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村

关键词:

  大王村位于新户镇政府驻地西北8公里处,北距渤海15公里,西与沾化县接壤,行政区域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3.5公里。全村区域面积约4万亩,其中耕地700亩,滩涂7500亩。

  2015年,全村147户,389人。主要有张、王、李、赵、刘、孙、邵、魏、解、芦、郭、吕、马、巴、贾、苏、梁、蔡等18姓。其中,王姓、张姓、李姓由沾化县迁入,贾姓、马姓、解姓、苏姓、刘姓由滨州无棣迁入。

  大王村原名大王庄屋子,1930年沾化县大王庄村村民王佩弟为生计所迫来此垦荒种地并立此村,取名大王庄屋子;后来,因本村以南相距7公里处有一南大王屋子(南王村),故称本村为北大王屋子;解放后,1956年,因部队在黄吉元建飞机打靶场,原居住在黄吉元屋子的张宝善、马长福、马玉邦、黄玉环等5户居民相继迁入大王村;1965年开挖潮河(潮河于1965年11月6日开挖)前,薛家屋子赵献亭、贾子专、周连会、曹胜堂、张云德等6户居民相继迁入本村,时称北大王生产大队;1968年与丁宝秀屋子合并,称丁王生产大队。1993年9月分为两个行政村,本村称为大王村。

  1984年东营市河口区正式成立,大王村由沾化县划归河口区,隶属新户乡管辖。2010年5月,原新户乡与太平乡合并建立新户镇, 大王村隶属新户镇管辖。

  潮河边的小村

  河口区的西北角,有一条弯弯的小河通向大海,这就是潮河。

  潮河的东岸,有一个小小的渔村,叫大王村,它位于河口区与沾化县的交界处,是我市海岸上最北端的村。

  弯弯的潮河涨潮落潮,带走了大王人的辛酸,载来了大王人的甘甜。耳听涛声夜不寐,断烛抬头看日出。时光转了一圈又一圈,大王人开始乘一叶方舟,驶向了蔚蓝的渤海湾……

  大王村有百十户人家,不足400口人。该村的历史只有六七十年。起初,这里的农民住的是清一色的地窝棚,吃的是野草种子,后来渐渐开垦荒地耕种,一直延续下来,再后来,海水常来漫灌,地碱了,也瘦了,人也开始顶不住了,贫穷捆得大王人直不起腰来;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吃粮靠统销,吃水靠老天。

  党的富民政策,让大王人自己开始挣脱了这种束缚,犹如出笼的鸟儿,各自振翅高飞。就说村民郭振东吧,他顺着渤海转悠了好长时间,瞅准了门道,花2500元钱买来一只木帆船,率先搞起了海产捕捞业,一年下来收入五六千元。村民们看到郭振东发了,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大海,纷纷买船置网,把“宝”押在了海上。

  村党支部、村委会因势利导,及时总结推广了郭振东靠海发家的经验,鼓励群众发展海产捕捞业。村支部书记张金林、村委主任李寿珍更是东奔西跑,马不停蹄。经多方协调资金,集体出面担保解决贷款,周转金100多万元。从此,大王人迎着海风,哼着小曲开航了,沿潮河直下,一只只渔船驶进了渤海湾,载回的是一船船欢笑和富庶。1988年,全村经济象鼓足了劲的风帆,一个劲地往前推进,机动渔船迅速发展到120多只,人均经济收入超出了1000元。这在当时,可是个令人眼馋的数字哟!

  渔船儿多了,下海的队伍壮大了,村西潮河岸边形成了渔船避风、启航的自然港湾。可是服务设施不配套,渔民生产、生活有着诸多不便、渔船出了毛病自己不能修,当地无人修,只好眼巴巴地让大好时机白白流去,请人雇车拖出去修理;油缺了自己跑外买;连一些日常生产用品也得拿出专门时间去置办,费工,费力,费时间,费得船儿少挣钱。面对如此状况,村里集体投资20多万元在潮河岸边建起了渔船修配厂、停泊码头和加油站,开办了饭店、商店,使渔民修船难、加油难、吃饭难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就象为扬帆的渔船带来一阵阵劲风,鼓足了风帆,渔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满船收获满船喜悦,丁王村仅渔业生产一项已连续6年人均收入超千元。

  大王人在海中捞钱的同时,把目光盯在了海产养殖上,利用海水人工养殖梭鱼、对虾获得成功,今年他们放养鱼虾1300亩,仅养殖一项增加经济收入30多万元,到年底全村人均渔业收入突破2000元。大王人说:“海有多深,钱有多厚;滩涂象只盘,里面有金银。”的确,大王人看透了大海,认准了大海,投向了大海。

  大海给大王人以丰厚的回报。但在这大王村“发迹”的背后,村干部付出了几多心血。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带领群众同发家。把昔日的穷碱窝,变成了“聚宝盆”。他们竟没拿群众一分钱的报酬。架设了高压电,引来了自来水,建起了高标准的村办小学校舍……一桩桩,一件件,大王人心里有本帐,记得清清楚楚。   

  潮河依旧是那些弯,河水还是涨涨落落。可如今的大王村却变了。一排排前出厦的高标准新房拔地而起,旧船换新船,小船换大船,船船载着大王人崭新的希冀,高歌着顺河而下,驶向大海,驶向更有

  魅力的未来。

  大王村的支柱产业“水产业”  

  因大王村紧邻渤海,区域面积以滩涂为主,所以,主导产业由建村初期的耕作为主逐渐变成了以捕捞养殖为主。自20世纪40年代起,有少数村民从事海水捕捞。1980年以前,全村三个生产队共12只木帆船(其中一队2只,二队4只,三队6只),年捕捞量只有100吨。1987年,由村民王振平发起联合谢秀春、郭庆春、贾荣福、马景堂、王春青等6户,从河北购进6艘12马力(“195型”柴油机)机船,率先发展海上水产捕捞业;1988年,村民谢秀春率先在海防造船厂定造动力22马力(大连“2100型”柴油机)机船,从事文蛤捕捞。1990年,全村发展机动渔船120艘,捕捞量2400吨,人均纯收入增加3000余元,被誉为有名的“万元户村”。1993年,大王村水产捕捞业达到鼎盛期。后来,随着海洋资源的衰竭,渔民逐渐转产,并搞起了水产养殖及盐业开发。1990年,村民谢秀春一马当先,决定弃船从商,做起了海产品的运销生意,后来由滩涂养殖发展为工厂化养殖。

  2015年开发盐场及养殖池7000亩,创产值 700余万元。2015年,集体外包养殖池4000亩,年收入100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  

  拾麦度饥荒

  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中国大陆地区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在农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在1980年代以前则多称其为三年自然灾害,后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三年困难时期是1958年中央提出一年粮食增加一倍的口号,因而导致各地掀起“浮夸风”,各级干部严重夸大、虚报粮食产量所造成的。由于施行统购统销的关系,农村除了口粮、种子、饲料以外的粮米全须上缴,而粮食则交由人民公社的公共大食堂负责,农民不能储粮。当中央派员到地方征收粮食时,是以地方干部上报的严重夸大的粮食产量来计算征收量的。征收量大大超出实际粮食产量,地方干部为了填补缺口,逼迫农民将原本应该留下的口粮、种子、饲料“三留”也全都上缴。于是各个农村的粮食短缺,公共食堂无米下炊,导致了严重的饥荒,

  1960年春天,又是闹粮荒的时刻,田地里凡是有绿意的植物都被村民挖来填充肚子。挖来的野菜和上白蒿仁、黄须菜干的叶子和种子一起炖了吃;条件稍微好的生产队加上地瓜面或豆粕,蒸成荠馏儿(口语,是一种菜团子)充饥。本来就干旱的年景,等到了麦收季节,麦子也是长得稀稀拉拉,全村的收成也是有限的。但也是给人们带来了希望,经过一冬,又一春的饥荒,总该有点面粉打打牙祭了。  

  与全国的灾荒年不同,这里的土地多,人口少,本来农民应该有个好的粮食分配。但为了完成公社规定的上交粮任务,公社干部分派到各个村(大队)督促。大队长贾子专把各小队长招来开会,按规定摊牌交粮任务,不答应公社规定的上缴数量就不准回家。小队长们迫于无奈不得不答应公社的指标。于是大队长和小队长们无奈,只好组织人马进村收粮,收走了大队的麦子;结果不够,又打开了小队的粮库,收走了小队的存的麦子,再不够,就用往年活命的口粮顶替。可是还是不够,上级的任务又不能不完成,于是,大队长贾子专黑下脸了,从党员开始,挨家挨户地搜,每家每户的那点仅余的口粮也被收走了。当最后一辆载着粮食的马车走出村子后,整个村子也就找不到几粒粮食了。

  公共食堂每天只开两顿饭,早饭是野菜和黄须菜种子,晚饭只有地瓜面糊糊。这种日子大人还能熬熬,可孩子们正长身体,整天哭着喊着要吃的,最后哭累闹累了,只好倚靠在墙边昏睡过去。大人们整天饿得昏昏沉沉的,甭说干活了,能走动路就不错了;孩子们更无力了,一个麻杆的身体顶着一个大脑袋,身上唯一突出的是出奇大的肚子,一肚子草青色,肋骨清晰地凸显肚皮里,每天都是倚在墙角处有气无力地晒着太阳。老人更可怜了,本来饭的定量就少,还要匀給娃娃们吃,还常常说,“我老了,我不饿”,其境况更惨。长期饥饿已经使人们浮肿得很厉害,脸上肿得发亮,腿上一按一个坑,半天弹不起来。

  大队长贾子专心急如焚,外出求援,结果各村现状一样,谁也顾不上谁。每天还得完成上纪公社分派劳动任务,贾队长只好组织部分壮劳力下地干活,劳力们一点力气也没有,就是勉强到了地里,也是横七竖八地躺在地里睡大觉。贾队长也没办法,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发现有些精明的劳力偷偷拾地里遗留下的麦穗,用手搓了,把麦粒吹出,然后悄悄揣在衣兜里。这种行为在现在看来似乎没有一点毛病,但在当时的形势下是犯错误的,因为所有的财物都是集体的。人们可以不拾那满地的麦穗,烂在地里也是集体的,但只要拾,就必须交到集体里,这叫“颗粒归公”。如果自己私留,那会受处罚的。在那上纲上线的年代里,一点小事就会无限制地夸大膨胀。

  贾队长看在眼里,立刻兴奋起来,但瞬间又冷静下来。他在地头来来回回走了好几圈,看看倒在地里虚弱的劳力,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不能毁在自己的手里。他一咬牙一跺脚,吆喝满地的劳力:“起来,都起来!”劳力们晕头转向,不知所错,“今天,我宣布,放假三天!”其实放不放假,对劳力来说也是无所谓的,没有吃的,在哪儿都一样,在家里大人闹孩子哭,在地里睡觉还清闲。贾子专一看大家还是懒洋洋的,恨其不争,“傻瓜,放假回家是让去找吃的……”边说边朝满地剩下的麦穗努嘴,自然有心领神会的,立刻有了力气,一下子蹦起来,撒腿向家跑去,那些愚钝的,也慢慢明白了,也跑回家,呼儿唤女,全家齐上阵拾麦穗度饥荒。

  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是贾队长冒着违反政策和丢官罢职的政治危险,让大家活命有口饭吃,心里都默默感谢队长的恩情。在困难时期,每逢麦收和秋收季节,贾队长都要村民放假几天拾荒度饥荒。现在贾子专老人虽已故去,但据村民回忆说,老人一身正气,深受村民爱戴,从1950年开始到文化大革命前一直在村里干大队长(村长);也因为此事(拾卖度饥荒)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冲击,而丢官罢职,文革后又复职。

  逝者已逝,虽为普通,但也留名于民心!

  村里的能人“巴墨堂

  讲到村里能人,村民自然而然地提到了一个叫巴墨堂的老人。

  巴墨堂给村里人的印象素来精明能干,又是村里少有的识文断字的能人。所以被安排在大队里干会计。

  那时,村不叫村,而叫大队,大王村就叫大王大队。现在的村长也就是那时的大队长,一个大队又分几个小队。大王村有三个小队,其中一队的收入不高,远远拉在其他生产队后面。收入不高自然就会影响到村民的生计。拼死拼活干到年底,人们靠工分分红的时候拿到手里的钱比别的小队少很多,别的小队每个日工(工分10分)价值到七八毛钱,而一队的社员一个工也就是四五毛。在同一个村子各生产小队中出现这种情况,村民肯定是有怨言的,要求大队和公社换生产队长。 

  顺便说一下什么叫工分,工分是特定社会背景条件下产生的特定词汇。大集体时期生产队社员参加生产劳动被称为 “上工”, 工分是劳动计酬的方式,重活轻活记分不同,由生产队长决定。到年底根据总收成和总工分计算出工分分值,再分配给个人。年底,生产队会计根据社员工分数总和计算出全年分红。比如,标准男劳力劳动一天记10分,妇女记8分,老幼病残一般也就三四分工。遇上丰收年景,效益好的生产队工分单价能值四五分钱,效益差的生产队三四分钱甚至二三分钱。工分是社员的命根子,凝聚着大家的汗水甚至泪水。大集体时,一家少则三四口,多则七八口甚至十来口人,靠的就是在生产队挣的这点工分养家糊口。孩子上学、穿衣购物、油盐酱醋等一应开支均包含其中。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年开春,做事周全、心思缜密的巴墨堂走马上任一队队长。巴墨堂上任伊始,面对人们期待的目光,也是倍感压力。他坐在家里冥思苦想了几天几夜,如何把大家带出困境,赶上其他的小队,始终萦绕在心头。毕竟是脑子灵活,用村民的话,此人“脑子快”,又请教了村里的种地老把式,他心里基本有了底。

  还在年味未尽,家家户户仍萦绕浓浓喜庆中的时候,巴墨堂就开始忙活开了。他在村外来来回回转了好几天,对队里耕地重新测量了一遍,有多少好地,有多少孬地,有哪些边沿地需要整理,还有哪些撂荒地需要复垦,把各种数据全部整理清楚。他还把认真统计了每块耕地往年的收入,细致分析了各类、各块土地灾年和旺年的收成……

  正月还没过完,巴墨堂就召开了全队村民大会,会上他详细分析了去年的收入低的原因。巴墨堂也是个火爆脾气,当看到几个会场有几个心不在焉村民在百无聊赖唠着家常,他生气地质问:“相邻的同样的地为什么出现产量的大幅差别,要么生产技术不如人家,要么责任心不如人家?都是在一个大队,生产技术差不多,那只能是责任心和干劲出了问题!”

  会场立刻安静下来,他继续分析当年的年景和各块耕地的估计收入,最后他很自信地给大家承诺,如果不发生灾害,年底每个工能分到一块一毛钱。大家有点不相信自己耳朵,收入能翻一倍多?都认为巴墨堂在吹牛。

  土地多年不变,可是劳力越来越多,肯定造成人浮于事,偷懒耍滑,巴墨堂把队里劳力资源重新分配,因为村子临海,抽出一部分劳动力,成立渔业队,出海捕鱼,既能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又能增加队里的收入。老弱幼小也不能闲着,安排他们给队里放牲畜,这样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同样出工,有些村民偷懒,磨洋工,却和认真干的的一样的工分,挫伤了部分人的劳动积极性。巴墨堂有办法,每天把地里的活按出工人数分包到人,不管什么时间干完,只要验完工,就可以记满工10分。这可苦了那些偷懒的,勤快认真一上午就干完了,玩半天,而他们干到张灯时分也干不完,自然也记不了满工分。当然这种方法在现在看来,也不是很新颖的,但据村民张景玉老人回忆,巴墨堂这种想法在当时那个年代很超前了,弄不好,要违反政策的,但这种方法在当时确确实实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果然,到了当年年底分红的时候,每个工分得了一块零五分钱。这个数值当年在整个公社排第一名,也引起了整个沾化县的轰动。人们这才由衷佩竖起大拇指,夸赞巴墨堂“脑子快”,精明,心中有数!

  “马大犟”其人其事

  村里有个马长东老人,年轻的时候作为汽车兵,参加过抗美援朝,复员后任大王村党支部副书记。他有一个外号叫“马大犟”,当然在这里没有一点贬低和不敬的意思,从村民亲切的回忆和恭敬的神态中,可以看出当年老人为人耿直、倔强、为维护村民的利益敢于挺身而出的形象让人至今难以忘怀……

  其事一  力争平等待遇

  20世纪60年代,在新户北部滨海的丁家、大王、东海丰、西海丰、新立等几个村子成立新户农场,实行集体农场管理。后来与潮河以西的国营徒骇河农场合并,成为徒骇河农场三分场。

  与农场合并后头一年年底,马长东带领村民去农场领分配的粮食。因为大王村所在的三分场虽合并到徒骇河农场,但性质仍为集体所有制,而徒骇河农场却是全民所有制。简单地说,虽为一个农场的人,大王村的村民仍为农民,而徒骇河农场的职工是国家正式工人。

  马长东带领村民高高兴兴地领到了分配的粮食,本来想赶快回家,可是有些却在私底下嘀咕说分配不公平。马长东立刻止住回家的脚步,询问详情,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农场在分配粮食时,按农民和工人两种待遇分,比如说,职工和村民同样都分得100斤粮食,职工分到全部是白面(小麦粉),但村民分到是玉米棒子面、地瓜干、高粱面等大部分粗面,再加上十多斤白面。当然,农场这种分配制度是完全符合政策的,但在那个年代,最香的是就是白面了,哪家都盼着年底多分点白面。

  马长东火冒三丈,命令村民立刻掉头回场部。他怒气冲冲地闯进场部,让村民把身上背的粮食一股脑儿扔在院子里,大声质问场领导,“同样是农场的人,两种待遇。平时,我们干活比你们还多,你们吃细粮,让我们吃粗粮,你们感觉公平吗?我们宁肯饿死,也不吃你们一粒粮食!”说完,就要带领村民回家。

  场领导看着扔的满院的粮食,也感觉理亏,只好劝住马长东。经过紧急商议,场领导只好妥协,按平等分配方式重新分配了粮食。

  马长东为了村民,敢于冲撞领导,质疑不合理的分配方式,人们由衷地感激他。

  其事二  大胆讨回集体债务

  1972年,大王村所在徒骇河农场三分场与总场剥离,重新交新户公社。但是多年来,在受农场的管理过程中,场部共欠村集体财产将近一万元。

  作为村领导的马长东经常带村民去农场场部讨要债务,结果农场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面对农场个别领导无赖嘴脸,马长东也无计可施,每次都是无果而终。

  有一次要账回来,经过潮河的时候,发现潮河码头上停着几艘50马力的渔船,这种渔船在当时很先进的,捕鱼量非常大。马长东一看有了注意,让随来的村民盯住渔船,他回村又叫来很多村民。等农场的人一下船,他立刻带领村民,发动起机子,就开离了岸边的码头。农场里的人在岸上直跺脚,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船渐渐远去。马长东叫村民只开了一条船,一条船按当时的价格也就是一万多元。

  村民把船开到了大王村旁的河叉里,等农场的人拿钱来赎船,结果农场一算账也没吃亏,也不要船了,于是船和债务抵消。村里也没办法,只好用这条船搞起了渔业创收。

  听说后来也有另外一个村子,以同样的方式追讨债务,结果没讨到便宜,反而被农场的民兵关了几天,以后再也不敢讨要债务了。

  其事三  文革仗义保护领导

  文革期间,当时公社一位领导受到冲击,被红卫兵毒打地奄奄一息。这位领导和马长东一样,为人也是很耿直,两人很投脾气。马长东对他非常尊敬,他不明白,这么好的一位领导怎么也会受到冲击,他感觉到很茫然,也很愤慨。

  马长东倔脾气又上来了,他带领村里的民兵赶到公社,直接向红卫兵要那位领导,红卫兵不给,马长东直接用枪抵着红卫兵,说自己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死对他来说,眼都不眨一下,更何况一帮吃屎的娃娃在他眼里更不算什么。

  红卫兵一看碰到了硬茬,只好乖乖的把那位领导交给了马长东。马长东把那位领导接到接到家里,为他疗伤,给他加强营养。此后,红卫兵又来要过几次此人,但马长东一点也不他们放在眼里,根本不理他们这个茬,红卫兵拿他也没有办法。

  这个领导在马长东家里待了三个月,形势开始平和了许多,他又这位领导安全地送回了公社。

  其事四  驾车本领高

  早些年,新户乡政府驻地曾是华北油田某部驻地,有很多大型卡车来往其间。

  有次,马长东到华北油田去办事,看见有个拖挂车正往一个院子里倒车。都知道这种车倒车很困难,关键是多了一个挂斗,再加上这个院子的院门又很窄。马长东一看,比司机还着急,站在一旁不停地给司机比划着。司机来来回回得有十多次,仍然没有倒进去,司机只好无可奈何下车,站在旁边抓耳挠腮,一点办法也没有。

  马长东急了,给司机要钥匙。司机狐疑地看着他,心想,一个普通老百姓,还是一个老头,还会开大卡车?马长东看出了他的心思,一把夺过钥匙,发动车子,三下五除二轻松地把车倒进了院子。

  司机很惊讶看着他,感觉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笑笑说:“我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汽车兵,这点算什么,在朝鲜的时候,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常常在夜间不开车灯,在崎岖的山路照样是如履平地……”

  司机佩服得竖起了大拇指!

  东营市十大农民科技状元“解秀春”

    解秀春于1986年毕业后从事海洋捕捞,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捕捞的收入越来越少,他觉的继续从事捕捞不是长久之计,决定弃船从商,1990年做起了海产品的运销生意。他多次南下浙江、上海、北上辽宁等地多方面联系客户,积极组织货源,当年完成了海产品销售总量50多吨,创利税30多万元。

  1994年,在海产品运销的基础上,他又精力放在了海珍品养殖上,吸收入股20万元进行了鲈鱼苗暂养,通过2个月时间的精心管理,成活率达85%以上,获纯利润5万元,10月份他们利用土池塘做保鲜库,收购商品规格的文蛤20吨,到1995年1月份全部出口日本,创利税20万元。同年,解秀春承包了废旧虾池500亩,进行中国对虾养殖。他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渔业技术培训,购买技术资料细心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渔业技术水平,经过精心管理,当年养成商品规格的中国对虾10000多斤,产值达36万元,被区委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6年,解秀春承包荒闲滩涂开发养殖池500亩,用于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该养殖场被新户乡政府列入名优特新品种示范园,他本人也被东营市团委授予中学生回乡创业标兵和东营市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

  1997—1998年,解秀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双管齐下,南下浙江、宁波、舟山、上海联系考查加工行业,学习了加工技术后,结合当地渔业资源,搞起了香螺加工,每年加工成品香螺20吨,利税20多万元,当年,他被区政府授予农村经济带头人荣誉称号。

  1999年他到天津、辽宁、无棣等地参观学习时,发现盐田产的丰年虫卵价值很高并且容易养殖,他大胆设想东营的荒咸地荒芜多年一直得不到利用,如果开发成养殖池进行丰年虫养殖一定能行,所以他就承包了新户乡新立村、北李村、海丰村的荒碱地6000亩,新户乡国有土地4000亩,借助全市招商引资的大好时机,引进河北新宏生物有限公司,无棣付华俊等人投入资金320万元开发成丰年虫养殖场,当年创产值360万元利税240万元,这一举措掀起了全市滩涂开发的热潮,使我市荒芜多年的滩涂得到了开发和利用,沉睡多年的荒滩终于变成了聚宝盆。时任市长的石军同志握住解秀春同志的手称赞他是东营市的功臣,市政府授予他东营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2000年,他与西村村民张同华共同出资56万元注册成立了东营市河口华春水产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以来,长期与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水研究所、东营市职业学院开展技术合作,2000年承担了河口区科技局关于丰年虫高产高效养殖实验项目,采用了蓄水池养殖虾、蟹、鱼高盐水养殖丰年虫,通过肥水投饵等管理措施,试验获得了成功,亩产丰年虫卵达到8.5公斤。在中国海洋大学孙世春教授的技术指导下,公司所产丰年虫卵成活率在94%。2001年中国渔业权威杂志<<中国水产>>第六期刊登了该公司的丰年虫养殖加工技术。

  2002年他的公司出资100万元收购了原河口区对虾育苗场,历经几年的风雨历程,现以发展成为固定资产500万元,职工100多人的集苗种繁育、海珍品养殖等为一体的水产龙头企业, 2003年被东营市科技局评为市级民营科技企业。

  解秀春在壮大了自身的实力的同时,考虑到养殖户存在的技术困难,成立了华春渔业技术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服务中心的宗旨是,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技术资料、鱼虾药物饵料、水质检测,以及鱼虾满意的防治措施,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搞好名优特新品种的引进实验与推广、推动地方设施渔业的高效发展,为建设海上东营振兴地方渔业经济做出贡献。

  村里历任带头人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张吉林、贾子专、赵树林、刘荣德、贾荣福、吕志国、张金林、李寿珍、贾荣臣、魏书美、李旭军(挂职)、杨玉伟(挂职)、张义柱、李世强(下派第一书记)、邵柱春。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分别是:王佩弟、谢德峰、马长东、李寿珍、贾荣臣、魏书美、张义柱、谢秀云。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