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村

关键词:

  村庄基本情况:

  寨村位于广饶县城城西北十公里处,为小清河下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9′—118°25′,北纬37°05′—37°09′。东南方向约0.8公里是榆林村,东北方向0.5公里为甄庙村,正南方向2公里是西相村,偏西1公里是大尧村,正西方向1公里是东王村,北临预备河,村中有东西大街与乡村公路相连,交通便利。全村527户,1728口人。

  村名来历:

  寨村为古兵寨。据传,齐国时期武闰娘娘奉桓公之命,领兵北征,谓之风水宝地,遂命就此安营扎寨,因而得名寨村,1949年改为寨村。寨村由寨里庄、小李庄、牟家庄子三个自然村组成,小李庄、牟家庄子无从考证。寨里庄原有坐地李30余人,原村址在小李庄北面,因战乱村庄被踏平为废墟,今为寨村遗址。  

  明清两代为安仁乡,1911年称安仁乡、安五保;1914年为信区。1929年称第五区;1948年12月称第五区榆林乡;1956年1月,改属为石村区榆林乡,4月石村乡;1957年10月为寨村乡;1958年5月石村乡;9月改为第七东风人民公社;1970年11月称为石村人民公社;1984年7月改为石村乡;1994年1月改为石村镇;2009年10月改为广饶经济开发区、乐安街道。

  主要姓氏:

  村内有李、牟、范、王、张、宋、杨、孟等姓。

  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全村辖区总面积3970亩。全村共有耕地3480亩,林地200亩。小麦、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至2014年,小麦亩产达到500公斤左右,玉米亩产达到600公斤左右。2011年,全村养猪户有25户,存栏量1800头。共有10户养鸡专业户,其中菜鸡10000只左右,蛋鸡7000只左右。2014年,共有养殖大户3户,养殖量达到32000只。2011年,村庄东西长620米,南北长530米,占地493亩。2006年12月,改为全镇集中供水。近几年来,成立舞蹈队、秧歌队、戏曲队,配备了16面大小锣鼓。戏曲队李春秀的京剧演唱“贵妃醉酒”、“钓金龟”、新排小吕剧“好亲家”等戏目,受到人们喜爱。演出曾获县、开发区多次奖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土地承包到户,电视、电脑、洗衣机等电气设备已经成为家家必备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方面,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户户都有,2014年,全村有轿车近200多辆,同时户户都有手机或电话。60岁以上老人有养老补助,生病有合作医疗,大病有特殊补助,贫困户有低保,鳏寡老人可以去敬老院。

  寨村农民诗书会  寨村有文化基础,1995年10月由李凤林、李金德、李松岩发起成立了寨村农民诗书会,是寨村诗、书画、文爱好者自发成立的一个农民文化群体,她的出世,得到了周围村庄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各级领导的重视。他们每年都搞一次诗书画展;几年以来从未间断,至今已有16届。本着以自娱自乐的前提,创作了相当一部分有风土人情、社会气息、一定水平、赞颂时代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篆刻作品;1997年7月1日,诗书会全体会员集体创作了一幅长97.71米,宽0.5米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诗书长卷,用全锦绶装裱,于香港回归日,由副省长林迁生为团长的山东省政府赴港代表团携卷赠与香港,与长卷同行的还有李松岩书写的《扶卫桑梓》五尺宣横幅,赠予香港首届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1998年10月由李松岩等合作的《孙子十三篇》书画印横卷被东营市历史博物馆收藏;1999年10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诗书会全体成员精心创作了一幅长110米,宽0.5米长的全锦绶装裱的《祖国颂》诗、书、画、印长卷,东营市的各界领导都参与了长卷制作的策划、组织和指导工作。在东营电视台播放了30分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长期以来,诗书会的会员们以创作诗、书、画、印为荣,借以陶冶情操、创造精神文明、推动寨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多年来,创作诗、词、歌赋1500多首,创作长卷11卷,其长卷有《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祖国颂》,横卷《夕阳红》、《状元卷》、《孙子十三篇》、《孙子兵法》、《孙过庭书法》、《庆澳门回归》、《古鉴》和长卷《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毛主席诗词长卷》等,为祖国和个人收藏品。

  “情系故土”影视片  2009年底,在外工作经商的村民李家增先生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出资制作了一部影视片“情系故土”,主要纪实了寨村古今人文的变化和现实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居住的土坯茅房到砖瓦到顶的新居,从泥泞的羊肠小道到宽大的油漆马路,从徒步到汽车普遍化;从犁耙、锄头到农业全面的机械化;仅亩产百斤到吨粮田,从贫穷到富有的变迁;同时也纪实了古寨村的民族传统文化;这部影视片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寨村人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影片耗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制作完成,2011年7月在广饶经济开发区同和饭店首映。

  “寨村文化遗产遗址座谈会”  2011年冬,村民东营市银桥化工有限公司经理李广义同李国平,出于对寨村古文化的热爱和保护,组织并出资举办了“寨村文化遗址遗产座谈会”,这个文化活动研究探讨和畅谈了古寨村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历半年时间,于2012年4月25日编写完成有关寨村文化遗产遗址的资料,受到县、开发区等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为进一步挖掘保护古遗址遗产起到了促进作用。

  知名人士

  李邦灿,约出生于1810年,卒年不祥,寨村小李庄人;自幼聪颖好学,心灵手巧,一生酷爱木工,木工活路之精巧,出神入化,有诸多神话故事传说,流于后世。

  娘娘庙巧换脊檩

  石村南头有一座娘娘庙,据传,有一年,屋顶脊檩出现一断纹,如不修换,雨季恐有断裂塌陷的危险。

  一天上午,村中首事(村长)与几个村内头面人物,正在庙台子上商量怎样换修脊檩的事,李邦灿背着粪笆(捡粪)也正巧走在这里,因李邦灿的丈人家是石村,所以首事认识他,便与其撘话道:“捡粪呀!”李邦灿见首事和他说话,便礼貌地回答:“是啊。你们在这里贵干。”首事回答说:“娘娘庙脊檩断了,正商量着找多少工匠,用多少料以及拆顶换修等诸项事宜。”首事素知邦灿的木工精良,遂接着说道:“烦劳你给当个匠人,怎样?”李邦灿听后,入下粪笆,爬上庙台,进庙看了看后和首事说:“你若想愿意省事,你只准备一条长短粗细合适的木材,放在这庙里,其它事你就不用管了,我保证给你换好。”

  第二天下午,首事把准备好的木材抬到了庙里。复明晨,首事打发人牵毛驴去小李庄请李邦灿,到了李邦灿家,邦灿对来人说:“不巧,今天我有点事,我明天去吧,回去和首事说好。”到了明日,首事又打发人牵驴去接,邦灿对牵驴人说:“你回去和首事说吧,脊檩已经换好了。”牵驴人半信半疑地回村向首事说明了原委,邱首事听后,非常生气,说:“这个李邦灿,不但不来,还说给换好了,这不是耍人吗?”正要大发雷霆,村里的先生来了,先生对首事说:“你先别生气,咱到庙里看看真假,如真耍人,咱再找他算账”。众人到娘娘庙,进屋一看,都惊得目瞪口呆,果然新木上屋,断檩在地,墙壁屋顶旧痕如初,并无半点损坏迹象。大家齐赞也,至于李邦灿是怎样换好脊檩的至今了仍然是个谜。

  关帝庙亮神斧

  乐安城里有一座南宗年代建造的关帝庙,庙内大殿建造结构非凡,大殿顶架与飞檐全是木质扣结而成,一年大殿飞檐坏了,县里决定翻修。

  李邦灿听说县里招募能工巧匠修复关帝庙大殿飞檐,便前往投效。主管人见其衣衫破旧不堪,所携木工工具生锈,很是瞧不起他,便安排他厨房拉火、挑水,一日厨房改善生活,要吃饺子,发现擀面杖不够用,大家正在为难之际,李邦灿笑眯眯地说:“我给你们修一根”。只见他找了一块碗口粗的直丝直纹的短木棒,从这头画了个小圆圈,又从那头画了个小圆圈,拿起了他那带锈的斧头,冲一头的小圆圈猛砸一斧,“噌”的一声,从那一头窜出一根粗细合理的擀面杖来。大家惊叹不已。

  李邦灿一斧冲出擀面杖的故事轰动了整个施工工地,一下子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为此,主管施工人员将其从厨房提调工地,参与飞檐扣斗的技术活。

  关帝庙大殿飞檐工程竣工,脚手架也拆除了,负责施工的工头忽然发现在飞檐上跷的顶端处,有一木楔伸在外头,甚是扎眼,工头为之犯愁,木楔如不取除,肯定验不住工,如取除,再扎这么高的架子,费工很多。他忽然想到了李邦灿。便走到邦灿面前,很恭敬的说:“试试看”。接着,他抽出那带锈的斧子,冲木屑处向上用力一扔,奇迹出现了,正好斧头楔断,恰到好处,在场者,无不拍手叫绝。

  据传,在关帝庙大殿飞檐工程竣工时,李邦灿已不辞而别,不知去向。在庆功会上,乐安知县对李邦灿大为赞赏,夸其为:“乐安鲁班,神手李邦灿”。

  匠心独具的钟楼

  寨村西头,有一座“七圣堂”届宇,为清朝年代修建,庙宇东南角有一座建造宏伟而灵秀,精巧别致的钟楼,据传为李邦灿设计并建造。

  钟楼底座为3米见方,3.5米高的砖砌外皮才台,方台的四角上,每角四根柱子,四柱粗细不一,其中一根粗柱用木楔连为一体,构造非常坚固。顶部为木架扣斗结构,横梁下悬吊直径0.8米,高1.2米的铸铁大钟,外顶为青瓦砌造,五脊六潲十点柱,飞檐跷角,构造之精到,实属罕见。

  据传,在中华民国时期,有桓台、博兴等地的多处来人对照该钟楼绘制图样,甚至有的用莛子插成模型架,带回仿建,凡仿建十六柱者,均告失败。只有博兴县利城建造了一座十二柱四脊的。况且凡停建之钟楼均无该钟楼之神韵。

  此匠心独具精巧罕见的钟楼,在1957年因打井用砖被生产队将其扒掉。

  牟贯五

  牟贯五,约生于1813年,卒于1895年,石村镇寨村原牟家庄子人,出身铁匠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在十里八乡的优秀铁匠,牟贯五自幼力大过人,打铁抡大锤从不知疲倦,且聪颖好学善于研学铁匠工艺活技巧,学得一手出色的铁匠活路,特别是瓦东(铁瓦车的车轮)的活,工艺之高、质量之好、享誉乐博二县淄博一带方圆百里以外,至今还流传着一曲赞美瓦车的歌谣:孟家(指孟家村木工孟兆生的祖父)打,牟家(指牟贯五)瓦,爬山越岭全不怕…………。

  牟贯五二十几岁时,有一次在本村财主家干铁匠活,休息时,财主家一小伙计出于乐趣和好奇,想亲眼看看他的力气,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三哥,(牟贯五行三)早就听人们说你力大过人,能举起这玩意(指地上放着的大铁碪),我看未必,这么重的一块生铁蛋,抓都不好抓,怎么能举起?”牟贯五说:“这东西是不好抓举,不过,我能举起,”小伙计说:“真的,那你举一举给我们看”,牟贯五举了三下,得到了围众的齐声喝彩。

  有一年,牟贯中去徐家圈村(属临淄)给徐状元(武状元)家瓦车。他家的这辆车是四大套(即套四匹骡马拉的车),比一般的车要重的多,瓦好两轮,装上木轴,大约有五、六百斤重。几天后,铁活已经做完,牟贯五看了看装好的车脚,双手抓住檩木轴提了起来,往地上蹭了两下,又提过平身,比较满意地走到一边,想坐下休息一会。他的惯例,他不论给谁家瓦车,装上木轴后总是提起来蹲两下,验证活路的质量程度,在他来说习以为常。可旁边观看的人却非常惊讶,赞赏他力大无穷,牟贯五提车轮的事,很快传到了徐状元耳朵里,他认为牟贯五这举动是来徐府示威,便决定见见这个大力士。遂便装到了瓦车的现场,很谦恭地朝牟贯五叫了声:“牟师傅!”牟贯五也回敬了声:“先生,请坐”。徐状元说:“方才听人说牟师傅能提起装好的车脚,真了不起!能否再表演一次给我看看?”徐状元用不相信的眼光看着牟贯五,而忠厚老实的牟贯五却不加思索地说:“可以。”出于年轻好胜的牟贯五,一时兴起,竟然把五六百斤重的车脚举过了头顶,并且连举了三下,举者无意,看者有心。徐状元心想:“此人果真是来对我叫阵的,我岂能示弱”。遂即走过去抓起了车轴,当提到平身处,想往上举可怎么用力也翻不上去,又试了一次,仍然没有成功。遂不言语,走了。徐状元走后,有人说:“徐状元竟然没有牟师傅的劲大。”这时牟贯五才知道刚才这人是状元大人。心想:这下糟了,闯大祸了,后果如何只有听天由命;不一会,徐状元全身披挂,威风凛凛,龙行虎步,来到了瓦车现场,迅即点了九声大炮,只见徐状元双腿叉开,两眼圆瞪,伸出双手,抓起了车脚,举过了头顶,连举三次方休,完事后,徐状元走到牟贯五跟前说:“交个朋友吧!”说完走开了。牟贯五见状元没有治罪于他,方把心放到肚子里。

  后来,牟贯五走出家乡,在临淄、辛店、湖田、博山一代,教了不少徒弟。他死后,他的很多弟子带来到寨村为其筑坟,这事当时传誉几十里外。

  李慕淳

  李慕淳,约生于1817年,卒于1897年,石村镇寨村人,一生耕读为业,为明代枣强县迁徙于寨村李氏的十五世孙,太学生,是当时闻名全县的大孝子,其名录载于乐安县志。

  李慕淳出身贫寒,自幼承家教为学,饱读诗书,深明礼义,为人谦和、朴诚,谨慎厚道,深得乡下人之称道。

  李慕淳由于秉性仁义,对父母至尊至敬,乃至花甲后,仍逐事讨老人欢心,民慰其欢度晚年。一次,母亲因一事不乐,为了逗母亲转忧为喜,慕淳拼着笨重的身躯,在其面前打了个旁连(翻跟头)直到把老人逗号乐为止,世代以来,此事一直在寨村传为佳话。

  李士绅

  李士绅,字篆臣,生于1853年,卒于1931年,石村镇寨村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敏好学,熟读四书五经,且善书法。丁末年秋,考取丁末科岁贡生。候选教谕。

  清朝末年,在预备立宪活动中,诒令地方自治、宣统三年(自1911年)六月,乐安县议会成立,票选择议员22人(其中有参会参事4人)推选(杜兆麟为议长)李士绅为副议长,领导全县的自治工作。

  民国元年(1912年)六月,新任乐安县知事王文琙推行新政,从而促成县议会的不到届选举,士绅落选择,之后一直在家务农,并从事家教至寿终。

  李士绅,一生为人谦和厚道,治学严谨,深受乡里之称道。李士绅其后人受其品学兼优之影响,文化人才辈出,其长子锡祜系农林大学专科学历,曾在外地任教多年。长孙汝谦曾在本村和北贾村任教数十年,四孙汝恤于本村任教师数年,后在济南某报馆工作数年。解放后,先后在渤海合作运销站和济南市供销社工作。五孙汝升,解放初曾任寨村中心小学校长,后在广饶大众报社任编辑,县府办公室副本主任等职。曾孙女毓桂,德国留学生,高级工程师。曾孙松亭在寨村中心小学任教数十年,松山在石家庄热电厂科级干部。松军为油田处级干部。玄孙广城大学文化,在石村镇中学任教。广杰大学文化。

  李士修

  李士修,号国珍,生于1863年,卒于1947年,石村镇寨村人。出身贫寒家庭,自幼聪敏过人,博学多才,十几岁便熟读四书五经,写得一手好文章,并善赋诗。19岁时考中秀才,因家境贫寒,无奈将其“科照”卖出以维持生计,李士修一生从事塾师,先后在寨村、范家、北营等村设馆任教,育桃李于乐,博二县,弟子繁多。

  光绪八年(1882)李士修19岁。科举秋闱前,曾荣得青州府阅卷上取第一名。由此可见先生之文才。但因家境贫寒,再无力应试,失去步登青去之良机,只有在家半耕半读,后任教至终生。

  光绪九年(1883年)李士修20岁,始在本村设馆任塾师,前后任教50余年,其中所育之门生中有不少履步鹏程者。例如:李汝生,解放初期即是共产党员,曾任寨村中心小学校长,《广饶大众》报社编辑,广饶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正科级,现已离休,李学智曾在第二野战军司令部伙房服役,曾给刘伯承、邓小平送过水,复员后曾任广饶县政协委员,东营市人大代表。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七十七岁的李士修第三次应聘赴博兴县北营村高永昌家任塾师(李士修在40余年中,曾三次设馆北营村),在其任教晚期,高永昌可谓其得意门生,李士修寄厚望于他,望其成材,并将其珍存六十年的《青州府阅卷上取第一名》的文卷,易于高永昌保存,由此可见师生情谊之深。高永昌,属博兴县知名人氏,解放后任教32年,曾任利城中心小学校长,店子中心小学校长,博兴县首届书法家协会理事,博兴县政协连续五届政协委员,正局级干部,离休在家。

  李士修一生为人谦和厚道,执教与众不同,因人而宜,量才施教,因而门生大多品学兼优。乐博二县邻里村庄礼仪大家,皆愿请先生到舍教其子弟。所以先生才有三度进北营之故。当第三次应北营之一聘与家长们会面时,他颇有感触地吟诗道:“忆昔当年旧书斋,吾意撤帐总不回,谁知四十余年后,前度先生今又来。”一生以教学为业,四处奔波,贫穷潦倒的李士修,看到前来拜见教师的幼子们,甚为欣喜,遂情不自禁地高声诵道:“我生不良最可忧,眼见吾徒解归愁,虽然不比群英会,适符学士登灜洲。”道出了先生常感生不逢时与忧郁不乐之心声。同时见到这些活蹦乱跳的可育之门徒,其内心忧愁便随之而解的情感。

  民国二十年(1931年),李士修曾执教于寨村育英小学,主教国语(语文),那里的学生有李炳章,李延清、李学智、李汝升、李延田、李泮水等若干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华后,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李士修所在之私塾被迫停学,先生又被迫离馆,临行前,看到院内自己辛勤浇灌起来的一架葫芦,颇有感慨,遂用憐憐之语吟诗一首:“一架青郎配白花,两手不住把柴抓,群言雨露多得力,吾浇灌实堪夸,命苦不得琼楼上,蔓延犹托茅屋嘉,最怜以后所生子,不知流落到谁家。”先生以诗抒怀,将自己种植的葫芦比喻自己和自己辛勤培育的学生,之后究竟要流落于何种处境。

  残暴的日寇侵略者,对中国人民采用了“三光”政策,置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温和善良的李士修,同样饱经了日寇残暴的蹂躏,他义愤填膺、激昂慷慨地写诗二首:1、寇子小丑进中原,尺蠖竟敢卧龙潭,安得起剪颇牧将,驱逐海外路八千。

  2、自由言乱共推秦,犹兴桃源避红尘。谁知二千余年后,乱比秦朝却更深。

  1945年秋,82岁高龄的李士修,于北营村辞馆告老还乡,弟子高记昌为其牵驴送行,一路上先生百感交集,向徒弟不断地交谈肺腑之言,当行至离寨村不远时,先生突然大喊道:“风岗(高永昌原名),我作了一首诗,念给你听听。”遂用低沉的语调吟道:“一年一年又一年,一天一天又一天。一是一非一日散,一人一已一路艰”。其意思是说我这个孤老头子今后的生活路程是步步艰难的。吟罢淒然泪下,高永昌也两眼落泪,悲伤万分。

  贫寒一生的饱学之士李士修,于1947年因病告别人间,终年84岁。

  牟鸿义

  牟鸿义,生于1867年,卒于1949年,石村镇寨村原牟家庄子人。出身贫寒家庭,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后得祖传秘方,一生从死亡边缘上救回不少病人,其医道医德深得人们的称颂。

  光绪10年(1884年)牟鸿义17岁,父亲牟贯春把祖传秘方《针炙传》传给了他,牟鸿义欣喜倍至,如获至宝,日夜苦读研讨,并加以发挥,兼学本草,二十几岁上,针炙加中药的医疗效果,竟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光绪11年(1885年)牟鸿义因家庭生活所迫,远离家乡去了天津,担油桃卖油,除自己糊口外,还能少量收入顾家。二十一岁那年,一位同院姓张的,得了“嘬子几痢”,其病一得就不能吃东西,张姓家人先后请了两位医生,经医治不见好转,到了第七天上,病人病情急剧恶化,奄奄一息,眼看不行了。牟鸿义知道后,他街也不上了,赶忙跑到了张姓人家屋里为其医治,先看了病人的瞳孔,然后很有把握地说:“你们不要害怕,这病我能治”。牟鸿义说完,开了一剂药方,找人抓药。接下来,用他的银针扎了一针,然后兼服中药,一小时许,病人就睡着了,第二天病情就明显好转。连服三剂病人即得康复,就能上街卖油了。自此,牟鸿义的医术,一传十,十传百,在天津不少范围内传开了,后来,越传范围越广,并有不少上层人物上门求医。

  一次,国民党军阀孙殿英的夫人得了“吊线风”病,口歪眼斜,经家医治疗不见效果,又请了天津两位名医,也没能治好,有人向孙殿英推荐说:“传说卖油的老牟医术相当高明,不妨找他试试”。孙殿英找人把牟鸿义叫了去,服务人员为其递上了茶水,牟鸿义说:“先看病,再喝水”。在场的两位医生看他满身的油污,脏乎乎的,很是瞧不起,对他的到来不予理睬,心想:“一个究挑油的也敢给夫人看病,弄不好要招来麻烦。”牟鸿义看过病情后问:“得病多长时间了?”家人回答:“半个多月了”。牟鸿义说:“时间长了点,但还能治。”说完为病人下了针,针后约二十分钟,见病人嘴角抽动,牟鸿义见状说:“有希望了。”遂即为其开了药方。三付药后,病痊愈,为此孙殿英特地设宴款待牟鸿义,并用自己的汽车将其送回家。还特意关照叮嘱下人:“今后府上的食用油,全用牟先生的。”

  清末翰林大书法家华士奎的女儿,将要结婚了,突然生了满脸的“黄水痘”,请了好几个医生都无法治愈,婚期已近,华士奎十分焦急,女儿也非常苦恼。有人将牟鸿义荐来,只服了四味中药,煎服三日,再用回味中药研成末外敷,只五天即痊愈,华士奎非常感谢,拿出很多钱酬答,牟鸿义见状说:“我是卖油的,卖油是我的职业,看病是附带的,我不要钱。”华士奎没办法,只好告诉家人,今后吃牟鸿义的油。

  冯玉祥部下的一名军长陆中林,偶得霍乱,众医束手无策,陆军长早闻牟鸿义之名,言请其人,牟鸿义被请到了陆府,经察看病情,迅速为病人扎了银针,半小时后,听到病人肚内咕噜响,牟鸿义说:“此病好治。”连服中药三天,病愈。

  1943年,牟鸿义76岁,自感年龄已大,更趋思乡情浓,便决计离津回家,遂即返回了阔别五十多年的故里——寨村。回家后,虽然年事已高,为了报答乡恩乡情,经常坚持出诊为乡亲们看病,从死亡的边沿救过来的有李家松的母亲左桂项、李英杰、李凤林之母还有几个小儿。

  牟鸿义手到病除的三绝招:霍乱、痢疾、黄水痘,晚年在故里又大放异彩,给乡亲们留下了绝美的印象,其救死扶伤的人道情谊是有口皆碑的。晚年,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椅子先生”。此名的起因是因为他老年走路不便,凡请医者都用椅子抬着他。

  1949年,受人尊敬的82岁的牟鸿义老人与世长辞了,人们难过、悲痛,许多人为他致哀送葬。其中干儿干女就有30多个,个个为其流下了伤感的眼泪。

  李士选

  李士选,字遴卿,生于1873年,卒于1933年,石村镇寨村人。出身富有家庭,清末邑生,候补直隶州州判。

  李士选家父李登书,治家有道,是寨村的财主。李士选自幼聪颖,很得家父的宠爱,家父为其单聘文才水平高的塾师专教,塾读四书五经,在其塾师的专功下,学业进步很快,几年后,不但文章写得好,还写得一手毛笔字。

  李士选成年后,父亲为了让其兄弟二人各显其能,便主持与其兄李士鹤分家,将现有土地、财物等一切家产均分,分家后,兄弟二人各立门户,李士选家字号为“源顺”,李士鹤家字号为“东和顺”。经过若干年的各自努力,兄弟俩家业不见高低。“源顺”属寨村的首富,在广饶县全县也是上数的财主,家有土地430余亩,耕畜20余头,大车5辆,楼房5座,酒坊、油坊各一处,“东和顺”属寨村二号富户。

  光绪二十七年(1911年),寨村重修“七圣堂”庙宇,李士选施工,个人捐资、筹集资金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为“重修七圣堂碑记”石碑书写了碑文。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李士选与寨村李氏族长李春芳等人组织并主持编纂了“第七次重修寨村李氏族谱”,李士选为族谱撰写了谱序。

  民国二十二(1933年),李士选病逝于家中,享年60岁。

  李遇泰

  李遇泰,生于1881年,卒于1964年,石村镇寨村人。出身于较为富裕家庭。幼读私塾聪明过人,每次考试总高同学一筹,成年后,自修苦研医学,取道于张仲景名医。常用简单处方治疗疑难病症,一生行医于周围乡村,先生之为人品行端方,温和善良,直爽厚道,助人所急,解人所难,不计得失,不图酬报,治了不少病人,其医道医德,深得乡人之称道。

  李遇泰在弟兄中排行第七,人们尊称其为“七先生”。在方圆十几里内,提起李遇泰的名字或许有些人不知道,但一说起“七先生”这个名字,那可说是妇孺皆知,童叟皆晓,无一不知者。

  有一年春天,李周三的三女儿桂英得了“尿结症”,小便几天不通行,病人非常痛苦,家里人也非常着急。可是在解放前那种苦难时期,穷人家吃饭都上顿不接下顿,哪有钱治病,全家人只有苦守着病人,任其自然,别无什么办法。李遇泰得知后,上门为其诊治,经细心观察病情诊断后,只用乾迁安二钱,麝香少许,研成细末,用毛头纸包起,敷置于肚脐眼处,一天即效,二天后小便恢复正常、痊愈。

  牟家庄子牟志祥在七、八岁的时候,偶得“破鼻症”,因家贫无钱医治,后成为经常性发作症,有时几天破一次,有时一天破几次,有时几个小时流血不止,成了顽疾;十岁那年,有一天鼻子又连续几小时止不住血,并且越流越厉害,后来竟血流如注,家里人非常害怕。牟志祥的祖母忽然想到了“七先生”,她便把正在地里干活的李遇泰先生请到了家,先生看过病情,急速让人到坡里拔了些青菜叶榨出汁水,加入矢量的糖,让病人口服,几小时后即见效,按此方服用月余,旧病得以根除,得益终生。

  李荣德之子李焕章,幼时患有“夜哭症”,经常整夜啼哭不止,日子一长,大人捞不着觉睡,也被搞得整日疲惫不堪。有人给出了主意,写一段顺口溜文字用纸写好,贴于墙上,来往行人念后而能好。按照这个办法,将“天黄黄、地黄黄,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的顺口溜,用黄纸写好,贴于墙口,结果一点效果没有,后来李荣德找到“七先生”,经诊断,确定为小儿心热,用中药验方“浅心盗炽散”一剂,而见效果,服用二剂后,孩子睡觉恢复正常。

  石村王凤鸣四岁时,偶得麻疹病,癍子化脓非常厉害,想抱都没法抱,由于癍疹脓肿,疼痛异常,孩子整日哭叫不止。不吃东西,大人非常着急。遂到寨村请“七先生”诊治。先生对症下药,二副药后,见癍疹表面出现软嘎渣,孩子也开始吃东西,服用四剂,癍疹开始结痂,七、八天后,癍疹退痂痊愈。

  解放后,在上级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村里建起了卫生诊疗所,时年66岁的李遇泰老先生应邀担任诊所的坐堂医生,为医期间,在医务态度上既和蔼可亲,又严谨要求,在行医准则上,既大胆探索又谨慎用药。当时群众一致评价:找“七先生”看病者,问诊细、态度好、花钱少、好的快。“七先生”的医道医德在方圆十几里内,传为佳话。可惜的是由于年龄偏大,没有被编入国家正式医生行列,但本人无怨,而倍感遗憾。

  1964年,勤奋一生的李遇泰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家中,一位勤恳朴实,忠厚善良,德高望重的好乡医永远离开了人世,终年八十三岁。

  李东甲

  李东甲,字振三,生于1890年,卒于1959年,石村镇寨村人。其曾祖父李印章(清代恩荣乡耆)曾为道光二十二年第五次重修寨村李氏族谱编纂并写序。祖父李延祯,父亲李明为世传行医。李东甲其熏陶,幼年即酷爱医学,至本人已属四世行医世家。

  李东甲一生致力于本草医药,积累了积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其行医中,不但有着高超的医疗技术,还有着极为高尚的医道医德,在广、博二县方圆几十里外,一提起寨村李东甲来,人们都交口称赞,称之为济贫扶危、治病救人的“及时雨”医生。

  1927年,李东甲为了更好的地将自己的医术服务于社会,更切实际地救死扶伤、方便于病人,在家开了一药铺,字号为“同生堂”,寓意与民同生。当时周围几十里的群众前往就医抓药者,整天络绎不绝,极得民心。李东甲的药铺,几十年如一日,急病所急,解家人之难,不惜一切,治病救人,在社会上是有口皆碑的。

  1940年,社会上霍乱病大流行,广、博一带得其病者甚多。李东甲抛开家中事务和对家人的照料,日夜奔波在外,抢救病人,一干就是一个多月,直到霍乱流行过后,李东甲方能得以喘口粗气,人却瘦了一大圈。

  李东甲行医40多年,不论大小轻重病号,对其皆是谨慎,恰到好处的用药,行医一生,从未出现过一次医疗事故,在李东甲年年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现仅举几例、可见一斑。

  1、范家村邵延吉之妻王氏,患有血崩症,因其家境极贫,无钱治病,病情日趋恶化,后求医于李东甲。东甲为其诊脉配方,适度用药,只有丹参四两煎服,早晚各服一次,日余后见效。后继用丹参独味,十个月后,奇迹出现,病人痊愈。邵延吉全家人感激万分,但无能力支付医药费,更无能力酬谢。事隔多日后,邵家以20个鸡蛋为谢礼送到了李东甲府上,东甲见状甚喜,说:“只要病人好了,我比什么都高兴。”毫无索要医药费之意。

  2、东秦村孙益三之妻成氏,多年习惯性流产,多方求医无效,经李东甲用保生无忧散为主,酌情加减,灵活运用,辩证适治,经精心治疗,年余果生一子,取名常绪。

  3、东关村郑志琪之妻孙氏,婚后多年不孕,李东甲用乾坤再造固元丹为主,药味加减,剂量酌情,用药年余,孙氏生一男孩。

  4、榆林村张笃祥之妻郑氏,患心脏病三年之久,经四处医治无效,后全身浮肿,坚如石硬,李东甲细推病情,识透病源,药用广坚汤为主,灵活加减运用,治疗年余,郑氏之病痊愈。

  5、北营村高际友之妻李氏,月经不调,久不受孕,经用胶艾四物汤与保生无忧散二方,交换服用,一年半后,李氏生一女孩,全家为之高兴。

  6、石村徐连壁之妻李氏,月经不调崩漏成疾,李东甲为其用药胶区艾四物汤与化瘀汤二方,交替服用,二年后,李氏怀孕,生一女孩。

  1928年秋后,“东陵大盗”国民党军阀的孙殿英,过路暂住东关村,偶得风寒,初由杨栋材等医生医治,数日无效,后经人举荐,转用李东甲予以治疗。给这样的大人物治病,东甲非常谨慎小心,反复细致地推理病情,为其药用银党散,酌情变换剂量,只服三剂即愈。李东甲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孙殿英及其服务人员的高度评价。

  李东甲谨通祖国辈与父辈的信任教导一生为人厚道善良、解人危难,以病人为重,临终前,将遗愿告于长子李德孚,愿后世的世代子孙,辈辈为人效劳,不计得失,不辞劳苦,将世传良医的首先品行,永立于世间。李东甲其长子李德孚,次子李佩孚,兄弟二人自幼随父行医,解放后被政府招收为乡镇卫生院医生。其他人在医诊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拿手的处方。李东甲之长孙(李德孚长子)李鉴清,自幼聪颖好学,谨遵家教,刻苦攻读中西医学,终成其材,现在是一位中西医结合卓有成效的乡村医生,本村与周围村庄几十里内的群众前往医病者,整天络绎不绝。鉴清终日忙碌,经常吃不上宜时饭。不管是本村或外村,凡来者有求必应,信到即往。李东甲之长曾孙(鉴清长子)李振华,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尤重骨科学问。次曾孙(鉴清次子)李奎斌,毕业于滨州医学院,长于内科。该医学世家至李振华已七世行医。李东甲的后世子孙,在医学医德方面,个个出类拔萃,个个各其挣脸,不折不扣地实现了李东甲老人的最终夙愿。

  李东甲行医一生,忠诚厚道,光明磊落,不计得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广大患者劳累终生,于1959年病逝家中,享年69岁。

  李锡符,生于1894年,卒于1954年,石村镇寨村人。出身富有家庭,一生勤俭治家,忠诚厚道,为人所赞,解放后,被人民政府划为“开明人氏”。自幼练就一手好枪法,在其维护农业安全中,有不少与土匪斗争的传奇故事,在方圆数十里广为流传,至今仍脍炙人口。

  李锡符,其父李士选,是前清邑廩生,举孝廉方丄,候补隶州州判。其家业在他治理下,成了广饶县上数的大财主,字号为“源顺”。家有土地430余亩,耕畜20余头,二三套大车5辆。自产自销的酒坊一处,油坊一处。为了保护好富有的农业,不受荡子(土匪)的抢劫,李锡符在少年时代在其父管教下,就练刀打枪。日后,专擅短枪,经过长期的刻苦磨炼,能百发百中。

  李锡符大排行老二,是李士选择的长子,其父过世后,便由他掌管全部家业。外人称他为“源顺”二掌柜,他虽为富门大家的掌柜,但从不藐视家人,有借粮借物者,有求必应。本村有一雇农李士海,一家四口人,地无一垅,全靠李士海一人打短工抗觅汉维持生活。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他总到“源顺”找二掌柜借粮,来渡过难关。所谓借粮,其实从来也没归还过。借粮者,不止李士海一人。再如李东旭、李来光等贫穷人家,前往借牲畜,有的拉磨用,有的耕种用,李锡符的答复是:“你看中哪头牵哪头。”

  1934年秋后的一天上午,约十点左右,李锡符正在柜屋里闲坐,突然闯进两名农民打扮的不速之客,每人手中都提一菜篮子。来人自我介绍说是西南乡的。久闻“二掌柜”大名,今借赶石村集买菜之际,前来拜访。进屋后没怎么谦让,两人就分别坐在了正中方桌两旁的两把椅子上。李锡符默默地端祥着来人,凭他以往判断好、坏人的经验和敏锐的眼光,初步印象“此二人不是一般平民。”看篮子里的菜,却是韮菜不成把,是散的,菜底下肯定有枪。他因即判定“他们是土匪”、“他们是来绑票的”。李锡符想到这里,他心中猛地一惊,糟了,常用的南枪正挂在方桌后面的墙壁上,位置正在东边椅子上坐的那人背后,如直接去取,他们二人可能要立即动手,如不取枪在手,那只有束手就擒,正在焦急之际,无意中往外一瞥,见南房顶上落着若干只鸽子,顿时有了主意。他镇定自苦地给坐在东边的那个人斟满茶水后,在他人完全没有戒备的霎那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挥身伸手从墙上摘枪在手,同时嘴里谦恭地说:“哎呀,中午住下吃吧,我打个鸽子做酒肴。”遂举枪朝门外道:“咱打个白的,话落枪响,白鸽子从南房顶上滚落下来,此时二土匪一齐站起,当场呆若木鸡。少顷,才强打精神地说:“二掌柜的好枪法,好枪法,佩服佩服。”二人呆坐一会,没敢轻举妄动,很失望的告辞了。

  一天深夜,“源顺”宅院东南角的岗哨发现来了土匪,约20余人,遂鸣枪报警。李锡符听到枪响,知道发现了情况,急忙提枪出屋,直奔宅院的东面。为什么直奔东面呢?因为,西邻“东和顺”(财主字号)北邻“同永顺”,南面全是房屋,土匪由此三面进宅是不大可能的。只有东面是墙,墙外又是一条南北大街,是土匪易攻之处。李锡符来到东墙下,听到墙外有动静,他机智地有意识的大声喊道:“各哨位要严密监视,坚守岗位,其余人跟我来,做好应敌准备!”可巧有的两名护院有一人有要事回家了,只剩一名护院,李锡符对跟在他身后的这位护院低声说:“你速速安排好家里人等一齐上楼守宅,完事后你负责西、南、北三面的巡视。记住,没有情况别打枪。”土匪摸不透院里啥情况,没敢一窝蜂的往里攻。

  李锡符瞪着眼,握着枪守在东墙里面,一会,见墙头上有一人露头,李锡符手起枪落,只见露头的人的帽子飞上了天,同时听到了人身跌地的响声。这时墙外稍有骚动,听到有人低语:“怎么样?”答:“没关系,伤了点头皮。”时间不长,墙头上三处同时有情况,有的只手攀住了墙头,有的已经探出了头来。李锡符不慌不忙地各发一枪,将他们都打发到墙下去了,但没有打死人,只有一人打着了,拿枪的手腕,匣枪掉到了院里。一支匣枪对土匪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而李锡符的精力是着重大局的防守,任枪在墙根下放着,没去管它,时间不长,见土匪在墙挖了一个洞,用一头绑有推入齿的长杆,将枪钩了出去。很长时间墙外听不到动静,再有个数小时天就亮了。这时忽听墙外有人大声喊叫:“弟兄们,跟我冲啊!打头阵的三爷我有赏。”紧接着喊声一片“冲啊,冲啊!”……只见墙头上多处有人头欲上,其中一人趴上了墙头,正要往墙里跳。说时迟那时快,李锡符朝那人开了一枪,这人应声掉在了墙外,又朝其他处打了数枪,土匪一个也没有进宅,全退了下去。顿时,墙外炸了窝“了不得了,张三爷阵亡了,咱们快撤吧!”时间不长,墙外没什么动静了。一会儿,天亮了……

  1947年,一天傍晚,寨村自卫团团长牟泉平在院子里闲坐,忽然进来了一个商人的打扮的人,进门即就问:“这是牟象平家吗?”答:“是”,牟象平反问道:“你是哪里的?”来人说:“那咱进屋说吧。”二人来到屋里,来人自我介绍说:“我是小清河北八路军派来押送军火的,来了三个牲口驮子。这批军火要在你这里存放一个时期,这里有介绍信。”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封三角信来,递给牟象平。信上写有枪支、子弹、手榴弹的分别数量。当时,牟象平想想现在处在国(国民党)共(共产党)两方拉锯的局面,藏在自己家里怕不保险,脑子里一下子就闪出了李锡符,“对,就是他。”他平常知李锡符的为人,况且他又有大财主这块招牌,就是“国军”进攻,知道藏着共产党的军火,说啥也怀疑不到他头上。随即邻着三个驮子去了“源顺”。路上偶有人碰见问道:“象平,干啥去?”牟象平从容地答道:“去源顺”,用手指了指跟在后面的三个牲口驮子,继续说:“这不,给源顺送货的,他们不知道门,我领他们去。”

  牟家平把李锡符单独拉到时间屋里说:“这三个牲口驮子是八路军的军火,要在你这里暂时存一存,你看怎样?”李锡符顿时发出了一身冷汗,他深知责任重大,心想如不存,对不起共产党对自己的信任,如存,要担着生命的危险,万一透露了风声,被国民党还乡团知道了,是要掉脑袋的,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选择了后者。说道:“好吧,就放在我卧室里吧。”

  又有一天的傍晚,还是来了三个牲口驮子,由牟象平带领,从李锡符的卧室把全部军火运走了。这批八路军的军火安全存放了近三个月之久。

  1952年,农连二师驻在了寨村。时间一长,军民亲密无间,打成了一片。一天,部队在围子墙(村垣)外练习短枪射击,许多群众在那里围观。李锡符闻迅也赶了去看热闹。

  射击目标是20米远的青砖,射击者各射5发子弹,要求点射,打中五块砖。有的射中了三块,也有二块一块的,还有的五发子弹呼拉一下子出去,一块砖也没打中,看热闹的人群中,有人向负责练习射击的人员说:“李锡符短枪打的很好,能叫他打两下吗?”负责人说:“可以,他在哪?”李锡符闻听,不好意思地走了出来,“我在这儿。”李锡符从负责人手中接过匣枪,连打了5个点射,5块青砖应声而倒。在场的军民齐声叫好。负责人一看李锡符好枪法,试探着问:“再打比砖小的东西能行吗?”回答:“可以。”遂有人拿来5枚3公分大的铜钱,用线吊起来,叫李锡符打。只见他熟练地举枪朝目标点了5下,5枚铜钱个个击中,围观者无不拍手叫绝。

  李锡符,在寨村地主富户的当家人中,是个理解和接受共产党政策最早的人。他知道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不像国民党、汉奸、土匪一样,专欺压人民,专为个人谋私利。所以,当寨村解放时,他就向人民政府声明,将家中所有家产、土地及其生产资料献出,任由政府处理。

  李锡符本人在划成分的群众斗争中,被划为“开明人氏”,现在偶有人提起李锡符的为人处事,仍赞不绝口。

  李瓦  原名李桂清,生于1913年,卒于1968年,出身于富有家庭。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战士、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政委、团长、副师长、师长等职。在战争中奋勇顽强、机智灵动,屡立战功,在鲁北、冀南、渤海区,被当地军民亲切的称之为“常胜瓦将军”。先后参加过抗日游击战争、潍县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抗美援朝等。·

  现代名人李松岩,一生酷爱文学书法,其文学书法和成绩在中央及省市电视台、东营日报、大众日报、书法报等新闻媒体均有报道,曾应邀北京参加百米山水长卷“民族之魂”的创作工作。书法曾赴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参加过展览,被中国文化学会授予“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

  2001年李松岩被评为东营市“十佳老有所为模范老人”。2006年李松岩被评为东营市“十佳文明市民”。

  2010年10月,其作品在第六届“欧阳洵奖”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被授予“中国当代书画大家”光荣称号。

  2011年3月,国家书画院发来委任状“委任李松岩先生为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

  2011年5月,中国书法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发来任命状“任命李松岩先生为中华艺术形象大使”载入国家名人档案。

  李端毅  1980年被评为广饶县劳动模范。

  李缙祥  男,1925年10月生人,1943年参加革命,广北公安队战士,1945年4月在赵嘴村遇难。

  李守安  男,1920年11月生人,1943年10月参加革命,博兴县独立营副排长,1944年5月在博兴县刘善仁村牺牲。

  王俊明  男,1925年3月生人,1948年1月参加革命,志愿军一九九师五九五团战士,1951年在朝鲜战场牺牲。

  李延读  男,1930年生人,1947年11月参加革命,华野一纵一师战士,牺牲于济南。

  李延麒  男,11927年生人,1947年1月参加革命,华野十纵二十八师八十二团战士,牺牲于济南。

  文物古迹

  寨村泉顺院  寨村泉顺院位于寨村南街路南,为清代时期的古建筑,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全院东西约51.3米,南北约110米,面积5643平方米。市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存西楼一座,街门楼子一座,院门及砖瓦房数间。

  寨村遗址  位于寨村西南50米处,是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至汉期的古文化遗址。东西200米,南北约300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区域为重点保护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村古墓  位于寨村西南约150米处,俗称“鸳鸯塜”,是汉代时期的古墓葬。面积约150平方米的区域为重点保护区,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70年代,出土两块汉画像石。从出土情况和画像内容看,应为墓门两侧的立柱,一块画龙,一块绘虎,左右相对,相得益彰。两块画像石均纵134厘米,横26厘米。

  寨村北岭遗址  位于寨村西北约300米处,是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至汉代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东西约400米,南北约200米,面积约80000平方米。1975年出土陶罐,藏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传说

  晴空奇光 1957年春一天傍晚,天高气爽、晴空万里、稍有微风,当太阳即将落下地平线时,突然于西南方向天空出现脸盆大小小火球一个,由天际慢慢下落,当火球将要落平时,突然破裂,变为一蚊形白色光线,犹如一竖式闪电,弯曲缓慢上升,不多时,西北方向,出现大片乌云迅速向南飘,刹时,将白色光线遮住约有10分钟的时间,据说高青一带,黑云遮顶,飞沙走石,人在田间站立不住。

  鸳鸯 寨村西南约1华里,有一对塚子,称为鸳鸯塚,东西长85米,宽3.5米,高约5米,占地4.5亩,东高西低、中间相连。传说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将军,奉命带兵讨伐叛军,在此阵亡,副将看中这块风水宝地,而将其埋葬于此,据说所用之土不是本土之土,而是将士们为表达对这位将军的崇敬心情,从百里之外用布袋背来的,因此千年塚子不改旧容,土是红黑色,土质特别粘,每到春夏上面长满了奇花异草和一些不知名,当地没有的小动物。1976年春时,发现有个洞,用锨刨开,发现有地下墓穴,村民有观看者,地下2米深有石门,止现在,仍未挖掘,因为被百姓誉为吉祥塚子,早年传说,每逢大旱之年,天不下雨,村民自发组织起来扛着高黍桔,头戴柳条帽,上土塚打旱豹,传说旱豹鼻孔朝上,怕下雨灌鼻子眼,所以它在天就不下雨,必须把它赶跑,村民在塚子上点火、放鞭炮,大声叫骂,把它赶跑,再作祈祷,天就下雨了,因此誉为吉祥塚。还有传说来塚前借盘借碗的善举。谁家有红白公事,家什不够用,就来土塜借,邻村也有来借的。文革期间,1969年生产队用土至1976年所剩无几了,时至今日,塚子荡然无存,但底下仍未挖掘,还是个迷。

  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到寨村调查了解改造落后乡情况  1955年9月,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在县委书记王任之的陪同下,到榆林乡寨村调查了解改造落后乡的情况。当时寨村属于土地改革运动中划分阶级成份不彻底的落后村,全村360户,只划了7户地主富农,通过改造落后乡工作,重新划分阶级成份,全村有70户划为地主、富农。

  寨村出土十件历史文物  1983年冬,寨村村民李家泉在村西北的北岭上,先后发现白陶镯、石斧、玉凿、铁削刀和羚羊角等10件出土文物。随后,他主动把这些文物上交给县博物馆。经鉴定,这些文物属于岳石时期的文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寨村发现稀有动物艾虎  1985年4月4日中午,寨村村民李永德等二人在村西地里浇小麦时,从水渠旁的洞穴中窜出一只稀有动物—艾虎(也叫白玉雪)。其外形似黄鼠狼,面部眼下、鼻上处长有黑毛,其他处皮毛呈黄褐色,背脊后端有黑毛尖,浑身光滑美丽。两人用上衣将其抱回家中,放于铁笼中,以猪肉等食物精心喂养,并报县有关部门作了识别鉴定,结果为稀有动物艾虎。数十日后,李永德将其放归田野。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