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河村

关键词:

  顺河村位于镇政府现办公楼东南15公里处,北邻太平一二三村,南邻果园村,东与义和镇小围子村隔黄河故道相望。

  顺河村地处老黄河滩,紧邻王庄二干一分干,与果园村、太平岭犹如镶嵌在一分干水晶链条上的颗颗“珍珠”。该村耕地面积860亩,土质属沙碱性土壤,沙大土薄。主要种植花生、玉米、小麦等农作物。2015年底,全村有村民64户,173口人。姓氏结构以张姓、王姓、孙姓居多,其它有乔、颜、李、郭、边、袁等姓氏。其中,张姓、王姓、高姓、颜姓、孙姓、乔姓由沾化区迁入。

  1925年,沾化县黄升店颜家人士颜士玉,携一家老小,肩挑车推沿老黄河西岸来到著名的沾化洼,在黄河滩区定居下来,靠开垦黄河滩地为生,后来住户越来越多,从此立村,因本村位于黄河故道滩边,故取名为顺河村至今。

  一步步走向富足的顺河人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一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黄河是一条母亲河,但同时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尤其是在下游地区。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的溃决泛滥和改道曾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无尽的苦难。

  建村初期,顺河村土地沙大土薄,沙丘起伏,高凹不平,旱涝不均,种一斗打一瓢的年景时常会有;生产条件差,农作物种植单一,人们只好发挥黄河滩区沙质土壤的优势,种植花生、地瓜等农作物;集体积累偏少,缺少生产工具和农用牲畜;黄河干枯,水源严重不足,人们靠黄河滩内挖水坑取水;没房子,住地屋子、篱笆屋;靠老天恩赐吃饭,遇到灾害,只能是挖野菜充饥,或去流浪乞讨。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村民孙守福、张宝友、王春莆等率先学习了手工编织技术,利用沟头崖岭种植的紫穗槐编织粪篓、篮子等,除满足村里的社员自己需要外,剩余的到集市上去卖钱,或挣工分或卖钱添补家用。生产队时期村里发展起用茅草打草绳、割苇子打苇箔、纺笤帚等,到公社采购站去卖,几乎家家户户有这些加工项目。1965年,村里建起了机磨坊,有粉碎机、对磙、碾米机、榨油机、香油磨坊、挂面机、干粉厂等,增加了群众收入。这一时期,以村民高培贞、高培禄、杜金明、孙吉安、张世根为代表的木工行业也逐步兴起,当时他们打造的有木质家具、建筑木料、门窗、地排车等,由于手艺精湛,生意一度红火,受到一代代村民和周围群众的欢迎。1966年,全村还发展了蓖麻叶和桑蚕养殖业,村集体还专门聘请了技术员,但没有多久,又从事其他行业。70年代后期,由于手工业出力大,收入少,村民纷纷开始从事农业生产。1978年以后,随着各级水利建设、农业开发、土地整理等措施的实施,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目前,大部分村民以种植粮食为主,还有部分农户从事养殖产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村民生活也在智慧和勤劳中走向富足。

  一条古船见证河道繁荣

  1976年,顺河村社员在村东河滩挖出了一条沉船,进一步印证了这里曾经是黄河主航道的历史,也由此可见昔日的黄河运输与海上旅游已经兴起。

  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从顺河村机磨房内发生的一起两口袋小麦失窃案说起。当年,顺河村社员张景山、颜世贵两人,正是风华正茂的青壮年,他们两人到村东边河滩地里寻找小麦丢失的足迹,徒步走到地里的高岗处发现了一个大窟窿,顿时喜出望外,认为这下可找到下落了,因为他们第一反应都认为是小偷埋粮食的地点,盖土不严被雨水浸泡塌方了。他们立即到村里拿来铁锨,开始挖掘,但越挖越觉得不对劲。他们又到村里叫来20多个男劳力,一起动手继续挖掘。大约挖了一米多深,一块大木板显露出来。他们顺势挖掘下去,经过扩大范围,不停地挖掘,发现原来是一艘侧翻的木头船。经检查,船长17.5米,船舱里有台秤、木桶、佛像、铜币、鸟笼、水烟枪、铜盘等物品。经有经验的老人判定,该船为早期商船。

  当时的年代,还缺乏文物保护的意识,挖出的船板,大队里制作成了学校学生课桌,剩余的下脚料用作干粉厂的柴火烧掉了。 

  顺河的“地瓜粉条”

  地瓜是高产作物之一,是制作干粉的优质原料,而地瓜的栽培种植又以沙质土壤为佳。当年的顺河村人看准了地瓜深加工的优势所在,跑到阳谷县聘请到了赵姓技术员,前来指导生产。据村里干过这活路的老人们回忆,地瓜制作干粉,一般有下边几道程序:

  1、清洗地瓜。将地瓜装入水池之内,用水洗去泥土、杂质,清除两头和表面的根须,把有斑块的病瓜选出来。

  2、粉碎。把清理好的地瓜用粉碎机切碎,再磨成浆液。打浆时边磨边加水,磨得越细越好。

  3、过滤。一般用吊浆布做滤袋进行过滤,滤两次。然后将滤液输送于沉淀池沉淀,两天后,放出池内上层清液,再加入适量清水进行搅拌,再过滤一次即可。

  4、晾晒。把过滤好的淀粉吊成粉砣(粉团),到晒场晾晒,然后再把粉砣由大化小,继续晾晒,一直到没有水分为止。

  5、漏丝与冷却。漏丝就是把纯净的粉团稀释到一定的程度,然后通过漏勺(当时条件差,没有粉丝机)将粉丝沉入一口事先预备好的盛有开水的大锅内,糊化后随即捞出,再放入水缸降温,用手整理成束,穿到木架上,再经另一水缸再行冷却,并不断搅动,直至粉丝松散成条为止。最后放进室内,冷透后拿出室外再行晒丝。

  6、晒丝。将冷却后的粉丝拿到背风向阳处进行挂晒,晒干后,即可包装成成品。

  当年的粉坊很是红火,有社员颜景桥、张承炎、边希芬、杜山祥等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卖干粉、用干粉兑换其他东西,周边村里有卖挂面、卖香油的也捎带着顺河村的干粉换取其他商品盈利。

  行走乡间的手艺人

  如今,已经少见了行走在乡间的手艺人,但在许多人的记忆里,他们从来没有远离。因为,这些行走乡间的手艺人,曾是这些人童年的记忆。

  以前在农村,一年四季都能见到来自外村的手艺人。这些人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门手艺,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练就的。譬如有扛着凳子镪剪子磨菜刀的,有挑着挑子理发的,有捏面人的、支炉打铁的、锯盆子锯碗的、修理簸箕箢篼的、玩杂耍的等等,五花八门、无所不有。这些手艺人中,最常见的莫过于镪剪子磨菜刀的。人没进村,那悠长高亢的“磨剪子了——镪菜刀——”的喊唱就响彻了村子的上空。然后找个主要路口放下挑子,沿着街道喊上那么几圈,就把一些家中的妇女给招来了,有手里拿着剪刀的,有拿菜刀的。磨刀人接过活路,骑在磨凳上,一件一件打发着生意。其次是挑着挑子理发的,一头挑着理发用具,一头挑着热水走街串巷咣咣地敲着小锣张罗着买卖。至于那些捏面人的、打铁的、修理簸箕箢子的、玩杂耍的也隔三差五轮回一趟。

  当年,这些游走在乡村街巷里的手艺人,也曾经为那时乡村贫乏的生活增添一丝亮色。那时,每当村里来了手艺人,由于娱乐生活贫乏,周围总要围上不少人,有大人也有孩子。大家看着人家干活,就像看戏一样,边看边做着评论。有时就问人家一些问题,比如家是哪里的?家里有几个孩子?几个男孩几个女孩等。手艺人也往往一边干活,一边和村里人做着交流,发表着对生活的感慨。因为经常在外的缘故,手艺人都不会拘谨或紧张,有的还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像讲故事一样说给大家听,附和着大家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博得大家的点头。而干完活收费,也是千差万别,有给现钱的,更多的是拿粮食。很多时候,往往一家找手艺人干活,周围的邻居也都跟着干。因为这样,手艺人有时在一个村子里,可以连续干好几天,吃啊,住啊,热情的村里人都不让手艺人操心。

  行走在乡间的手艺人,大多是独自一人,就靠两只脚一辆小推车或一副担子游走他乡,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走,有时一出就是十天半月。今天去南乡,过几天就去北乡,这样相互交错着让自己的手艺挣来更多的利益。有的为了让孩子见点世面,把手艺传给他,或者帮助家里人带孩子减轻压力,会把孩子带在身边,走到哪里,让孩子跟到哪里。每到这时,围着的村民就特别多。大家都指指点点,点评人家孩子的长相,或交流自己对这对父子的看法。特别是一些妇女,看到孩子或可爱或可怜,就从家里拿出好吃的东西送给孩子,几个桃李、一碗稀饭、一块窝头等,表达着自己的爱心。

  社会在发展,现在游街串巷的手艺人少了,很多手艺也早已淘汰,像打磨的、锯盆子锯碗锯大缸、货郎、理发的……都销声匿迹了,但当年那些手艺人不同声调的吆喝声还留存在老年人的记忆里,让他们还能扯开嗓子绘声绘色地喊上几声。

  人物简介

  颜世明  1938年3月出生,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10月应征参军入朝,通讯兵战士;1968年年初调任卫生队指导员,同年11月调一军后勤部供应处助理,期间曾任过五七药厂指导员。文化大革命参加三支两军,担任军宣队队长等;1975年7月转业滨州医学院任营养食堂科科长(主管人事,监管保卫、营养食堂科);1995年退休后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开始学习诗词,现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滨州市诗词学会会员。先后出版了《不老草》《常青树》《百合花》三本诗词集。诗词多首发表于《中国老年报》《诗词月刊》《长白山诗词》《历山诗刊》《文山诗词》《滨州当代诗词选》《百年诗词》《蒲湖诗词》《劲松诗选》《枣乡流韵》《渤海放歌》《黄河诗笺》《禹迹水韵》《优秀自创选编》《中华军旅诗词》《济南军区金秋诗刊》等,并在2008年<华夏情>全国诗文大赛获一等奖;2010年滨州市首届菊文化大赛获二等奖;《天籁之音》笫十二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赛优秀作品(金奖)特发证书;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 O周年《抗战诗钞》授予优秀诗词家之称号,并颁发抗日纪念章。

  杜金芳  1951年9月25日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68年1月应征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军区独立一师三团二营机炮连战士,于1969年4月入党,先后任一师三团二营机炮连副班长、二团一营机炮连排长、连长、潍坊军分区独立一营副营长;1982年8月起任山东省武警总队潍坊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1986年8月起任东营市武警支队后勤处处长、副政委;1993年4月起任东营市消防支队政委、党委书记。1998年11月转业到东营市公安局任交巡警支队政委、党委书记(正县级)。2010年8月退休。

  颜世志  1951年11月出生,197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学士学位。现任解放军防空兵指挥学院训练部教育研究室研究员,学院教学督导办公室主任,大校军衔,正师职。1970年12月—1975年2月任解放军高炮64师612团1营2连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1973年立三等功一次。1975年3月—1975年12月在高射炮兵学校学习。1976年1月—2004年7月任高射炮兵学校射击教研室教员、教学组长、教研室主任、支部书记。

  赵新安  1967年6月出生,200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现任义和镇教委副主任。1999年担任太平中学教务主任,2004年担任太平中学校长,参加了2004、2005、2006年的全市中学校长任职资格、提高和高级研修。2007年调入义和镇教委。

  村里历任带头人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

  边希芬、颜世辉、张道理、郭守春、颜世辉、王春军、王  磊、吴宝东、张世军。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分别是:

  村公所村长刘佩举、孙泮泽、王寿文;农业社社长王寿文;生产大队长王寿文;革委会主任郭守春;生产大队长郭守春;管委会主任郭守春;村委会主任郭守春、袁景林、张士根、孙吉安、张士军。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