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坝村

关键词:

  东坝村位於河口区六合街道东南三公里,东至挑河,北至东崔,南至芦山地界,西临芦山村。权属土地面积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户数126户,人口386人, 共产党员10人,土质属沙碱性土壤,主要种植棉花、玉米、小麦、花生等农作物。

  清同治年间,这里已是黄河下游的一片新淤肥沃荒地、地广人稀,是年春冉福顺,从利津庄科来此处垦荒种田。后垦荒者相继而来增多,逐形成了小村落,与中小街,后小街连为一村故称前小街。 1953年与东崔村合并成立农业合作社,为第一、第二生产队。1964年全村房屋被黄河水淹没,全村搬迁到村东的一段黄河防洪堤坝上建房居住。居住的这条坝是防洪黄坝的子坝(也叫民坝),这条坝从集贤四段黄坝一直向北到薄嘴村为终点,高约3米,宽20米,全长20多公里。较大的洪峰有三次,最大的一次是1964年,水深达2.5米左右。原村址居民房屋破旧,居住分散,交通极为不便,占地面积太大,对发展经济极为不利。

  整体搬迁后原村址复垦300多亩耕地,增加了村民收入。

  1980年与东崔分置大队,1981年6月定名为东坝村。

  2015年底,全村主要有冉、裴、胡、张、潘、刘、字、宋、韩、孙、杜、陈、杨、周、巴、杜等十六姓。

  本村民风淳朴、勤劳、讲诚信、重孝道,一家有事相互帮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010年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党支部书记负责,婚事不能大操大办。白事从俭,做到重养轻葬。从2015年起婚事晚上不准宴请,白天从俭办婚礼。白事不准发表,取消丧宴,亲朋好友(来吊唁的)吃顿便饭。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生产管理体制的制约,土地产出率低,农民生活非常拮据,基本上花钱靠救济,吃粮靠供应。1968年全村有2300亩耕地,秋收分配人七劳三。交公粮、卖余粮,村民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落实了中央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1980年推行了“双田制”改革。村委按“口粮田”、“承包田”支配土地,确定了30年不变的土地使用政策。种植业以大豆为主,小麦为辅,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开垦荒碱地种植水稻,并大力发展枣粮间作,随着水资源的缺乏,放弃水稻种植发展棉花生产。

  水产养殖,2003年,借政府大搞盐碱地开发机遇,全村开挖台田300亩,池塘300亩,农业基础得以夯实,2004年养殖南美对虾20亩;淡水白鳎、罗鲱20亩,年养殖量一万余公斤,产值8万余元,2011年发展淡水养殖南美对虾50亩,收入5万余元。

  第三产业,土地规模经营后,剩余劳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至2015年有机电维修,农资购销,废品购销,油料贮备购销,运输、客运服务,中、大型运土车19辆,年产值200余万元。

  2010年上级对东坝村原址房屋进行了评估赔偿后,全部拆除进行了整体搬迁,新村规化面积54260平方,完成填土45915立方。在上级下派第一书记冯树彬和两委的努力下,由上级扶持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了东坝社区办公楼,文体广场,幸福院,图书室,铺设了6米宽1200米长的柏油路,全村街道统一安装路灯,解决了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为村民们提供了跳健身舞、广场舞的场所,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新村按设计标准已建新房29户,安居房16户,坐北向南每户宅基地长30米,宽20米,每户(院)正房5间,高4.2米,宽8米,东西厢房各3间。街道户与户大门相对,户与户相距1米的滴水檐。排水沟、水、电、路、闭路、路灯通讯设施齐全。进出交通方便,小型车辆放院内,大型车辆集中停放办公楼后停车场。

  1981年村里建起了新型合作医疗室,设医务人员1名,2000年按照区卫生院要求,建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村两委修缮标准卫生室一间。2011年扩建卫生室五间正房,偏方3间,占地600多平方,购置标准医疗器材,方便群众就医。

  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提倡计划生育,70年代起,计划生育坚持“晚”、“稀”、“少”、“优”的生育政策,实行结扎,节育措施。80年代起,在村民中进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宣传教育,严格控制在政策规定范围内。

  村两委和村民都尊师重教,注重教育投资培养人才。1986年东坝小学投资扩建面积2520平方米,容纳5个班级,办公室19间。2000年撤消村办小学转至中心小学就读。1996年小学改为幼儿园,2003年村办幼儿园撤消转到中心幼儿园。由于重视基础教育,现全村已有大专院校毕业的研究生,本科毕业生14人,分配和招聘为医院院长、医生,企业的业务经理,建安系统的工程师等工作,还有8名学子在各大学院校就读。

  父子篮球队

  上世纪八十年,东坝村文体活动十分活跃,村里的年轻人,放假在家的初高中学生,逢“五一”、“五四”节,春节期间,经常组织起来到附近学校、油田单位友谊打篮球比赛,名声渐渐大起来。时任村支书的裴学孔很支持青年人打篮球比赛这件事。1986年,上任六年后的他,结合校舍改造,在本村小学操场土法架起一对篮球架,从那时起,小青年们有了练球场地。星期天、节假日,篮球场上龙腾虎跃,大家大展球技,引来小学生模仿学习,招来街坊邻居叫好助阵。

  1987年“五四”青年节,六合乡团委联合教育、妇联举办“六合乡农民篮球友谊赛”,东坝村组队参加。裴学孔同志亲自任队长,队员分别是:裴玉温、裴玉良、裴玉泉、裴玉昌、韩延强、刘兰平等,都是东坝本村的,没有聘请一名外单位球员。球赛中,东坝队员密切合作穿插递进,攻守有序,配合默契,球技风采得到了观众的阵阵喝彩。通过循环淘汰赛,东坝队荣获三等奖。在以后的区乡级篮球比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队员裴玉温还多次被抽到河口区文体局接受专业训练,参加过区、市级篮球赛。因为队员中有四人是裴学孔的儿子,所以,人们喜称“父子篮球队”。

  村里的碾屋

  石碾是用来碾碎干粮食的,当时村里只有一个石碾,大家共同使用。石碾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等组成。碾盘中心设竖轴,连碾架,架中装碾滚子。由于碾少,娃娃们下午放学后的第一件事情,常常就是端着簸箕,拿着笤帚去排号等碾。那时民风淳朴,无需有人维持秩序,人们都按照约定成俗的规矩,依次排好,轮到了谁家,就回家叫大人来推碾。偶尔也有为排号先后发生纠纷的。有时有的人家如果等米下锅,只要说一声,也可以插号。农忙季节,由于白天要忙农活,大都是利用下午收工后的功夫去推碾。特别是有月光的夜晚,不用点灯(那时没有电,都用一种带有玻璃罩的煤油灯,叫保险灯),人们要推到很晚。每年春节临近,更是推碾的高峰。推碾也有分工,有人负责用力推着碾转,有人负责扫碾,就是为了使粮食碾均匀,用笤帚不停在碾盘上翻动。扫碾可是门技术活,大都是家庭主妇的任务,会扫的粮食摊得匀,还能在碾盘上扫出各种花样,又省劲又省时还好看。技术差的往往把粮食扫的一堆一堆的,厚薄不均,费力又费时。由于要置办几乎是一正月吃的食品,推碾的从天刚蒙蒙亮一直忙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为了争取时间,使碾转的快点,邻里之间都互相帮着推碾,大家和睦相处,乡情融融。

  忙中偷闲猎野兔

  说起忙碌与贫穷的岁月,村民们在农闲之余,去野外抓野兔,打打牙祭,套多了时卖个小钱,既改善了生活,又增加了收入。据老书记孙玉庆老人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冬季农闲大雪封地的时候,村民们大都无事可做,练就了一手套兔子的技术活。河滩、草甸、树林、庄稼地里、渠道边上,都是下套的去处。下套子要下到兔子道上。有经验的猎人,善于辨别野兔的爪印,寻找兔子道轻车熟路。野兔善于奔跑,昼伏夜出。正如人们所讲的“野兔不吃窝边草”,它们晚上觅食往往要跑到离住处很远处的地方,黎明才返回原地匿伏。它们生性胆小狐疑,喜欢走自己已经走过多次的固定小路,尽可能回避其他动物的踪迹。正因为它们自认为安全的这一谨慎习性,被人钻了空子。村民发现兔踪时,沿踪走下去,就能发现隐蔽着的兔子。夜晚时,可用手电照射寻找。野兔虽然都有很好的保护色,隐蔽在草丛里很难发现它们,而手电光照到兔子的时候,它们的眼睛呈红色反光,是很好的目标,而且见光后,它们常常注视光源不动,在一二十米的距离内,手里的土枪射杀野兔,甚至用木棍也可以打到它们。然而,对村民来说最省力的方法是用套子套。选地点,一般要在野兔经常活动的树丛比较密集的地段,用扎苕帚用的细铁丝儿做套子,三个一伙,五个一帮的在雪地里套野兔。野兔十分狡猾,一般是套不住的。套兔子的时候,要用一个小木棍将套子支立起来,将套子的末端用泥坨或坯头子坠住。避免兔子中套后逃脱。但是,坠物太重了,兔子就容易拽断细铁丝儿。所以坠物最好是能让兔子稍能带动,这样,兔子在带动过程中,就会一点一点的拉紧套子直到被勒死。野兔走路总是一蹿一蹿的,它的头钻到套子里后,身子就会把钢丝套带动,使其一下子收紧,多数套子是勒在野兔的脖子上,也有少数的是勒在腰上。下的套子须下在野兔长走的熟路上,在晚上有野兔跑过时,就中了猎人的圈套,第二天早晨拿到猎物的可能性就十分大。兔子浑身是宝,兔皮既可以做手套,也可以做棉衣领或套袖,还能做毡帽。兔毛特别保暖。那年,村民戴的毡帽,棉衣领都是用兔子皮缝制的。兔肉,与鸡肉同炖,全家人美美的餐上一顿。津津有味的吃着兔子肉真比过年吃饺子还香。真是其乐无穷!

  村内走出去的人士

  裴明奎,二O一二支队连长, 1954年7月在福建东山岛战斗中牺牲,烈士。

  胡敬斋,曾任汀河乡书记。

  冉吉先, 1948年参加支前,在淮海战役中抢救伤员荣立三等功,“荣获支前模范”称号。

  冉卫东,成都军区任后勤副处长。

  刘兰平,胜利油田二建任书记。

  冉广宗,从事油料购销,自建油料贮备库,固定资产千余万元。

  冉德琳,在青医任内科大夫。

  光荣榜

  2006年东营市爱国卫生委员会评为高级卫生村

  2012年被六合街道工委,六合街道办事处评为先进单位

  2013年被六合街道工委,六合街道办处事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2014年被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省级卫生村

  2015年被六合街道党工委,六合街道办事处评为富民强村,工程先进单位

  大事记

  1943年秋,日寇进行“21天大扫荡”,对村民进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实行“三光”政策,全村村民逃到冉家坨子芳草中躲藏,忍饥挨饿,只能以野菜、草根充饥,给村民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

  1947-1948年土地改革,农会成立

  1950年划阶级成份

  1953年与东崔合并成立互助组

  1955年成立初级社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1964年黄河水淹没全村房屋

  1982年全村通电

  1987年通自来水

  2010年全村进行整体搬迁,新建办公楼,文体广场,幸福院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及任职时间

  牛会元, 1966年 -1981年

  裴学孔, 1981年-1997年

  韩延成, 1997年-2002年

  裴玉让, 2002年-2004年

  韩延强, 2004年-2011年

  綦跃梅, 2011年-2012年

  冯树彬, 2012年-2014年。

  宁观海, 2014年至今

  历届村委会主任及任职时间

  刘兰芝, 1980年-1983年

  孙玉庆, 1983年-1987年

  韩延成, 1987年-1993年

  冉广勇, 1993年-1999年

  胡仕清,1999年-2004年

  韩延强, 2004年2010年

  胡仕清, 2010年-2014年

  胡学义, 2014年至今。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