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村

关键词:

  韩家村位于新户镇政府现办公楼以南4公里处,南邻新兴村,东邻新义路,北邻南六合社区,西邻马新河约2公里。全村土地2300亩,其中耕地面积1000亩,主要以种植棉花、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主。2015年全村53户,135人。

  韩家村人口不多,但来自多地且历经时间较长。1930年,沾化县流钟乡韩家村人韩树禹,为躲避战乱,逃脱饥荒,携家带口来到靠近黄河故道的太平岭西侧,靠耕种土地为生,并把自己种地的屋子取名叫韩家屋子,韩家村这里从此有了人烟。之后又陆续有人家搬来,村落雏形开始显现。建国后韩家屋子一带的居民与屋子以南1公里处的三顷六合并,正式更名为韩家村。之后又有人家陆续迁来,其中杜姓是建国前,杜吉堂从山东省平阴县东阿乡庙头村迁至新户乡丁家村,又于1960年迁至韩家村;吴玉增从无棣县枊堡乡黎敬村迁至新户乡郭局村,1976年迁至韩家村,其堂兄弟吴玉坤先是迁至北楼村,又于60年代迁至韩家村。与三顷六合并后,全村人口主要有杜、姜、吴、薛、张、韩、李、时、刘等9个姓氏。    

  艰难进取的发展史

  20世纪20年代,在海水退去的黄河故道,自然构成了"天苍苍,野茫茫"的独特美景。上天把这美景的一部分赐给了韩家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土里刨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同周围村庄一样,他们历经了灾荒虫害战乱匪患顽强地生存繁衍,直到解放建国,其间甘苦,真是欲说还休,不再赘述。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成立互助组,村里开始用牛、马、驴等牲畜耕作运输,人力负担有所减轻,生产力有所改善。1961年村集体开始养牛。同年,韩家大队在村南建了一座砖窑厂,主要用柴草烧青砖,供应本村和邻村农户建房。1963年大队第一艘帆船下水,用来到渤海湾捕捞鱼虾、螃蟹等海产,增加集体收入。1970年大队集体开始种桑养蚕。村支部书记孙逢春,带领人们在韩家村十二顷种植小叶桑树10亩,成活率达100%。

  1974年,村支部书记姜竹祥,组织人们在韩家村老年学校的4间房子开始养蚕,由杜茂江负责具体工作,由薛焕果、吴宝兰等负责养殖。每年养两季蚕,每季一张蚕籽,年产蚕茧200斤左右,按当时1.5元/斤,交售供销社,村集体年收入300元左右。到1977年,由于各种原因,终止养蚕。

  此后,村集体购置了一台6寸泵、12马力柴油机,成为灌溉的主要工具。水源来自马新河 ,新户干建成后成为主要水源。1981年全村土地承包到户,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粮食和经济类作物的产量有了大幅提升,当时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为主,棉花、杂粮为辅。1995年,韩家村地界内第一口油井打成,位于村西200米处。1998年在村东200米处又打一处油井。2002年户户建沼气池,成为当时的太平乡第一个沼气安装使用专业村。

  2005年春,村支部书记姜竹祥和村两委成员张春生、吴宝善向当时的太平乡政府做专题汇报,申请对韩家村现有600余亩荒碱地进行开发利用。乡政府安排水利站统一丈量土地面积,测算工程量,按长200米,宽30米,挖标准台面5个,再有按宽30米长度不一的台面14个,共计19个台面,台田耕地面积162亩。同时通过挖台田取土挖出21个大小不等的水库。村里对这批新开发出的台田实行了承包。承包期自2005年6月25日至2035年6月26日,承包期限30年。承包费按33.4元每亩的价格承包,有19户村民办理了承包手续。30年的承包费截止2006年11月1日前一次性全部交清。挖台田所挖出的水库全部免费让19户村民自行管理、使用。

  2006年,全村22户乔迁新居,搬迁到新义路以西200米处。韩家村是原太平乡实行整体搬迁的村庄之一。现在在老村居住的还有31户。村民的生活区在新村,搬迁后的旧村改造成了养殖区。张菊花是韩家村养殖致富带头人,她自多年前开始养鸡,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由原来的一个棚扩大到3个大棚,由地面养殖到网上养殖,由盲目跟风养殖到测算季节养殖,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科学化高效养殖的道路。年出栏肉鸡8万只,获利10万多元。在养殖大户的带动下,韩家村养鸡户达到12户,养猪户6户,养羊户8户,全村村民靠养殖业人均增加收入2000元。

  2012年,东营市未利用土地开发二期工程实施,韩家村1900亩土地处在项目区。开发工程结束后,土地均分到户。这一下,农民可耕地面积有了成倍的增加,多年的油碱场变成了良田,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

  几经变迁的住房  

  建国后,村民住地屋子、箔帐子屋的没有了,但很长时期里,人们的住房非常简陋,多是平地垒,低矮的蓑脊屋最多见。屋顶有些只有3根木制檩条,甚至还有1根的。当时木头甚至都缺!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房屋出现砖根脚、土坯墙,檩条也增加到了5根、7根,房子变得有些宽敞了。

  在70年代以前村里建房没有规划,自然形成了两条街道,路也不平整,建房看好哪个地方就在哪里建,宅基地跟村里干部说一声就行,没有具体成文的规定,屋子周围的地随便占用,谁占的早就是谁家的。到了90年代村里的路有了大的改善,修了一条村内连接新义路的土路。2003年河口区民政局帮扶本村修了一条柏油公路。

  1984年开始有村民建成瓦房,以泥代墙,只是屋顶换成了片瓦,不用年年为防漏雨泥顶了。1991年出现第一户砖瓦房,就是韩玉明家,在当时那是了不起的建筑。

  2006年以个人承担3万元,乡政府补助2万元的形式由村集体统一承建了新村,3间一体,独立成院,一共建成22户。2006年底村民陆续搬迁进了新居,彻底告别了土墙草顶的时代。新村建成4纵2横5条街道,中心路宽12米,其余街道9米多宽,道路两旁有绿化带,村文化大院和活动广场都在村前,广场上建有各种健身器材。

  几近消失的耕种农具  

  在那些生产力低下的岁月里,因为钢铁稀缺,好多物品都是用木制品代替。在耕作方面,也是以木制耠子、耧、耙为主。耠子是我国古今使用的一种农具,可以代替锄头等农具,用于翻土,使土变得松软以便于种植农作物和使其更好地生长。耠子的结构与犁基本相似,只是耠子多用于农作物长出后进行松土、二次追肥使用,它是向两侧翻土,土层较浅;而犁是把土地犁出一道沟,向一侧翻土。耠子、犁一般都用驴、马、牛拉着耕作。耠子比铁锄锄草松地要快得多,而且省力。耧是用于作物播种使用。耧有耧把、耧干、耧腿、耧斗等几部分组成。耧和耠子一样基本是纯木质农具,只是两个耧腿上各穿着一支只铁鞋,尖尖的,便于插入土地中。耧腿中间是空的,与耧斗相连。耧斗里面设置一个耧仓,可以调节大小,当耧运动起来的时候,打开耧仓,耧斗里的种子就会顺着耧腿均匀地播种到地里。耙是用来平地、破土的农具,在早一般用坚硬的木质制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框上均匀地斜插着一些铁耙齿,一头尖一头钝。犁过的地,一是不平,二是表面都是坷垃,这时就用到耙了。经耙走几遭,土地又平整又细致,便于播种。耙自身重量不轻,但往往在耙地时还是浮在土层表面,这时就要增加重量。一般是在耙上压上重物,有经验的人还会站到耙上,手抓绳索以稳定身体,双脚轮番用劲,用以助力。尽管生产队时期的农具有了进步,但由于生产管理体制的制约,“大锅饭”的弊端,导致土地产出率低,忙活一年来,农民生活仅能解决温饱。

  村里的沼气池

  2002年3月,在区农业局的大力扶持下,韩家村开始建设沼气池。当时41户人家每户自筹300元,政府补贴1200元,全部安装完成。在乡技术员指导下,支部书记姜竹祥、村委会主任杜洪海首先让沼气池产气,并带动全村村民于6月份全部产气达到能炒菜的水平,至7月份基本解决了烧水炒菜问题,80%的户能够在沼气炉上蒸馒头。沼气炉让村民们告别了农村妇女天天蹲灶台烧柴草烟熏火燎的问题。后来由于出料问题难以解决,导致多数户不能正常使用,沼气池一度成了摆设。

  村民安装沼气池

  后来,区农业局为本村配上了一台先进的出料车,解决了出料问题。

  2005年,享受到了市区补贴政策的杜洪海再次在自己院内安装了沼气池。他高兴地说:“俺自安装了沼气池后,每年都养猪,猪的粪便满足池内填料,产出的沼气作为3口之家炒菜、烧水、煮饭、照明用,沼液用来喷施棉花、冬枣,成为优质叶面肥,沼渣用来追施农作物。俺韩家村家家户户小庭院干净卫生,每年可节约肥料、燃料、工时等费用开支1000多元。俺村家家户户用上了沼气,成了沼气专业村。”

  的确如杜洪海所说,沼气池好处多多。2005年夏季,老天连续降雨,部分农田形成了涝灾,庄稼黄叶、枯萎、长势缓慢,对农业丰产丰收造成一定影响。而在当时的太平乡,同样遭受涝灾,情形大不一样。植棉户利用沼气产生的液体,经过细筛过滤,兑上50%的清水,喷施到棉花上,不到两天时间,棉花出现了惊人的效果:被雨水浸泡的棉花叶子由黄变绿、棉花枝条由细变粗、棉花嫩桃由小变大。据技术员介绍,这是沼液中的活性物质起了作用,达到了增效、灭菌、治病的效果。韩家村30户村民,对400亩棉花都喷施了沼液,棉田里不但看不出涝灾形成的痕迹,而且各种病虫害比往年都有所减少。“看来,沼气池建设对农村实现小康文明起到的作用还真不小。”这是韩家村农民们普遍说的一句话。

  民间艺人“薛荣合”

  薛荣合,原沾化流钟薛家人,1958年来韩家村,是远近闻名的石匠,靠打磨为生。主要打水磨(豆腐磨)、油磨(香油磨)、面磨(面粉磨)。打磨中的一项重要工艺是划碾,就是用钢钎在石碾子上划出斜纹,以增加摩擦力,使磨面磨得细、速度快,而且省力。

  饼卷饼的故事

  这是一则流传于民间底层社会的通俗故事,地球人都知道的。不过让韩家村的老人们讲起来,别有一番滋味,老旱烟一吧嗒,随着飘荡起的屡屡烟雾,故事就讲出来了:

  “饼卷饼”的故事说的是兄弟两人一起赶集,到了中午,买了5张烙饼,将就着充饥。弟弟是个有小心眼的人,见饼是5张,就动了心机,抢先拿起两张,说着:“哥,俺俄了!我来个饼卷饼吧”,随即卷起两张饼吃将起来。做哥的看出了弟弟的意图,无非是先下手,想多吃点罢了。做哥的心想,你心术不正,不知道尊让,光想着赚别人的便宜,亲哥你就这样,和别人就更不用说了,不能让你赚这个便宜。当哥的灵机一动不紧不慢拿起一张饼,卷上大葱,吃起来。弟两张,哥一张,肯定哥吃得快。哥吃完手里的那张饼,用眼角瞟了一眼弟弟,弟弟正在狼吞虎咽地吃着。哥哥露出一丝微笑,慢条斯理地对弟弟说……

  往往说到这儿,讲故事的老人,紧着吧嗒几口,先自嘿嘿笑几声,卖个关子,才又讲下去。哥说:“兄弟,两张饼摞在一块,那味道肯定比单张的味道好吃吧?俺也学学你来个双层饼卷饼吧,尝尝是什么滋味!”这下,弟弟傻了眼,手里还拿着,嘴里正吃着,眼里看着的饼却没啦!他想再吃一张的愿望落空了,心里又急又悔又恨,可是没有办法,只能眼巴巴看着当哥的美滋滋地吃着。

  老人们讲出的故事很有意思。情节简单明了,可细琢磨里边含着的内容却不少。

  耍小聪明者,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便宜得不着,反而吃了亏;遇事应沉着、冷静,想办法找对策后发制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亲人之间,要公平对待,和睦相处,别总想着赚别人的便宜。

  不管是哪一种理解,这个故事都能给人以警醒,有一种教人如何做人做事的正能量的东西含在里边。

   村里历任带头人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孙逢春、姜竹祥、吴宝善。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分别是:村长王丙月;农业社社长薛桂柱;生产大队长薛桂柱;文革主任李士兰;生产大队长杜茂龙;管委会主任张春生;村委会主任张春生、吴宝柱、

  杜茂江、杜洪海、姜竹祥、吴宝善、杜洪海。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