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州村

关键词:

  苍州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7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6′,东经118°31′。南邻闫家,北邻邵家,东与盐窝毗邻,西与邱围、七村相望。全村有118户,350口人,均为汉族,土地总面积3156亩,其中可耕地1350亩。农业种植以水稻、玉米、棉花、冬枣为主。劳务输出、汽车运输、个体服务业发展迅速。

村名来历

  1918年,河北省苍州一农户到此建村,始住地屋子,故得名“苍州屋子”。随着迁民的不断增加,逐渐形成村落,取名苍州村,沿用至今。1976年,苍州村迁出202人新建今北苍州村,到原西宋乡(今垦利街道)五七片立村。自此,苍州村分为两个行政村。1958年立苍州大队,1984年建苍州村民委员会。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陈、薛、王、来、李、董、郑、黄、常、张、刘、仉、丁、谭、杨、周、孙、赵、袁19姓。

  陈姓1938年,由利津县西陈村迁入。

  薛姓1935年,由利津县薛家庄、治河村迁入。

  王姓1938年,由利津县崔家、李村、潍泊子、寿光县迁入。

  来姓1940年,由寿光县口子村迁入。

  李姓1935年,由沾化县豆腐李村迁入。

  董姓1938年,由利津县董家庄迁入。

  郑姓1932年,由利津县郑家村迁入。

  黄姓、常姓1940年,由寿光县宅科迁入。

  张姓、刘姓、仉姓1940年,由寿光县仉家庄迁入。

  丁姓1940年,由寿光县北河庄迁入。

  谭姓1940年,由临朐县迁入。

  杨姓1940年,由寿光县侯镇迁入。

  周姓1940年,由寿光县侯镇迁入。

  孙姓1940年,由寿光县黑冢子村迁入。

  赵姓1940年,由利津县北岭村迁入。

  袁姓1940年,由寿光县周疃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苍州村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广大农民只能靠租地扛长工、打短工度日,由于耕作制度、生产工具落后,靠天吃饭,粮食亩产量徘徊在50公斤左右,农民生活极其困难。

  1952年,按照农户自愿互利的原则,相继组织起了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使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较前有所提高。1956年秋,在原有基础上又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至1957年底,入社农户达到100%,粮食产量有了较大提高。

  人民公社时期,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在农业生产上实行“生产专业化、组织军事化、生活集体化、家庭劳动社会化”,社员无例外到集体食堂就餐。一段时间里,“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生产瞎指挥风”盛行。加之“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及自然灾害的重大影响,生产秩序混乱,经济建设和其他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每人每年从生产队分得口粮100公斤左右,人均年纯收入最高的不超80元。农民吃的是粗杂粮,住的是土草房,仍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生产责任制,改进种植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整平土地600亩,改碱地种稻田。沟、渠、路、林全面配套,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亩产量达到400公斤以上。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种植冬枣360亩,亩均纯收入3000余元。农业从耕种、播种到收获,全部实现机械化,科学种田,选育良种,配方施肥,浇地用上黄河水,旱涝保收。粮食产量稳产高产,亩产提高到600公斤。实行招商引资,养鸽厂、化工厂、生态园相继在苍州落户。

  除少数劳动力种地外,其余劳动力有的在工厂打工,有的搞汽车运输,有的自己当起了老板。农业不再是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现在全村99%的居民盖有砖瓦结构四合院,有20多户在城区购买了楼房。2011年12月,筹集资金400万元,建成1500平方米三层办公楼一座。2013年9月,投资200万元,建成4700平方米高标准幼儿园一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有线电视普及家家户户自来水、柏油路户户通。运输车、特种车5部,家庭轿车40余部,电动三轮车70余部,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苍州村无计划外超生,30多年来无刑事案件发生。

知名人士

  薛长增1925年6月生,1945年1月参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和副团长,1975年10月从部队转业,曾任厂长、党委书记、巡视员。1984年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参加过豫东、济南准海等十次大型战役,荣立过一等功、三等功。

  王恩庆1945年参军,曾任北京空军某部团长、天津化工局行政科长、染化四厂副厂长,现为渤海采油厂离休干部。

  董吉兴1960年参军到莱阳,1970年转业到淄博市总工会。1988年任淄博市总工会副主席。

  董焕然1972年参军到四川,1978年转业后到淄博工作,2000年任淄博市老干部局副局长。

大事记

  1.1944年1月25日(春节),县委、县政府在苍州屋子举办大型秧歌会演,各乡万余群众前往观看。

  2.1964年大涝,庄稼颗粒无收,群众生活极为困难。食粉碎机各一台,建磨坊一处,时为当地唯一的磨坊。

  3.1967年5月,用“四清”干部退赔款购买140型柴油机。

  4.1972年,开始种植水稻。

  5.1976年6月,自筹资金通了电,系当时西张公社第一个通电的大队。同年7月,唐山78级大地震,该村部分房屋倒塌。

  6.1977年3月,苍州村分为北苍州村、苍州村两个行政村。

  7.2002年,鑫润化工厂落户苍州。

  8.2006年,建成苍州生态园。

  9.2007年,赛鸽孵育基地建成。同年,建成市级小康文明村,建设1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一处。修地沟5000米,安装路灯32盏。

  10.2010年,修筑村内柏油路4500米。

  11.2011年12月,投资400万元建1500平方米村“两委”办公楼一座。

  12.2013年9月,建成4700平方米标准化幼儿园一处。

光荣榜

  1.2003年6月,该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五个好党支部”称号。

  2.2005年9月,该村被市民政局授予“村务公开示范村”称号。

  3.2007年4月,该材被县委、县政府授予里县线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同年4月,该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平安垦利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同年7月,该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东营建设先进村(居)”称号。同年12月,该村被市爱卫会授予“市级卫生村”称号。

  4.2008年1月,该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小康文明村”称号。同年6月,该村被县委授予“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称号。

  5.2009年4月,该村被市民政局、市司法局授予“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同年10月,该村被省民政厅、省司法厅授予“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6.2010年11月,该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东营建设模范村(居)”称号。同年8月,该村被省文明委授予“省级文明村”称号。

  7.2011年1月,该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村(居)”称号。同年2月,该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同年3月,该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社会主义新农村暨农村社区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同年4月,该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人口和计划生育模范村”称号。同年6月,该村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同年12月,该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8.2012年3月,该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平安垦利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同年7月,该村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9.2014年2月,该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示范村”称号。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李洪芹(1958.1-1960.12)

  王子彦(1960.12-1968.12)

  薛春安(1968.12-1986.3)

  李春富(1986.4-1987.12)

  董忠兴(1987.12-2000.11)

  王官宝(2001.1-2002.3)

  陈光珍(2002.3-2014.12)

  来建友(2014.12-)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王树杰(1944.8-1948.10)

  麻相才(1948.10-1951.12)

  杨福太(1952.1-1957.12)

  丁秀山(1958.1-1977.10)

  陈光珍(1977.11-2014.12)

  董涛(2014.12-)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