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村

关键词:

  三合村位于太平乡政府驻地西南5.3公里处,全村土地面积13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960亩,土质属沙碱性土壤。主要种植棉花、玉米、大豆、高梁、小麦、花生等农作物。 

  2015年全村114户,303人。主要有孙、杨、王、马、赵、田、李、丁、郑、罗、张、何、黄、段、胡、房等16姓氏。其中,丁姓、杨姓、马姓、罗姓、房姓由沾化区迁入,孙姓分别由东平县和无棣县迁入,王姓分别由沾化区、高青县和肥城市迁入,赵姓分别由商河县和肥城市迁入,田姓由郓城县迁入,李姓分别由齐河县、沾化区、郓城县迁入,郑姓由肥城市迁入,何姓由无棣县迁入,张姓分别由沾化区和滨州市迁入,段姓由滨州市迁入,胡姓由博兴县迁入。

  三合村1930年始有人居住。1930年沾化县城人宋奎占先来此居住,取村名宋家屋子。1935年,滨县窦家人窦殿宫离宋家屋子不远新立一村,并在居家之所旁边,挖一水井,取名窦家井。1951年宋家屋子与窦家井合并为一个生产大队,称三合村。(两个屋子合并,为什么称三合?)

  当年的太平区仁和乡政府驻地

  三合村是(太平区)仁和乡政府驻地,曾建有粮站、卫生所、供销社、拖拉机站、中小学等集体单位。

  当时沾化县隶属沿革变动比较频繁,沾化七区(太平区)于1947年在三合村成立仁和乡政府,由李德辉任乡长,张吉文任指导员。1956年改名为三合乡,由宋光红任乡长,付宇昌任书记。1966年书记由丁歧照担任。当时在职人员有张义红、柴玉政、张成木、韩玉文等。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改为三合管区,撤销三合乡政府。

  三合粮站始建于1952年,第一任站长时富善,1968年站长由宋吉玉接任,1971年由范明奎接任,1974年由张向惠接任,1976年由程小胜接任,1979年由韩希岭接任,1981年由齐同义接任,1992年由刘景志接任,2002年由郭文亮接任。在职人员分别有:李为民、于机文、王明达、刘振尧、许风华、张学武等。三合粮站从成立起就担负起平抑粮价,发放供应粮油,收购公粮、余粮,并承担用绿豆、小豆兑换小麦,周围有南楼、双胜、一顷六、坝上、赵王、双泉、肥城、兴华等村的村民前来办理打供应、换粮票、卖余粮等业务。一到秋季农民的粮食丰收,卖余粮(也叫爱国粮)的队伍排出长龙,工作人员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既方便了群众,又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三合粮站到2004年撤销,撤销后房屋租赁给三合村村民丁红卫居住。

  三合卫生所于1957年成立,当时的负责人张观胜,成员有张胜堂、边清田、李丙泽。1962年所长由侯卫吉担任,成员有黄培义、卢守祥。1968年所长由王机伦担任。 1972年负责人由黄培义担任,成员有孙秀山、李金荣。一直到1978年卫生所撤走。从1979年至今,卫生所变成了村级卫生所,由赵延祥负责,成员有孙秀山、李希军、赵云岭。三合卫生所从成立起至今负责三合、赵王、肥城、双泉、龙王、坝上、东兴、丁王、中义、一顷六、双胜、南楼、胜利、兴华各村的防病治病,从中医、打小针到输液,做小型手术等,为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期间还涌现出了“李丙泽、黄培义”等专家型医生。赵延祥从医40多年,风里来雨里去,赢得了大家高度赞赏,并在1969年、1970年、1971年连续三年获得“山东省乡村优秀医生”称号。三合卫生所在1978年撤出。

  三合供销社成立于1956年,当时的房子非常简陋,只有三间土房子,负责人是刘青云,于1959年搬入新建的土坯房,负责人先后有刘如坛、杨红德、王一营三任经理,于1978年搬入新建的砖瓦房,负责人有卢中里、巴一江、郭金斗。供销社于1991年撤销。撤销后房屋租赁给三合村民杨振友使用。

  农机站成立于1970年,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普及农业机械知识做出了贡献。第一任负责人王金锋,到1973年站长由杨树阁接任,至1978年撤出。成员有李兴珍、郭金在、马铁民、李俊合、王树人、杨青元、魏金合、张盼芝、王福华、张宝平、王宝坤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合并后的三合村1955年创办了三合村小学,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1225平方米,校舍50间,设小学班6个。三合中学建于1968年,于1986年撤出。

  胡萝卜、地瓜成了宝贝蛋儿

  撒种胡萝卜、栽地瓜是三合村的一个传统农业项目。自农业合作化之前,一直延续到当下,不管是生活困难的过去,还是日子富足的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胡萝卜和地瓜。上了年纪的老人回想起三年生活困难时期,记忆犹新不敢忘却。1960年前后,人们把能吃的树皮、野菜、草根都挖来吃掉了,仍然填不饱肚子,饿的皮包骨的人比比皆是,那种生活难度后人不可想象。但三合村有了胡萝卜、地瓜这些宝贝救命,情景就大不一样了。那个年代外地前来讨饭的穷人成群结队,其中孙秀英、王树娥当时还是大姑娘,由于生活所迫,来到三合村讨口饭吃,就看中了这里有胡萝卜、地瓜救命,毅然在这里找到婆家定居下来,逃过了挨饿丧命的厄运。

  胡萝卜、地瓜是高产农作物,三合村的沙土地非常适宜种植这些作物。后来大面积种植后,达到了自给自足,人们把剩余的胡萝卜、地瓜用马车、小推车运到沾化县的永丰、冯家、黄升和阳信县、无棣县换回高粱、玉米、小麦等粮食,到胜利油田换来大米和白面,那个年代社员们能吃到大米白面就很知足了。

  培育地瓜秧也是一项赚钱的好买卖。社员丁培新、王荣玉开动脑筋把地瓜秧生意做到了极致。他们到临沂学习存放地瓜母子和育瓜秧子技术,在农历的6月份把地里的长地瓜秧截成一扎长的小段,按起垄标准栽到地里,施肥、浇水、捧唵(把秧苗用手扒土封严)、锄草等精心管理到秋后,刨出来存放到3米深的地窖里,用草苫子或玉米秸封存好地窖口(存放的是瓜母子)。到来年的清明节前后把瓜母子弄出来,整齐排放在预先盘好的瓜炕内(用土坯盘成的长型土炕,一头有烧柴火的洞子,另一头有烟筒,中间是烟道),然后适当撒上土杂肥。瓜炕要加温,保持适当的温度,温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瓜秧的生长。瓜秧生长到一定程度后早晚要凉炕,保证秧苗粗壮,一茬一茬地随採秧随栽种。后来发明了用塑料布覆盖,实行恒温育苗,节省了盘炕、烧炕等工序。三合村家家户户有瓜炕,培育的瓜秧粗壮耐活名声大震,不仅在当地好卖,就连沾化、无棣、阳信、河北省的盐山等地都留下了这些“小能人”的身影。靠卖地瓜秧生意,社员丁培新、丁培堂率先成了三合村的“万元户”。

  东营市地震局包村帮扶

  2012年8月15日晚,三合村文化大院里灯光闪烁,热闹非凡。由东营市地震局包村组举办的“‘防震减灾知识进农村’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拉开了帷幕。

  启动仪式由市委组织部下派到三合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楚建军主持,东营市地震局副局长辛文山作了启动仪式讲话。防震减灾知识进农村活动,旨在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民居抗震能力。这是结合全市“慧民365行动,创建新型农民培训学校”的具体实践,是培训农民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减轻灾害损失的有益探索。

  启动仪式结束后,国家一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东营市地震局震害防御科科长张永祥同志进行了知识讲座。三合村及周边村的200余名群众受到防震知识培训。地震专家由浅入深、图表结合、举例说明的讲座,激起了广大群众渴望知识的浓厚兴趣,也在不同程度上把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一大步。 

  曾经有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三合村于1966年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宣传队队长丁金花。聘请沾化县下河乡的王士卫老师为导演(当时在三合小学任教),三合卫生所的王机伦所长为乐队教练,演员以赵红祥、赵延祥、李金娥、张希云、张希英、王凤英、丁凤英为主的20余人阵容,演出了吕剧《两垄地》《追肥记》《城里姑娘下乡来》,歌剧《神椅子》《三世仇》,表演唱《五星红旗》《人民解放军就是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一批优秀节目,吸引了十里村八里庄的大批村民来观看,并得到了连连称赞,同时也受到了上级的嘉奖,如三合团支部在1966年、1967年获得沾化县“四好团支部”光荣称号,三合民兵连获得了沾化县“三好民兵连”光荣称号。

  早年的老礼节

  早年,这里的民风民俗与沾化县基本相似,以致敬礼节为例:叩头,民间俗称磕头、磕头作揖。行礼时先作一揖,然后双膝跪地、叩头,屈一次为一叩。一般为一叩、三叩、四叩,大礼为三拜九叩,其行礼方式是一揖,跪下,三叩,起立;再一揖,跪下,再三叩,起立;复一揖,跪下,复又三叩。跪拜礼现在大多已废止,但在新年节庆吊唁祭祀中仍被民间沿用。

  作揖、万福。合掌前举弯腰下拜为作揖,亲友相见时,先作一揖,然后叙话;分别时,亦作揖为礼。妇女双手合拢或双手五指指尖相对置左侧腰间,腰膝微屈三次,称之为“拜”、“万福”、“福”。现亦少见。

  鞠躬。见长辈、师长鞠躬只一礼,正式礼仪场合往往三鞠躬。鞠躬必先脱帽,否则被认为礼貌不周。

  握手、招手。握手是表示友好的礼节,见面、分别都适用。握手之后又加一手,则表示十分亲密和敬重。招手多用于迎送,迎接时表示互相已见面,挥手告别表示依依不舍。

  举手礼。穿军服、戴军帽的人,右手五指并拢平举在帽檐前侧行礼,同时伴以双腿并拢,民间称之为“打立正”。 

  其他礼节。民间有互相问候的礼节,见面问“吃饭啦?”“上哪去?”“忙着啦?”等。骑自行车的人见熟人要下车,正忙于某项工作或活计,见人打招呼要先停下劳作。客人到家要敬烟、敬茶,客人告别要送出大门外。走亲戚见面要问好,并代长辈问好,俗称“捎好”。

  村民的好医生赵延祥

  赵延祥医生自1969年开始为村民医病,周边十几个村子都有他看过的病号。他从医40多个年头,没有接受过一分钱的礼金,也没有在病人家吃过一顿饭,还多次为困难病人捐款捐物、为病人借钱治病,给群众留下的是一份真情。1986年他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山东省优秀乡村医生”、“山东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88年被河口区卫生局评为“先进工作者”,1990年被东营市卫生局评为“东营市优秀乡村医生”,1992年他所在的卫生室被授予“东营市先进卫生室”,1996年被评为“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等荣誉称号。

  南楼村距离赵延祥医生的诊所有1公里远,1992年夏季的一天,正值漆黑的夜晚阴雨连绵,南楼村村民姜炳银的母亲冠心病复发。一个急救电话打过来,赵延祥医生二话没说放下碗筷,穿好雨衣雨鞋,带上急救药品出发了,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病人家里,采取了急救措施,待病人完全恢复后他才回家。可是在回家的路上,由于雨天路滑,赵医生又疲劳过度,不留神滑到了1米多深的路边沟里,弄得浑身泥水,摔得左侧锁骨骨折,强忍痛庝到半夜才赶到家,自己处理了一下就休息了。可是,姜炳银一家听说情况以后,带上礼品前来看望赵医生,赵医生婉言谢绝什么礼品也没有留。像他这样行医40多年来,为病人着想、为病人承担药费的事情数不胜数。

  赵延祥自己本身患有冠心病、气管炎等疾病,一遇到感冒就病情加重,仍然保持病人随叫随到的好作风。人们记得那是1973年的一个冬天,赵延祥的母亲感冒发烧40度,引起气管发炎,急需抗生素治疗。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他的药房只有10只青霉素,同样是紧缺药品。在这时本村村民马树俭的3个孩子同时患上了重感冒,一直高烧不退,如不及时治疗病情会越来越重。一边是自己的亲人,一边是乡亲邻里,突如其来的事情让赵医生犯了难发了愁。赵医生果断决定,先把青霉素用在马家三个孩子身上,再赶紧把母亲送到太平卫生院治疗,这样一先一后处理妥当,都没有出现危险,圆满行使了一名农村医务工作者的使命。

   人物简介  

  郑延庚    1941年冬,牺牲于日寇21天大“扫荡”,烈士。

  郑延庚  1945年入伍,为沾化县“县大队”战士,曾多次与侵华日军作战。在徐家坝战斗中不幸牺牲。

  杨士亭  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在四平街战役中,烈士。

  李金杰   副团级空军飞行员,在执行任务中不幸牺牲,烈士。

  村里历任带头人

  1947年7月杨玉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最早的党员。1962年2月建立党支部,隶属于中共沾化县第七区委员会,太平人民公社委员会。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张桂清、丁茂林、孙秀勤、丁培义、杨振友、赵延忠、孙玉明。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分别是:

  农业社社长王荣江;生产大队长张希彬、孙秀勤;革委会主任丁茂祥;生产大队长丁培义;管委会主任赵洪祥;村委会主任丁培义、杨振平、杨振友、赵延忠、孙玉明。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