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宋村

关键词:

  东宋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4.6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9′,东经118°41′。南与胜合村、北与二十一户村为邻,东与西宋乡水库、西与西宋村相接。全村有286户,887口人,均为汉族。土地总面积5630亩,其中耕地面积1300亩,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近几年,养牛、养羊、养鸡为主的畜牧业发展也较快。

村名来历

  民国初年,宋东海兄弟四人,从今胜坨镇宋家村迁此黄河故道处垦荒种地。1937年,宋立昌、宋义昌从宋家村迁人,此处得名“滩沟子崖”。之后,又有40余人从今胜坨镇的彩家、路家、三佛殿、东张、宁家、陈家迁此开荒种地。随着人口、住户的增多,渐渐形成村落、院落。1941年春,朱义元兄弟四人,在“滩沟子崖”南约1公里处立村名“朱家屋子”。1947年,“滩沟子崖”更名“东宋家院”。同年,闹黄河水,在河滩种地的村民,分别迁入西宋家院、东宋家院和二十一户村。1949年,东宋家院简称“东宋”村。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宋、孙、吴、杨、张、袁、陈、王、李、薄、董、扈、刘、目、任、米、黄、许、吕、崔、曹、郭、马、梁、郑28姓。

  宋姓1937年,由今胜坨镇宋家村迁入。

  孙姓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寿光迁入。

  吴姓1947年,分别由垦利县杏子园村及利津县迁入。

  杨姓1947年,分别由垦利县杏子园村、今胜坨镇三佛殿村及律县迁入。

  袁姓1947年,由垦利县杏子园村迁入。

  陈姓1941年,分别由利津县、今胜坨镇陈家村迁入。

  王姓1947年,分别由垦利县杏子园村、利津县、昌乐县、潍县迁入。

  李姓1947年,分别由垦利县杏子园村、利津县、潍县迁入。

  薄姓1960年,由利津县薄家村迁入。

  董姓1947年,由今胜坨镇常家村迁入。

  扈姓1961年,由利津县扈家滩村迁入。

  胡姓1947年,由今胜坨镇路家村迁入。

  武姓1947年,由利津县明集迁入。

  刘姓1947年,由河滨区八里庄迁入。

  闫姓1947年,由今胜坨镇陈家村迁入

  任姓1947年,由垦利县杏子园村迁入。

  黄姓分别于197年由利县杏子园村迁入:103年由利津付窝村迁入。

  许姓1947年,由今胜坨镇三佛殿村迁入。

  昌姓1947年,由利津县张家滩村迁入。

  崔姓1941年,由今胜坨镇宋家村迁入。

  曹姓1941年,由寿光县曹辛村迁入。

  颜姓197年,由寿光县吴营村迁入。

  郭姓1947年,由利津县七里庄村迁入。

  马姓1963年,由利津县镇广村迁入。

  梁姓1962年,由利津县梁家村迁入。

  郑姓1957年,由寿光县坨上村迁入。(垦利县杏子园村已于1947年黄河归故道后搬迁消失。)

经济发展状况

  解放初期,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为主,农民靠天吃饭。当时生产工具十分落后,播种、收获完全靠人工完成。由于受天气、落后的生产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经济收入很低,遇到大灾之年,只好卖掉家中粮食,农民收入所剩无几,常年过着半年糠菜的生活。辛苦一年,人均收入仅几十元钱。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通过办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因受农村经济体制的制约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影响,经济建设发展缓慢,农民生活仍比较困难,没有脱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以空前的热情种植责任田。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其他各业也有了迅猛发展。种果树、养蘑菇、养鸡、养羊、养牛成为农民的又一大收入来源。经济收入的提高,使农民的生活及消费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从耕种到收获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实行科学种田,采用优良品种,科学施肥,浇地用上了黄河水,旱涝保收,每年两季作物亩产粮食800多公斤,农民生活大大提高。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免除了农业税,按种粮棉面积实行现金直补。无论是家电下乡,还是大型农业机械下乡都有现金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享受基础养老金,解决了百姓养老看病问题。农村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费上学。现在,全村从事工商、服务行业的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95%以上,农业收入仅占家庭收入的25%左右。到2010年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万元。目前,汽车轿车全村60多辆,青年结婚后,基本都在城里买了楼房。现在是家家有彩电,户户有冰箱,电脑基本普及,村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18元。

知名人士

  董安华1954年9月生,1983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现任新华每日电讯报编辑。

  任敬善1966年12月生,1989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秘书、工委办公室副主任科员;党工委(黄河区委)办公室调研处副处长;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正处)、办室副主任兼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2001年3月起,历任青岛市统计局副局长,青岛市崂山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

  董安林1963年2月生,1985年参加工作,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齐鲁交通集团东营公司党委书记。曾任东营师范学校教师、东营市交通局运管处科员、东营市公路局团委书记政工科长、工会主席、副局长。2015年12月任现职。

  董振国1973年2月生,山东大学经济系毕业,1994年参加工作。现任新华社广西分社常务副总编辑。曾任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农村部主任、胶东支社负责人。2000年12月任新华社广西分社副总编;2001年1月至12月在新华社西藏分社工作(援藏),2014年10月任现职。

  宋成云1978年入伍,历任广州军区南海舰队战士、排长,海军陆战队团政委。退役后,任东莞市环保局局长。

革命烈工

  元山1920年生,1947年8月入伍,华野7纵21师战士。1948年在桓台县牺牲。

  刘玉春1922年生,1940年9月入伍,八路军山东纵队3支队排长。1942年在寿光牛县头镇牺牲。

  武秀文1925年生,1945年11月入伍,渤海军区独立团战士1945年8月在无棣县牺牲。

  郭元禄1926年生,1938年入伍,中共党员。三野25军73师教导员。1949年渡江战役牺牲。

  王相臣1947年入伍,渤海纵队11师18团。1948年在河南省诸集牺牲。

大事记

  1.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伪军对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21天“大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1946年,村创办第一所小学,教师1人。

  3.1964年,村创办半耕半读小学,学生达100余名。

  4.1965年至1967年,村办起夜校,分三个夜校班。

  5.1971年,村办起了合作医疗室,群众有病医生随叫随到。同年,村成立了副业大队,有缝纫、木工、经销、磨坊、试验队,年收人达8000元。秋后购买25马力拖拉机一台。至1976年,副业大队固定资产达15万元。

  6.1975年,村小学设立初中班,学生达200余名。

  7.1978年,初中班合并到西宋中学。

  8.1984年,村建起幼儿园。

  9.1999年,村小学与西宋中心小学合并。

  10.2000年,村集体投资45万元,硬化路面1500米,并安上路灯。

  11.2003年,群众集资安装水管线,村民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12.2005年,在市教育局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建文化大院一处硬化路面1500米。

  13.2006年,村组织起由36人组成的秧歌队,购买了锣鼓、服装等,每年的节假日组织表演,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同年,县卫生局出资,建设医疗卫生室一处。

  14.2010年,由市委党校出资,硬化村庄路面1500米。

  15.2012年,村集资重修路面1100米。

  16.2013年至2014年,村集体投资100余万元,翻修水泥路面100米,建老年活动室一处。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齐玉栋(1949.4-1954.4)

  宋其恩(1954.4-1956.9)

  黄钦书(1956.9-1958.10)(任东大队书记)

  李杏元(1956.9-1958.10)(任西大队书记)

  李翠花(1958.10-1960.10)

  宋金升(1960.101961.10)

  袁会功(1961.10-1963.5)

  宋乃银(1963.5-1977.10)

  胡安山(1977.10-1986.10)

  宋希敏(1986.10-1994.10)

  宋兆坤(1994.10-1997.1)

  张玉壁(1997.2-2004.10)

  刘连忠(200.10-2007.10)

  宋忠孝(2007.10-)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王作木(1956.9-1958.10)(东大队大队长)

  李翠花(1956.9-1958.10)(西大队大队长)

  武秀山(1958.10-1960.10)

  李翠花(1960.10-1961.10)

  宋其恩(1961.10-1967.10)

  宋乃银(1967.10-1977.10)

  宋希敏(1977.10-1986.10)

  朱振华(1986.10-1989.10)

  宋金文(1989.10-1992.10)

  朱振华(1992.10-1999.10)

  宋金文(199910-2001.10)

  杨秀德(2001.10-2004.10)

  刘连忠(2004.10-2007.10)

  宋忠孝(2007.10-2014.12)

  宋志武(2014.12—)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