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六合村
南六合村现位于新户镇政府驻地南2公里处,南距立新村0.5公里,东距西鲍井村0.5公里,西距四顷二村1.5公里。全村区域面积4000亩,其中耕地面积935亩。2009年,原新户乡政府根据上级政策,对南六合和西鲍井两个村实施整村迁建,集中居住。目前,南六合村已有80户搬入新居。2015年,全村112户,294人。
先辈逃荒至此,划地为名
1917年沾化县丁家八里庄丁姓迁至路学文所占七顷地段居住,称七顷。1930年,垦利县刘树芳迁此居住,因地段有六顷六十亩,故取名六顷六。同年青城县薛海田迁此占地三顷,时称青城坝,后称三顷。1956年建高级社时,由六个屋子并为六合高级社,此处为高级社办公驻地,故村名改为六合村。1961年建大队时,因附近有两个六合,本村偏南,故改称南六合至今。1984年,南六合分为南六合、七顷两个村,1994年底又合并为一个行政村。1984年河口区正式成立,该村划归河口区新户乡。
1954年3月,七顷村第一个成立互助组,齐振三任组长,至1955年,三顷、南六合、北六合等自然村都相继成立互助组,互助组成员将牲畜、犁、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使用经营,收入仍归个人。1955年6月,该村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王梅泉任社长。是年,村民将牲口、农具投入集体,从此结束了一家一户单干的历史。村民统称“社员”。1958年3月,加入龙泉高级农业合作社,赵愿歧(现太平乡龙泉村人)任社长,吴观斗负责本村事务。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高级农业社成员下放到原初级社所在的队,该村改为南六合生产大队,贾明富任大队长。1967年8月,建立革委会,贾明富任主任。1981年1月,管委会成立,吴宝德任主任。
1984年7月,恢复乡村建制,撤销原生产大队管委会,建立村民委员会。10月,南六合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设主任1人,委员2名,分管经济、民政、调解、治安保卫、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1999年2月起,采取村民直选的方式,民主选举产生候选人,然后再正式投票选举产生村委会主任和委员。
历届村委会成员认真贯彻村委会组织法,努力推进村民自治,村民自治的民主决策权逐渐代替了村级行政决策权,村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民主化。
二月二龙抬头,炒豆香满乡间
农历二月二前后,这里的村子有个风俗,几乎是家家户户炒豆子。女人们先把早已准备好的四五斤黄豆用簸箕簸干净。把里边的石子、土坷垃拣出来,并把那些有虫口的豆子捡出来,把豆子分别放入盛着盐水和糖精水的两个瓦盆里泡上。原先硬邦邦的豆粒,经过了一两天的浸泡,个个喝足了水,变得水灵起来,拥拥搡搡地积满了盆子。
至于村子里炒黄豆的风俗,相传是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人间有个皇帝昏庸无道,凶狠残暴,无恶不作,滥杀无辜,搞得人神共愤。玉皇大帝听说后,想了办法惩罚他,下令他在位期间,三年不下雨。结果大旱三年,没见一点雨星,土地干裂,庄稼干枯,颗粒无收。老百姓遭了大殃,饿殍遍地,卖儿卖女,怨声载道。司掌天河的玉龙看到老百姓的苦难,于心不忍,私自做主,偷偷下了一场雨,缓解了旱情,给老百姓救了急。人们欢天喜地,焚香跪拜,感激玉龙的恩情。不料,此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把玉龙打下人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并且写了道神符,以防玉龙逃脱。
看到玉龙因为救人而触犯了天条,横遭大难,人们深深自责,纷纷向天祈求宽恕玉龙。玉帝看见人间到处跪满了祈求的老百姓,颇受感动,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又很爱面子,不好意思直接赦免玉龙,便留下一句模棱两可的话,“龙王犯规私降雨,当受人间千秋苦。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又可怜玉龙,急得团团转,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沉思了许久,突然一拍大腿,起身跑回家,用衣襟兜来几捧黄豆,放在锅里一炒,金黄色的豆子在噼里啪啦声中炸开了花。人们豁然大悟,纷纷回家炒黄豆,一时间,炒豆的香气惊动了玉帝,玉帝看到人间到处金豆开花了,果然不食前言,就把玉龙给放啦。玉龙上天了,不就“龙抬头”了嘛。”
炒豆要用沙土,干炒往往把豆子炒糊了,还炒不熟。
这儿地处黄河故道,不缺就是沙土。料峭春风中,小孩子们有的推车,有的扛锨,有的挎着篮子,顶着料峭春风,到村外的沙土洼中挖沙土。厚厚的沙土冬天冻不结实,一挖就开。
那时村里人,特别是刚生了孩子的人家都在这沟沿上挖沙土。为啥生孩子的人家需要沙土呢?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沙土还有一个重要用途,那就是装“沙土裤”。过去,农村人家孩子多,照看不过来,孩子的拉撒就成了问题,于是就给孩子们做“沙土裤”。一般是用半米长的老粗布做个口袋,口袋底封口,口袋头的两个角上各系一条带子,里面装上用铁锅炒得又干又暖的沙土。然后,把孩子放进去,只露着上肢和小脑瓜儿,然后把沙土裤的带子分别系在肩膀上,就算大功告成了。孩子在里面或躺或卧都灵活自如,躺在里面既暖和又不长痱子,大小便也不沾身。这可真是老百姓的一项发明。现在孩子少了,条件也好了,都换上“尿不湿”,“沙土裤”早就绝迹了。
选了个晴好的天,父亲在院子里用砖头支了个灶,把灶房里的大铁锅抠出来。点着棉柴,开始炒豆。
当锅里的沙土炒得“咕嘟咕嘟”冒泡的时候,母亲把早已晾好的豆子“哗”地一声倒进去,然后就不停地用铲子翻着,看着那些软乎乎的豆粒忽上忽下,孩子们直馋得流口水。等豆子在滚烫的沙土里“劈里啪啦”乱蹦时,母亲才说火候到了。她把一个大的竹筛放在地上,下面铺上包袱,用大铲子把铁锅里的沙土豆子一股脑地铲出来,放在竹筛里。晃动竹筛,细细的沙土漏了下去,炒好的豆子“哗朗朗哗朗朗”地在竹筛里滚动,那声音真是好听。炒完甜的,再炒咸的,最后是炒玉米。炒玉米不如炒豆子好吃,没爆开的玉米像小石头一样硬,硌得牙疼。
此时,随着家家户户的豆香逐渐浓郁起来,传来的是欢声笑语,整个村子便包裹在幸福和温馨之中了……
道德模范“王景忠”
王景忠,他是从南六合村走出去的一名退休教师,说起他,村民们津津乐道,这并不仅仅是因为30年的从教生涯使得他桃李满天下,更是因为他那些冒着严寒勇救落水儿童、冒着生命危险奋勇拦截惊马、热心帮助别人的事迹,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成为一段段佳话。
2003年12月的一天,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天气突变,北风呼啸,天上零星飘着雪花,寒气逼人。这天中午,老鸦小学一年级学生马少刚与另外两名小学生吃完午饭返校,当路过学校北边的一座公路桥时,手中的课本不慎被风吹落到桥下。当时正值黄河来水,课本落入了两米多深的水中。涉世不深的马少刚情急之下跳进水中打捞课本,因水太凉加上受到惊吓,使其癫痫病发作,昏倒滑向深水中。另外两名小学生见状傻了眼,不知所措,边跑边喊:“马少刚落水了!马少刚落水了!”当时王景忠正在批改作业,听到呼喊声,意识到了情况的紧急,赶紧放下手中的笔,飞快地循声向出事地点奔去。他边跑边甩掉身上的棉衣,到了桥头纵身跳入两米多深的冰水中,连扎了几个猛子,才将鼻腔出血已不省人事的马少刚救起。由于天寒水凉,王景忠的双脚已冻得失去知觉,麻木得不听使唤,他踉踉跄跄上岸,身体支撑不住连摔了几个跟头,双腿被磕得多处流血,但他全然不顾,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救孩子要紧。后来在公安民警和众人的协助下,马少刚被送到医院抢救,脱离了危险。事后,当马少刚的父母携子到王景忠家中道谢时,他轻轻地说:“救人于危难,帮人于紧急,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及乡教委、村两委的领导分别到家中慰问,老鸦小学四十多名学生自发地向王景忠敬献了鲜花。
慰问和鲜花给了他极大的慰籍,见义勇为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也更坚定了他见义勇为的信念。几十年来,不管多么惊险的事,只要让他遇上,从没打个折扣。
2005年夏季的一天下午,王景忠骑自行车去乡教委开会,在返回的途中,突然发现身后两匹惊马拖着板车飞奔而来。当时正是放学时间,公路上骑自行车回家的学生成群结队,惊马沿路飞奔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紧急关头,来不及多想,他赶紧扔下自行车,迎着惊马冲了上去。说时迟,那时快,王景忠紧跑几步就抓住了惊马的缰绳,但由于惊马的冲力太猛,把他拖出了几十米,腿磨破了,身上多处受伤,鲜血殷红了衣裤,他全然不顾,双手死死抓住缰绳,终于勒住了惊马。几十名学生和行人安然无恙。事后惊马的主人激动地说:“多亏了你舍命相拦,要不就闯大祸啦。”“这是应该的,只要没伤到行人就是万幸啦。”王景忠淡然说道。
多年来,尘封在王景忠心中类似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帮助老鸦村村民刘兆山家扑灭火灾、救起1名因车祸致伤的小学生使其转危为安、抢救因农药中毒已不省人事得村民,等等。他从没张扬过。他觉得作为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这样做,也有责任这样做。
2006年夏天的一个傍晚,王景忠安排好学校的事务回家,当行至新六路老鸦村南路段时,突然隐隐约约地听到不远处有人喊救命,他循声赶去,发现一辆面包车正四轮朝天的躺在公路沟里,驾驶室里的人仍卡在里面。他赶紧撬开车门,把司机从驾驶室里拖出来,问明情况,随即帮其联系吊车。这时,天上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不多时就下起了瓢泼大雨。他们冒着风雨忙到了深夜12点多,终于把车吊上公路。当面包车司机付吊车费为差60元钱为难时,他又赶紧掏出60元钱为其垫上。素昧平生,萍水相逢,王景忠的热情相助感动得这位司机热泪盈眶,他紧紧握住王景忠的手激动地说:“要不是遇到你这位好心人,甭说车了,俺连命也保不住了。俺今生今世也忘不了您的大恩大德啊!”后来,这位沾化籍司机和家人带着钱和物,专程登门酬谢,被王景忠婉言谢绝了。
生活中的王景忠就是这样,当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他心里就比火烧还急,长期以来,他养成了爱管闲事的习惯。学校里的课桌、板凳、门窗坏了,他就主动进行修理,每年为学校节省不少维修费;学生病了,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他们看病,买药;每逢雨雪天气,一些离学校较远的孩子回家吃饭不方便,他就在家里为他们准备上热腾腾的饭菜,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些事都让学生家长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十几年来,王景忠还担任着南六合村里的义务投递员,利用课余时间为乡亲们送报纸和信件,受到了村里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都夸他是一个永远闲不住的好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少年来,王景忠见义勇为乐于奉献的行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2003年,王景忠见义勇为的事迹先后被《东营日报》和河口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04年11月被评为东营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受到了东营市综治委的表彰和奖励;2008年2月,被河口区人民政府授予“河口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8年10月被评为“首届感动河口文明楷模人物”;2009年8月荣获第二届全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的表彰奖励。几十年来,他先后十几次被评为区、乡优秀教师,有十几篇论文在市、区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
村里历任带头人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路来龙、刘汝贞、董玉国、吴宝德、苑希平、刘云儒、苏金光、路兴伍。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分别是:村长吴原泽、齐振三、吴观成、路炳坤;农业社长王梅泉、吴观斗;生产大队长贾明富;革委会主任贾明富、吴宝德;村委会主任吴宝德、刘汝贞、刘云儒、王景良、苏金光、王景伍、路兴伍。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