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庄村

关键词:

  五庄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西宋社区以东4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39′,东经118°46′。东倚新博路,西与东宋水库相连,南邻宋坨村,北靠老黄河大坝。全村有110户,338人,皆汉族。土地面积3400亩,其中耕地1800亩。土质属沙碱性,沿海性气候,四季分明。主产小麦、玉米、棉花。棉花为主要经济作物。

村名来历

  五庄村始建于1902年前后,其位置在今村址的东南角100米处。立村初期,是由利津县付家窝、大门张、大田家、宋家码头、董家五个村庄的人组建而成,故称为“五庄”。当时,因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人们依靠垦荒种地来维持生活。时因境内闹黄河水,村里居住的人家大都搬到周边县区投靠亲友谋生。直到1936年,人们又陆续搬回现址,重新建设村庄居住。随着村落的形成,后又渐渐吸引了寿光县、泰安县、安丘县等地来此垦荒的人家落户定居。1941年,村庄形成并初具规模,仍称为“五庄村”。1958年立五庄大队。1984年,建五庄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张、李、宋、王、朱、胡、刘、许、董、赵、魏、程、马、徐、陈、杨、高、扈18姓。

  张姓1936-1951年,分别由利津丘大门张、董集大张家、安丘县迁入。

  李姓19401950年,分别由利津县崔家、郑家、姜家屋子、后灶子村迁入

  宋姓19361947年,分别由利津县大田家、宋家庄、宋家码头、北宋迁入。

  王姓1941-1952年,分别由利津县和寿光县迁入。

  朱姓1938-1948年,分别由利津县、泰安县迁入。

  胡姓1942-1946年,分别由利津县小胡家、常家迁入。

  刘姓1942-1945年,分别由利津县道安门和寿光县单北迁入。

  许姓1938年,由利津县党家庄迁入。

  董姓19401943年,分别由利津县常家庄、董集村迁入。

  赵姓1952年,由寿光县南仉庄迁入。

  魏姓1938年,由利津县东魏迁入。

  程姓1942年,由利津县杨家庙迁入。

  马姓1943年,由利津县姜家屋子迁入。

  徐姓1960年,由利津县建楼迁入。

  陈姓1950年,由利津县小义合迁入。

  高姓1954年,由利津县小高家迁入。

  杨姓1951年,由泰安县迁入。

  扈姓1048年,由利津县小李家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农民以种地为生,种植玉米、高粱、小麦。因土地贫瘠,无水等条件,粮食作物产量很低,亩产在50公斤左右,农民温饱得不到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大大减少了劳动力。村民们开始走出家门去创业,除少部分人在家种地外,大部分人从事第三产业,有的去工厂上班、有的在油田打工、有的养牛羊、还有的种香瓜大棚。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免除了农业税,家电下乡、大型机械下乡都有现金补助。农民种粮棉不但不缴税,还按种粮棉面积给予现金补贴,6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享受基础养老金16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基本上解决了群众看病难、治病贵、住不起院的问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达100%。农村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孩子们免费上学,车接车送,政府补贴。到2015年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48元。现在,家家有彩电冰箱、电动车、摩托车家家都有,家庭小轿车已达30多辆,有20多户村民在城里买了楼房,村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根本变化。

知名人士

  宋炳仁1948年入伍,历任执法员、警卫排长、参谋、政治指导员、营副教导员,政治处保卫科干事、股长、科长、处长(正团级)。参加过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和抗美援朝战役。1976年6月转业到湖南株洲市,历任市中级人民法院副书记、副院长、法院院长,市司法局局长兼市劳改支队党委书记(副厅级)。1993年9月离职。

革命烈士

  张联1927年8月生,1946年10月入伍,华野七纵二十师六十二团五连,1948年3月,在潍县牺牲。

  郭玉贤1928年生,1947年8月入伍,在华野七纵二十一师六十二团九连任连长,1948年3月在潍县牺牲。

  刘金义1928年5月生,1943年入伍,1948年入党,在西安市公安局民警队任队长。1963年在西安牺牲。曾荣立二等功2次、等功1次。

大事记

  1.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军21天“大扫荡”,路过本村,烧杀掠抢,无恶不作。

  2.1964年7月至9月,连降大雨6576毫米,涝灾十分严重,农作物绝产。

  3.1981年,村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集体的牲口、农机具、马车全部作价处理,农民有了自主经营权。

  4.1986年,村内安上电灯,结束了几代人点煤油灯的历史。

  5.2000年,在县信用社的帮扶下,村内新修柏油路850米,解决了群众雨天出行难的问题。

  6.2006年,在县交通局的帮扶下,新建文化大院五间,文化广场一处,并新修柏油路1300多米,建公路地沟1500多米,实现户户通柏油路。

  7.2012年4月,重新修建了一条长870米的混凝土路,并安装了20盏太阳能路灯。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张立安(1954.1—1957.12)

  刘美池(1958.1-1961.12)

  张庆安(1962.1-196712)

  朱克礼(1968.1-1982.12)

  宋芝林(1983.1-1996.9)

  刘加才(1996.9-2004.12)

  宋丙江(2005.1—)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殷会臣(1944.10)

  付洪章(1944.11-1947.12)

  张立安(1948.1—1953.12)

  程士洪(1954.1-1957.12)

  张立安(19581-1966.12)

  李守义(19671-1970.12)

  李守信(1971.1-1977.12)

  刘加才(1978.1-1989.12)

  王光明(1990.1—1992.12)

  刘加新(1993.1-1997.8)

  宋丙江(1997.9-2001.12)

  赵光辉(2002.1-2004.12)

  宋丙江(2005.1-2011.3)

  张殿全(2011.4-2014.12)

  宋丙江(2014.12-)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