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村
坝上村位于新户镇政府现办公楼西南16公里处,东临三合村,北临一顷六村,南临龙王村,西临中义村。该村土地面积17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300亩,土质属沙碱性土壤,主要种植棉花、玉米、小麦等农作物。
2015年全村90户,251人。主要有杨、于、徐、王、李、黄、宋、梁、刘等姓氏。其中,杨姓分别由沾化县坝上村、河北黄骅、河北盐山和滨县迁入,徐姓由阳谷县迁入,王姓分别由梁山县和河北黄骅迁入,李姓分别由邹县和河北盐山迁入,于姓由河北黄骅迁入,黄姓由新户镇官庄村迁入,宋姓由河北黄骅迁入,梁姓由邹县迁入,刘姓由河北盐山迁入。
坝上村早年称呼坝上屋子。坝上屋子并无土坝,只因1928年沾化县坝上村的杨可恩迁来定居而得名。新淤地上这种情况不少,初来乍到的种地屋子,有因主人姓氏而命名的,有因来自县份或老家村名而命名的,可见,坝上屋子属于后者。杨可恩定居之后,陆续又有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3省13县的一些饥民来此定居,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大的村庄。村庄规模大了,但名字一直没改,只是把“屋子”换成了“村”,坝上屋子变成了坝上村。
一个十字架,免遭鬼子害
坝上村和周围村庄一样,也经历过逃鬼子、躲土匪、抗捐税、闹饥荒的年代。据村里的老人杨连杰回忆,闹鬼子的时候,村里的人整天人心惶惶,过不安稳日子,有时白天在地里干着活,有谁喊,鬼子来了,呼啦啦,人们把农具一撂,牵上牲口就躲了起来。来不及牵牲口的就顾自跑出很远藏进荆条棵子或芦苇丛中;有时晚上睡着觉,一有风吹草动,也误认为鬼子进村了,赶紧爬起来,一边左邻右舍的传信,一边拖大领小逃了出去。
杨连杰老人说,闹了那么些年鬼子,鬼子真正来坝上村只有一次,那是1943年鬼子二十一天大扫荡,有一天鬼子气势汹汹地来了,一点预兆都没有。有的人抽个空子逃了,有的人躲逃不及被鬼子堵在了家里。那时也不知从哪儿听来的,说“鬼子来了上教,鬼子走了跳教”,村里有的人家家里预备着十字架,逃不掉的就急中生智,来得及的就把十字架挂在门楣上,来不及的就拿在手里,鬼子进门了,就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嘴里不停地念叨,念叨的是啥,反正鬼子也听不懂。这招真灵,有十字架的人家居然没遭鬼子祸害,顶多盘问几句窜到别村去了。
“那次鬼子扫荡,别的村都被鬼子祸害的不轻,杀人放火抢粮,可坝上村只有几户逃走的人家遭到了打砸搜掠,也不知为啥,一个十字架,救了全村几十户人家。”杨连杰老人说。
杨连杰老人说的这事,想必是坝上村沾了“信教”的光。那时,附近的太平、小围子、义和等地早已有了教堂,一些外国传教士在此传教,以美国传教士为主。1943年日本和美国还没有撕破脸皮,太平洋战争还没有爆发,为了顾及国际舆论,日本鬼子暂且对教堂和教徒还未敢骚扰、未开杀戒,鬼子把坝上村有十字架的人家误认为了信教的人家。
几杆土枪护村寨
坝上村有养枪护院的历史。
解放前,坝上村一带,不光有日本鬼子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土匪也十分猖獗,三日两头进村敲诈勒索、骚扰百姓。坝上村从历史上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统共几十户人家,都是因穷逃荒至此,没有高墙大院,土匪随便就可以进村横行霸道、欺压村民。村民杨景和说:“为了自保,坝上村的先民们开始养枪,每户至少一杆枪。一家有事,全村协防。枪不是那种正规的快枪,就是一般的土枪,也叫卯枪,农闲时用来打猎,平时用来防身护家。别小看这土枪,装满了铁砂火药,打出去一片,杀伤力蛮大的,看家护院很对付。”
杨景和介绍,1938年秋上的一个白日,一伙土匪包围了村庄,未进的村来,土匪先虚张声势往村里胡乱打枪,试图镇唬住村民,然后再行绑架抢劫之事。那次土匪进村主要是针对李呈申来的,就是现在李如岐的二爷爷。当时他是村里日子过得比较好的大户,土匪听说后,就明火执仗绑他的票来了。可是让土匪没想到的是,他们放了一通枪,非但没有吓唬住村民,反而给村里通风报了信,在家会玩枪的男丁纷纷抄起家伙,有的爬墙、有的上房,开始和土匪叮叮当当干了起来。土匪们火了,仗着人多武器精良,在村外和村民对峙,那子弹像下雹子一样向村里飞来,李成申家的东屋门被打穿了好几个洞,那扇门至今还保存着。就这样双方互相射击相持不下。土匪不敢贸然进村,他们害怕那嗵嗵的土枪声,那家伙一打一大片,砂粒虽小,但钻进肉里也是非死即伤。
杨景和说,李呈申看这样相持下去不是个办法,土匪人多枪好,时间长了恐怕吃亏,就赶紧找个空子溜出村子,跑去村东据点请求支援。那时,在村东的小王庄屋子(现在的赵王村)有国民党部队的据点,大约有两个班的兵力。听了李呈申的请求,当官的说,不用出兵,小小几个土匪,放几枪就把他们吓跑了,就命令他的手下,冲西放了一阵枪,果然土匪给吓跑了。有惊无险,坝上村因为家家养枪躲过土匪一劫。
消失的老物件“粮食囤”
粮食囤是过去农家专门用来盛粮食的器物,一般用木质枝条编成,主要编制材料有竹篾、荆条、柳条及各种灌木枝条。粮食囤有大有小,有圆有方,但大多是圆柱形。
编制粮食囤很简单,一般用一些比较粗壮的长条作为柱条,按一定的角度均匀分开,像“米”字形一样摆好,然后围绕着柱条一上一下编制纬条。柱条和纬条就像织布过程中的经纬一样。编制纬条须得一正一反,不能出现顺子(同一方向的),还需要编实,不能出现大的空隙,以免成型后不够坚固。柱条分叉的多少,一般是由要编制的囤的大小决定的,小囤无需过多,一个“米”字就可以了;如果是大囤,编制过程中随时可以分叉。
待囤底编制到一定的程度,就形成了一个圆,这个圆就是囤的底面积。这时候就把柱条按90度的方向向上拢起,用细绳固定,然后围绕着它错落有致地编制上来,一直编制到需要的高度。有那能工巧匠,每隔一定的距离还要编织出花样,有的像“腰带”,有的像“束身”……很是好看。
粮食囤编制到需要的高度,开始拧沿。到这时柱条基本剩下了比较柔软的梢子。所谓拧沿,就是把每一株柱条的剩余部分用手拧紧,然后按一定的技巧像拧绳索一样把每一根柱条都连接起来,收束完结后,就像一根粗粗的绳索,几股紧紧地拧在一起,盘卧在囤沿上。到这时,一个完整的粮食囤就制作成功了。囤有高矮之分,高的两米左右,矮的一米多点,都是根据需要确定。一般底面积大的囤不能太高,高了容易损坏。
囤编织成了,但还不能用,还需糊囤。因为编制匠手艺再高,枝条之间也有空隙,放置一些诸如小麦、绿豆之类的颗粒比较小的粮食会从缝隙间流漏出来。糊囤一般用牛粪,把牛粪用水和成泥状,然后在囤的里壁一点一点用手把缝隙糊死,把壁面抹平即可。用牛粪做糊料远比用泥沙好得多,一是牛粪有粘性,抓在枝条上不容易脱落;二是牛粪有味道,不生虫害。
一般囤与折子相辅相成。折子也叫囤折、圈折,多是用芦苇编制成的一种物件,宽有二三十公分,长度不等,能圈大圈小。放置囤顶,一圈一圈上去,可以增大囤的容量,是过去农家不可缺少的东西,尤其是集体时期,生产队厂房里都有囤折。囤折还能单用,院子里、场圆里,围一圈折子,在里边可以晒粮食谷物,免遭小动物们的糟蹋。
坝上村的老人们讲,很早的过去,农历二月二,农民们习惯在院内或场上,用草木灰撒许多大圆圈,内放一撮谷物,叫“做折子”。据说,这样能使当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晚上,有的人还相约到野外点火把向空中扔,名为“撂刷把”,边撂边唱吉祥歌:“刷把子溜溜灯,一穗小秫打半升……”。然后回家在用木棒敲打房梁,边敲边说:“二月二,敲梁头,大折满,小折流……。”祈盼五谷丰登。
粮食囤的安置也多有讲究。集体的时候,生产队有专门的仓房不必说。农家过日子粮食囤多放在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墙角或是里间,即能隐蔽又能在听觉视觉之内,以防暴露或被盗贼挖了墙窟窿。粮食囤是个秘密,“家财不可外露”,只有家里人才能知道。
有了囤折,就有了盛粮食的家什。每年的秋天,生产队分得也好,自己地里打得也好,全年的收成运回家,呼啦就倒进囤里了。粮食囤里盛得不单是粮食,更是农家的春夏秋冬、欢乐悲愁,接下来,日子该怎么过,瞅着粮食囤心里就有数了。
缺粮食的年代,农家人讲究的是“省囤尖,不省囤底。”秋收季节,粮食收进家,或许囤满折流,可是那是一年的口粮,孩子上学、人情往复都在囤里装着了,会过日子的从这个时候开始就省吃俭用,以粗代细,以瓜菜代粮,细水长流,来年春天不至于犯难;而那些不会过日子的人家,见粮食囤里粮食不少,忘了日子多的树叶,一时享口福之快,可等到粮食只剩下囤底了,受憋的日子也便来到了。
坝上村的老人们讲了一个故事,说在早,有一户人家的女主人,在去囤里挖粮食推磨的时候,发现囤里盘卧着一条长虫,惊吓之余她正要喊叫男人把它弄出去,可是家里的老人不让了,说这是一种神物,长充(长虫)长充(长虫),长盈不亏。果然这家人家的粮食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远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你看,人们盼有粮食吃盼得都到了迷信的地步。
改革开放后,粮食大增,人们饿怕了,不是万不得已用钱不敢粜粮食,储备在家里等待过歉年。家里的粮食多了,原来的编制粮囤不够用了,再说,这种柳编的器物,既不能防鼠防虫,也不能保证粮食的成色。在这种情况下,村民们发明了一种叫水泥柜的粮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什么形状的都有,不过,以长方体的居多,四角有脚,顶面有沿,就像古时木制的衣柜,很是好看。上面有仓盖,下面有苍眼。存放粮食不但能防鼠防虫,还能保成色。放在堂屋里,上面放置东西能当家具用。一时间,家家户户造粮仓,哪家也有三几个,粮食陈接新、新接陈,多得再没地方盛了。
再后来,人们觉得这样很傻,吃不了的粮食不但经常搬出去晾晒,受苦受累、浪费功夫不说,还发霉发变糟蹋粮食,更重要的还卖不上好价钱。于是,人们纷纷把水泥粮囤砸了毁了,给屋场腾空间。至于吃饭问题,面粉厂有的是,随吃随买。有的人家干脆连面粉也不买了,买馒头买油饼买油条吃现成的。从此,不同时期,不同的粮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变成了人们永远的记忆。
人物名录
杨树博 1971年9月出生,正科级干部,现任沾化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
村里历任带头人
1942年2月于永贵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坝上村第一名党员。1943年12月建立党支部,于永贵任支部书记,委员3人,隶属于中共沾化县七区委员会。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于永贵、王凤兰、杨兰梓、徐宝海、杨树祥、徐宝江。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分别是:
村公所所长王洪祥、梁加友;农业社社长杨兰梓;生产大队长杨兰梓;革委会主任王青菊、梁如友;生产大队长郭吉新;管委会主任郭吉新;村委会主任杨学歧、杨树祥、李云坡、李云龙、杨井合、杨树利、徐宝江。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