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合村

关键词:

  小三合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4.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9′,东经118°40′。南与沈家村、北与小口子村相望,东与西宋村、西与大三合村相连。全村有122户,375口人,皆汉族。土地总面积1100亩,其中耕地面积900亩,土质属沙粘相间、盐碱度较重。受大陆性季风影响明显,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作物种植有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

村名来历

  据传,1880年(清光绪六年),赵洪元从利津县庄科村迁此垦荒,始住地屋子,故得名“赵洪元屋子”,1929年,黄河决口,灾民投奔他乡。1946年,因在县政府拨补给烈士家属的土地上复建村,得名“拨补地”,因拨补地有三个自然村,便改名“三合村”。1956年撤销三合村民委员会,分为大三合、小三合两个行政村,因本村小,故得名“小三合”。1958年立小三合大队,1984年建小三合村民委员会。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赵、张、王、高、马、李、刘、胡、杨、薄、荆、陈、于智、郭、孙、郝、田、崔、苟20姓。

  赵姓1880年,由利津县庄科村迁入。

  张姓188年,由利津县迁入。

  王姓1885年,由利津县迁入

  高姓1932年,由利津县迁入。

  马姓1990年,由利津县迁入。

  李姓1940年,由利津县迁入。

  刘姓1945年,由利津县迁入。

  胡姓1935年,由利津县迁入。

  杨姓1937年,由利津县迁入。

  薄姓1933年,由利津县迁入。

  荆姓1938年,由利津县迁入。

  陈姓1948年,由利津县迁入。

  崔姓1946年,由利津县迁入。

  于姓1955年,由寿光县迁入。

  智姓1957年,由寿光县迁入。

  孙姓1956年,由寿光县迁入。

  田姓1955年,由寿光县迁入。

  郝姓1955年,由寿光县迁入。

  郭姓1975年,由红光渔业公社迁入。

  苟姓1978年,由今胜坨镇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1880年立村,是周围村庄中立村较早的村庄之一。立村之初农业生产一般采用流动的生产形式,春来冬归。加之黄河经常决口,居所不定,农民过着游离不定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垦荒面积的增加,生产资料的积累和饲养家畜的需要,农户逐渐增多形成村落。农业生产由原来的流动方式也逐渐趋于稳定,粮食产量较前有了提高,农民的生活也有了改善。但由于缺少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力低下,又受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只能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如风调雨顺,农民还能解决吃饭问题,如遇大灾之年,只能投奔他乡,逃荒要饭。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相继又组织起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据史料统计,1943年人均占有粮食100公斤左右,1955年粮食获得丰收,人均占有粮食达到了150公斤。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人民公社时期,由于公社规模大,管理过于集中,又推行“大二公”的政策,并大搞虚报浮夸,放“高产卫星”,大兵团作战,推行深翻土地、“亩施万斤肥,亩产万斤粮”的高指标,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损失。各村大办公共食堂,大炼钢铁、砸烂铁锅、烧毁木材家具,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造成了浪费。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1963年后,在经济调整的基础上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机械,推广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由于片面强调突出政治,抓阶级斗争,把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和自留地看作是资本主义尾巴割掉,致使本村的经营单一,经济效益低下。此后的十年间,虽然粮食产量有所上升,但农民的实际收入却增加很少,基本上是年年搞生产,户户吃供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进行体制改革,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大锅饭”的弊端。宜种则种,宜工则工,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农民的经济及生活有了较快的发展和提高。全村除少数人从事农业生产外,大部分劳动力都从事第三产业,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到1980年,全部吃上了细米白面,由原来的吃粗吃饱到现在的既要吃好还要讲究营养。农民过上了小康标准的生活。

  党的优惠政策,给农民发展经济、发家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农村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5285元。

知名人士

  薄启炜1970年2月生,中共党员。1991年7月起,历任东营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助教,东营广播电视大学燎原学校副校长、助教;东营广播电视大学燎原学校副校长、讲师。2004年4月至今,任中石化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讲师。

  张增国1965年5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市委党员教育中心主任、市新型农民学校办公室主任。1985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市教有局职业成人教育科科员、副科长、科长;东营市技工学校副校长;东营市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东营市技师学院副校长。

  杨全民1961年6月生,加拿大某公司经理,博士学位。

大事记

  1.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大饥,贫民多食草种糠壳,有的碾碎屋上败草充饥。

  2.1913年春夏之交,大旱,蝗灾严重,农田大部绝产。

  3.1914年,境内男性民众开始剪辫子。

  4.1938年黄河决口,村庄被淹,村民投奔他乡。

  5.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伪军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21天“大扫荡”。该村有7户房屋被烧毁。

  6.1964年7月至9月,连降大雨达657.6毫米,造成大涝,农田基本绝收。

  7.1969年7月18日中午,渤海湾西部发生7.4级地震,本村震感强烈,道路多处裂缝,平地涌出黑水、泥沙,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8.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本村震感强烈,多数村民住抗震棚数日。

  9.1984年,全村通电,用上了电灯照明,结束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10.1993年,修筑村内第一条柏油路100米,方便了村民出行。

  11.2007年,重修和新筑村内柏油路1900米,衬砌排水沟3800米。同年,全村通自来水。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杨文俊(1967.1-1972.4)

  薄进才(1972.5-1990.4)

  薄官文(1990.5-1992.4)

  张梅俭(1992.5-2010.4)

  马成龙(2010.5-2011.4)

  张梅俭(2011.5-2014.1)

  高树林(2014-)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胡树林(1967.5-1975.4)

  崔洪泉(1975.5-1984.4)

  马学礼(1984.5-1992.4)

  刘玉山(1992.5-2004.6)

  张梅俭(2004.7-2010.4)

  马成龙(2010.5-2011.4)

  张梅俭(2011.5—2014.2)

  高树林(2014.2—)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