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村

关键词:

  和平村位于新户镇政府现办公楼南7公里处,整村依偎在王庄二干一分干西岸,东靠一分干,南与义和镇西河村接壤,西邻丁家集村,北距太和村500米。该村耕地面积602亩,土质属沙性土壤,土地肥沃,适宜植物生长。

  2015年全村有村民81户,220口人。主要姓氏有王、陈、张、李、刘、夏、郭、谭、蔺、丁、姜、齐等。王姓、夏姓、郭姓、谭姓、姜姓由沾化区黄升乡迁入,张姓由沾化区迁入,李姓、陈姓由沾化区、利津县迁入,丁姓、蔺姓由滨州市迁入,刘姓由高青县迁入。

  和平村是个美丽的村庄。春暖花开时节,当你走进村子里,漫步街头你会立刻被这里成行的绿树浓荫、笔直的大街小巷、整洁的村容村貌所吸引。与人交谈,淳朴的民风民俗很快就会让你受到感染,更让你心底由衷升起一种浓浓的温馨、祥和、兴旺和幸福的感觉。

  和平村的前身裕茂屋子,是个商号的名字

  和平村的前身是裕茂屋子。

  20世纪初黄河入海冲积出一片新淤地,新淤地土地肥沃,草丰林密,吸引着周边成千上万的饥民来此养家糊口。1925年,沾化县黄升店人王德一一家人为躲避战乱、迫于生计,挑着一副箩筐,前边装着孩子,后边装着行李,逃荒要饭来到黄河下游也就是今天和平村这个地方定居下来。当时这里人烟稀少,前来混穷垦荒种地的屋子星星落落,周边有大量的荒草野地。初来乍到身无分文、地无一垄,安营扎寨后王德一就大量圈占荒地,旧时有跑马圈地之说,王德一当时有马没马已经无从所知,但他圈占土地的胃口一点都不小,把屋子周围所能耕种的荒地都据为了己有。地多了,他自己种不过来就开始往外放地,把地租出去,让那些没地的或者刚来立脚的农民耕种,每年收取一定的租金。慢慢,地越放越多,日子越过越富,没有几年他居然由穷变富,过成了一个大财主。

  王德一是个精明的人,具有商人的头脑,他看到当时土地租种市场很热火,就打起了这方面的主意,专门设立了一个商号,专做收放地租的生意,从中赚取更大的利益。他的这个商号叫“裕茂”,顾名思义,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意繁荣昌盛的意思。想不到王德一的这个商号,成了他所居住的这个村庄的名字。随着商号的名气越来越大,裕茂屋子就叫起来了。以商号取村名这在黄河口建村史上是少有的。

  1951年,居民越聚越多,种地屋子形成了有模有样的村庄,虽然在这里居住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但都互帮互助、和睦相处,村民们以“和谐平安”为荣,遂改村名为和平。村子有了新名字,但好多年人们还是习惯叫做裕茂屋子,就是现在本村或外村很多上年纪的人,仍然沿用这个名字。

  裕茂屋子曾是沾化县的科普农林中心

  据和平村老书记王俊峰回忆:裕茂屋子1925年建村,建村初期,这里的人们都是七府八县迫于生计,趴洼混穷聚到一起,当时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就连吃水也是到黄河滩地挖坑取水,直到1988年在村东开挖了一座占地10亩的人畜吃水水库。

  据他回忆,在1953年之前,周围的太和、建设、联合、丁家集、顺河、韩家、小八顷8个自然村,以裕茂屋子为中心,有12顷土地设立了一个村,村指导员是颜景元。另有韩家村西12顷,北公司12顷,号称三大12顷。1959年前,现在的果园村和裕茂屋子是一个村,由于王庄二干一分干的开挖,把果园与裕茂一分为二。

  1958年左右,沾化县在裕茂屋子划拨刘根富的土地300亩,设立了苗圃林场,成立了科普农林中心,连其他的5个场,都归农垦局徒骇河农场管理。文革期间这里还设有五七干校、党校、农中、果园、苗圃等单位。当年时任党支部书记王俊峰参与了场部的建设和管理。村里劳力义务为场部修建房屋等基础建设,当时农校校长王寿亭只给了村里一匹马顶了工钱。联合村的张海防、一顷六村的杨闯等100余名学生都是这个农校毕业的学生。

  1957年由王芝俭牵头组建了弓房,给农户和集体单位弹棉花,赚取加工费。当时是以驴拉轧车作为动力,弹棉花的机械极其简单,工艺流程也不复杂,加工棉花的数量虽然不少,但是赚取的加工费满足不了集体费用需求,干到1958年底就下马了。

  到70年代,王俊峰牵头带领社员们纺笤帚,把纺好的地笤帚运到济南去卖,终因质量不过关,没有赚到钱就停止了经营。

  1974年大队购买了第一部25马力拖拉机,王景玉、王秀清是拖拉机手,负责大队的农作物运输和对外运输作业。村民王景福搞起了建筑队,成立了建筑公司,后来王建军继续搞建筑事业,直到2007年停止了建筑行业。1989年村民蔺金友在村里盖起了第一户砖瓦房。王建中、陈亮、王洪住置办了收割机、罐车、深耕机等大型农用机械。农民的日子一天一天地走向了富裕。

  曲曲折折坎坷路

  新中国建国前的和平村,土地瘠薄、肥力不足,粮食产量满足不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所需,逃荒要饭成了家常便饭,人们靠到外地捡拾野糊生活。此外还要受地主的剥削压迫、逃避灾荒、躲避战争,人们生活在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又经过人民公社的变革,人们由生产自给逐步实现了生活温饱。自1957年开始,和平村人就大胆开拓,实验实践探索种植旱稻,开始有几亩,慢慢积累经验,后来面积扩大到340亩,亩产也达到了400斤,在当时也是不错的产量。后来由于连年大旱水资源缺乏,加之缺乏管理经验,终因经营不善,产量偏低收入不高而被迫下马。1959年,政府修建了王庄二干一分干后,和平大队又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大面积发展果树产业。因果树见利周期长、效益不明显,村民认识不到位,又缺乏统一管理,人心涣散,到1962年大面积的苹果树遭到无辜砍伐。到1967年邻村果园进入盛产期,果子价格上扬,村民又心里发痒,再次兴起果树产业。可惜好景不长,经过几年栽植、管理,1969年可怜的果树又一次普遭厄运。直到1980年大队土地承包到户,全村仅存的几十亩果树也没有逃过劫难,经过了几个反复,几次栽植砍伐,和平村的林果业再也没有起死回生的余地了。

  20世纪70年代初,实行的是集体生产大锅饭,村民们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受到约束,农忙季节集体出工,农闲时还要平整土地,积造农家肥。尤其是在农活少的冬天,基本每年都会出河工——整修河道,挖灌溉渠。劳力们根本没有考虑过出河工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总是高高兴兴地跟着去干活。遇到出大河工,远距离出征,人少了大车送,人多了自己推小车步行,大冷的天住的是地窝棚,抬箩筐、推土车,吃玉米高粱窝头、瓜子咸菜,偶尔改善吃馒头、炒菜,干得真起劲。遇到公社、村一级的农田河工,就带着干粮、咸菜、铁锹、铁镐、箩筐、推土车,每天天刚麻麻亮就出发了。

  丁友照保存完好的60年代小推车

  出河工那场面让人难以忘记。文革时期出河工,“行军”的路上、干活之余都要放开嗓子高唱“东方红,太阳升”。大家都唱,这样一活跃,身上就干劲冲天,冷天气也不感觉冷了。河滩上插着十几面彩旗,旗子迎风招展,人们挥锹舞镐,推着胶轮小车,一边一只大粪篓,装满小山般的泥土,你追我赶地忙碌着,劳动场面很壮观。

  那时公社带工的干部,都骑自行车,他们也和民工一样参加劳动,挥镐舞锨干得很带劲。休息的时候,他们和大家一起端大碗喝水,一起说笑,民工们感到很是平易近人。

  进了80年代末、90年代,出河工可以以资代劳,交上一定的钱,换取机械挖掘。20世纪后,劳力们根本不用出河工了,一切有政府解决。

  喜事新办  与时俱进

  在1966年以前,村里人办喜事是先请黄历先生看日子,定下日子后再根据新人属相找陪嫁人员,新人见面、换手绢、定日子、换号、通贴换谏、请媒人会亲家,前期准备就绪后,才准备迎娶新娘子。到迎亲的那一天,新郎新娘骑马坐轿,吹鼓手吹吹打打紧随其后,迎亲队伍踩高跷、扭秧歌,家里杀猪、宰羊、置办酒席,款待亲朋好友,一连庆祝3天。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改用骑自行车当坐轿迎娶,迎亲队伍都骑自行车,新娘子坐自行车进婆家的门。媳妇下轿有下轿红、换头巾、迈鞍子、放鞭炮、散喜糖风俗,拜天地、喝婚酒、吃生饺子、闹新房等。喜主家提前3天请厨师、请帮手,买肉、买鱼、买青菜,炸鸡、炸鱼、炸丸子,帮工们剁肉、劈柴、盘厨灶,大师傅的拿手菜就是白丸子。席间上了白丸子要赏厨,紧接着上中饭。鸡鱼丸子肉四个大菜的顺序不能上颠倒,已成了不成文的规矩。选好日子娶亲第一天,会亲家第二天,媳妇回门第三天,3天下来才算办完喜事。

  80年代以后,又改用拖拉机当坐轿迎娶,同样待客3天。

  进入90年代,陆续用小轿车迎娶,照相、录像一样不少,吹鼓手吹吹打打,请来庄户剧团闹新房,款待亲朋好友用餐车、或到饭店举行婚礼。结婚的程序有所简化,把待客3天逐步改为1天。但结婚的费用越来越高,随份子的钱也在水涨船高。目前结婚消费已成为人们生活消费中的重中之重。

  村里能人纷纷大显身手

  改革开放以来,和平村人发挥科学种田优势,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找到了自我发展、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到2003年发展冬枣420多亩,栽植桑树36亩,建设养蚕大棚7栋。以村民姜云海为主发展苗木50多亩,王俊祥发展杂果苗木40亩。以下岗职工夏联合为主发展养殖小区2个,养殖猪、鸡、鸭、山羊等。2014年发展土豆产业30亩。20世纪后,村民有的进城务工,有的靠打短工,有的从事个体运输业。

  村民蔺金友,种植桑园6亩,每年放蚕种12张,收入达12000元。他成为村上的养蚕把式,向村民指点迷津,受益的村民都把老蔺叫做科技明白人。

  政策对了头,农民有劲头。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以后,村民们有了自主权,八仙过河、各显其能,村里的致富龙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日新月异。

  党员为贫困家庭捐款

  2006年,刚满30岁的村民蔺会来,正当风茂年华,患上了尿毒症。一家人为治病欠下了巨资,家徒四壁,家庭陷入极度困难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村领导号召全村伸出援助之手,并向乡党委积极反映情况申请救助。当时的太平乡党委政府得到报告后,向机关党员发起了捐款倡议,号召党员干部们,发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向病灾家庭伸出援助之手。在乡党委的号召下,乡机关党支部、派出所党支部、水利党支部、教育党支部、老干部党支部102名党员和干部职工,踊跃捐款,有的拿出100元,有的拿出50元,共捐款9000余元,分别送到病灾户牛俊强、蔺会来手中,缓解了他们的困难。

  村里历任带头人

  和平村最早的党员是李延寿,于他194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3月村里建立党支部,共有党员4人,王芝俭担任支部书记,隶属于中共沾化县七区委员会。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王芝俭、王守信、王俊峰、郭守信、张新军、丁友照、王景玉、李庄祥。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分别是:

  村公所所长郭友荣、齐登盛、王增臣;农业社社长李延寿;生产大队长王增臣;革委会主任王景玉、谭洪耀;生产大队长丁友照;管委会主任丁友照;村委会主任丁友照、王景玉、李学奎、李庄祥。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