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山村
盐山村位于新户镇政府驻地东南约0.5公里处,北靠双合村,南接东鲍井,东临杏行村,西依大义路。2014年12月,全村全部迁入镜湖社区。全村现有土地面积530亩,其中耕地430亩,全村南北两个自然村。2014年全村87户,217人。
先辈的足迹 辛酸而不屈
查过史料,再或居住此处长久的老人,都会凝重地告诉来访的人,清末明初,为躲战乱或是贫困,携妻带子,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此荒凉之地。人烟荒芜,了无生机,到处芦苇丛生,蒿草遍地,人们便立地为屋,掘地为房,覆以芦苇茅草。此房此屋此地,起名和已始居于此的居民同样朴实,取名地窝子。虽然简陋,但也冬暖夏凉。
此村村名为盐山村,想来逃荒至此的人们,有着对故乡或立于本地的一份情谊,往往以原籍故地的名称再或本地的标志物暂且为名。不仅对故土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也对此地有着情有独钟的厚谊。于是,这里的名字便随了第一位拓荒者的原籍所在地的地名。
此地最早并不是成型村落,只是黄河黄土淤积的新生土地,到处是丛生的芦苇和遍地的河汊,但是土地肥沃。原来最早的住户是1932年从河北省盐山县迁来的刘清玉、郑方春两家,到此开垦荒地耕种立村名,取名盐山屋子,并且一直叫到现在。刘清玉等户虽来的较早,但时间较短。
1933年鲍风臣、鲍洪恩,从沾化县大牟李村迁入本村,并且占地非常多。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来此定居的人口非常少,姓氏也较单纯,后来陆续又有刘、郑、王、孟、薛几户。真正形成村庄,是在50年代。
初来,饮水是困难的,人们只有在周围黄河淤积的河汊里取水。但这种方式极易不稳定,雨季的时候,饮水还算丰富;旱季随着河汊水源的不断干涸,饮水就开始出现了困难,于是人们只好想办法找寻水源。生活在这蛮荒之地的人们是充满智慧的,在芦苇茂盛的洼地掘一深坑,浑浊的水就会慢慢地从土层里渗透出来,汇聚于坑底,再经过一天的沉淀,便清澈透明了,人们用水瓢轻轻舀到木水桶中,水少,用得非常珍惜。漫长的夏季,这种取水的方式是很局限的。人们只好向天祈雨,可天空依然烈日炎炎,土地干裂,河干泉竭。
正逢无水之际,搬迁至此的沾化县大牟李村的鲍风臣、鲍洪恩主动承担了寻水的任务。两人怀揣大家凑来的干粮,经过几天几夜,寻遍了周围方圆十几里的土地,终于在村南寻到了一地,但地面干燥,人们都认为此处无水。两人也不和大家争执,取来一个土瓦盆,盆底朝上,倒扣地下,第二天日出之时,大家翻开瓦盆一看,盆壁内布满了水珠,并有一股雾气随风飘出。两人一看立刻心里有了底,当即锁位定桩,立刻号召大家挖井。大家有些怀疑两人的探井的技术,怕徒劳功夫,有些不情愿,但两人始终坚持此地有水。大家只好耐着性子开始挖,挖了几天以后就是不见丁点的水意,开始有点泄气和埋怨。可是两人一声不吭,仍然一个劲儿挖,不时抓起地下鲜土放在鼻子上闻,别人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也跟着挖起来。果然,又挖了不长时间,一股旺泉喷涌而出,甘甜清凉。人们奔走相告,庆贺这一幸事,村民也不吝啬,招呼四周几个小村的村民也过来取水吃。这口水井开始声名雀跃,人们感恩鲍家人,遂取名鲍家井。由于此井,人口逐渐增多,形成了村落。
挥洒辛勤汗水 孕育丰收希望
论及此处,虽没有什么深厚的文宗武脉,但浑浊的黄河水曾经在此留下几道悠远的痕迹,沉淀下了丰韵的漫漫黄沙地。再加上濒临海滨,宜人湿润的气候,朴实的人们便守着这块厚地,流淌着辛勤的汗水,孕育着各种丰收的希望和喜悦。
20世纪40年代盐山村大多数住户为沾化户,住房全部是地屋子或篱笆草房,春天来种地秋后回原藉。统称黄河新淤地为“洼”,春天来此种地,称之为“下洼”,秋后回原籍,称之为“上去”。自50年代开始定居户才逐渐增多,并成立了各种组织,1970年才建党支部,党支部建立较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前,盐山村比较落后,群众常年吃统销,在原新户乡是出了名的落后村,村民生活无保障,集体无经济收入。
盐山村土质较好,并且历史上有种树的习惯。村南东南角董树文屋后,曾有一特大柳树。据说是在40年代所栽,60年代树干由三个成人才能围抱一周。树高约有15米左右。1967年夏季,新户公社在村东晒麦场院里开会,突降大雨,人们纷纷跑到树下躲雨,结果枝叶如伞盖一样严丝合缝,人们衣襟未湿半点。领导于是现场决定,继续在大树下开会。可想而之,当时的树势情况。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树老化,至1980年才老化干枯。村北原孟凡星西现有大柳树一棵,历史较长久,有50年历史左右,现树仍生长旺盛,长势良好。村中柏油路以东现有3棵直径为30公分,高5米左右的冬枣树已有50多年历史,该树现在是河口区境内冬枣树历史最长、树龄最大的。此树是曾在沾化县工作的王建功50年前从沾化县移种过来,现长势良好,叶茂旺盛,生产的冬枣品质特好。
1960年至1964年沾化县林业部门看中了这块肥沃的土地,在村南办了一个小型林场。赵文清为厂长,有职工8人,种植面积100亩。林场曾种过多种树种。既有经济林,又有果树。在村西的一旁,有一片长势非常茂盛的杨树林,号称“冲天杨”,二十里外就能明显看到此杨树林,果树有桃、杏、核桃、梨子等多个树种,至1965年林场撤销。
1959年至1964年,新户公社为了全公社农机具的发展,为解决各生产队农用工具及广大农民锄、铁锨等生产用具,在本村两个自然村之间组建了一个铁厂。当时房屋为土坯房5间,有工人5人。厂长丁培泉,会计蒋清云。本铁厂主要生产锄、铁锨、农用犁等生产工具。当时各村都未有铁厂,整个公社都来购买加工,效益不错。至1964年该厂迁入公社驻地。
1973年为适应本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决定在村西建一砖窑厂。砖窑厂白手起家,全是社员自己建造的。当时的负责人是王增田,曾先后在沾化聘请何西孔及本公社兴合村宫现柱作为技术员指导生产。此项目对当时本村的集体生产起了积极作用。砖质量较好,曾远销沾化等地,该场至生产责任制时停产。
1976年,支部书记崔延明就带领广大群众用人力小车推用了2年的时间在两个自然村的中间修了一座3亩地的水库,这对于一个200口人的小村当时难度可想而之,修成后就引了黄河水,解决了村民吃土井水的问题,后1980年又动用资金1万元用推土机加宽加深,1983年又动用资金2万元用泥浆泵加深加大形成5亩,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1996年又投资3.5万元安装压力罐,使全村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2006年实现城乡集中供水村村通。2007年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张清明通过多方协调投资10万元,在两个自然村的各中间铺设柏油路1公里,彻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盐山村在1980年夏季在全公社第一个实行了家庭联产责任制,并且当年群众收入翻三番。原先传统农业为主,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群众收入较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87年在村党支部书记崔延明的带领下,多次向区、乡两级林业部门申请,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带领群众到义和镇梁家村等苹果先进村参观学习,当年种植苹果树300亩。
期间区乡两级林业部门从资金技术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于1993年聘请了卢振波、马相廷为本村苹果技术员,对全村果农进行技术指导,苹果当时亩产达8000-10000斤左右,并且达到一级果80%的好收成,远销济南、郑州等地。村民苹果收入比种粮食翻了几倍,非常满意。
1998年根据上级种植精神,进行了冬枣嫁接换头,并当年种植冬枣100亩,以后逐年增加,冬枣成为本村的支柱产业。2010年3月,由崔延明发起成立了河口区鸿果玉冬枣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施肥打药,统一销售,专门为冬枣生产服务,解决了枣农的后顾之忧。2014年全村产优质冬枣110万斤,产值360万元,该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并获省林业厅省级冬枣示范园称号。
黄土坯房已成永远的记忆
2009年,新户乡政府决定在盐山村西,乡政府驻地东盖住宅楼,搞小城镇建设,其中占用本村土地73.3亩,每亩只按每年600元,20年计算的方式给予补偿。
2013年6月根据上级有关新农村建设及社区规划精神,全村进行了全部拆迁搬迁,拆迁自2013年6月开始至9月底3个多月的时间全部拆迁完成,2013年6月镇开始动员发动,村两委多次开会研究,先前成立了本村拆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有以下人员组成:王和国(村委会主任)、张富芝(村委委员)、李风花(村委委员)、崔延明、张清明、刘建军,成立领导小组后,领导小组多次开始研究,多次召开村民代表,村民大会讲明上级有关政策及意义,拆迁工作分以下几步进行:
首先聘请了国家有资格的评估专家对农户原有的房屋进行评估,根据房屋的结构、平方、年限等进行了较合理村民公认的价格,于2013年7月,对全村村民进行了评估协议的认定,共用了一天时间评估认定工作顺利进行完毕,本村村民张清明第一个签定了评估协议。
评估认定工作完毕后,于2013年8月进行了房屋拆迁协议,经过3天时间房屋拆迁工作顺利完成,全村80户村民无一不签协议,本村村民张清明第一个签定了房屋拆迁协议,房屋拆迁协议规定除本户房屋评估款外,每村民政策补偿20平方(或现金4000元),楼房按每平方2000元计算的标准进行。
2013年8月17日,本村进行了房屋拆迁工作,当天就拆了30户,拆迁工作共进行了3天,就全部拆完拆迁工作非常顺利,鲍希顺第一个拆迁。
2014年12月,全村全部迁入镜湖社区。
同时,根据本村村民要求,更有利于本村冬枣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本村两委于2015年3月份统一征购土地,集中建设大型冬枣保鲜库15座。
勤劳的人是没有惰性的,不会甘于现状,也不会屈于现实,只要有机会或是契机,是不会舍弃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如今,在村子的旧址已寻觅不到折射着记忆的黄土坯房和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零星而散落,掩映在茂密的芦苇和蒿草丛中,一片荒凉;放眼望去,一座座现代化住宅楼拔地而起,繁华而又优美,花草幽香,曲径通幽,人们没有了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匆忙和劳累,享受着土地流转后的安逸和幸福。人们没有了那满身的泥泞,像城里人一样,住着冬暖夏凉的楼房,茶余饭后也会在楼下凉亭谈天论地,展望着未来,只是没有了过往的村头那棵高树,但依然是乡情浓浓……
向善明理的盐山人
盐山村村小,人口少,但民风淳朴。旧时,大家都是从原家乡为生活所迫而逃荒至此,长期的相互扶携和共同劳作过程中,形成了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和睦共处的氛围。多年来,从未出现家庭纠纷,非常和睦,红白大事非常顺利,节俭。节庆喜日,村民互相迎来送往,自觉帮忙,从不计较吃喝等,帮忙的村民不在主家吃饭。社会治安较好,农户的种地工具、地里的庄稼,特别是两大支柱产业,苹果冬枣农户晚上无人观看,从未出现小偷小摸现象。
建国后,本村先后有多人参军入伍保卫祖国,在军营他们未忘记家乡人民的重托,在部队刻苦训练;退伍后,他们继续发扬部队优良传统,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其中复员军人崔延明回乡后仅一年就担任了本村党支部书记,并在任期30年内任劳任怨,为带领广大村民致富作了应有的贡献;张清明在部队曾任代理排长,退伍后在村多年任支部委员,民兵连长,并担任过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常学才在部队因工负伤,被国家认定为六级伤残军人,退伍后被政府安排工作。
村子里有名有姓的,都会有自己的历史,细细说起,每个人都不会自身的历史中寻找一番,往往是寻找那些引以自豪,再或充满猎奇的人物和事件。其实娓娓道来的还是那些朴实而又坎坷,再者是幸福的事情。
本村历史上来的较早的沾化大牟李村的鲍风臣据说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30年代的清华大学高材生,相传和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刘少奇是同学。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河北保定国民政府。此人生性耿直,富有正义感,鲍风臣是个不因循守旧、不肯趋炎附势的正直人。他耿直刚强,有正义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歪风邪气和国民政府官场内的种种丑恶现象极为厌恶和愤慨。已过中年的他,愤然辞离官场,飘零至此,落地为民。此人一生无儿无女,只夫妻二人孤独过活,1961年病故于本村,现本人有侄儿在本村居住。
村里历任带头人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鲍洪星、崔延明、潘文太(挂职)、崔吉锋、刘建军、张清明、杨希祥(挂职)、刘春艳(挂职)、于辉(挂职)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分别是:鲍洪星、崔延明、常学义、孟凡义、马士庄、刘建军、张清明、王和国。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