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村

关键词:

  仁义村位于新户镇现办公楼西北7公里处,北距西华村0.5公里,南距 O村0.5公里,东距三泉村3公里,西距潮河3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760.6亩,主要为红土地,地质条件较好。主要种植棉花、玉米、大豆、高梁、小麦等农作物。2015年底,全村144户,407人。主要有刘、吴、党、马、候、秦、程、牟、尹、丁、王、姜、宗、房、贾、郭、武、杨、段、孔、崔、张等姓氏。其中,刘、吴、李、马、程、牟、尹、丁、姜、宗姓氏由沾化区迁入,房、贾、郭姓氏分别由阳信和沾化迁入,武姓由阳信迁入,王姓分别由沾化和河北海星迁入,孔、秦、候、段、党姓氏由嘉祥、樊县迁入。

  1920年,沾化县北耿村人刘培成、刘培俭两兄弟由于生活所迫,到沾化洼租地耕种,之后迁此居住,取村名耿家屋子。1942年西华篮子周围居民在此设立小集市,取名南小集。1955年由高家井、耿家屋子、刘玉宝屋子合为一个村,遂取村名仁义村。

  日本侵略军曾染指仁义村

  据村民丁荣昌回忆:在他6岁那年也就是1939年,日本鬼子大扫荡,日本侵略军来了一股骑兵部队,居民们都躲进了一人多高的芦苇荡里。入侵的铁蹄踏入西华篮子后,日本人没有抓到居民,就哇哇大叫恼羞成怒见草垛就点火烧掉,见种地屋子就捣毁放火烧掉,搜遍所有住户,一无所获后就向东南方向跑了。无家可归的居民见鬼子跑远,都心魂不定地走到自己燃烧未尽的住处,将“鬼火”熄灭,用秸秆捆成草把子,围成篱笆墙两面用泥巴糊起来,搭上屋顶就重新搭建了屋子,好歹有个安身之地,一家老小还要打起精神生活下去。

  勤劳的仁义村人

  在大集体时期,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西华篮子、仁义村这些红土地被号称是沾化县的“粮食囤”,特别是小麦、玉米、高粱,风调雨顺的年景常常出现,经常连年取得大丰收。麦收季节,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再加上酷热难耐,往往都是男女老少一起出动,用镰割、用手拔,大车小辆运到集体大场院里晾晒。天有不测风云,傍晚还要码成大垛,用帆布盖好,用绳子封好,以防大风刮、雨来淋。那时候统一的口号叫“虎口夺粮,颗粒还仓”。好天气的时候放开大垛晒,晒好后用马、牛拉石碾子(石头圆柱型)打场。后来大队里有了拖拉机,运输、打场、耕地基本不用人工;增添了收割机、脱粒机,收割小麦、脱粒晾晒都用机械;增加了播种机,播种小麦、玉米、高粱替代了传统的耠子、耧耙。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把人们彻底从劳动强度大的耕作模式中解放出来。

  有心的人们经常看到仁义村的社员们怀揣着丰收的喜悦,赶着骡马大车、撵着小毛驴车、推着小推车排成长队到刘家圈粮站卖余粮。原来太平公社70%的余粮指标都是由西华、仁义来完成的。当年赶骡马车最出名的就属姜子斌了,他曾在解放前就给大户人家扛长工赶马车,不管多么难使唤的骡马他一声吆喝、一声响鞭落地都能训得服服帖帖。村民李炳良、马树刚同样是村里的掌鞭好把式。

  耿家屋子、仁义这几个小队曾用麻籽叶养蚕,养蚕技术员是姚思环,王宝国、马希良参加过集体养蚕。到1996年太平乡号召植桑养蚕,仁义村栽植桑树200多亩,乡政府免费供应桑树苗子,又重新搞起了养蚕事业,由于蚕茧价格偏低,蚕农收入不稳,到2000年刨了桑树种上了冬枣树,乡里免费供应枣树苗子,全村种植冬枣树600多亩,由于群众管理不善、产量偏低,到2003年刨了枣树又种上了棉花。

  仁义村自1987年从西华村分出后,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杨希明,带领村民大搞棉花种植。这里的土地全部是红土地,遇到春天干旱年景,村民们就要出动大车小辆到水库里拉水点种棉花,一次点种苗出不齐就要二次再种,直到苗全为止,因而有的户种棉花的时间需要延续1个多月。在棉花高产、棉花价格昂贵的时期,仁义村的确发了棉花财,最多的时候全村达到2600亩,人均棉田面积达到了6亩多,1亩地平均产籽棉600斤,仅棉花一项人均收入超过了万元,可谓是棉花种植专业村。

  仁义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丝毫没有挡住个体经济的突飞猛进,以党支部书记王宝国为代表的大型机械作业占居了半壁江山。自1984年开始,王宝国承包了村集体的机磨坊,粉碎机、碾米机、磨面机、饲料加工机械样样俱全;又先后购置了东方红75、125拖拉机,160型收割机等大型机械,用于整片土地的耕、耙、种、收、运输等作业。村民贾荣利先后购买了1104型、1304型胶轮东风机械,用于抽水等各种农田作业。另有吴红春、马俊华、刘喜国、李忠新、李忠武也购买了小型农用机械,全村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0%以上。村民张玉贵自1982年开始开办肉杠,屠宰活羊、生猪到集市上卖羊肉、猪肉,随着年龄的增长,屠宰活干不了了,他的儿子张春田又继承父业,继续干起了卖猪肉生意。靠诚信经营辛勤劳动富裕起来的张春田一家,2010年在村里第一个盖起了二层小楼。村民王凤银开始跟他姨夫学习屠宰,后来自己也独当一面,干起了卖猪肉生意,小日子也是过得红红火火。

  万能工匠“张炳臣”

  20世纪70—80年代,西华、仁义棉花种植长兴不衰,从整平土地、追肥施肥、开沟覆膜到播种间苗、定苗培土都离不开劳力操作,达不到机械化种植的条件,仍然延续靠人力覆盖地膜的种植模式,不但种植速度慢,而且劳动强度非常大,一天下来把人们累的够呛。学会电气焊接手艺的张炳臣灵机一动,经过多次试验,焊接成功了第一台开沟、追肥、播种、覆膜一体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种植速度和质量,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据了解,张炳臣的手艺不仅仅是电气焊,而且精通机械拆解与修理、电器修理与安装、木工家具农具制作、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被人们称为村里的“万能工匠”。

  张炳臣自幼受到其父亲的熏陶和影响,爱上了业余文化活动,这一酷爱让他一辈子没有停下。近70岁的他还是一有空就拉上一段京胡,愉悦心情,生活得充实雅致。

  张炳臣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上小学起正逢三年大饥荒,饱尝了挨冻受饿的煎熬。他从小心灵手巧、酷爱钻研好动,看到墙上挂着二胡心里老是痒痒,在家不敢乱拉,放学回家假装殷勤,主动提出要去放牛,偷着大人的京胡放进草筐里,跟到牛腚后面,到坡里骑在牛身上“兹嘤兹嘤”地拉个不停,开始只出声不出音乱拉一气,等到牛吃饱了趴在地下倒嚼(牛吃下草后存到胃里,再倒上来嚼烂,送回胃里消化叫倒嚼),对着牛再拉上一会,才想起回家。这样就慢慢熟练了拉二胡。墙上挂着的小喇叭(60年代的传声设备,有线喇叭)、老人们哼哼的小调门、洋戏匣子(那时管收音机叫洋戏匣子)里播送的小插曲都是他拉二胡的耳音曲谱。

  1966年,红星大队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张炳臣的父亲是队伍的总导演,编导组有王永敏、任景勇、梁玉兰、周秀云,张炳臣第一个报了名加入到了排练节目“保弦儿”的行列。根据自己的特长量才使用,他的分工是配合刘宝玉拉二胡,宗怀科拉坠琴,有模有样地进了演出队伍。小吕剧《好媳妇》《半边天》等剧目在张炳臣的伴奏下成功汇演,一场下来张炳臣绷紧的心弦才放松下来。初次成功得到了导演大人的赞赏,也博得观众的一致好评,阵阵掌声里分明也有张炳臣的一半。几年时间里这支队伍不断扩大,乐器随之增加,重大节日、生产活动都少不了出台新的节目,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中的折子戏或唱段,打鼓的师傅是郭宪杰,京胡师傅又增加了张宜龙,主要演员有李树森、郭洪久、孙安全、梁玉荣、修金花、周秀云,演出剧目增加了吕剧《都愿意》《大寨花开》,莱芜梆子《三定桩》。

  到1969年沾化县花家大闸修建,从全县各公社大队抽调劳力,组成庞大的民工队伍,张炳臣作为红星大队的一员打起包裹行囊南征出发,任务是蹲守机器抽水作业。不多时省水利专业总队与水利探测设计院联合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张炳臣的二胡手艺又一次派上了用场。他离开施工工地跟随演出队伍,奔赴沾化县的黄升、流钟,滨县的龙王庙等地演出,沾化、利津、滨县各大水利施工工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从此,张炳臣的二胡独奏、自拉自唱和独创节目逐步成熟,先后受到本地的刘0、东华等村,利津县的明集公社梅家村,沾化县拖拉机总站,义和拖拉机站等单位聘请当过教师,专门指导文化活动的乐器和唱腔,曾参加过惠民地区组织的文艺汇演,被授予宣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荣誉称号。

  张炳臣已进入不惑之年,正愁着吹拉弹唱这套手艺传承断档,深感遗憾焦虑之中,他的孙子张克苒在爷爷的潜移默化中也爱上了拉二胡。于是,他鼓励孙子从小报名文艺班,把各种乐器技巧学到手,总有用武之地,也了却他的一片为“中华民族文艺复兴事业”贡献力量的心愿。

  人物简介

  李荣堂(女)  百岁老人。李荣堂是一位性格开朗心直口快的人,她一生爱好听戏曲,爱散步、爱聊天、爱劳动、爱自己的老人和孩子。

  段希柱  1926年出生,1945年入伍,参加过四平战役等几次战役,多次受伤,在部队任排长,被评定为三等伤残。1950年退伍回乡后,在村里任大队长、副书记。1996年病故。

  李新民  1955年7月出生,1976年应征入伍济南军区战士,参加过临邑县马岭山施工,1978年调防诸城县,1979年调入云南省昆明军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任运输班班长,受到连、营、团嘉奖,1981年退伍回乡务农。

  王永敏  1955年12月出生,1988年12月入党,1975年到2016年先后在沾化九中学习,担任大队赤脚医生、新户分院医师、主任医师、院长、新户分院党支部书记、河口区计划生育服务站站长(副科级),现已退休。

  王永跃  1969年5月出生,省委党校大学学历,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9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9月—1991年7月山东省公安专科学校刑侦专业学习;1991年7月—1996年8月河口公安分局四扣派出所干警;1996年8月—2001年3月先后任河口公安分局仙河派出所干警、副所长、所长、副科级侦查员;2001年3月—2001年12月河口区仙河镇党委副书记、仙河派出所所长;2001年12月—2007年4月先后任河口区六合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党委书记、人大主席;2007年4月—2007年10月任河口区区长助理,河口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党组书记;2007年10月—2009年6月任河口区区长助理,区政府党组成员,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2009年6月—2010年12月任河口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2010年12月起任河口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程学华  1979年7月出生,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学员,2002—2013年在河口区委办公室工作;2013—2015年先后担任河口区保密办副主任、区保密局副局长,河口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职副主任,河口区委保密办主任、区国家保密局局长。

  武  涛  1981年11月出生,先后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海军装备研究院任职,2015年副团级。

   村里历任带头人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杨希明、李忠亮、王宝国、孔宪军。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分别是:

  刘云贞、王宝平、李忠亮、郭洪春、王宝国、孔宪军。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