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家村

关键词:

  村庄基本情况:

  倪家村位于广饶县城西北10公里处,属广饶县的最西边,西与博兴县店子镇梨园村相临,东边隔广博沟与西王村为邻,北是预备河,西南边是博兴县的利城村。村内有一条90年代修的东西沥青路,是与外界相接的唯一的一条通道。全村共有87户,人口307人。

  村名来历:

  据《倪氏家谱》载,西汉时期倪宽在此立村,故名倪家村。倪姓于汉武帝(公元130年)立村,至此已有六十七世。

  明清两代,属乐安县安仁乡管辖。1911年安仁乡安五保,1914年广饶县信区,1929年第五区,1948年12月五区东王乡,1956年1月石村区东王乡,4月石村乡。1957年11月寨村乡,1958年5月石村乡,9月东风七社,10月石村公社,1964年3月石村区寨村公社,1970年11月石村公社,1984年7月石村乡,1994年1月石村镇,2009年10月属于广饶经济开发区、乐安街道。

  主要姓氏

  村内有倪、郭、许、刘、张等姓。

  知名人士:

  倪宽  倪宽(公元前169年—公元前103年)西汉千乘(今山东省广饶县倪家村人)。幼时聪明好学,但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他就在当时的郡国学塾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佣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这就是至今为世人传颂的历史典故“带经而锄”的故事,用这一故事激励人们勤奋好学。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容(字和伯,也称欧阳生,千乘今广饶县人)的赏识,并身传亲教,后来又授业于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相传因他的孩子很小还不能研学尚书,于是欧阳容欲选一位勤奋好学聪明有能耐且人品上乘的人传承《尚书》欧阳学。于是他选中了同郡且年轻的倪宽,让倪宽再将尚书欧阳学传给他的儿子,这就是历史上讲的“代容传书”的故事,把《尚书》欧阳学传给了欧阳容的儿子,这才能使《尚书》欧阳学能够在欧阳家族中代代传承,连传八代,每代均出博士,这就是广饶历史上的“欧阳八博士”。

  倪宽年轻时通过答辩考试(当时叶射策)做了掌管礼乐制度的“掌故”(官名),不久补为“廷尉文学卒史”(协助廷尉办理文学的官司)。这时张汤为廷尉,主管刑狱。张汤刑法残酷,素有酷吏之称,所用之人都是些善于施用严法酷刑的人。倪宽为为温良清廉、善长文学,不善于动武,所以,在廷尉卒以不熟悉刑律为名不被重用。被派东北管理畜牧数年。由于他勤恳从事,牛羊兴旺,回廷尉府送回报材料(畜簿)时,正值廷尉府有疑案未决,几次奏报均被武帝驳回。主办奏报的人甚为恐慌,不知如何是好。倪宽知道了,便为他重新定了奏章,写完后,读给大家听,都很佩服。有人将这一件事告诉了张汤,张汤大为惊疑,便亲自召见倪宽谈话,非常惊奇他的才能。倪宽写的奏章送上去后,立刻得到汉武帝的批复。第二天,张汤见到汉武帝,汉武帝问:“这次的奏章不是一般俗吏所能写出来的,是谁的手笔?”张汤说:“是倪宽所写”。汉武帝说:“我早就听说过这个人”。于是张汤提拔倪宽为专门起草奏章的官——奏之献橡。倪宽在廷尉府说服张汤和廷尉府的官吏,学习经学,按照《尚书》中《尧典》、《舜典》的教义来治理狱讼,成绩卓著,很受张汤的重用。

  汉武帝无狩三年(公元前一二0年)张汤做了御史大夫,推荐倪宽为侍御史,掌握纠察兴趣荐官吏之权。倪宽有俊才,汉武帝召见倪宽,让他讲论“经学”。倪宽引经据典,把尚书中的《尧典》、《舜典》讲的非常精辟、透彻。

  汉武帝大悦,提升他为中大夫,专管朝廷议论之事。

  元鼎四年(公元一一三年)倪宽迁升为左内史之职、左内吏,相当于后来的京兆尹,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民政。倪宽在任期间,以儒家道德教化民众,采取措施奖励农业、减轻刑罚、重新清理狱讼,选用仁厚之士、体察民情,做事讲究实事求是、不务虚名。有一年安徽太和民众向朝廷反映,县官挥霍无度,民不聊生,汉武帝派倪宽去查办,倪宽为能了解到真实情况,分两路去太和,一路正面去调查,倪宽布衣暗访,把所带的钱物救济给贫民,甚至把自己带的衣服也给贫民。让县官开仓为饥民放粮,并严惩了县官,他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深受民众拥戴,后来太和民众听说倪宽病逝,为了纪念他在太和县谷堆集(太和县倪丘镇)建起了倪宽衣冠墓冢,还建起了倪公祠,经锄楼、经锄书院和课最堂等建筑,以纪念倪宽,激励代代后人。

  在关中地区,秦时修建了著名的郑国渠,两岸农民觉得灌溉之利,土地肥沃、农茂粮丰,是汉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倪宽了解到,郑国渠上游南岸高卯之田仍然十年九旱,汉朝初年这时“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仍有部分人衣食不足。倪宽建议在郑国渠上游开凿辅渠。得到汉武帝的同意后,倪宽征发民工,在郑国渠上修筑了六条渠道,史称“六辅渠”,也叫“倪宽渠”,使两岸高卯之地得到灌溉,使原来的郑国渠发挥了更大的效益。为了做到避免纠纷、合理用水、上下游兼顾,他又制定和颁布了“水令”,这是中国最早的水法。使农民按令用水,上下相安很快使关中地区出现了农业丰收、经济繁荣的局面。倪宽也被史书称为西汉的水利学家。倪宽关心民间疾苦,收租税时,对一些丰歉不周的地区和农户进行适当的调整,一些贫弱户和因故不能及时缴纳的,可以延缓和减免,因而赋税征收速度较慢。外传朝廷要撤倪宽的职,许多民众听后深表心中不安。后来,因军务用粮紧急,有令发至左内史倪宽赋税纳粮。民众得知后,大户赶牛套车,小户挑担背负,交粮路上人车连绵不断。结果,这次赋税任务不但没有落后,反而成为完成最快最好的,汉武帝这才更加惊奇倪宽的品行和才能。

  汉武帝在位期间,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统治全国。倪宽精心研读的《尚书》,也称《书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编选而成,是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经典,由于倪宽对《尚书》的精通,汉武帝更加器重倪宽。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0年),汉武帝封倪宽为御史大夫。在倪宽的建议下,他同汉武帝东巡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倪宽主司封禅大典仪式,树立了泰山至今的威名。

  汉朝初年,方纲大纪都是初创。历法还是沿用秦朝颁定的颛顼历,其朔晦月建,弦望满亏名有差错。元封六年(前一0五年)中大夫孙卿,壶遂和太史令司马迁,均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宜改正朔”,汉武帝乃接受建议,诏令精通颛顼历的倪宽主持修改历法事宜。倪宽召集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二十余人与方士、邓平、落下闳等人共同推算制定出了新历法。规定一加归年为三六五点三作五一五三九日,一月为二九点四三八一日。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这一历法一月(正月)为岁首。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了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十九年设置七个闰月。由于是西汉太初元年(前一0四年)汉武帝下令实施这一历法,后人就把这一历法称为《太初历》,就是至今仍在沿用的农历,也叫夏历。

  倪宽做御史大夫在位八年,于太初二年(前一0三年)病逝,终年六十六岁,按照倪宽的遗愿,经汉武大帝刘彻御批,由京城长安回原籍千乘(今广饶县)安葬。

  倪宽一生著作颇多,史书记载的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二篇,《封禅颂》等。后世赞美倪宽的《倪宽赞》,至今珍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馆,汉相倪宽一代学者,功泽后世,光耀千秋。

  郭立生  男,1928年出生,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野四纵29师87团战士,多次立过战功,1948年9月济南战役时牺牲,年仅24岁。

  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全村辖区总面积810亩。倪家村有耕地70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8月,村内肉猪存栏600多头、羊500多只。

  村庄住宅区东西200米,南北300米,占地90亩。(2011年6月)村中设垃圾箱。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2001年,村里开始铺设自来水管道,至此,全村开始用上自来水,不再为水发愁

  改革开放以来,富裕起来的村民自发的成立以秧歌为主的文体活动。至2014年,99%的村民住上新瓦房,程控电话有50余部、手机230多部、彩电120台、空调约50台,轿车55辆,年人均收入15000元,村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

  文物古迹:

  倪宽墓  在广饶城西五里,田王村向南500米处,占地15.16亩,与城西南欧阳八博士相对望,明朝时期有守茔僧两名。历史上曾多次修建。乾隆十三年,倪宽嫡裔倪磻守墓,墓西南有祭祀之田8亩8分(大亩)。明万历元年知县姜壁建门筑垣更树墓碑。2002年春节时被炸盗墓。2004年县政府投资80万元重修,立碑亭两座,重树墓碑,建墙院四面,均100米长,大门向南,门内设有石羊、石虎等,墓周围用青石砌筑,直径36米墓高7米。

  倪内史祠 (倪宽祠)在倪宽墓西侧,明成化五年知县马亮建。十六年知县沈清征地3亩(大亩)重修,并建东西方厢房,立塑像,居中,供村民祭拜。嘉靖二十四年知县王本固因祠废墓存,又合祀于乡贤祠,供人祭拜。万历七年崔汝孝重修,已无痕迹。

  关帝庙  在村西北角,坐北朝南,建于清朝早期,占地300平方米,有庙两间、院墙、大门向南,有庙地,内有关公塑像,于建国后拆除。

  泰山奶奶庙  在村东北角,与关帝庙在东西一条线上,庙宇只有一小间,占地约10平米,内有泰山奶奶绣花鞋一双。于建国后拆除。

  村南老杜栗子树  在村南边有一老杜栗子树,树冠大而非常茂密,据说有千年历史,当时树身三人合包有余,1943年被国民党住相村一团伐掉,用来制造枪支。

  恐慌镇遗址  在村东北500米处,有一战国前的村遗址。因连年征战,又加上灾荒和瘟疫,死人无数,村民非常恐慌,因而得名“恐慌镇”,当时大多数村民远走他乡、四处逃难,很多人流落他乡生儿育女。后整村迁至今村址。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