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村

关键词:

  太平村现位于新户镇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处,北临三义村,南临四顷二,东距大义路1公里,西与友谊、北台子村接壤。全村土地面积15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300亩,冬枣园106亩。

  2015年末,全村85户,235人。主要有郭、张、吴、邢、邱、房、李、孙等姓氏。其中,郭、张、李姓分别由沾化黄升村、下洼村、景王村迁入,吴、孙姓由济宁迁入,邢、邱姓由无棣大山村迁入,房姓由沾化富国镇黄家村迁入。

  1943年,吴东亮从太平镇(原太平乡政府驻地)迁此居住,人称太平屋子。1946年,郭长菊、韩齐洋、孙义胜等几户迁至马新河以东居住,人称博兴屋子,后又称枣园屋子,不久改称东南屋子,因在太平屋子以东,后人称东太平村。随着人口增长,太平屋子和东南屋子逐渐形成两个自然村,两个自然村为一个大队,通称太平村至今。

  经济动态走势图

  建村初期,太平村村民靠搭窝棚、挖地屋子、扎篱笆屋居住。生产条件极差,缺乏生产工具、牲畜,村民主要靠镐刨、锨撅开垦荒碱地,种植高梁、大豆等农作物为生。缺乏水源,生活靠挖坑淋水取用,靠天吃饭,遇到灾荒年,村民只能挖野菜、采集野禾种子充饥,或外出流浪乞讨。

  1964年遭受特大海潮袭击,太平村大部分土地被潮水淹没,农田严重碱化,土地产出率极低,村民生活非常拮据,始终不能够解决温饱问题。

  1958年5月,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开始将小社并为大社。1958年9月,按照毛泽东“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高级合作社合并,该村划归郭局人民公社(1963年划归为东华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把基层政权组织同农民的集体经济组织合为一体,既担负经济职能,又担负政权职能,实行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农林牧副渔统一经营。人民公社的生产资料归人民公社所有,分配上搞“一大二公”,对生产队的财产实行“一平二调”(集体收益平均分配,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无偿调拨)政策;在生产上进行“大兵团作战”;在生活上实行集体食堂化,吃饭不要钱。按照“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社员积极投身到“大跃进”运动中去。10月,响应上级号召,掀起大炼钢铁运动。各家各户的大小炊事用锅一律砸碎交往公社炼铁。

  在声势浩大的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中,农民的生产情绪受到严重挫伤,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自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间,干部、群众饱尝了“左”的错误的苦果。1962年按照上级指示,停办食堂,调整公社体制,实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管理体制,把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主要生产资料归生产队所有,劳动力由生产队统一安排,实行工分制度。生产队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分配,独立核算,年终按劳分配,口粮按“人七劳三”(分配物品总量的70%按人头平分,30%按劳动工分分配),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有所改善,仅仅能够解决温饱问题。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文革”中,搞“政治挂帅”,割“资本主义尾巴”,批物质刺激,没收农民的自留地,禁止农民经营家庭副业,搞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员出工不出力,混天熬日头,农村经济徘徊不前。遇到灾荒年,生产队每年人均粮食不到百斤,每个工值仅8分钱。收入最高的年份人均粮食360斤,每个工值8角钱。农民长年过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紧巴日子,大部分社员穿粗布衣服,有的几年都换不上一身新衣裳。1966年至1976年,该村农民住房没有一间瓦房,粮食亩产平均二三百斤,人均收入不足百元,过着“花钱靠救济,吃饭靠供应”的穷日子,

  1966年,太平区组织全区男女劳力集中会战,对农田进行大面积开发改造,太平村的部分土地被列入会战区,部分农田被改造成条田,提高了抗旱排涝能力,粮食产量逐步提高。

  1976年,新户公社集中大搞农田水利会战,太平村农田被列入其中,大部分农田实现沟、渠、路、林配套,大大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成立了太平村大队林业队,随之,掀起植树造林、植桑养蚕热潮。为增加农民收入,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养羊、养兔等家庭副业。

  1980年,该村农田实行集体耕播,按人分田到户管理,除上交规定的公粮外,剩余部分归农户支配。放弃了多年来“人七劳三”的分配原则,扭转了挣工分时期“出工不出力”的局面,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种田的积极性,1981年该村全面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牲畜、农具作价归户所有,于是,养牛热潮迅速兴起。村民主动学习新的科学知识,选用新良种,改革农田耕作和农作物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棉花生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质量迅速提高。1996年,新户乡投资动用机械将马新河以西万亩农田进行连片开发,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各级政府加大对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大部分低产田、撂荒地都被开发成为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该村的大部分土地浇上了黄河水,农田耕种全部实现机械化,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状况,粮食产量成倍增长,村周围、农户房前屋后过去那零星不毛之地,如今长出绿油油的农作物,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大幅提升,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蚂蚱菜藏香

  现在菜市场中,你会看到有一些久违的野菜和农产丰富其间,特别是蚂蚱菜,满眼的亲切霎时禁锢了腿脚,俯下身子仔细端详。也许久居城市,有些淡忘野外土地上那些欢乐,仅仅几眼,那不舍的思绪便饱满了人们整个心胸,这毕竟是困难年代用来养家糊口的主要是菜……

  一过六月份,雨水就多起来,霏霏细雨过后,人们就会挎上一小菜篮,漫步走向田野。不用劳神过多的眼力,田间地头早已在雨水滋润下一夜之间冒出了绿绒绒的蚂蚱菜,长势惹人得张扬。

  蚂蚱菜,学名马齿苋,俗语常常也叫麻杂菜、玛扎菜、马杂菜,至于它的名字来历,大家都不会过多的探究,都是耳熟能详地祖祖辈辈地流传下来,只是各地的方言发音有些许的不同,但大都不会相差很大的。人们只是钟情它的味道,其它就难以顾暇了。

  新生的蚂蚱菜,新鲜娇嫩,一瓣瓣肥硕的小嫩叶片里灌满了浓缩的雨水的甘甜,煞是舒展硬挺,加上褐色的嫩茎,色彩鲜明地滋生在肥沃疏松的土壤上,仅模样就足以让人刮目了。雨后的土地松软,拿一小铲,轻轻一铲,一棵棵新鲜的蚂蚱菜便装进了菜篮。不用动地方,不一会菜篮里便满了,蓬蓬松松的,如翡翠般的绿意泛着淡淡的红晕在眼前炫耀。挖菜的人们从不贪心,只要满了菜篮就会罢手,也不会用手在上面按压上几把,以留出空隙,再挖上点。这时的蚂蚱菜娇嫩得很,一不小心就会被挤压得萎蔫不堪一片狼藉了,甭说其美味了,就是看上几眼,便倒了胃口。

  回到家中,把篮中蚂蚱菜倒在地上,不用费力地拾掇,掐去根部,轻轻一抖,上面的泥土和杂草便顺势掉在地上。把蚂蚱菜择净,用清水微微一冲,更加晶莹剔透,这时勤劳的母亲早已在灶台旁烧开一口热水。多事急嘴的孩子还没等水沸,早把一盆择净的蚂蚱菜倒在锅里,引得大家一顿嗔怒。不用多时,鲜嫩的蚂蚱菜就会焯透,捞出,用清水把粘液冲洗干净,它就会变得细腻滑溜。这时,父亲便会用他的大手把水中蚂蚱菜拢在掌中,使劲一攥,水顺指间流出,一个硕大的菜团跃然掌中。

  蚂蚱菜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最熟悉不过了,有时候不用大人们操心,凑在一起没等大人嘱咐,就早早地剥了蒜瓣,用蒜臼子捣成蒜泥,和在焯熟的蚂蚱菜里,放上各种佐料,一道美味便应运而生了。这种做法虽最简单,但最可口,一家人蜂拥饭桌,吃得是风卷残云。蚂蚱菜味酸,吃在嘴里滑润爽口,又会回味出甜津津的滋味,着实大开了胃口。此时如果来了客人,再放点麻汁,这道凉拌菜味道会更佳,若女主人显显手艺,舀一勺炼制好猪大油,炒上一盘,和着猪油渣子的美味,再加上一碟儿蚂蚱菜炒鸡蛋,客人肯定会酒至正酣,而意犹未尽。蚂蚱菜仅仅一个鲜嫩,不论怎么做法,都会给不谙厨艺的人一个展露颜面的机会,都会给客人一个回味的留恋。

  蚂蚱菜取之便当,并不卑贱,它把美味毫不保留奉献给了和它共生在一块土地上的人们。夏秋季人们吃的新鲜娇嫩。到了秋后,等它开花结果的时候,它的质地变硬了,失去了鲜嫩的滋味,但仍有它的用处,人们把它挖来,焯熟,晒干,成了干蚂蚱菜。人们把它珍藏起来,等有贵重客人和喜庆日子的时候,就会把它拿出来,用水泡发,做上一顿可口的水饺和包子,算是让人们吃得啧啧咋舌。如果大排筵宴高朋满座的时候,用它炒肉、炖鱼、凉拌、做汤……只要你肯想,它总会给你挣足了面子。

  蚂蚱菜,故乡随处可见的小野菜儿,就是这看不起眼儿的小菜儿,人们始终难以释怀。

  发生在种地屋子里的怪事

  1967年,在太平村一队住的沾化县下洼镇尚泊头村流动队的种地屋子里发生了一起怪事。

  当年春天一楼斗高梁种播了上百亩,并且苗全苗旺,秋后获得大丰收。秋种时,食堂的窝窝头不翼而飞。开始有人大骂,可是谁骂就挨打,盖上被子打的更厉害,盖的被子越厚打得越疼,早晨起来一看炕上是一堆驴粪蛋,有个叫张世明的被砖头砸豁了嘴。关闭门窗也无济于事,大南瓜、囫囵砖仍然满屋飞。夜间不会干农活的牛犊子,不明不白被挷上拥子,套上耠子,围着房屋耠地。一天晚上刮着七八级大风,屋里的煤油灯自然旋起,旋到七十米以外的二级沟南长时间不灭。闹了一白天方才平息。

  人物简介

  牟顺捷   1947年1月出生,1964年入伍,陆军七十七师战士,196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调陆军五师随部队进入新疆,后任人事管理科科长(副团级)。1986年转业到沾化电厂任车队队长。1974年退休,现住沾化电厂。

  牟顺娥(女)  1955年10月出生,1973年入党,1977年参加工作,在沾化妇联、滨州地区妇联、省妇联工作,2002年至今在省残联工作,任副理事长(副厅级),现住省委第二家属院。

  张友国   1959年出生,1986年入党,现东营市司法局工作。

  牟顺泉   1959年1月出生,1977年参加工作,在胜利油田钻井三公司,1983年入党,现任副经理,现住三公司家属院。

  韩传华   1968年出生,1997年入党,现任河口区政协办公室主任。

  村里历任带头人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周乃仁、邱宝柱、郭梅生、吴会岭、聂  磊(挂职)、吴平安、郭建峰。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分别是:牟巨星、王秀枝、邱宝柱、韩自明、吴会岭、王荣堂、张富三、吴平安、郭建峰。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