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王村

关键词:

  李王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南10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1′,东经119°33′。东与高盖村相接,西与黄河路相连,北与东陈村毗邻,南与东营区王营村相望。全村有258户,800人,皆汉族。土地面积2500亩,其中耕地面积1150亩。村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季风影响明显,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沙碱性土质。全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棉花、冬枣、莲藕等。

村名来历

  李王村由东李王、前李王和后李王三个自然村组成。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王孟召兄弟二人及李延杰、王贞邦等农户,分别由乐安县神树坡村(今东营区红卫村)和惠民县李家庄迁此建村,因始称“种地屋子”,故分别得名为“王家屋子”“李家屋子”和“后屋子”。

  立村初,因王孟召兄弟二人住的种地屋子靠东,按照方位被人们称为“东李王”。该自然村如今有65户,220人,耕地面积280亩。王贞邦同王孟召兄弟二人居住的屋子位于前李王的后面,故按照方位称之为“后屋子”。

  李延杰居住的屋子位于后屋子的前边,故称之为“前李王”。该自然村形成至今已有66户,210人,耕地面积290亩。三个自然村于1958年合并为一行政单位,称李王大队。1984年建李王村民委员会至今。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王、李、商、张、缨、曲、郭、刘、魏、焦、尚、巴、马、逯、黄、朱,吴17姓。

  王姓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由今东营区红卫村迁入。

  李姓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由惠民县李家庄迁入。

  吴姓1839年,由今东营区辛店村迁入。

  商姓1842年,由今东营区唐家村迁入。

  尚姓1853年,由今东营区尚家村迁入。

  曲姓1927年,由今东营区曲家村迁入。

  魏姓1934年,由今双河村迁入。

  缪姓1943年,由今东营区周家村迁入。

  张姓1944年,由今东营区哨头村迁入。

  马姓1945年,由今东营区马家村迁入。

  郭姓1947年,由寿光县迁入。

  黄姓1949年,由寿光县宅科村迁入。

  巴姓1949年,由今东营区西营村迁入。

  焦姓1950年,由长清县归德镇迁入。

  刘姓1960年,由民丰村迁入。

  逯姓1963年,由沾化县扬口镇迁入。

  朱姓1983年,由邹平县迁入。

  张姓由今东营区张盖村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李王村归乐安县(今广饶县)管辖,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来此垦荒种地的民众寥寥无几,且大部分春来冬归,很少在此定居。

  20世纪四十年代初,来此垦荒种地的人家剧增,但该村的土地大部分掌握在最早来此垦荒者的少数人手里,广大农民土地很少,甚至没有土地,只好靠扛长工打短工度日,条件极其落后。个体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结构单一,靠天吃饭,粮食亩产仅有60公斤左右,每逢灾年,不少农户就得逃荒要饭,远走他乡。加之境内土匪横行时有战乱,苛捐杂税,民不聊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条件落后,粮食产量不高,亩产一直停留在80-100公斤。为解决口粮不足,不少农民手推小车将大豆等农产品运到寿光、临朐、沂水等地换取瓜干、玉米贴补家用,甚至有的农民在农闲时还到外地讨饭。1980年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县政府和胜利油田实行联合开发,引用黄河水进行旱田改水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村开挖水库4座,开发稻田1300亩、藕田500亩,使村内农田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粮食产量猛增,实现了当年开发,当年受益,水稻亩产量达350-500公斤,莲藕亩产量达1500公斤。之后,部分村民在海上养起了对虾,虾池承包面积20亩,养殖户年人均收入达万元以上。部分村民开挖蟹池60余亩,养起了中华大闸蟹。大部分群众在种植水稻、莲藕上狠下功夫,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精选良种,科学施肥,科学管理,从而使水稻、莲藕成为村内群众的主导产业。发展高科技冬枣园180亩,地下全部安装渗碱管线,从而达到了冬枣树的正常成活和生长。村内庄稼种植、收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党的富民政策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农业不再是农民收入的唯一来源。

  近年来,除少数劳动力在家种地外,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有的搞个体私营,有的养獭兔,有的养猪,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较前大有提高。

  目前,全村从事工、商、服务行业的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的80%以上,农业收入仅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30%。全村95%以上的村民住上了砖瓦房,有大型机械及运输车辆10余辆,家庭轿车80余辆,电动三轮、二轮车家家普及,有投资上亿元的大型石油化工公司2家,烟花爆竹批发公司1家,年出栏4000只獭兔养殖户1家,年出栏600头以上养猪户3家。家家有彩电,户户有冰箱。微机电脑120余台,全村有20余户村民在外购买了楼房。村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445元。

知名人士

  李光明  1956年10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1976年2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政治指导员。1986年12月转业。之后历任济南市园林局组织人事处干事;济南市趵突泉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党总支书记;济南市园林局公园管理处处长,园林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济南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市计生协会常务副会长;济南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残联主席。

革命烈士

  王其田1915年生,1947年8月参军入伍,华野十纵队十一师八十七团一营班长。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牺牲。

大事记

  1.1875年(清光绪元年),大旱,农业绝产,酿成大灾。

  2.1876年春(清光绪二年),风灾严重,夏季不雨,岁大饥。

  3.1884年(清光绪十年),黄河在宁海、十六户、张家滩、小李等处先后决口,此地被淹。

  4.1888年5月4日(清光绪十四年),地震,房屋倒塌甚多。秋,大雨,势如倾盆,农田房舍被淹。

  5.1896年6月(清光绪二十二年),西韩家、陈家民埝水漫堤顶而过,口门湖宽34丈,次年9月塔复。村周围水深数尺。

  6.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21天“大扫荡”,不少干部、群众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

  7.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办集体食堂,大炼钢铁,砸烂铁锅,烧毁木材家具,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造成了极大浪费。

  8.1964年7月至9月,连降大雨,累计降雨量达657.6毫米,境内一片汪洋,深处达2米左右,农田基本绝产。

  9.1968年,村内成立李王京剧团,唐寿亭任团长。剧团规模60余人,历时三年时间,曾在周边村和胜利油田二级单位演出。

  10.1969年7月18日中午,渤海湾西部发生74级地震,本村震感强烈,境内道路多处裂缝,平地涌出黑水、泥沙。

  11.1970年,村内新上195#柴油机一台,粮食加工粉碎机一从此,结束了人工推磨、拉碾的历史。

  12.1972年至1973年,村内办中学一处,共有学生18名,校舍6间。

  13.1973年,村内投资500元办起了粗布印染作坊一处,历时7年时间,作坊起名“高盖染坊”。

  14.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本村震感强烈,多数社员住抗震棚数日。

  15.1982年,村内开发种植水稻1800亩。

  16.1985年从鱼台县引进莲藕种,村内开始试种莲藕。

  17.1986年12月,全村用上了电灯照明,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18.1988年,投资5万元,通上了自来水,每个自然村均安上了管水房,村民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19.1994年,部分村民开始进入股市炒胶

  20.1997-1998年.村民炒股进入高潮,全村先后购置微机10余台。

  21.1995年至2003年,村先后投资168.2万元,开挖水库两座,架设高、低压线1900米,更换变压器两台,硬化村内路4条长3300米,修自来水管线3060米。

  2.2003年,村内搞起高标准(地下铺设渗碱管线)科技冬枣园180亩。

  23.2012年,投资120万元对村内自来水网全部重新铺设,硬化路面9000余平方米。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曲希荣(1944.11-1947.11)

  赵光荣(1947.11-1957.12)

  曲同福(1958.1-1959.12)

  李世忠(1960.1-1962.12)

  焦连英(1963.1-1964.11)

  李世忠(1964.12-1966.12)

  焦连英(1967.1-1972.11)

  曲同福(1972.12-1978.11)

  王交治(1978.12-1994.10)

  李友芝(1994.11-1998.12)

  商明水(1998.12-2000.8)

  苟敬光(2000.8-2001.4)(镇下派干部挂职)

  王交信(2001.4-2014.12)

  缪光明(2014.12-)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赵光荣(1944.11-1947.11)

  曲锡良(1947.12-1957.12)

  李世忠(1958.1-1959.12)

  王孝和(1960.1-1962.12)

  曲同福(1963.1-1966.12)

  李世忠(1967.1-1972.11)

  唐丕杰(1972.12-1974.1)

  李友芝(1974.12-1994.11)

  王寿亭(1994.11-2004.12)

  王交信(2004.12-2007.12)

  李仕海(2007.12—)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