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许村
村庄基本情况:
大许村位于东营区六户镇政府东南六公里处,东西分别与邱家、小许两村接壤,南与省黄三角农高区毗邻,北与胜大农业公司三分厂相连接。 全村603户1609人。
村名来历:
相传,许姓兄弟二人迁来,兄在此建村,其弟在村西建村,故名大许村,建村时间无考。张氏始祖,带其长子张敬先、次子张戴先,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省云州以南乌沙卫车里镇张家胡同随移民队伍一道从山西洪洞县分发,途径直隶省枣强县,辗转迁到乐安城东北75里王岗场,在近废的大许村住下。祖辈就久居在此,原许姓迁走,村内已没有姓许的,但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主要姓氏:
该村主要有张、武、刘、马、李等。其中张姓最多,占到489户。
知名人士:
张荣华(1857-1924),字仁轩,自幼好学,天资聪敏,因而在清朝光绪年间顺利应试中廪生。适遇母丧,后有父丧,错过了院试机会,再未应试。张荣华既无胄裔华裳之荫蔽,亦无世家书香之承袭,并且出身贫寒,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祖辈以耕农维持生计。张荣华在中廪生前后,分别在乐安、济南、潍县一带从事教学近四十年,热心于教书育人,博学敬业,文采斐然,为人诚恳,正直清高,人多称颂,列入“古往今来”的名士之列。
《广饶县志》记载:清廪生张荣华“笃学尚品,有文誉,性狷介,取与不苟。当肄业泺源书院时,馆陶令郑公稔其才,聘阅试卷,有同院某贿以重金为所亲谋首选。峻拒之,某强聒不己,遂辞郑聘,其操守如此。民元后隐居,教授不谋进取,自号海滨遗老。”在当时世风日下、贪腐成风的清末,官场尚有如此正直清廉之人,实在难得,令人感叹不己。
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张荣华的传说:
清末光绪年间,寿光县一名门旺族家中有三代寡妇同时入殓,坚贞的节操,闾里无人不为之称颂敬佩。为永世不忘三位妇人贞高绝俗的道德礼教,决定在入殓的同时,为其树碑立传,撰写碑文传世后人。于是,昭示寿光附近的学界名流组成修文班子,可是反复纂修都未能如愿。主人决定聘请一名人定当修成,这时其师想起了自己的门生乐安县张荣华。主人对此建议深以为然,着师修书一封,备述师生之交的思念之情,盛赞学生的才名,希望务必来寿光一叙。速差人携聘函驰往乐安县。
张荣华接待了寿光来人,细读了信函,自忖:寿光素称文明之乡,文化底蕴丰厚,主人与恩师又如此盛情,于是愉快地答应了下来。
张荣华择日上路,时值隆冬,因家境贫寒,他着一般农夫的旧小棉袄,无车无马,一路上晓行夜宿。不几日到达寿光,恩师与主人及其他名士上前迎接,见其貌象讨饭的乞丐,除唯一的恩师热情接待外,主人连同其他名士,都没把张荣华放在眼里,爱理不理,有的则扭头观天,旁若无人。见此情景,张荣华虽十分不快,可是恩师如此器重,不为其纂修,实难负恩师重望,又不合礼仪。张荣华边走边对恩师和主人说,此碑文并不难修,用“三世同贞”即可定论。主人听后自然为之名正言顺,喜不自胜。其他在场的名士们不仅为张荣华的文从字顺、尽善尽美而交口称赞,更是为其文才出众,打心里仰慕和敬佩。
张荣华此次寿光一行,完善了恩师与主人的意愿,没吃主人一口饭,没喝主人一口水,谢绝了主人的盛情款待,告别了恩师,便即返回故乡。
清末张荣华去一世家豪门应聘教书先生,一同应聘的十几人,看上去都是衣冠云集的名门后裔、世家子弟,唯有他是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穿一件旧小棉袄,棉袄外面腰间扎一条扎包,看上去十分寒酸。一入考场,见其衣冠褴褛,便引起了众多应试者的冷嘲热讽,“哪里是一介文人,简直是一乡间穷汉”等冷语冰耳。考官也冷若冰霜,同样没把张荣华放在眼里。
见此情状,张荣华虽十分气恼,但还是强压着性子,向考官及各位同仁躬身抱拳施礼,无人让座,只好垂手而站。
考试随即开始。考官手提一根缝衣服的针,宣布要求应试者依这根“针”为题,每人作一首诗。张荣华凭着自己过人的才智,出口成章,第一个应试答题:“不长不短一寸金,能工巧匠铸成针;眼睛长在0上,只认衣裳不认人”。
张荣华敏捷的才思,使诗情并茂,又恰如其分,在场的同仁无不为之以貌取人之举而感到嗟悔不及、愧悔无地……
当然,这一世家豪门所聘用的教书先生,非张荣华莫属。
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大许村历史上属盐民灶户,清末开始以农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棉花。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棉花是村民主要经济来源,2009年亩产达到了105公斤。目前,村里耕地面积7000多亩,可耕种面积5000亩,靠流转土地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2万元,村民选择外出打工,全村人均收入在17000元左右。1999年3月,建成村文化大院,占地面积720平方米。2003年,146户安装太阳能,92户用上沼气。2004年4月,成立大许社区卫生服务站。2006年10月16日,城乡用水体化工程告竣,户户通上自来水。2009 年初镇政府无偿在村里建造垃圾池,配有垃圾箱,实行垃圾集中清运,改善村民生活环境。近年来,村里筹措资金先后进行了水网改造,对村庄道路进行了整修,修建了10套老年安居房,启动了5000亩土地整治,全村通上了天然气,并结合村庄实际,以合作社模式发展村集体项目,促进村民增收。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