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村
肥城村位于新户镇政府现办公楼南17公里处,东与义和镇艾河村接壤,北邻胜利村,南邻双泉村,西邻赵王村。该村土地面积12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900亩,土质属沙质土壤。主要种植香椿、棉花、玉米、小麦、蔬菜、大棚菜等农作物。
2015年全村83户,254人。主要姓氏有付、张、王、李等姓氏。其中一支付姓25人由济南长清县孝里镇东张村迁入,另一支付姓19人由沾化县泊头乡泊头村迁入;张姓21人、王姓16人由济南长清县孝里镇东张村迁入;还有王姓10人由沾化县富国镇花家村迁入;李姓12人由沾化县迁齐O乡丰民村迁入。村民由多地移民组成,在风俗习惯上,接近沾化县风俗习惯。肥城村现在主干道路有3纵4横;1972年开始实施建房规划为东西19米,南北22米;限制房高4米 。
肥城县人立了肥城屋子
黄河几经改道,留下了炎黄子孙百年难忘的黄河故道,龙脉相承、生生不息、源远流长。1929年肥城(今泰安肥城市)人张思增沿着黄河划船(竹竿绑的小船)来到现在的肥城村地界,当时他看这里紧傍黄河,土地肥沃,周围种地的人家生活过得也不错,于是就住了下来,开始了以耕种为主的农家生活。后来又有王恒倡、王振水、田立明、付庆五、张兆德、李文山、付利等8户也相继来到这里,因张思增、王恒倡、王振水、田立明、张兆德等5户都是泰安肥城县人,张思增来得又最早,所以在商量给村庄起名字的时候,大家一致同意叫肥城屋子。就这样,肥城屋子就叫响了。
肥城屋子建村后,和其他村庄一样,首先经历了兵荒马乱的年代,民不聊生。义和解放后人们才开始能安居乐业,开始了安定的生活。1947年肥城村成立了农救会,由张思孟任会长,葛立英为妇救会会长。1951年成立了互助组。1953年成立了初级社,社长是现双泉村丁希刚担任。1955年与双泉、赵王村共同成立了高级社,社长还是丁希刚。1957年成立人民公社后,与双泉、赵王是一个大队,现双泉村于同祥任大队长,赵王的卢保奇任支部书记。1960年冬三个村分开,肥城村正式成立了大队。顾宝玉为肥城大队大队长,王文进任副大队长。
几届接力奔小康
1960年肥城独立成村后,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但没有几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村民们的生活也徘徊不前。
文化大革命后期,1971年肥城村成立了党支部,先后有王文进、张承岗、王光耀、付风玲、赵丰友、张绪河、盛荣国等同志担任村支部书记,开始了几届接力奔小康的征程。
因为肥城村东为黄河故道,是纯沙土地,那时有句“无风三寸土,张嘴一口泥”的说法来形容沙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1964年春,王文进书记带领村民开始植树造林,主要栽植杨树、榆树、柳树等。经几年的工夫,建林350亩,真正起到了防风治沙的作用,也给村集体带来了好的经济收入。
肥城村很早就开始搞副业增加村集体收入。1969年秋成立了机磨坊、油坊,由付景堂负责开机磨坊,用的是195机器做动力,当时有粉碎机、对辊磨、榨油机等机器,从此结束了人推磨、牛拉磨的历史,成为四周村最早的磨坊、油坊。1975年两个队集资买了农用12马力拖拉机,张旭忠、付艳芳是拖拉机手,一些农活、运输都由拖拉机运作,节省了劳动力。
村民孙广仁是村里的能工巧匠,电气焊、钢结构等工艺样样精通。
1984年由付风岭任村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利用小车推,人、畜拉车的方式用人工挖出了村西10亩地的作为生活用水的水库。从此解决了村里多年靠土井吃水、去邻村拉水吃的问题。
1986年赵风友任村支部书记,他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通上高压线,全村户户照上明,成为当时的太平乡通电最早的5个村之一,率先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时。1993年赵风友书记和张绪河主任组织协调在村东挖了20亩的大水库,为村民浇地解决了困难,村民收入大有提高。2001年赵风友书记和张绪河主任又利用村西大水库为村里70多户通上了自来水,人们从此再也不用挑水吃。2000年两人多方面争取资金为村里修了2公里的柏油路,解决了多年来出行难的问题。
2004年12月,张绪河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组织人们把村里高洼不平的土路拉土夯平。2009年秋,张绪河通过向上级申请、向市包村单位争取资金等方式,筹集资金修建了村里1.5公里长的柏油路,换上新的水管线,安上智能水表,通上河口洁净的自来水,实现了水、路户户通。
2006年争取资金修建了文化大院,有党员活动室、妇女之家、人口学校、村两委办公室。2011年4月,?任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和村两委商量向镇领导反映,并积极向包村单位争取资金,把村文化大院场地全部硬化,安装上健身器材、篮球场、乒乓球台,村民们从此有了体育活动的好去处。
村民孙广义保存的种地农具(砘子)
2013年,在包村单位扶持下,村里修了1000米长的排水沟。2014年争取资金为村里安装32盏路灯。2015年秋进行了老路改造,重修600米的柏油路。2016年春修建了村西第一条新路,修排水沟250米。
肥城香椿香四方
肥城村种香椿有很长的一段历史了。最初的香椿苗来源于泰安市肥城县(现长洼县),在1948年由双泉村李行倡老人从老家肥城引进香椿种植院内,后来王恒倡又从双泉引进到了肥城村(香椿根生),以后又陆续发展。原来的时候人们在院子里种上三两株香椿树主要是为了绿化庭院,春天的时候采摘嫩芽自己做菜吃,间或赠送亲友,并没有人想过把它做成一项产业。后来张思月在肥城村村南住,院子很大,种的香椿本家吃不了,去河口胜利油田小区卖,价格很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全村看这是发展的好路子,就慢慢地发展壮大,结果成了东营市闻名的香椿村。
水美树美人更美,书香花香香椿香。每年的“五一”前后,当我们慕名来到黄河故道,扑鼻而来的要数香椿的芳香,地地道道的故道香椿数得着的是肥城香椿。“现在香椿价格不孬,收获价格每斤10元以上,这几天我都是两天一采,收入大概有2万多元。”说起香椿收获情况,肥城村村民赵风歧乐呵呵的。
“五一”节又到了,肥城村村民们正在忙于收获香椿,一人来高的香椿树站到地上顺手就采,多年生长的老树要站在人形架上采摘,或用竹竿绑上钩子、镰刀拧断落到地上,捡起后集中清洗,用茅草绳捆成小把,一般1市斤一把。等客户来了进行过秤、包装、装车,再分散到远远近近的城里和乡村,最后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南来北往“闻香”而来的人们络绎不绝,不大的小村热闹非凡,人们忙得热火朝天。村民赵风歧是后来才尝到种植香椿甜头的农户,他种植了5亩香椿树,还没有到盛产期刚刚收获第一茬,收入就有8000多元。这个收入在他种植香椿前是不敢想的,靠着这项收入,他当年把家里前几年的欠债都给还清了。
肥城村百亩香椿喜获丰收,无公害高营养吸引着人们来自己采摘吃个新鲜,每天约有100多位游人来到这里。图为河口区城里人来香椿园采摘椿芽。
当走到肥城村的最深处,“林果累累绿长廊,大棚成排鸡鸭旺”的美景呈现在人们眼前。肥城村全村不足90户农户,有超过70%的农户都种植了香椿,种植香椿的农户平均收入每年都有2-3万元,生活质量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自20世纪初肥城村调整了产业结构,种植香椿尝到甜头的村民思谋也更足,张成刚、李洪亮等一些村民打算扩大生产,让香椿进大棚、让草莓进大棚、让西瓜进大棚。还有部分有远见的村民打起了旅游的主意,开始打造农家采摘的品牌,开始把肥城村建设得更加干净、好看,让肥城村以一种整洁漂亮的新农村形象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
附香椿的简单食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在做菜前,将洗净的香椿用开水略焯一下,香椿就会浓香四溢,又脆又嫩,可作摊鸡蛋,盐渍、凉拌食用,均具风味。2、香椿芽以谷雨前为佳,应吃早、吃鲜、谷雨后,其膳食纤维老化,口感乏味,营养价值也会大大降低。3、选购香椿的时候:要看颜色碧绿、具有香味、无腐烂的香椿为好。4、香椿为发物,多食易诱使痼疾复发,故慢性疾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5、香椿还是用开水烫后再吃最安全。
香椿的保存方法:通常条件下可保鲜3天,如果想长期保存,可以用开水略烫一下,用细盐搓一搓,装在小塑料袋内入冰箱冷冻室内,随取随用,终年可食。
肥城村村里村外到处是香椿树,房屋就在树林里,人们生活在林荫下,生态自然环境优美。
肥城村的蔬菜
肥城村紧傍黄河故道,属沙质土壤,土地瘠薄,利于种植花生、土豆、蔬菜等耐沙质土壤的作物。1982年8月份肥城村土地承包到户,家家户户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种植韭菜、芹菜、茄子辣椒、黄瓜豆角等菜系。韭菜是肥城村的一项传统蔬菜产业,家家户户都赶集市,早在一九六几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个民谣,叫“肥城的韭菜、赵王的大蒜、一顷六的西葫芦”,说的就是肥城村种植韭菜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菜是靠水滋润的,当时全村人守着一个10亩地的水库,水源很有些紧张。村里规定浇菜园不能用抽水机抽水浇地,于是人们只能用肩挑、用车推、用车拉水浇菜园,这样水库里的水还能多延续几天,不至于把菜园渴到要断水的地步。直到王庄二干一分干清淤贯通,肥城村的土地才足足地浇上了黄河水。
村里人没有忘记1984年,头脑灵活的王光跃,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村里率先种植蔬菜大棚,用高科技换取高收入。时值今日,大棚种植除蔬菜外还有西瓜、葡萄、草莓等,在肥城村遍地开花。
在蔬菜种植方面,有一件事令肥城村民记忆犹新。2009年,时任党支部书记张旭河带领村民到平邑、惠民学习土豆种植经验,回来大胆试验,并一举成功。春天种植,麦季人们到了田间一眼便望见一堆堆光滑滑如馒头、金灿灿如元宝的土豆。村民们有的在挖豆,有的在分拣,还有的在装箱,呈现出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他们在平邑县引进土豆新品种荷兰1号,全村发展了100亩土豆,表现出了品质好、产量高、好出手的优势。其中,村支书张旭河家一共种了10亩土豆,预计总产量有1.5万公斤。面对这么多的土豆,如何卖出去呢?张旭河说,目前他们已卖掉3000多公斤,而土豆容易储存,他们根本不担心销售。土豆既可以当菜,又可以当粮食,营养丰富,销路不用发愁。他们的土豆可以根据上市季节分批卖。
由于种植土豆的前景比较好,肥城村正在搞一个新项目。原来在鲁北地区,一年里只能种一季土豆。肥城村搞了一个大胆试验,一年种两季土豆。第二季等立秋过后就开始种,产量估计能增加三分之一。
2010年区林业局向林业大户发放了《林权证》
科学种菜离不开大棚。1986年区农委包村时,在包村干部的指导下,王光耀、安玉庆、付言芳、付言华、付井堂、赵凤岐等人就曾首先盖起了蔬菜大棚,经济效益非常好,后因水的制约,王光耀、付言华、付言芳不得已去了仙河镇发展。
2012年,为了壮大村民的经济,村里召开村民会议、村两委和全体党员会议,村集体拿出一部分地,向包村单位区委党校争取资金扶持,在村后建大棚8个(有孔祥军草莓大棚2个,付连军大棚,王本、王井水等蔬菜大棚4个),大棚种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14年,新户镇拿出帮扶资金,帮助村里建西瓜、柿子大棚13个,每亩地大棚产值达2万多元(有高丽燕、孟维贤、孔祥军)。大棚种植户高丽燕被评为新户镇2016年致富能手荣誉,孔祥军成立了草莓合作社。
生态型新农村
肥城以盛产香椿而闻名,香椿因落户肥城而飘香。全村400亩香椿园,每年春季采摘优质香椿20万公斤,可增收24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家家户户遮隐在香椿林中,空气湿润,芳香迷人,呈现出一种村隐林中、林在户间、人入仙境的怡人美景。
村民种植的土豆喜获丰收亩产3000斤
肥城村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土地都在黄河故道以内,原太平乡2万亩的生态农业示范林带,其中就有肥城村的1200亩。“示范林带辖区内输水硬化渠道7公里,新增速生林4000亩,冬枣园8000亩,苹果园3000亩,桑园2000亩,香椿园1000亩,桑蚕、肉鸡、肉鸭、蔬菜大棚350栋,20个村都有占地30亩以上的蓄水水库,村村成了生态农业示范村,年创产值达到了7000万元,生态和谐型新农村已见雏形。”示范林带的建设,无疑给肥城村带来了天时地利。
特色种植富百姓。还是在隶属于太平乡的时期,肥城村就已经是全市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全村80%的户都有当家蔬菜品种。村里曾组织户主到临沂市考察“取经”,引进克新一号土豆新品种,试种成功后得到大面积推广。
李新田家保存的老式座钟 老党员张成刚看到这生态农庄,带着他的两个孙子,笑得合不拢嘴。林下养殖生态鸡。
李振玉爱心献给老人们
中秋佳节倍思亲,一片爱心献老人。2010年9月20日,肥城村养殖户李振玉心系着新户、太平敬老院的老人们,到敬老院看望慰问,为他们送去了价值1000多元的新鲜猪肉 。
李振玉依靠党的好政策, 建起了生态养猪场,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生意红红火火,她发家致富了。富裕起来的李振玉,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她的父老乡邻,更没有忘记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中秋节到来了,李振玉首先想到的是敬老院的老人们,她宰杀上亲自饲养的一头大肥猪,送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敬老、爱老、尊老的传统美德,更好地回报社会,进而影响并带动更多的人去关爱老人,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能够更加幸福地安度晚年。
好媳妇“单金花”
单金花,新户镇肥城村村民,当年41岁,她孝敬老人的事迹在十里八村广为流传。
“羊羔尚有跪乳之恩,乌鸦也有反哺之义”,孝敬父母,善事亲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孝子们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喂水喂饭,端屎端尿,这些让人觉得繁琐和脏累的事,他们做得心甘情愿,其脉脉温情的孝心一次次感动着人们。世上的孝子多,但真要做成一个让人服气的孝子却也委实不易,所以又有一句话叫做 “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在肥城村家家户户传颂着孝子单金花赡养老人的佳话。居家过日子,平凡琐碎,但琐碎中又不乏艰辛与坎坷。几十年来,她以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经营着这个老少三代的家,以勤奋和顽强扛过了许多风风雨雨。
20多年前,在娘家一向被爸爸妈妈宠爱的她,一脚踏进了没有婆婆的新家。她的到来,使得大姑小姑都从繁重的家务中解脱出来。她从孝顺老人入手,认定了丈夫的老人就是我的父母的信念。婆婆去世早,老父亲穿戴不讲究,有些邋遢,她就想办法让老人穿戴得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干干净净。老人爱穿手纳底布鞋,她就白天在地里干活,夜里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挤出的时间,剪鞋帮,纳鞋底,常常是三四个夜晚能纳出一双手纳的大鞋底子。虽然经常熬红了眼,但看到老人穿上可心的布底鞋喜滋滋的,她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原来这个没有主妇的家,老人总是穿隔年的冬棉衣,时间久了,既不暖和又不雅观。她就在夏天早动手,不午休,拆拆洗洗,缝缝补补,絮上新棉花,再不让老人穿隔年的旧棉衣。虽然有些补丁,但穿在身上却软绵绵的,干干净净,舒适又温暖。说起拆棉衣,她还有一段姑嫂小插曲。她说,“记得那年夏天,小姑子和我一起拆老公爹的棉裤。小姑子捂着鼻子喊:‘茅房味,茅房味……’,她说得一点不假,夏天天热返卤,拆老人的棉裤除了难闻的气味,还黏黏糊糊地粘一手黑油泥一样的污垢。小姑子起身走了,我就自己拆。”
刚进门那几年,孩子小,没人帮着带,她一方面按时下地,一方面还要忙家务,几乎没睡过整夜的觉,但她不觉得苦不觉得累。因为在她心中,老人是她的父亲,小姑、妯娌是亲人,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要以诚相待,就要全家人拧成一股绳,一个心眼往好奔。她没计较过个人得失,总是吃苦受累在前,享受在后。每逢年底,总要添些新衣服,尤其是年轻妇女,这是人之常情。小姑年轻爱漂亮,但那时家里条件确实不好,为了不让老人发愁犯难,她从不和妹妹攀比。有一年临近春节,老父亲给小姑20元钱扯新衣服,也给了她7元钱,小姑嫌少耍起了小脾气,她就把自己那份也给了小姑,虽然少,也哄得她高兴。
常言道:“顺者为孝”。公公60岁没了老伴,拉扯四个儿女不容易。不幸的遭遇使老人性格孤僻,说话办事时常与常人不同,甚至令人难以接受,但她从没和老人计较过。结婚二十几年,人们从没见过她和老人抬过杠,拌过嘴。居家过日子少不了磕磕碰碰,但她觉得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95岁的公公李振林,在病床上一躺就是5年,由于长期卧床不起,一到夏天就很容易生褥疮。为此,单金花每天都坚持给老人勤翻身、勤擦身、勤换衣。三伏天里,老人因为天气太热睡不着,又怕电风扇吹得患感冒,她就陪在老人身边,为老人用心打扇,直到老人安心入睡。带着浓浓爱心的微风吹来,老人感到非常舒服,常常是挂着笑意已进入梦乡。老人长期便秘,单金花夫妇就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坚持给老人喝酸奶、吃香蕉,以保持大便的通畅。就是这样,老人还经常拉在身上、床上,为老人洗身子、洗衣服、洗床被又够单金花忙上半天。到了冬天,为了不让老人受凉,单金花就会生上炉子给老人铺上电热毯,灌上几个暖水壶,放到老人的手边、脚边,每晚还坚持为老人洗热水脚,并按摩手脚,保持老人的血脉通畅,不生冻疮。老人耳不聋,眼不花,只是不爱说话,靠打手式交流,他想要什么单金花都尽量满足。为消除老人的寂寞,她经常把老人抬到屋外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面色红润透亮,富态安详,人人见了都交口称赞这位孝顺的好媳妇。
李振林老人有3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在外地工作,两个女儿远嫁他乡,照顾老人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单金花夫妇的身上。对此,单金花没有怨言,她一边给老人喂饭一边说:“俺公公95岁了,兄弟们都不在家,俺按时给老人喂饭,陪老人拉呱,夏天怕热着,冬天怕冻着,尽量让老人吃好、吃饱、穿暖。老人年轻时吃苦受累,拉扯孩子,日子常年过得紧巴,少吃的无穿的,老来俺说啥也让他享享福”。
单金花不仅对自己的公公关怀备至,她还用朴素的行动实践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她对周围的老年人都特别关心,谁家的老人有什么困难,她都尽力帮助,得到了邻居们的一致好评。人们纷纷说:单金花这个“好媳妇”,那真是没的说。
“百善孝为先”,作为人间“首善”的孝首先是一种责任。父爱厚重宽广,母爱博大无私,但世事轮回,父母终有年高体弱自顾不暇的时候,这时为人子女者就得有“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意识和行动,尽到把辛勤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父母养老送终的责任义务。这是每个为人子女者的基本义务,由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脱和抵赖。在这方面,单金花只不过是做了为人子女者所应该做的,本不必大惊小怪。
但行孝同时也是一种苦行僧式的修行。孝子的名声好,可以说人人都心向往之。历朝历代也都有些对孝子的奖励措施,有奖励实物的,有免除赋税徭役的,有赐号立传建牌坊立碑的,也有通过举孝廉推举做官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千百年来,真正当得起“孝子”称号的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盖在孝子难做。真正的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作秀,不是浅尝辄止五分钟的热度,也不是垂怜式的偶尔为之。虽然说“家有一老是一宝”,但服侍老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次次心力与身体承受能力的博弈,是在遥遥无期的考验面前坚持与放弃的取舍,是对一个个家庭成员不同需求的兼顾。个中酸甜滋味,也只有孝子们自己清楚。单金花20多年如一日,不辞辛苦悉心照料自己的公公,使得家庭幸福邻人羡慕,这才是她最可贵之处。鉴于此,“好媳妇” 这个称号对于单金花真是实至名归。
当然,孝也是一种福报。“父能孝,家无逆子;子能孝,家无逆孙”。榜样是一种引领,也是一种无声的昭示。今天所有的一切成果,都来自于过去播下的种子。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所以,在盼望单金花式的好媳妇、好女婿、好儿子、好女儿们涌现得越来越多的同时,也衷心祝福他们有一个美好的前景和归宿。
行孝要及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行孝是最不能等待的事。比尔•盖茨曾说过:“我认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就是行孝。”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也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所以,借此文结束之时,愿天下为人子女的都明白这个道理,尽快行动起来,让所有的老人们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李振玉建起了养猪场,又成立了肉猪养殖合作社。
村里历任带头人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
王文进、张承岗、李洪明、王宪跃、付风岭、赵风友、张绪河、盛荣国。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分别是:
生产大队长王文进;革委会主任金道水、王文进、安玉庆;生产大队长付风岭;管委会主任付风岭;村委会主任张承岗、张绪河、盛荣国。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