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村
友谊村位于河口区新户镇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处。北距渤海25公里,南与四顷二村,北与北台子,东与太平村,西与新华村相邻。全村土地面积大约186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
2015年,全村90户,231人。主要有李、杨、张、王、付等姓氏。其中,李、杨姓由沾化县富国镇坝上村迁入,张姓由沾化县永丰镇大王村和济宁市迁入,王姓由沾化县永丰镇王家庄科村和富国镇坝上村迁入,付姓由沾化县富国镇久山村迁入。
友谊村原来叫驴头村
1921年,沾化县坝上村杨永堂、杨宝峰迁此立村。因该村临海,潮水冲击出一道道潮沟。有几个驾船捕鱼的渔民遇风浪来此避难,顺海沟来到此地,做饭挖灶时曾掘出一个驴的头骨,所以以后有人问起,他们在哪里躲避的风浪,这几个捕鱼人就说,是在“驴头”那儿。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来传去,“驴头”就叫起来了。
至于这个驴的头骨是怎样埋在这儿的?村里的老人们说,很早的时候,有一外地人去洼垃沟海铺,骑驴路过此地,当行至村北河沟时,因沟内淤泥太深,驴便陷入泥潭,路人无法靠近施救,驴在挣扎中越陷越深,最后只露驴的头部便奄奄一息。从此,村北河沟称为驴头沟,该村被称为驴头村。20世纪90年代初驴头村被更改为“友谊村”。1958年,全国普遍建立人民公社,同年10月,沾化县在今河口境内建立郭局等4个人民公社,友谊村属于其中的太平公社。1969年,友谊村划归新户公社。1984年,河口区成立,该村随着划归河口区。
永远的记忆
建村初期,友谊村(原驴头村)村民靠搭窝棚、挖地屋子、扎篱笆屋居住。生产条件极差,缺乏生产工具、牲畜,村民主要靠镐刨、锨撅开垦荒地,种植高梁、大豆等农作物为生。缺乏水源,生活靠挖坑塘淋水取用,靠天吃饭,遇到灾荒年,村民只能挖野菜、采集野禾种子充饥,或外出流浪乞讨。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从1951年到1958年七年时间里,该村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最后到人民公社。
互助组。1951年冬到1952年春,该村农民为解决劳动力、畜力困难,自愿联合几户、三五户不等组成季节性换工变工的临时互助组,或是常年固定换工变工的常年互助组。
初级社。1954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各种互助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入社的原则,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土地、农具、牲畜一律作价入股分红,实行按劳分配,男女平等,同工同酬,作物种植实行统一规划。1954年冬到1955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迅速。1955年,该村20多户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将私有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分社统一经营和使用,按照土地的质量和数量给予适当的土地分红,其他入社的生产资料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初级社在社员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统一组织集体劳动,社员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劳动报酬,产品由社统一支配。初级社有一定的公共积累。初级社与互助组相比,实行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统一经营,积累了一定的公共财产,在社的统一计划下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部分地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初级社部分地改变了私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
高级社。1956年由初级社发展而成,规模较初级社大。1956年初,由初级社先行试点向高级社过渡,1956年春,掀起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过渡高潮。1956年冬,由北台子村、太平村、驴头村(今友谊村)、四顷二村、七扣村(今新华村)联合成立永合高级合作社(简称永合社),社址设于该村(原驴头村)村南头路东首户(张振东大院),由张勋祥(北台子)任社长,朱宝恒任会计,到年末,该村大部分社员自愿加入高级社。将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取消了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人民公社是由高级社相继转化的,1958年,该村将高级社进一步发展为农村人民公社,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生产管理体制的制约“大锅饭”的弊端,农田耕作完全靠畜力和人力,加之,1959—1961年连续遭受3年生活困难期,1959年9月,遭受冰雹袭击,冰雹个大如鸡蛋,该村所有农作物、树木全部被砸,秋季作物绝产。1964年又遭受特大海潮袭击,该村大部分土地被潮水淹没,农田严重碱化,土地产出率极低,村民生活非常拮据,始终不能够解决温饱问题。
1958年5月,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开始将小社并为大社。1958年9月,按照毛泽东“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高级合作社合并,该村划归郭局人民公社(1963年划归为东华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把基层政权组织同农民的集体经济组织合为一体,既担负经济职能,又担负政权职能,实行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农林牧副渔统一经营。人民公社的生产资料归人民公社所有,分配上搞“一大二公”,对生产队的财产实行“一平二调”(集体收益平均分配,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无偿调拨)政策;在生产上进行“大兵团作战”;在生活上实行集体食堂化,吃饭不要钱。按照“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社员积极投身到“大跃进”运动中去。10月,响应上级号召,掀起大炼钢铁运动。各家各户的大小炊事用锅一律砸碎交往公社炼铁。
在声势浩大的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中,农民的生产情绪受到严重挫伤,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自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间,干部、群众饱尝了“左”的错误的苦果。1962年按照上级指示,停办食堂,调整公社体制,实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管理体制,把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主要生产资料归生产队所有,劳动力由生产队统一安排,实行工分制度。生产队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分配,独立核算,年终按劳分配,口粮按“人七劳三”(分配物品总量的70%按人头平分,30%按劳动工分分配),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有所改善,仅仅能够解决温饱问题。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文革”中,搞“政治挂帅”,割“资本主义尾巴”,批物质刺激,没收农民的自留地,禁止农民经营家庭副业,搞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员出工不出力,混天熬日头,农村经济徘徊不前。遇到灾荒年,生产队每年人均粮食不到百斤,每个工值仅8分钱。收入最高的年份人均粮食360斤,每个工值8角钱。农民长年过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紧巴日子,大部分社员穿粗布衣服,有的几年都换不上一身新衣裳。1966年至1976年,该村农民住房没有一间瓦房,粮食亩产平均二三百斤,人均收入不足百元,过着“花钱靠救济,吃饭靠供应”的穷日子。
1966年,沾化县太平区组织全区男女劳力集中会战,对农田进行大面积开发改造,友谊(驴头)村的部分土地被列入会战区,部分农田被改造成条田,提高了抗旱排涝能力,粮食产量逐步提高。
1973年冬至1975年春,该村组织男女劳动力齐上阵,先后开挖村东、村南农田沟8条,村北农田沟11条,进一步改善了生产条件。
1975年,成立了(驴头)大队林业队,随之,掀起植树造林、植桑养蚕热潮。为增加农民收入,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养羊、养兔等家庭副业。
1976年,新户公社集中大搞农田水利会战,友谊(驴头)村农田被列入其中,大部分农田实现沟、渠、路配套,大大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980年,该村农田实行集体耕播,按人分田到户管理,除上交规定的公粮外,剩余部分归农户支配。放弃了多年来“人七劳三”的分配原则,扭转了挣工分时期“出工不出力”的局面,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种田的积极性,1981年该村全面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牲畜、农具作价归户所有,于是,养牛热潮迅速兴起。村民主动学习新的科学知识,选用新良种,改革农田耕作和农作物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棉花生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1996年,新户乡投资动用机械将马新河以西万亩农田进行连片开发,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
2000年9月21日,李寿民、李寿军、李寿洪兄弟三人集资入股,注册成立了东营市河口区纳百川玻璃钢厂,主要经营防腐、保温工程施工;玻璃钢制品销售,海产品加工、销售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各级政府加大对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大部分低产田、撂荒地都被开发成为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友谊村的大部分土地浇上了黄河水,农田耕种全部实现机械化,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状况,粮食产量成倍增长,村周围、农户房前屋后过去那零星不毛之地,如今长出绿油油的农作物,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大幅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像那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比一年好。
抗击日寇反扫荡
1941年,八路军某部曾在该村宿营。分散住在十几户村民家中,村民们热情地接待子弟兵,提供住所饭食。日本鬼子的侦察机曾几次在友谊村上空盘旋侦查,由于该地遍地芦苇、杂草丛生,便于隐蔽,敌人始终没有找到我军的踪迹。
1944年秋,日军对我华北地区进行疯狂的大扫荡,施行“蚕食”政策,妄想困死饿死八路军。有一天,日寇派侦察机在渤海湾以南地带侦查,在友谊村上空几经盘旋。次日,便派驻扎在义和镇的一队鬼子骑兵从老鸦村方向包围过来,另一队鬼子则从刘到东华村、南王至友谊村(驴头)合围而来。当鬼子搜查村民吕福全家时,发现房内有地草铺,认定曾住有八路军,对吕福全夫妻俩进行严刑拷打,但吕福全夫妇始终没有说出八路军的去向。敌人恼羞成怒,将吕福全家的房子全部烧毁,粮食全部抢走。其妻经过毒打惊吓,一病不起,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原来,村民们得到鬼子要来搜查的消息,告诉八路军,将他们转移到村北的大片芦苇地里,潜伏起来,终于躲过了鬼子的大扫荡。
关于学校的回忆
早在1942年该村就建立了小学,学校占地面积一亩有余,建筑面积约为25平方米,设小学班2个。1950年,又新建小学一处,占地二亩,建筑面积约50平方米,设小学班3个。四顷二、南王、太平村、北台子四村的适龄儿童都在友谊村就学。历任教师为闫金荣、杨云亭、房花祥、秦子文、李春楼、徐安亭。1964年,与北台子村共同投资新建学校一处,校舍5间,土木结构,占地二亩有余,设一至四年级小学班。1968年,投资扩建校舍2间,增设五年级班。历任教师徐安亭、王廷三、李秀东、张淑美、荣俊青、张宝云、李寿顿。1990年,先后将本村适龄学生转至四顷二中心小学就读,入学率100%。
友谊村的吃水“湾”
在解放前,人们逃荒到此地开荒种地,由于当地属退海之地,淡水奇缺,只有靠挖坑塘解决吃水问题,附近几个村挖出的坑塘水多为咸水,就连友谊(驴头)村村北的一处较大的坑塘挖掘后也有泉眼,但水也是咸的,唯有村南端的坑塘,遇到干旱年份,干枯的塘底,能挖出甜水,数个泉眼,昼夜淋水,水质清澈、微甜爽口,可供周围几个村的村民饮用。通过人们不停地挖掘,加之村里建房屋在坑塘周围集中取土,小坑塘变成了大坑塘,每逢雨季或放来黄河水时,坑塘就会蓄满水,年复一年,形成了“湾”。遇到严重干旱年份,湾底干枯,人们便在湾底下挖,寻找新的水源。严重干旱季节,人们每天半夜三四点钟便去挖好的坑塘等水,挑一担水来回要花几十分钟时间。去的早能多刮点水,晚了就只能等到天亮,人们常为排队接水挣得面红耳赤。辛辛苦苦挑回来的是“泥水”,要沉淀后才能勉强用。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池塘,其形状即不方也不圆,人们俗称“湾”。有些湾之间沟渠相连,湾里常年有水,水深不及2米,水里有野鱼。多数湾里生长芦苇,湾边长着柳树、杨树、榆树、槐树和枣树,还有一些丛生的杂草荆棘,喜鹊在高高的杨树上筑起巢,小村清贫、古朴又安静。这些湾的形成与历史已无从考究,但这一湾湾水和小村在岁月的长河中却相依相存,源远流长。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初春,小村从冬眠中苏醒,冰雪融化,那一湾湾水沁人心脾。春燕开始在湾边衔泥筑窝,累了她们就在刚刚发芽的树枝上小憩。有一种俗称“扎菜”的水草从水底长出,这种扎菜生命力极强,随着季节的变化会自生自灭。还有湾里的芦苇破土而出,冒水而长,一些不知名的水虫小鱼也在水草和芦苇间游游荡荡。
友谊村南有一个比较大的湾,五、六十年代,湾边生长着许多柳树和槐树,紧挨着湾北侧是一片桃、杏林。春天,杏花、桃花和槐花相继绽放,在春风细雨里落英缤纷。傍晚时分有一种萤火虫般的飞虫在花间影影绰绰,翻腾飞舞。孩童时代,我经常一个人在湾边不声不息的玩水,看着水面上簇拥飘动着的柳絮青春萌动,遐思无限。儿时印象中,夏天雨季特别长雨水也特别大,暴雨自天而降,大水无边无际,混沌的水带着泥土的味道把小村淹没的摇摇晃晃。雨后,孩子们光着脚丫在泥泞的乡村小道上快乐的趟水踩泥。夜晚,青蛙此起彼伏的叫声在小村夜空飘荡,孩子们听着那长长的蛙鸣渐渐进入梦香。
在60年代,友谊村北小学(母校)后边的湾边长着一棵歪歪柳树,树身几乎歪倒在水里,树根被水淹没长出长长的须根。烈日炎炎,蜻蜓落在树须根或水草上休息,我也见识着一次一次的蜻蜓点水。十岁左右的那个夏季,我就是在这个湾里偷偷学会了游泳、潜水,玩累了就骑上或抱着歪柳树休息。传统的狗扒式游泳手脚并用把湾水打的浪花四溅,既费力气效率又低下。那时,小伙伴们的欢乐无忧无虑,正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那个年代生态环境好,天蓝水清,空气新鲜,小村里的父老乡亲渴了就捧一把湾水喝,故乡的水至今仍在我心灵深处流淌甘甜着。
秋季,树木和庄稼把小村紧紧笼罩在绿野之中。中午时分,布谷鸟的叫声遥远又悠长,似乎在呼唤着一种期待。那一湾湾芦苇深深扎根于水底,任凭风吹日晒,芦苇青青,把小村衬托的生机盎然。芦苇茂密粗壮,牵牛花攀附着湾边的芦苇随风摇曳,小蜜蜂在野花上飞飞停停。有时调皮的孩子们比赛向湾里投掷土块,芦苇荡里的野鸭和水鸟就一飞而散。
友谊村南湾芦苇西南侧是一片瓜地,脆瓜、甜瓜和西瓜滕长叶茂,孩子们隐藏在芦苇荡里伺机偷瓜,那时候的瓜果桃李无毒无害。深秋,月亮在一片片淡淡的云彩之间穿梭行走。
行云如水,月光似辉,小村的金秋俯拾皆是。瓜地里的瓜棚隐隐约约,瓜棚里的小马灯早已收起了那一星星弱光,孩子们猜不出看瓜老人的梦。
秋风暖吹,小村四处飘荡着雪白的芦花,野鸭在水中嬉戏游玩。孩子们有时牵着牛或羊在湾边饮水,有时拿着箩筐在清凉的浅水里逮鱼,有时也会折下芦苇编织成手枪,农村孩子充满着无拘无束和野性。
秋水凉,秋叶黄,湾边那一片片绿苔延伸到水中。芦苇的倒影在水里疏影横斜,迁徙的大雁在天空排着“人”字飞向遥远的南方,小村被晒的困意朦胧,那一湾湾芦苇荡藏匿着孩子稚嫩的梦想和小小的秘密。
朝来一场寒,夜飘三尺雪。冬季来临,寒冷把灵魂冻僵,那一湾湾水结成厚厚的冰层,有些早晨冰凌树挂,有些早晨云雾缥缈,小村冰清玉洁。有时候,小伙伴们会在结冰的芦苇荡里围追野兔。少年的我不知疲倦的在湾里滑冰、凿冰、捉迷藏。还记得,我寒假里推着一个铁环在大街小巷瞎跑乱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就是在这样的生命奔跑中走出冬天,走出童年时代。
月是故乡明,人是老家亲。小时候见证着故乡那一湾湾水从清澈透明到微波涟漪,又从如履薄冰到冰冻三尺,她始终守身如玉,晶莹剔透,她也为小村带来了灵动和好运。
静思凝想,故乡那一湾湾水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也没有江河的奔腾咆哮,但是她自我沉淀,自然净化,清澈透明,养活了这里侯家世代的人们,滋润了人们的心灵。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在清澈甘泉的湾水孕育下,朴素的一如湾水清明,原始的干净厚道。
水润一方,人行旅途。父母为我选择了人生起航的出生地,故乡的水土把我养育成人,我也秉承了故乡人的朴素、善良、知足与坚强。因此,当我背水离乡后在莽莽撞撞的前行路上青春无悔,也能够面对一次次挫折和失败笑对人生。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故乡那一湾湾水虽已干涸不在,但湾边那一页页青涩故事却在键盘的敲击声中化作一轮轮雨后彩虹,五彩斑斓,感动至极。
闲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我青丝已成花发,人生旅途被无情的岁月刻上“知天命”的年轮,曾经的故乡那一湾湾水在我心灵深处愈加宁静、淡定和宠辱不惊。
驴头村的传说
年月无考,在黄河口渤海边有一个无名村,住着十几户人家,以海谋生,户户好佛为善,这里人气很旺,拾小海的人们都愿在此歇脚打尖,这里每天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清明刚过,此处桃红柳绿、蝶飞蜂舞、海鸟翩翩、鹅吟鹤舞,真乃神仙圣地。
“出一十五两明落,半夜晌午潮”。又到了好水节的日子,跑海捞金的人们似赶庙会一样,拥向大海,钓蚬的,颤蛤蜊的,扣螃蟹的,黑压压的一片,上潮时,人们载着丰收的喜悦,挑担、人推、驴驼满载而归。到了无名村,他们喝水的喝水,打尖的打尖。稍歇一会继续赶路,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刚才路平如镜的大道,突然喷泥浆,冒泉眼,成了烂泥一片。路过此处的人们,立即陷入烂泥中,任他们怎样挣扎,难挪一步,并且越挣扎越往深处陷,吓得人们动也不敢动。
大家在惶恐中,束手无策时,一个白衣少年牵着一头大黑驴走过来,看了看惊恐待毙的人们,便仰天大笑道:“谁愿意回家,把货留下,我们救他……”陷在泥滩中的老少,恨不能一下子离开这个鬼地方,大家哭喊着同意了。那白衣少年笑嘻嘻的把手一挥,大路、平地立即恢复了原样,人们留下海货逃回家去。
无名村出现了怪事,一传十,十传百,赶海的人们再也不敢从此路来往了。可是不管赶海者走远路、辟新道,都有灾难临头。吓得人们想逃离此地,到外地谋生。可在谷雨这天晚上,大伙做了一个同样的梦。内容都是一个白胡子老头不叫大家走,说天明下海一定发财,保证叫他们平安回家,从此过上好日子。天亮后,大家半信半疑传着白胡子老头说的话,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赶海去了。
谷雨天,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天空蔚蓝,海不扬波。天不到午时,赶海的人们就满载了,大车小辆拥向无名村,准备回家。怪事又发生了,大地裂缝,路冒水泡,平整的大地立即坑坑洼洼,变成了烂泥滩。正当人们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时,只见七辆满载的小推车,走入烂泥如履平地。人们也推车搭担,跟着那七辆小车前进。当人们进入烂泥时,似乎觉得货物轻了许多,大家飞快的走出险地。那白衣少年痴呆呆的望着大家离去。他正在迷惑不解之时,只见一个倒骑驴的白胡子老头陷进一汪水中,那白衣少年想去拉那白胡子老头,谁知他的大黑驴见了白胡子老头的小黑驴吓得屁滚尿流、哆嗦成块。白衣少年把手一挥,伸手抓住了小黑驴的尾巴想把小黑驴拉出来。谁知他使出了吃奶的力气,那小黑驴像生了根一样纹丝不动。那白衣少年仔细一看那骑驴者,不禁啊了一声。他认出骑驴者是八仙中的张果老,再看那七个推车人,吓得汗毛直竖。原来这七人正是汉钟离、李铁拐、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白衣少年缘何认识这上八仙呢?只因早年间,八仙去天宫赴王母娘娘的蟠桃宴,过东海时大显身手,斗宝寻乐,搅得龙宫不得安宁。东海龙王敖广大怒,带领虾兵蟹将、各类水族大将与八仙斗法。这白衣少年,便是敖广手下的海驴大将,跟着敖广大战八仙。他见识了八仙的厉害。所以他一见到张果老吓得魂飞胆裂。但他却嘴硬:“张果老,你们坏了我的好事,我绝不饶你!”说完骑上他的大驴腾空而起,想逃之夭夭。这时何仙姑向天上抛出一个小花篮,那小花篮立即呈现出万道金光和五颜六色的彩光,并且小花篮越来越大,将大黑驴罩住了。张果老朝那白衣少年一指,一声巨响把那大黑驴和白衣少年打落尘埃。那小花篮也被张果老的掌心雷震得向西南方向飘去,慢慢落下又冉冉升起,又缓缓落下,在大地上印了两个硕大的花篮印痕。当花篮继续向西南方向飘时,何仙姑把手一抬,那花篮便轻轻地回到她手中。
再说白衣少年和那头大黑驴打落在无名村道边的烂泥中,大黑驴在烂泥中拼命挣扎,谁知越挣扎,陷的越深,那大黑驴只陷的露着一个头,瞪着一双驴眼,支楞着两个大耳朵昂昂的叫着。当人们想把大黑驴拉出来时,只拉出了一个驴头,驴身成了一副骨架,肉变成了烂泥。那白衣少年见此景又气又急、又羞又怒,但不敢再战,腾空遁逃,曹国舅用阴阳板在他头上轻轻一点,便现了原形,是一个三丈多长,水桶般粗,长着一驴头鼠尾,浑身是金鳞的怪物。它俯在地上苦苦哀求,请求饶命。张果老说:“玉皇大帝口谕,对你这个闹海殃民、扰乱水界的水兽,就地诛灭,在海族中灭迹,还老百姓平安乐业的和谐世道。那怪物见求饶不下,就高喊:“你们假传圣旨,我不服啊,我不服啊,我要上天庭告状,告你们!”说完长吁一口气,朝西南方向吐了六个金色大圈,远远飘去,怪物又打了一个滚想跑,被吕洞宾一剑把头削了。它的头飞落渤海湾内,浑身的鳞片如天女散花落满了黄河三角洲,它的尾巴不知去向。
赶海的人们亲眼目睹了八仙严惩海驴怪的经过,都跪下磕头,祷告,感谢八仙救苦救难。当人们祷告完毕站起时,只见天空有八朵彩云,向高空升去。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这里沧海变桑田,成了肥沃的新淤地,来垦荒谋生的人们在此处居住下来,在立村时,大家起名叫驴头村。此村便在河口境内。
故事到此应该打住,不过还有几桩小事需要交待:八仙除害后,海驴在渤海湾,黄河口绝迹。只在海中生了一种驴头鱼尾的小鱼,这种鱼长不大,长到二三指就停下不长了。据说它一长大,敢与龙王抗衡,并到陆地作孽,祸害百姓。为此玉皇大帝对它下了旨喻,叫它不能长大,只保留其种。这种鱼浑身是宝,能入药。老百姓对这种鱼忌讳说“驴”字,便起名叫海马。后来,在黄河三角洲出现了一些村庄、地名,如:鱼鳞屋,鱼窝棚、东束花篮子、西花篮子、六圈、老鼠头、老鼠尾、烂泥、神仙沟等。不知这些村庄与此故事有关否,无考。但有些村名因不雅而改名,现在在地图上难以找到了。
淳朴的友谊人
友谊村人由于是外来移民,他们来此开荒种地,村民之间互相帮助,互借生产工具,邻里关系比较融洽,一家有困难,大家都愿齐心帮助。特别是建房子,原先是土坯房,活又脏又累,大家忙完活,甚至连饭都不吃一口。
国家征粮纳税任务,友谊村人都是最先完成国家指标,大型的农水会战工程,也都保证质量前提下提前完工。他们不图名、不图利,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了良好的民风民俗。
新中国成立前后,村里有多人报名参军,并在部队立功受奖。他们在部队刻苦训练、积极进步,为家乡和亲人争了光。转业之后,他们的思想优秀,努力进取。他们是张洪思、张立坦、李波、张永涛、李忠民、李军等。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各地饿死人的现象很普遍,友谊人靠万众一心,共度难关,口粮优先供给老弱病残,救济根据公平合理分配,没有饿死一个人。在时任党支部书记张之望的领导下,大力开荒种地,土地面积不断扩大,以至于后来将与北台子村相邻的部分土地交由北台子村临时耕种,不收取任何费用,反映出友谊人大方、仁爱的性格。
改革开放以后,许多从村里走出的人士也是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建设。2001年12月,村里投资建设水库,在外办企业的李忠廷听说资金有困难,就主动捐款帮助工程,使村民顺利通上了自来水。李寿民、李忠廷致富不忘家乡,支援了家乡公路建设,李寿峰、李寿民、付志卫、李忠廷等也先后捐资捐款。
近年来,该村广泛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活动,讲好家风故事,传播治家格言,以良好的家风带动乡风民风。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先后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评出多位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引导村民向上向善。
李景峰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系我市第22例捐献志愿者
2016年5月25日,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李景峰在济南千佛山医院正式捐献,成为全国第5485例、山东省第467例、东营市第2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山东省红十字会为其颁发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证书,东营市红十字会为其送去慰问金,对他的大爱善举表达了敬意和感谢。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李景峰今年39岁,他是新户镇友谊村人,目前在河口街道西劝村创办卫生所从事医疗卫生事业,是一名优秀村医。作为一名医生,他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意义有着清楚的了解。2006年5月,李景峰在东营市红十字会参加了造血干细胞采样活动,成为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在这次配型成功之前,李景峰曾经有过两次配型成功的经历,但因多种原因未能如愿捐献,这次配型成功让李景峰非常激动。“作为一名医生我知道挽救一条生命的价值,既然我有这样的荣幸去做这样的事情,就一定要全力以赴。”
4月14日,李景峰被告知与一名中年男性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李景峰毫不犹豫地做出捐献决定。4月18日,李景峰采集了高分辨血样,并寄往北京高分辨实验室。4月25日,李景峰在东营市人民查体中心进行了全面健康体检,各项指标全部符合移植要求,5月20日赴济南捐献。在捐献前期的准备中,李景峰开始改掉生活中不好的习惯,将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到达济南当地医院后,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李景峰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去医院进行身体检查。5月25日,顺利进行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挽救患者生命。据东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造血干细胞捐献对身体并无害处,截至目前,东营市累计已有4842名志愿者加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自2009年东营市实现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以来,已累计成功捐献22例,但是通过初配相合的却很少,高分辨相合的更少,因此需要更多像李景峰这样的志愿者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来,挽救更多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5月25日,东营市河口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李景峰在济南千佛山医院正式采集捐献,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李全太,东营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李英慧,河口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夏庆华一行到医院看望慰问。
李全太代表省红十字会为李景峰同志颁发了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李英慧、夏庆华分别代表东营市和河口区红十字会送去了慰问金,并亲切询问李景峰同志的身体状况,对其支持红十字工作的大爱善举表达了敬意和感谢。至此,李景峰成为了东营市第2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6年6月,李景峰被评为河口区首届“最美乡村医生”。
人物简介
张洪恩 1948年参军(沾化新兵团),1951—1952年响应国家号召随部队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任后勤护士班班长。
李寿峰 1963年11月出生,1981 年7 月参加工作,1986 年 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1981年7月—1984年7月在河口区太平乡中学任教,1984年8月—1986年7月在山东教育学院中文系进修,1986年8月—1992年7月在河口一中任教,1992年8月—2003年6月为河口区委党校教师、办公室主任、副校长、主任讲师。2012年12月,晋升教授职称。现任东营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教授。
付志广 1956年出生,1972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历任油建一公司电气队三中队中队长,北区供电公司经理兼党委书记。
付志卫 1966年出生,大专学历。历任东营港派出所所长,河口派出所所长、兼街道办事处政法委书记,河口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村里历任带头人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杨玉峰、张勋祥、周乃军、王玉芹、李占尧、李新怀、李寿贤、张立坦、李学民、李合。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分别是:徐芝柳、吕福全、丁荣俊、杨秀玉、王树言、杨连德、张春博、张立坦、李寿良、李合、李学民、李寿鹏、杨华。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 红枣的六种养生的吃法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红枣富含钾、钙、铁、锰、铜和...详细>>
- 糖尿病切勿忽视心肾安全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详细>>
- 秋季养生七个“最佳”“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高气爽,天干物燥。此时,养生...详细>>
- “秋冻养生”适合你吗?“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