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冯村

关键词:

  西冯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西2.6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东经118°29′。镇西路西端,北邻黄河大坝,西与胜坨镇接壤。全村130户,580人,皆汉族。土地面积4200亩,其中耕地1200亩,海洋性气候,退海之地沙碱性。现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地下石油藏量丰富。

村名来历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因黄河决口,清政府将利津县宁海乡(今胜坨镇)义和村部分村民迁此居住,因那时已有冯姓在此开荒种地,搭建临时窝棚,时称“冯家窝棚”。后迁至部分灾民,取名“冯家灾民屋子”简称“冯家屋子”。1942年,因垦区有两个“冯家屋子”,该村属“西冯家屋子”,故改名“西冯村”。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冯、王、张、周、孙、田、陈、吴、薛、刘、杨、路、李、许共14姓。

  冯姓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前,由今胜坨镇义和村迁入。

  王姓分别于1942年,由今寿光市王家呈子村、今胜坨镇大张村迁入;1976年,由今垦利街道邱围村迁入。另有一部分由寿光市王家呈子村迁入(迁入时间不详)。

  张姓分别于1798年(清嘉庆年间)由今利津县张家灶子迁入;1942年由今胜坨镇大张村迁入。

  周姓由本县黄水湾周家迁入(时间不详)。

  孙姓  1943年,由今东平县孙庄村逃荒迁入。

  田姓由今利津县夹河村迁入。

  陈姓分别于1943年由今利津县南禹村迁入,1981年由利津县盐窝公社十东村迁入。

  吴姓  1945年,由今胜坨镇大张村迁入。

  薛姓分别由利津县盐窝镇薛家村迁入(时间不详);1953年由董集镇薛家村迁入。

  刘姓分别于1940年由今胜坨镇后彩村迁入;1979年由今河口区义和镇王二村迁入。

  杨姓  1951年,由今董集镇车宫村迁入。

  路姓  1930年,由今胜坨镇路家村迁入。

  李姓分别由利津县迁入(迁入时间不详);1974年由今利津县汀罗镇割草村迁入;由今胜坨镇义和村迁入(迁入时间不详)。

  许姓  1966年,由今河口区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村民经济条件很差,住着破旧的泥房,种地靠天吃饭,生产工具非常落后。农民土地很少,土地薄,因那时没有水利条件,农民没有文化,缺少科学种田意识,粮食产量很低。有些户还没有土地,全靠扛长工、打短工维持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生活较前有所提高,但温饱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人民公社初期,农民还使用着原始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方式。1958年,搞“大跃进”运动,生产大呼隆,劳民伤财,后又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群众生活极度困难;1964年,遇上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连降大雨,地里颗粒未收,房倒屋塌,全靠政府救济和挖野菜充饥度日,有的还背井离乡、逃荒要饭。

  1970年开始,把盐碱、旱涝地改种水稻,使村民扔掉了靠天吃饭的落后帽子。1975年,全村通了电,建起了磨坊,从此结束了煤油灯和人力推磨的历史。1978年,相继购买了大、中、小型拖拉机3台,在全镇是第一个实现机械化的村。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胜利油田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30余万元,发动近200余名男女劳力,车推、肩扛,经过一冬一春的艰苦奋战,建成了稻田麦田1200余亩的配套工程,使盐碱地变成了早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稻田每亩达到750公斤,麦田两季每亩达到1000公斤。在全镇第一个达到小康生活水平。1985年,每户1台彩色电视机,成为东营市第一个彩电村。并在山东三联电子公司入股成为三大股东之一。村内还硬化了东西2条、南北1条中心大街的路面,从此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不再单纯靠农业,工商业和服务业得以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从而解放了大量劳动力,补充到其他各行各业中。如今粮食亩产已超千斤,户户有余粮。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种地不但不缴公粮、不纳税,而且还按种粮面积给予现金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享受基础养老金160元,基本解决了老有所养和看病难的问题。全村劳动力除少数从事农业生产外,其余劳动力均投入到多种经营中去。

  目前,全村办起了化工厂、养殖场和物流运输公司,拥有大型成品油运输车100余部,中高档小轿车100余辆。50%的户在城里住上了楼房。90%的土地通过县乡两级政府批准进行了流转。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2万多元。

知名人士

  冯观安  1963年入伍,历任江西军区某教导大队教导员,后转江西省商务局任处长,现退休。

  许义兴  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现在北京建筑设计单位工作,高级工程师。

革命烈士

  周殿顺  1907年生,1945年10月入伍,曾任无棣县盐务局股长,1951年5月在无棣县殉职,被追认革命烈士。

大事记

  1.1971年9月14日,经水利电力部批准,修建黄河垦利南展工程。该工程南起博兴县乔庄,北至垦利县西冯村。

  2.1973年,胜利油田占地1000余亩,修建村东4号水库。

  3.1975年,村里全部用上了电,建起电磨坊,从此结束了煤油灯和人力推石磨的历史。

  4.1976年,胜利油田占地近300亩,修建村北南展大坝北三角水库,即6号水库。

  5.1980年批准,1981年动工,修建胜利油田5号水库。致使村庄南迁0.5公里今址。

  6.1983年,西冯村在村南划出土地450亩供政府修建一分干沉沙池1座,可沉沙55万立方米。

  7.1985年,村集体出资为每户购买1台彩色电视机,成为全市第一个彩电村。同年投资50万元,购入山东三联电子公司股份,成为三大股东之一,平均每年9万多元的保息分红。

光荣榜

  2005年12月,该村被市妇联授予“家庭零暴力村”称号。被授予市级“小康文明村”称号。被授予省级“青年民兵之家”荣誉称号。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王树友(1966.11-1970.10)

  冯曰元(1970.10-1981.10)

  冯曰亮(1981.10-1986.10)

  王树友(1986.10-1998.10)

  冯光庆(1998.10-2010.5)

  张金尧(2010.5-)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王德新(1951.1-1953.12)

  王德福(1953.12-1955.12)

  张维才(1958.10-1959.10)

  李积善(1959.10-1963.11)

  冯曰元(1963.11-1966.10)

  王树友(1966.10-1970.10)

  冯曰元(1970.10-1981.12)

  冯曰亮(1982.12-1986.12)

  王树友(1986.12-1990.12)

  张维国(1990.12-1993.1)

  冯光庆(1993.12-1999.12)

  路登民(1999.12-2001.12)

  周焕利(2001.12-2004.12)

  冯光庆(2004.12-2007.12)

  张金尧(2007.12-2011.5)

  周焕峰(2011.5-)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