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村

关键词:

  立新村位于新户镇政府现办公楼南3公里处,由北刚屋子和南刚屋子两个自然村组成。东靠一分干,西与南六合接壤,南与太平二村接壤,北靠北水源。全村土地面积1300亩,其中耕地面积960亩,土质属沙碱性土壤。主要种植棉花、玉米等农作物。

  2015年全村有村民94户、284口人。主要有王、宗、牟、赵、李、张、吴、杨、刘、房等姓氏。其中王姓、吴姓由沾化区富国镇、齐圈乡迁入,宗姓、张姓、房姓由沾化区富国镇迁入,牟姓由沾化区泊头镇迁入,赵姓由商河县迁入,吴姓由沾化区齐圈乡迁入,李姓由沾化区下洼镇迁入。

  刚玉英为立新村第一户

  坐落于黄河口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新淤地上的村落,历史一般只有百年左右,立新村也不例外。1925年,沾化县刚家村人刚玉英首先来到这里占地租佃,开始了垦荒种地的生活。当时这里一片荒凉,周边虽有星星落落的住房,但多是一些种地屋子,一般都是开春全家老少自老家坐牛马车或肩挑背驮来到这里,春种秋收后,满载丰收的粮食回原籍过冬。刚玉英过来立脚之后,即把全家迁来,春夏秋冬长住于此,冬天不再回老家。准确讲,他是立新村建村第一户,属于最早的先民。

  那时这里还不叫立新村,刚玉英长住此地后,陆续又有很多的亲朋好友、家乡父老投奔而来,以沾化刚家村刚姓为主体。来的人形成了南北两个小村落,相距有3里之遥,南边的叫南刚家屋子,北边的叫北刚家屋子,简称南刚和北刚。两村人因多属同姓有着家族的渊源,和睦相处,亲如一家。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南刚北刚组成一个大队,取破旧立新之意,故名立新村。

  立新村历史上村庄不集中,住户散乱,村民随便选一块地基就可以建筑房屋。建国以后很多年,村庄整体上看去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种地屋子的样子。后来经过村里的多次规划,逐渐收拢,但在1973年之前,村庄南北仍然长约1公里多。住户分散,村街不整,一到阴雨天,难以进出。

  1973年开始,南刚和北刚逐步进行了统一规划,杜绝了乱搭乱建的现象,村民建房按一个标准,村庄建设有了大的发展。尤其2010年在区委宣传部的帮扶下,投资 28万元修建了1100米长的柏油路,后来又实现了户户通,结束了村内泥泞路的历史。

  从此,光秃秃的刚家屋子变成了风景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立新村有块功德碑

  提起这块功德碑,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得从区委宣传部两次包村说起。2007年区委宣传部包立新村之前,立新村没有办公场所,一般有事就去支部书记家里,一是不方便,二是由于没有场地,使有些规章制度得不到落实。当时村里的经济状况无力修建文化大院,包村工作组看在眼里,急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中。他们筹集资金修建了5间砖混结构房子,拉起院墙,结束了立新村两委没有办公场所的历史。2010年河口区委宣传部再度包立新村,宣传部干部荆栋山挂职第一书记。他深入到家家户户,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问寒问暖了解民情,为村民抚危解困,帮助协调资金15万修建沥青路面1100米,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使立新村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村内走上了硬化道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1年又协调资金5万元,把文化大院全部硬化,得到全村村民的交口称赞。2010年道路通车后村里为区委宣传部立功德碑一块,碑文内容如下:

  修路引水,古来大功德也。祖居立新,亲情之地,村中道路自立村而无畅,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飞溅泥浆,生产生活,弥受影响,修路之事,乃立新父老之梦想。区委宣传部帮扶,尤如甘露天降,更有荆氏栋山书记挂职入乡,心系民生,走街串巷,协调资金大半,成修路之首倡。外有本村游子刚氏宪军,事业大成乃乡亲之荣光,其鼎力相助,使道路工程得以叩石垦壤,其反哺之情,父老皆汪汪。村内饮水管线,年久而朽,张氏爱民我村义商,投资铺设,庄乡赞扬。夙愿既偿,众心感激,谨立此碑,以褒其行,以彰其德,使村人饮水而思源,使义举百世流芳。

  挖野菜与割青草

  荒洼里讨生活,野菜青草是一宝。野菜青草不但是牛马驴骡等大家畜的饲料,也是猪狗鹅鸭等家禽的美味佳肴,过日子离不开养殖,养殖离不开野菜青草。因此,过去野菜青草是农家日子里不可或缺的东西。

  过日子如此依赖青草,那么割青草就尤为重要了,和收割作物一样让人看重。说起割青草,立新村的老人们话匣子就开了。他们说,在大集体的年代,一家一户割青草按劳力大小是有分工的,哥哥、姐姐们割草交生产队喂牛挣点工分,另外还得给羊猪留一把吃的。大人们干活收工时抽空捎把草给羊吃,当家长的也是忙中偷闲去割草喂羊,家里人轮流照看着小一点的孩子 。

  每当青草、青菜发芽的时候,孩子们就挎着小草篮子成群结队一起到田间地头去找猪吃的草,像灰灰菜、扁扁草、妈妈菜、婆婆丁、富子苗等,猪都爱吃。割到家就用清水淘干净,然后放在木板子上切碎,放在猪盆里,再放点盐、麦麸等拌拌,就可以送给猪当晚餐了。大猪小猪吃得很欢,呱呱呱地一会就吃完了,眼见着猪长膘。那时候家里一年能养一头超过120斤的大肥猪,送到采购站卖六七十块钱,可算一笔大收入呢。 

  大一点的孩子就一起割羊草。割羊草好割,羊几乎什么草都吃,像抓秧草、毛谷谷、毛团子棵、扒根草、雪雪草等,蹲在玉米地里,豆地里,或田间地头,不要多大工夫总能割一些。但有时碰到看庄稼的保卫,不让割,就麻烦了,那也有办法,找个机会偷偷地潜入玉米地里,把自己藏起来,一气子猛割,累了也顾不得歇,热了也顾不得擦下汗,听到脚步声不敢出声,恐怕被人发现,逮住。等听脚步声走远了,就继续再割,这样割一阵就赶快离开。但跑出庄稼地后就不再害怕,还为刚才“有惊无险”的经历感到刺激、高兴呢。有时候草割得差不多了,小伙伴凑到一起玩“砍砸”游戏,就是用镰向前方扔,如果能把镰扔的立在地上了,那得分就高,就会贏;如果镰刀倒在地上,得分就少,也就输了,输的就给赢的一把草。 

  割草,最进入紧张战斗状态的是葡萄园或瓜园放门子或打园的时候,所谓放门子或打园就是需要看管的东西成熟并收获完了,不再进入戒备状态,如打开城门一样,你就可以随意进入了。每当放门子或打园时,总有许多大人和孩子等在地头,单等队长一声“放门子了”令下,大人或孩子就会一下子冲到地里,先抢占自己割草的地盘,要是瓜园呢就是抢一大片一大片的,要是葡萄园呢就抢一趟一趟的。抢好就用小孩看着或先割几把草放进草蓝里占着,再一溜烟似的去寻找地里遗留下的瓜或葡萄,走马观花似的溜过一遍之后,把收获的“果实”拾好,就开始赶紧割草。 

  到了立秋时节,大部分青草都抽穗了,正是晒干草的大好时机。大人们有的用拢,有的用钐,后来发明了抄子和惙子,这些割草的工具都比用镰刀速度快,适合特殊的地形割草。用拢割草适合在沟底在水面上,这可是个技术活,有力气还得会用,一只手握住拢把,另一只手拉紧拴在拢头中间的绳子,两手均衡用力,把割下的草随时放进身后托着的草盘子里,如果用力不当就会把拢条铉在自己的腚上,这叫“镟锭杆”;用钐打草,一般力气的小伙子干一会就气喘吁吁,把钐抡成半圆形,打的草在中间堆成堆,这样用杈好装车;用抄子和惙子打草最省力气,适合在地形复杂的小地方打草,也适宜打一些稀疏的杂草。后来发明了机械镰刀和电镰,割苇子、割青草都不用费大力气了,甚至树林里灭荒也使用电镰。割青草的苦差事已成为过去,其中的滋味也就没有人去体会了。

  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新中国建国后,立新村的土地逐渐出现盐碱沙化,加之没有水浇条件,还得靠天吃饭。但是立新的村民没有怨天尤人消极等待,他们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发挥集体的力量,战天斗地,积极找项目开展自救。

  生产队时期,村里成立了磨坊、豆腐坊、香油坊、挂面加工厂,还发展植桑养蚕等。豆腐把式牟玉增带领豆腐坊一班人,做的豆腐质高味美,远近闻名。每到清晨,牟华文、张清海、王忠义、王克俊每人一辆小推车载两个豆腐,走村串巷,脆生生的梆子声回荡在附近乡村的晨幕中。香油师傅刚守德带领王承树、牟汉文开办香油坊也很红火。挂面作坊有王文山,张清挺等几人,他们用的粉红色的包装很是喜庆,成为人们走亲串友的必备。植桑养蚕组更是大手笔,桑树面积有200多亩,村里专门派王克明到公社学养蚕技术,成为技术员,喂蚕人有王恩远、宗春美、王克平等人。200多亩的桑园,每到暮春时节,桑椹挂满枝,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前来采摘,桑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吃桑葚成了孩子们的盛宴。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村上下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王福山、王亮山、张学芹经营起烟酒百货批发;宗洪福牵头,于1984年成立了服务油田的装卸队;牟丙文、王俊田的木工作坊,主营家俱门窗农具等;王忠国依托河口油田建筑安装公司成立了土建队,最多时有工人200余人,极大了解决本村及附近村民中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近10年来,立新人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断拓展致富思路。开展特色养殖方面有牟聚明、宗树文、刘德柱的养狐狸、养貂合作社,赵跃怀、王忠泉、牟和方的养羊合作社。运输方面宗春华牵头组建了农用货车运输队,专门负责水产海鲜长途运输。商品经营方面李树华开办了空调专卖店,张王宾在河口区开办了太阳能热水器专卖店,牟聚东在东营市区开办了消防器材安装公司,集设计、销售、安装于一体,公司越做越强。

  值得一提的是商海能人—王亮山,在立新村的能人中,他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他头脑灵活,为人忠厚仗义,并且很是热心肠、乐于助人,又善于结朋交友,在立新村有口皆碑。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就借着党富民政策的东风,搞起了烟酒副食批发,每天和爱人赶着毛驴车赶集串乡,生意很是红火,收入自然不少,他也就成为了立新村第一个“万元户”。他眼光独到,富有前瞻性,当他看到农村的市场和购买力很有限,生意发展没有前景时,就毅然将全家迁到东营创业,靠着他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和童叟无欺的诚信度,生意越做越大。他于1999年在东营购买了楼房,是立新村第一个在外买楼房的村民,当时这在村里曾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村里人都很羡慕。在他的带动和示范效应下,本村有牟喜春、牟聚东等村民也来到东营创业,现在都事业有成,生活富足。

  保家卫国传统优良

  早在1945年,立新村就开始有中共地下党人传播进步思想,革命的种子在这里萌芽。热血青年吴学增是最早投身革命的立新人,他秘密加入了党组织,在家乡积极发动群众,为部队筹集粮草,宣传进步思想。1947年他参加了解放军,作为南下干部随军南下,解放后定居苏州。

  这期间立新村村民根据上级的政策,在村里开展了大参军大支前工作,村里很多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积极支前。王景阁、李东江等进步青年佩戴大红花,应征入伍,在解放战争中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功勋。宗洪斌1949年入伍,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他是汽车兵,在后勤运输中九死一生,多次负伤,多次立功。

  和平年代立新村的青年也崇军尚武,积极参军入伍,保家卫国。他们中有多人在部队提干、立功受到嘉奖,其中牟兰芳在部队提干,提拔成营级干部后转业;李树泉因在部队功绩突出而荣立二等功,为立新村争得了荣誉。

  民间艺人“牟春芳”

  说到立新村的民间艺人,牟春芳是一个不能不提的传奇人物。他自幼能说会道,相貌英俊,仪表堂堂,且记忆力极好,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他拜龙泉村说书老艺人吴存让为师,颇得真传,学成后,走街串巷说书卖艺,附近几个乡镇很有名气,人送外号“渤海大侠”。怎奈当时本地乡民对说书人多有误解,说其有不务正业之嫌,致使他人至中年才娶到一个离异的女人,且一直没有后代。自从普及了收音机、电视机后,说书这种营生也就没有了市场,他就改行赶着驴车拉上老婆卖虾酱,春夏秋冬一直不断。

  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他酷爱干净,出门总是衣冠规整,家里虽然陈设简陋也是一尘不染。他所演说的《杨家将》、《隋唐演义》曾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现在很多人难忘的童年记忆。此人1998年去世。

  人物简介

  宗长胜  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中共早期地下党员,曾任沾化县组织部长。1967年离休,正处级。

  王恩德  1964年入伍,1965年入党,转业到青岛海运局,历任船长、工会主席、副局长等职,正处级。

  牟玉坤  1965年入伍,1966年入党,正营级,转业到青州市任粮食局长,正科级。

  牟兰芳  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入伍,副营级,转业到河口区劳动局任安全办主任,副科级。

  刚宪军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胜利油田教管中心副主任,副处级

  刚宪珍  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东营区妇联主席,正科级

  村里历任带头人

  1953年12月党员发展到5人,建立党支部,隶属中共沾化县七区委员会。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王恩歧、宗洪福、王恩慧、牟华文、王忠义、宗春生。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分别是王景阁、赵延歧、刘德泉、王玉山、王忠义、宗春生、赵跃平。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