明委、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办公室表彰为“文明信用村”;2005年3月,被东营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村镇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9月,被东营市民政局表彰为“村务公开示范村”;2005年12月,被东营市妇女联合会表彰为“优秀巾帼文明队”;2007年7月,被东营市综合治理委员会表彰为“平安东营建设先进村(居)”;2009年12月,被东营市政府、残疾人联合会表彰为“全市优秀残疾人服务代表室”。

  2004年6月,被中共广饶县委表彰为“五个好”村党组织;2005年3月,被广饶县人民政府、人民武装部表彰为“先进民兵连”;2006年3月,被广饶县人民政府、人民武装部表彰为“先进民兵连”;2005年1月,被广饶县社会治安治理委员会表彰为“平安广饶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2月,被广饶县妇女联合会表彰为“三八红旗集体”;2006年1月,被广饶县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表彰为“平安广饶建设先进村”;2006年5月,被广饶县委宣传部表彰为“广饶县农村科普站”;2007年3月,被广饶县妇女联合会表彰为“三八红旗集体”;2007年7月,被广饶县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表彰为“平安村居”;2007年2月,被中共广饶县委表彰为“五个好”党支部;2007年6月,被中共广饶县委组织部表彰为“基层党建工作示范村”;2008年6月,被中共广饶县委表彰为“五个好”村党组织;2010年6月,被中共广饶县委表彰为“红旗党支部”;2013年2月,被广饶县委评为“先进单位”;2013年 2月,被广饶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重大事件

  一、踊跃参军  报效国家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寇的烧杀抢掠,激起了西十里堡村热血青年的愤慨,他们纷纷报名,踊跃参军。1939年至1945年全村相继有侯殿俊、任树柏、张庆云、侯现九、侯殿文、侯曰华、张士俊、侯殿杰、侯金孚、侯殿武、顾以勤等数十名男儿参军抗日,他们弃儿别妻奔赴前线,英勇杀敌,屡建战功,其中张庆云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二、广饶城西第一井

  1963年秋,阔别家乡近二十年的侯殿杰从部队回到了家乡---西十里堡村,时逢大旱之秋,全村的庄稼枯黄萎蔫。侯殿杰见此情景,找到了时任村支部书记的侯金荣提建议,在村西打一口机井,此建议经干部开会论证认可。于是全村的能工巧匠手持铁刀,砍砖严缝,自制井管,青年们手推小推车,步行到四十里外的临淄淄河捞出石子推回村里,用作井壁的填充材料。经过县打井队的刘德晏师傅数十天的辛勤工作,终于打成了广饶县城西的第一口机井。这口井的成功为西十里堡村的灌溉奠定了基础,也为周边村庄水利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修台田  大战天鹅池

  说起天鹅池,没人不知,方圆十几里的天鹅池是一个旱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十年有九不收粮的盐碱滩。

  西十里堡村耕地多半是在天鹅池范围内,1965年春,时任村支书的侯金荣和大队长侯殿杰带领全村劳动力,挥掀舞锄,挖沟开渠,与城郊区劳工并肩作战,打响了治理盐碱的会战。经过一春天的奋战,终于将千百年来堆成的大盐岭彻底铲除,修成每方30亩的大台田,台田并排,长宽一致,台与台之间有6米宽的水沟,两头有10米宽的大道,大道一侧有水渠,这就保证了旱天能灌溉,涝天能泄洪的双重作用,通过治理将这历史上受灾严重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粮顷。

  四、天鹅池的二次治理

  时隔二十五年,1990年的春天又一次打响了天鹅池治理的会战。这次治理与1965年不同的是: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物力,乡村统一指挥,主要是对老台田的改造合并。

  会战工地上村支书侯长江、主任张士毅及侯宝珍实地指挥领导,经大型机械作业,将原来老台田合二为一,将路北不同方向和短台田进行了统一规划改造。分别在南片和北片新上变压器2台,每50亩打机井1口。通过改造治理,台田的布局更加合理,水电配套更加完善,更进一步推动了天鹅池种植业的发展。

  五、勇于超先  兴办菜园  支援油田建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处胜利油田的开发困难时期,因为油田地处小清河以北地区,菜类难以生长,油田职工吃菜难以保障。1970年村里在村南划出了大片的优质土地,通过县农业局协调,聘请蔬菜技术员张正伍前来指导。在张正伍技术员的指导下和园长张兰田的精心工作,建起了小拱棚,种出在北方罕见的菜花、甘蓝等特色菜,还大面积种植了很多种叶面类菜,为当时油田职工生活提供了所需。

  六、十年来的变迁与发展

  西十里堡村原来是一个依靠传统农业种植的村庄,全村一条东西方向的街道,道路尘土飞扬,高洼不平,房屋高低错落,陈旧不整,是一个经济落后贫穷的村庄。

  村庄的变迁与发展还得从种植业的变化与调整说起。1998年秋,村里一农户种起了胡萝卜,效益是种植粮食作物的十倍,次年又增加了几户种植,收益同样很好,第三年胡萝卜种植已初具规模,时任村委主任的张士民意识超前,抓住有利时机,与侯宝江建起了全县第一个胡萝卜加工厂,同时又在村南建起了胡萝卜市场,相继侯庆荣和张士民又分别建起了庆华和丰泰两处胡萝卜加工厂,因此,更加推动了全村胡萝卜种植的进度,更加启发村民的积极性,加工厂的出现也辐射到了其他村庄和友邻周边。

  近十年来在张士民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全村齐心协力谋发展,同心同德搞经济,在村北建起了牛羊养殖场三处,小拱棚胡萝卜示范区一处,文化广场一处,体育运动场所一处,改建卫生室一处,村委大院一处。新修了村内十字大街,路基好,路面光滑。硬化了村内每条胡同,在村西建成了林木区,农田路旁种树绿化,近几年全村80%的农民已有了小轿车和农用运输车,电脑已普及全村。

  现在的西十里堡村已是村民精神风貌好,环境优雅,安居乐业,经济发达,园林式的村庄,现正在两委的带领下,携手并肩奔小康。

  文物古迹

  遗址:市级重点保护单位---西十里遗址简介

  西十里遗址位于西十里村西约50米处,是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至汉代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00米,面积约60000平方米的区域为重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外向外延伸50米为一般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保护范围内除正常耕种外不得实施建筑工程和挖掘土方。此遗址于2004年11月被东营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保护单位。

  古树名木:在村西头有一颗古槐树,相传此树为清同治年间侯氏大公支第八代人所植,现在仍然枝叶繁茂,生长旺盛。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