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合村
双合村位于新户镇政府驻地东,紧与镇驻地相连。南邻盐山村,东邻北李,北靠排碱河。全村土地面积1020亩,其中耕地770亩,由于土质沙碱,主要种植棉花、玉米等农作物。
全村144户,398人。主要有马、刘、魏、安、陈、王、杨、李、周、何、闫、孙、房、吕、吴、郭、耿、张、于、高等姓氏。其中,吕、周、于、杨姓由山东郓城迁入,何姓由山东东平县迁入,房姓由山东梁山迁入,闫、陈、吴由单县迁入,郭姓由河北省邯郸迁入,孙和张姓由鄄城县迁入,马、刘、魏、安、王、张、李、高由沾化县迁入,王吉伦家由范县迁入,耿姓由郓城县迁入。
1933年,河南省濮阳县马德臣,由于生活困难逃荒迁此居住,人称马家屋子。1956年,成立合作社时与盐山屋子合并,统称双合村。1961年,盐山屋子分出,村名仍为双合至今。
逃荒至此,立居的辛酸
张安庆、房现文两位老人讲述了逃荒至此的境地:
黄河泛滥,黄沙淤积出新生的土地,肥沃而又富有活力,也人迹罕至。人们为了生计,携儿带女,逃荒至此,开荒种地,聊以糊口。
开始的时候,人们掘地为家,取名地窝子。挖制方式比较简单,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用荆条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芦苇、泥巴盖顶,俗称窝坡。新淤地地下水丰富,不用挖很深,便渗出水花,加上地窝子不透风,自然居住起来很不方便。
后来,随着生活安定就绪下来,人们开始着手建房。当然房子也是简单的。条件好的,开春未种地前,招呼乡亲们帮忙脱坯。说起脱坯,简单说就是因地制宜人工制作泥土砖。它是将泥巴与草筋拌合均匀制成泥巴土块,晾干后,不需烧制直接用作堆砌房屋墙体的泥土砌块。土坯外形如火柴盒,大小像办公抽屉盒子一般,重约50斤左右,如果力气小点,搬运起来非常吃力。其中的草筋当属麦穰最好,由于种植条件限制,小麦是罕见的,只好就地取些野草。找一块平整土地,不用很大,夯实,土坯就地而垒,屋脊只横一根檩条,两边码上用高粱秫秸捆的把子,再糊上泥巴。算是豪华的屋舍便建成了。
当然也有简陋的,条件不好的家庭。就地掘坑,密栽四方一圈的高粱秫秸把子,两边糊上厚厚的泥巴,屋顶中间用一个长长的粗秫秸把子,上边再辅以厚厚的芦苇盖顶,也就成了一个栖身立命的地方。比起地窝子来,拥有这样的两种房子虽然不大,但也足以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不管人口多少,挤在暖暖土炕上也是其乐融融。
往事回顾
建村初期,双合村生产条件极差,为增加经济收入先后办了小型烘炉、养猪厂、木工行业,在村南建了一座砖窑厂,由于土质的原因以后迁置到乡老农机站有以烧制小青砖为主,增加了集体和群众收入。
该村最早的党员是马德臣,1944年7月入党,1952年成立党小组,张正川任组长。1954年,成立互助组,王兆会任组长;1956年成立初级社周长兴任社长。建村初期双合村条件较差,农作物种植单一,主要作物为高粱、大豆。生产工具以木制犁、耕为主,缺少牲畜、水源,靠挖水坑取水。住的是土坯房,靠天吃饭,遇灾害只能掺野菜充饥。经过土地改革运动,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民生活仍很拮据,仅仅能够解决温饱问题。1956年下半年,在村东、中、盐山屋子建饲养处3个。村民将牲口、农具投入集体,从此结束了一家一户单干的历史,村民统称社员。同年12月与新户东村、西村、盐山成立高级社,刘坤云任社长。1958年9月,成立生产大队,下设5个生产队。鲍洪星任大队长,陈兆平任一队生产队长;周光明任二队队长;张喜生任三生产队长;王效锋任四生产队长(去世)。1964年建立党支部,郭金城任书记。该村自建立党组织后,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坚强的领导作用。在村东和村北开挖二级沟三条,三级沟八条,地上渠2条。1970年第二生产队置买了胶皮大车,第四生产队置买了铁制双化犁,第一、三生产队也置买了小型木制大车,生产力有了很大改进。1972年村里盖起了机磨房,告别了人推、驴拉的磨面年代。1974年村里购买了25马力拖拉机一部,抽水泵两强,使部分土地能浇上水,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1981年秋至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全村土地承包到户,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魏树海、杨忠锋、杨忠成、陈兆忠、高树增等先后购买了小型拖拉机(12马力)、抽水泵等农机具。
1984年7月,恢复乡村建制,撤销原生产大队管委会,建立村民委员会。河口区正式成立,该村随乡划归河口区。10月,双合村选举产生第一届村民委员会设主任1人,委员2人。1992年,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建立村规民约,完善制度建设,2000年,达到村民自治示范标准。2001年,成立税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成员,2002年5月,确定全村计税面积的常产进行改税,取消“三提五流”。2005年,免交农业税,并取消了农村义务工和积累工,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近年来,双合村党支部严格按“五好党支部”标准加强组织建设,形成了班子团结,支部战斗力、凝聚力强的良好局面。自2004年以来,认真开展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每月8、18、23、25日4天组织党员集中收看节目,努力增强党员带领群众致富本领。到2011年,全村共有党员23名。
2012年,响应上级政府号召,该村部分土地进行流转,使闲余劳动能够进厂上班,增加了村民收入。村集体收入以企业占地为主,每年收入1.3万元。
2015年,全村种植棉花700余亩,收籽棉15万斤,产值60万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村部分村民从事浅海捕捞。全村共有渔船17只,17户,34人从事海水捕捞,年捕捞量4000吨。现有苹果园140亩、冬枣100余亩。有特色养殖户2户,以养狐狸和貉子为主,年存栏150只和500余只
无私朴实,让地于邻
双合村原名马家屋子,位于原新户乡政府驻地以东。随着几代人艰辛奋斗,辛勤劳作,又是地处黄河古道的中心位置,遂开垦出大片的适于耕种的优质白沙土地,令周围的村子甚是羡慕。
村西一里地之远的地方,便是进入新户镇的主干道——新盐路。路西便是土质很明显红土地,也就是黏土地,泾渭非常明显,这也是黄河三角洲的特有现象。红土的粘性土质,易板结,易涝,产量低。
五十年代,随着村西的东村、西村两个村子发展,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在那个生产力低下、广种薄收的年代,土地少是制约发展的最大因素,连起码的吃饭问题也解决不了。
特别是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东、西两村更是处境艰难,出现了再外出逃荒情况。村民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向双合村求援,都是落难逃荒至此的乡亲邻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用过多商议,村民一致同意了两村人的请求。村里把从紧靠村边往西到候姓老宅的600多亩最好的白土地无偿转让给了东、西两村。受让方也感激双合村民慷慨馈赠,把村西南芦坡湖200多亩好红土地回赠给了双合村。
1962年以后,农村兴起了“小开荒”运动,农民开垦出的新土地可以自己留下一部分,也就后来的“自留地”,这样,双合村耕地面积又增多了很多。由于芦坡胡的红土地离家远,相对于白土地来说又难以耕种,双合村遂把这块土地又还给东、西两村。
至今仍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现象,一出双合村村头,再往西,紧靠村边,就是东西村的土地了。现在,赠让的土地也早已经成了新户镇政府的驻地,可谓寸土寸金。问及两位老人是否后悔当初的决定,老人们很淡然,“当年都是逃荒至此的灾民,一个锅里摸勺子,不是兄弟胜似兄弟,不相互扶携,怎么度过一个个的难关,什么你的我的,哪分得那么清?”
的确,村民朴实,村风淳朴,村与村关系和谐融洽。
一生向善的秦桂平老人
在村里采访中,大家话里话外都会提到一个叫秦桂平的老人,在大家的恭敬言语中,老人善良乐施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秦桂平老人祖籍山东郓城,虽是女人,但有着鲁西南人豪爽直率的性格。四十年代初,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她随丈夫,携幼子逃荒至此。
当时,在村东五里地的北李村驻扎着八路军某部后勤医院。抗战时期,日寇对抗日根据地的严密封锁和疯狂的“三光”政策,导致物资严重匮乏,医院缺医少药,医疗条件极差,常常连消毒的酒精都没有,只能用烧酒代替,那时弄一瓶烧酒也不容易。麻醉药品更是奇缺,只有重大的手术才能用。一般伤员开刀动手术,都无法打麻醉针,一般都是强忍着剧烈的疼痛进行的。可是为了挽救伤员的生命,取出嵌入他们身体里的子弹或弹片,割除烂肉与碎骨,医生们不得不在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对于伤员来说,那种疼痛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由于医药奇缺,手术环境差,伤员感染率高、并发症多,有的伤员病情难以控制,得不到及时治疗而为国捐躯。再加上卫生环境恶劣,伤寒、霍乱、疟疾等时疫的威胁,致使有些伤员旧伤未愈又染上了新的疾病,还有医生或者护士在手术中意外受伤,甚至牺牲。国际友人白求恩大夫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在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并很快转为败血症,最后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
秦桂平老人平时就爱乐于助人,把汉奸的威胁置之耳后,经常偷偷跑去后方医院去帮忙,拆洗被褥,清洗纱布,帮伤员清理伤口,只要到了医院她就会忙上一阵。现在只要能采访到曾在新户战斗过老八路军战士,总会或多或少地提及到秦桂平老人,虽然老人至今没有一点荣誉。
许家坝战斗打响后,伤员剧增,老人几天几夜没合眼,在后方医院一直忙活,脏活累活抢着干,甚至帮着战士牺牲的战友整理仪容,并就地掩埋遗体。等战斗结束后,老人拖着疲惫的身躯,一步一晃回到家,身上的脏衣服没来得及脱,一头栽倒到炕上,便倒头大睡。好长时间没见母亲的儿子,很是亲昵,过来缠绕在母亲身旁。结果,本来就有眼疾的儿子受到母亲身上细菌再次感染,病情加重。等老人再一次从八路军后方医院回到家时,儿子口中总是喊着“天怎么还没明天啊?”老人这才意识到儿子的眼睛出了毛病,疯似的抱着儿子跑到后方医院,从医生无奈的眼神,老人读懂了残酷的结果。老人抱着儿子号啕大哭,知道已无力回天,亏欠儿子,发誓再也不会离开儿子。的确,儿子再也没有离开母亲半步,只要有儿子的身影,不远处自然也会出现母亲的身影。
建国后,农村的医疗条件依然落后,特别是生育大事。老人从后方医院学的那些妇产知识得到了发挥,为人接生。其实这些事情才是人们为之称颂的事情,现任村主任周有才就是老人的后人,当谈及老人的功德时,他很平淡地说道,“这种事情在农村很常见,一方有难百家帮,只是老人具有本地人特有的性格,爱帮助人!”
张安庆老人很否定老人后人的观点,再次肯定老人是在世的“活菩萨”。他说自老人开始接生孩子以来,周围方圆几十里,大约接生了一千多口人,没损伤一个孩子,没毁一个大人,大人孩子保全率百分之百。
问及老人什么时间不再接生了,大家沉思片刻,告诉了笔者实情,现在想来也没有损伤老人的形象,反而在人们心中更高大了。老人接生的最后一个孩子,羊水早就破裂了,老百姓俗语中属于“干生”,也就是难产的情况,但老人临危不乱,终于使母子平安。老人开始意识农村土的接生方法是有弊端的,再加上农村生育医疗事业开始普及,立誓再也不从事此业,从此罢手。
老人一心一生向善,福衍子孙近四十人,以至五代,最后无疾而终,享年93岁。值得一提是让老人爱惜的盲儿虽然膝下无儿无女,但后辈子孙争相赡养,安享晚年。先辈如此,家风也如此。虽然朴实,但是这也是永远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的最珍贵的东西……
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
民间老艺人周光安1943年生,说唱大鼓书至今。姜竹君在村里组织了秧歌队、广场舞队,使广大的妇女在农闲时期唱歌跳舞,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村里的能工巧匠也很多,建村以来很多村民凭手艺谋生、老木工房大禹、周长兴2人合伙肩挑木匠工具走乡串户,俗称走“百家门”做工,那个时候条件差,工具落后全是手工操作,很辛苦,拉大锯,推刨子,凿孔,开集等,有时候为了赶工期夜晚点上煤油灯加班,受前辈的影响房先传干起了木工行业,去东北干了多年后,回家技术很好,方圆几十里很有名气,以后高发度、张安庆跟他学徒手艺也很过关,20世纪90年代后刘传友、房进祥、闫现军在村里开起了木工组,以做家具为主。刘传友以后改行,房进祥现在干起了装修,并且爱好书法、绘画,还参加了村里成立的红白理事会,闫现军进了家具厂打工,瓦工吴绵征、李同星、张洪昌盖民房建间等水泥活干的很漂亮。周先新、张平海在年底杀猪宰羊进行销售,利钱不大,既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收入,村民安顺青常年做豆腐卖,他做的豆腐原法原味,深受四邻八乡喜欢,也算是一项固收入,张安阳今年86岁了会剪纸手艺,年轻的时候,谁家有喜事都请他剪窗花玩围子扎顶棚,在粉刷的墙上画胖娃娃,张吉照在家做缝韧,有时候也去集市上揽活,活很忙,做的也很“板正”(方言土语)。老农民李明歧会编织手艺经常编筐,编篮子,销售量也不错,由于年龄大了现在也不干了。
人物简介
李金廷 1947年参加工作,1949年入党,1951年任沾化县民政助理员。1957年任沾化县水利局工程科员,1966年任县水利局长,1993年病故。
李福友 1961年出生,1980年滨州师专毕业,在校期间被选调惠民县团委任职,中共党员。1988年在滨州市组织部工作。1995年任博兴县委办公室主任;1996年任阳信县县长;1999年任滨州市政府办公室主任;2008年任滨州市政府秘书长;2013年至今任滨州市高新区党委书记。他为人和蔼、平易近人。每逢佳节回乡探亲从不摆官架子,对家乡的经济建设贡献很大,深受乡邻的爱戴。
吕清军 1981年10月参加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现任东营市消防支队副队长,团级干部,忠于党的事业,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
张庆云 1917年生于沾化县董卜堂村,1945年3月入伍,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北京解放后,随军南下参加了解放海南岛战役,新中国解放后,被安排在湖南工作。1949年先后担任四十三军129师386团后勤处长,军需部营建委员会营理科长,43团后勤处长等职务。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冒着枪林弹雨、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多次负伤。1981年,离休后在家劳动,遇到困难从不向政府伸手。2007年1月张庆云临终不忘嘱咐儿女:要响应党的号召,破除旧的习俗,死后务必火化,一切丧事从俭。
村里历任带头人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张正川、郭金城、孙吉冉、杨守岳、周光明、王守华、信连合、魏树海、李树元、杨忠锋。
双合村历届村主任(村长、大队长)分别是:王兆会、孙长道、周长兴、鲍洪兴、周长兴、李廷臣、李明秀、郭金城、孙吉冉、周光明、张平友、于现合、王守华、李树元、杨忠锋、周有才。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