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村

关键词:

  邱家村位于董集镇政府驻地西南7.2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 26′,东经118° 18′。北邻小王村。全村有71 户,260 人,皆汉族。土地面积 1000 余亩,土质属沙碱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蔬菜、林果等。属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村名来历

  相传,1369年(明洪武二年),邱大真自直隶枣强迁此建村,故名“邱家”。1979年,因实施黄河南展宽工程,搬迁至现址。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邱、程、田、李4姓。

  邱姓  明初,由直隶省枣强县迁入。

  程姓  何时何地迁入不详。

  田姓  何时何地迁入不详。

  李姓  何时何地迁入不详。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土地碱化贫瘠,生产条件落后,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互助组、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等社会变革,村民生活水平较前有所提高。因管理体制及生产方式落后,粮食亩产在200公斤徘徊,群众温饱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政策得到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9年,曹家店黄河闸开闸放淤改土,本村土地质量提升,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实行科学种田,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选用优质良种,科学施肥用药,兴修水利,粮食亩产达到1000公斤。

  现在,全村有纯农业户有15户、以种地为主农闲外出务工的50 户、以外出务工为主的 10 户。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运输、劳务、客运等行业,务工年收入约3.5万元,占家庭全年收入的40%。村民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地年收入约为3万元。2013 至 2014 年,先后投资 127 万元进行乡村文明建设,群众居住生活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农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

  大事记

  1.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夏,黄河从西韩村决口,该村土地、财产、人口严重受灾。

  2.1964年,境内大涝,该村 80% 农作物受损。

  3.1979年,该村村民全部迁到黄河南展宽东大堤房台定居。同年,曹家店黄河闸开闸放淤改土,展区土地质量提升,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4.1987年,安上电灯,结束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5.1995年,村内主要街道硬化,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6.1996年,建水塘、上压力罐、村民用上自来水。 

  7.2000年,东韩联小建成,该村学生全部到联小就读。 

  8.2006年,县自来水公司开始供水。

  9.2010年,该村学生全部到董集实验小学就读。同年,该村幼儿全部到东韩联小就读。

  10.2012年,建南八村社区楼及文化广场,成立南八村社区。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田云桥(1979—1981)

  田振江(1981—1986)

  邱振西(1987—1990)

  邱建国(1990—1999)

  邱英杰(1999—至今)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李奎令(1960—1962)

  李秀贤(1982—1986)

  邱英杰(1986—1993)

  田振海(1993—2000)

  邱英杰(2000—至今)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