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村

关键词:

  联合村位于新户镇政府现办公楼南5公里处,东邻太和村0.5公里,西靠义新路1公里,北邻太平大街,南与建设村接壤1.5公里。该村土地面积27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980亩,土质属沙碱性土壤。主要种植棉花、玉米、果树等。

  2015年全村131户,479口人。主要有张、谭、韩、郭、王、贾、吕、牟、刘、段、康、侯、薛、蔺、于、宋、吴等。张姓、谭姓、韩姓、郭姓、王姓、贾姓、吕姓、刘姓、段姓、薛姓、蔺姓、宋姓从沾化迁入,张姓从无棣迁入,王姓、侯姓从滨县迁入,牟姓从阳信县迁入,康姓从平阴县迁入,于姓从利津县迁入,吴姓从寿光市迁入。

  联合村建村初期,土地沙碱化严重,沙丘波浪起伏,不利于耕种;水源匮乏,人畜吃水靠挖土井取水,水荒时家家户户到离这里2公里外的黄河滩区,挖土井排号等水;没有任何水利设施,旱涝不均匀、靠天恩赐吃饭;缺少基本的生产工具,靠铁锨翻、镐头刨、小车推、肩扛担挑劳作生产;农作物以高梁、地瓜、玉米为主,遇到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只能是挖野菜填饱肚子,或去流浪乞讨。解放后,尤其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进行村庄改造,集中连片居住,2004年太平集贸市场由太平迁入到联合村。村里鼓励农户发展畜牧产业,多户人家开始养鸡、养鸭、养猪等,同时,村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个体工商户、养殖专业户、运输专业户等不断增加,农用机械维修业、餐饮服务业、小型建筑业、农用物资运输业等火爆发展。 

  四个种地屋子演变出一个联合村

  虽说百年前黄河两岸植被丰富、养育穷人,故道留给后人大片湿地,但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都是靠辛勤劳作勉强养家糊口。20世纪20年代,内陆地区兵荒马乱、战事不断,闹得人们安无居所、食无炊粮,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利津县于芝兰一家在当地实在生活不下去了,于是举家走上了逃荒的路。他们沿黄河西岸一边要饭,一边往下游走来,不几日,来到了现在联合村这个地方,看这里土肥水甜,是个混穷的好地方,于是就埋锅造饭、搭建窝棚住了下来。安下身后女人们要饭,捡拾野食,男人就垦荒种田开始了生活,他们居住的屋子就叫于家屋子了。同年,沾化县流钟口谭家的谭汝滨一家和于芝兰一家一样,也来到了这里,在于家屋子北边不远定居下来,因他姓谭,他的屋子就叫谭家屋子了。到了1929年,乐安县的周万春一家也逃荒至此,在于家屋子和谭家屋子中间四顷四地段上居住,取名叫四顷四屋子。时隔不久,又有一个叫李振卢的来到3个屋子以北,搭起了窝棚,并围绕窝棚和一块荒地在四面圈了大坝,于是,姓与大坝都归到名字里来,人们习惯叫起了李坝屋子。如此一来,联合村的雏形形成了,一溜四个屋子顺着河岸,南北走向一字摆开,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4个屋子逐渐扩大,至1951年差不多已经连成一片了,南北相距一公里开外。这时,人们觉得屋子屋子地叫起来既土气又小气,遂起了为村子改名字的意,商量来商量去觉得“联合”这个名字好,于是取名联合村,一直叫到现在。

  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地区解放以前居民生活都很艰苦。盖不起像样的房子,只能住地窝棚。黑天照明多用吃油(葫麻油),一般农家用铁、铜灯碗,用木头或泥巴做灯柱。20世纪40年代一些农户开始用煤油照明。贫穷的家庭,用泥碗作灯,在墙壁上凿一个燕窝子(就是一个小洞)把油灯放在里面,时间长了熏的墙上漆黑漆黑的,因而有“土炕断墙头,灯油壁上流”的状况。有的农户买不起点灯油,只好即昏便息(天黑就睡觉),一年之中很少用灯。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生产有了起色,但受到落后生产管理体制的制约,实行的是工分制,人七劳三分配方式,生产大队管理大事,象组织整劳力参加国家、省、县办的水利工程,基干民兵统一训练,集中学习上级指示精神,传达国家方针政策,搞统一的工副业项目,抓革命促生产运动等等。下设几个小队(以原来的屋子为小队),生产农机具、物资、牲畜、树木、公共财产、劳动报酬等都是小队核算。生产小队干活大呼隆,干好干孬一个样,俗称吃的是“大锅饭”,出工不出力、磨洋工现象时有发生。粗放的生产模式,粮食产量低而且不稳,消耗的劳力多、物资多、费用高,留足了种子粮基本没有了剩余粮食分给社员,家家户户拿着供应本每月到公社粮站打供应粮,人口多的户把打来的细粮到集市上换成粗粮填饱肚子,全大队年年靠国家救济粮食过日子。在1969年生产大队选中了叫十二顷的地块建起了一座砖窑厂,用柴草烧制青砖,供应村里的农户盖屋、修猪圈等用砖,剩余部分卖给邻村农户,负责人是牟花岭,窑把式(技术员)韩玉吉。到1976年大队窑厂散伙后,又有生产小队在村南和村西建起了3处窑厂,分别由小队长谭荣德、韩同武、张景连负责,由烧柴草变成了烧原油(落地油),有时为了青砖染色均匀、花纹好看,封窑的时候烧柴草闷烟好几天。出来的青砖质量好,价格便宜,供不应求,在油田大会战的年代这里的青砖大部分供应油田建设。有这些窑厂的存在,集体积累才有了些起色,社员的生活才有了保障。1966年大队集体办起了豆腐坊,负责人是张景连,有薛荣增、于如泉、姜花友、韩松堂推小车走街串巷卖豆腐。后来有赵同贵、王同新、郭延岭、王守森办起了香油坊,韩志祥、吕金奎、谭友明等20多户开始卖豆腐,农户加工豆腐、栽种地瓜换取粮食,用豆腐渣养猪、养牛,补给生活,一个时期联合大队成为豆腐生产专业村庄,大队集体办加工业、户办家庭副业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1967年大队里置办了第一辆骡马车,赶马车的车把式是谭友连、张承忠;大队的一些小型运输、农田秸秆、农家肥料运输都靠马车来回托运。同一时期,大队里新上了机磨坊,开始是140机器,后来是195机器,再后来是用电机带动粉碎机、磨面机、碾米机、饲料加工机械,社员张景连、王友成、张洪英都开过机磨。1975年大队购买了第一辆12马力拖拉机,拖拉机手是张洪喜。1976年大队买了第一辆25马力拖拉机,拖拉机手是王友成、韩洪明。 

  时过境迁,80年代联合大队社员跟全国一样,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土地、耕牛、农具、集体财产都分配到组到户,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搭牛棚、建猪圈、置办农机具,村民们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田间地头,种田的积极性高涨起来,村民自动学习新的科学知识,接受新的种植模式。农户的农用机械样样俱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应运而生。从80年代开始,种植农作物主要为棉花、玉米、小麦,农家肥、化肥潇洒地用,尽情地施,棉花产量、粮食产量比大集体翻了好几倍,农民的生活也由玉米面粗粮变成了白面细粮。 

  1997年,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水旱灾害,玉米、大豆、棉花几乎颗粒无收,并受到大风暴潮袭击,损失严重。通过这次教训,村民认识到必须对本村土地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经过国家开发和村民的努力,村民对水利设施、盐碱土地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终于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状况,大部分低产田、撂荒地都被开发成为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1998年,胜利油田在邵太路以北、新村以西,打了联合村境内第一口井,现在村内共有6口井。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免除了农业税,种粮食实行直补,购买家电及大型农业机械都有现金补贴。从2005年开始,联合村发展起了畜牧产业,建成了以谭福增为代表的养猪、郭长田为代表的养鸡、吕金奎为代表的养鸭、康立祥为代表的养狐狸水貂等畜牧小区10多个;以谭友明为代表的豆腐加工业户20多户;以郭长银、谭振民为领工的建筑队伍两个。同时,各种个体工商户蜂拥而出,开始发展第三产业,王友成、谭福辉、牟志华的农机、摩托维修和铝合金安装业,谭振峰、郭聚祥、吕小涛的餐饮业等越做越大。其中村民王友成,在大集体的时期就开机磨坊,开25型拖拉机,多年的吃苦耐劳、摸爬滚打,练就了一套修理农用机械的技术。生产责任制后大队里规划出靠街地基,重操旧业开办门头,他挂出了农用机械修理的牌子,以技术熟练、精益求精、价格合理赢得人们的称赞,他的这门手艺一干就是30多年。年轻的村民张廷坤敢闯敢试,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8年,他瞅准了撂荒多年的荒碱地,投资开发成了莲藕池,在硬化池子里种植莲藕300多亩。2009年成立了联合村莲藕合作社,2011年张廷坤又建立了苗丰苗木合作社。

  2014年联合村人均收入达到12000元。全村有砖瓦房达到95%以上。现在,电视机、电冰箱拥有率达98%以上,有洗衣机的户也达80%以上,80%以上的户有摩托车、农用三轮车,电动车几乎每人一辆,电脑普及率达50%以上,全村有客货汽车1辆,小轿车40余辆。 

  纺笤帚养家糊口

  纺笤帚曾经是联合村人一种难以忘怀的谋生手段。

  脚蹬木板、腰缠软带、手握钢丝、嘴叼麻线,弯腰弓背、狠蹬猛拽、缠来绕去、草里发财,这是对纺者的描述。是的,纺笤帚不是一件轻松的活,不但是耍的手艺,也是使的力气,纺笤帚费时费力费工,“从头到脚”需要缠上12道麻经,一把精致的手工笤帚才算完成。

  1975—1980年间的整整5个年头,联合大队从南到北,炊烟散去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点上煤油灯,齐刷刷地忙活起来。有的搓茅草绳、有的纺笤帚,为的是通过付出汗水换取零用钱,过上一个温饱的日子。一开始是公社采购站跟外地订的收购合同,由大队集体发动,大队集体买秫秸苗子,分给农户,社员白天参加集体劳动,利用收工后的晚上、中午或早晨早起来加工纺笤帚,学生放学后也帮助家里人銙苗子(用钢锯条镶在木板上銙掉高粱苗子上的秕子)、批秫秸(把秫秸上的外皮剥掉)、压秫秸(把用水泡软的秫秸压成扁形,用来做笤帚把)、缠麻绳,干这些力所能及的零活,家庭有多少人都没有闲人。后来采购站收购量增大,苗子短缺,户里自己买苗子,要到几十里以外的相邻公社、外县去买苗子。心灵手巧的社员一天能纺40多把笤帚,纺出的笤帚每天送到公社采购站,换个零花钱,供应孩子上学、娶媳妇、盖房子等添补家用。全大队有100多户靠纺笤帚家庭生活有所改善。社员于如泉行动得最早、家庭劳力最多、纺笤帚最多、坚持的时间最长,在全大队是当时的手工业大户。这种手工纺笤帚生意坚持了5个年头,后来实行责任制,采购站停止收购笤帚,这项家庭副业宣告结束。当时联合大队纺笤帚专业队的名号叫得很响亮。的确,在那个连温饱都没有保障的年代,人人不求富裕,但求生存,户里添上几十块钱就能解决一家人吃饭的难题。 

  太平首集搬迁到联合村

  河口区原太平乡政府驻地首集,受街道狭窄,人员拥挤的制约,贸易往来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势,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困难。因此,实行了首集搬迁。首集搬迁后,实现了水路、电路配套齐全;亮化、美化、环保达到现代标准;房屋、大棚、站点排列合理。各种市场管理有序,形成5纵3横的街面科学布局。

  遭瞬时龙卷风袭击

  2014年8月13日中午,原太平乡政府驻地以北至联合村李坝发生瞬时龙卷风,并伴随短时暴雨。风带宽约150米,风向呈西北东南方向,龙卷风经过处房屋不同程度被掀顶或揭瓦,部分墙体、电讯设施出现不同程度损坏,无人员伤亡。

  据统计,受损房屋200余间,损坏车辆3辆,损坏倒塌闲置养鸭棚5处,刮翻移动板房2间,刮走公路上晾晒的玉米粒1000公斤,造成多处办公场所玻璃门及窗户损坏,群众直接财产损失达52万元。

  张廷坤和他的生态农庄

  张廷坤是联合村带领村民致富的大能人。

  在未利用地二期开发项目区内,成方连片的竹柳苗木绿染大地,辣椒、茄子等蔬菜种植园已成雏形,这是河口区苗丰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廷坤刚刚建成的盐碱地“生态农庄”。

  河口区苗丰农民专业合作社始建于2010年,以改造盐碱地、发展苗木事业为己任,在新户镇生态河以北生产经营台田3200亩,扦插竹柳苗木70万株,之后又相继扩大了笨鸡、笨鸭养殖,利用鸡鸭食草的功能,把鸡鸭圈养在树林里,达到了生物改减、除草肥地、生态循环的目的。他们又引进了黑山黑驴养殖,出售商品与自繁自育相结合,形成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一体化发展,苗木、蔬菜、林果分区域培植,达到绿色、生态、高效的目的。与此同时,借助开发项目区的土地流转优势,承包土地近2000亩,新发展竹柳苗木1000多亩,果园50亩,蔬菜100亩。苗丰农民合作社拥有苗木基地4处,其中竹柳苗木5000亩,逐步形成集绿色高效、生态旅游、休闲采摘于一体的河口地区最大的改造盐碱地“生态农庄”。 

  提起新户镇联合莲藕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社长张廷坤说: “合作社起初是由8名群众投资340余万元建成,是集种藕、养鱼于一体的天河湾莲藕生态种养示范基地,该基地占地300来亩,硬化护砌藕池6片。其中鱼塘60亩,藕塘240亩,配套建筑物7座,铺设橡胶布藕池130亩。基地年收入也就是220来万元,经过两年的努力,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利用废弃坑塘采取铺设橡胶布等方式建造藕池,增加种藕面积300亩,种藕项目的实施,带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在老辈人的记忆里,莲藕是在藕湾里种植,现如今是在水泥池子里种藕,连踩藕的方式也改变了,估计有好多人没有亲眼见到过吧!只见踩藕的师傅身穿“皮猴”趴在水里泥里,把脑袋露出水面,一条“黑蛇”般的长水管飘在水上,连着一只水枪,他们手里拿着高压水枪在水下“乱泚”,一会儿水下泛起一束浪花,莲藕池里不断有雪白胖胖的“藕宝宝”飘出水面。从早晨到中午,100米见方的池子刚弄完一半,水上飘满了大大小小、规矩排列的白莲藕。这是张廷坤在河北请来的专业踩藕师傅在工作,新式踩藕法与老式踩藕法大不一样了。

  张富贵救人不留名

  2005年1月27日,沾化县滨海乡三胜村3位村民,抬着绣有“救人不留名,美德天下颂”10个大字的锦旗和感谢信,来到联合村张富贵的家,表示感谢。

  事情发生在1月15日,离太平乡政府南2公里处,有一辆拉棉花的拖拉机失控翻车,把司机砸在车下。当时过路车辆都不敢停车,情况十分危急。这时联合村村民张富贵恰巧开车路过出事地点,主动停车救人,把伤者抬上自己的车送往义和医院,并帮忙找大夫、挂急诊,直到断了7根肋骨、胸腔严重积血的伤者得以及时救治,脱离了生命危险,张富贵才悄然离去。为表示对张富贵的感谢,褒扬见义勇为的高尚风格,伤者家人利用10天的时间多方打听到张富贵的住处,送来锦旗和感谢信,以谢救命之恩。

  人物简介

  张景良、郭本木    均为烈士,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在金门战役中。

  郭廷增、段兆云、张承吉和牟江岭   分别参加过抗美援朝和淮海战役,其中张承吉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失去一条腿,荣立战功,被评定为二级甲伤残;牟江岭被评定为三级甲伤残。

  村里的历任带头人

  联合村第一名党员是韩召明,于194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5月建立党支部,支部书记郭延增,支委段召云、张承吉,隶属于中共沾化县太平公社委员会。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郭延增、张景银、张景柱、韩兴利、谭振友。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分别是:村公所村长于和清;农业社社长郭延镇、谭汝富;革委会主任张景银、张洪喜、郭延增;生产大队长张景连;管委会主任张景连;村委会主任张景连、韩兴利、张士东、韩兴利、谭振友。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