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村

关键词:

  中西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6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东经119036′。东与南羊村相近,西与荆岭村相邻,南与五一村相望,北靠七干渠。全村127户372口人,皆汉族。土地总面积32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经济作物有棉花,莲藕等。另有海淡水养殖、浅海捕捞、畜牧等多种经营。

村名来历

  清光绪年间(1875-1909),袁钦年、于文丰、张富美及薛姓村民先后分别从寿光县周家疃、地沟村、南上口迁此定居;李常修自潍县李家官庄迁此定居。1929年,因黄河决堤,洪水泛滥,迁入荆条岭。1938年,四户村民迁此旧址复建村,以嘉言得名“四喜村”,也叫“中羊栏子”。1939年,后来又有部分村民迁入“中羊栏子”以西居住,取名“西羊栏子”。1984年,建中西村民委员会,系取辖村中、西羊栏子之首字而得名。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李、张、王、杨、黄、刘、袁、于、宋、朱、孙、魏、丁13姓。

  李姓1914年,分别由寿光县李家官庄及上口迁入。

  张姓1912年,由寿光县南上口迁入。

  王姓1927年,由潍县坡子迁入。

  杨姓1918年,由寿光县杨家(道口)迁入。

  黄姓1926年,由寿光县宅科迁入。

  刘姓1916年,由寿光县刘家道口迁入。

  袁姓1930年,由寿光县周疃迁入。

  于姓1912年,由寿光县侯镇地沟、寒亭迁入。

  宋姓1912年,由寿光县上口巡河迁入。

  朱姓1937年,由寿光县朱家迁入。

  孙姓1975年,由寿光县河南道口迁入。

  魏姓1913年,由寿光县魏家村迁入。

  丁姓1975年,由寿光县韩桥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垦区解放前,该村归利津县所辖,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来此垦荒种地的农民寥寥无几,且大部分春来冬归。这里是土匪海盗的栖身之地,黄河又经常涨水泛滥,决堤出水,农民生产生活难,居无定所。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又受旱、涝灾害及蝗虫灾害的影响,劳作一年,缴粮纳税后,所剩无几,农民生活艰难困苦,日子难熬。垦区解放后,迁徙来此的广大贫苦农民在此建设家园,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相继又组织起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农业合作社,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作物种植也趋于多元化。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农民生活也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由于公社规模大,管理过于集中,又推行“一大二公”的政策,大搞虚报浮夸,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损失。同时大搞形式主义,各村大办公共食堂,大炼钢铁,砸烂铁锅,烧毁木材家具,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造成了极大的浪费。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

  1963年后,在经济调整的基础上,注重兴修水利,推广和应用农业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步伐,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片面强调突出政治,抓阶级斗争,把农民的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和自留地看作是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致使本村经营单一,经济效益低下。“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虽然粮棉产量有所上升,但农民的实际收入却增加很少基本上是年年搞生产,户户吃供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了体制改革,推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克服了“大锅饭”的弊端,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有了较快的发展和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全村种植水稻600亩,亩产达到400公斤,仅水稻一项人均占有粮食达750公斤以上。1980年至1994年,全村从事海上捕捞8户,12~40马力捕捞渔船8艘,年收入10万~20万元不等,养猪专业户2户,其中1户养殖野猪,年出栏30余头,养鸡专业户1户,年出栏肉鸡万只。本村除少数人种地外,大部分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现在,全村拥有家庭小轿车36辆,大型机械10台(辆)。有16户进城住上了楼房,家用电器家家齐全,农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2元。

知名人士

  袁存光1957年11月生,中共党员。1975年6月参加工作。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化工学院理学院教授、主任。

大事记

  1.1929年,黄河决堤,洪水泛滥,村庄被淹,致使村民迁入荆岭村。

  2.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伪军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21天“大扫荡”,本村李恩成的母亲被日军乱枪打死。同年,本村村民于洪仁被土匪绑票,因交不上赎金,被土匪杀害。

  3.1964年7月至9月,连降大雨6576毫米,造成大涝,庄稼颗粒无收。

  4.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西部发生74级地震,本村震感强烈,道路多处裂缝,平地涌出黑水,泥沙,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5.1970年,村成立了诊所,方便了群众就医。

  6.1975年,村成立了完全小学,中西、荆岭、南羊、合兴村的适龄儿童到此就读。

  7.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全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村民住防震棚数日。

  8.1993年,整平土地200余亩。

  9.1996年,在县城建委帮扶下,投资4万余元,新开挖水库2座,昔日的盐碱地改造成了稳产高产的稻田。

  10.2000年,村集体投资11万元,对村农电进行了改造,确保了用电安全。

  11.2002年,在市统计局帮扶下,投资25万元新修村内公路米,也是本村第一条柏油路。

  12.2003年,村集体投资13万元,安装水管线,接县自来水管网

  13.2004年,修建高速路,占用本村土地200余亩,并将该土村民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14.005年,投资10余万元,在进渔场的路上修建筑物1座。地规划成鱼池。

  15.2006年,村投资13万元,建设文化大院1处。

  16.2007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投资5万元,建扶贫房4间,解决了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17.2010年,由荆岭、南羊、中西村各投资2万余元,建卫生室1处。

  18.2011年,村投资7000元,购买了服装、道具,成立了文艺宣传队。

  19.2012年至2014年,在外工作人员李国洋等共同投资100余万元,先后将村内道路3600余米全部进行了硬化,衬砌地沟300余米,建设文化广场1处,建围挡560平方米,绿化植树1000余棵。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袁安义(1981-1987.11)

  李义全(1987.11-1990.11)

  李建平(1990.11-1992.11)

  李伦华(1992.11-1999.11)

  郝秀珍(1999.11-2004.11)

  李光孝(2004.11-2011.5)

  李洪臣(2011.5-)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李伦华(1981-1992.10)

  李光孝(1992.11-2011.5)

  李洪臣(20115-)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