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毕村

关键词:

  后毕村位于六合街道驻地东南2公里处,东与闫家村连接,西与安家村接壤,北与范家村邻近,南与利津县汀罗镇交界。辖区总面积4170亩,其中,全村耕地面积3300亩。

  清光绪年间,由于黄河决口,利津北边缘形成了大片黄河新淤地,利津县城东黄河滩区的小毕家庄因受水灾,部分群众迁至此地垦荒谋生,人口增多后逐成村落,称“后毕家庄”, 1941年解放后,“后毕家庄”简称“后毕大队”。1984由“后毕大队”改称“后毕村”。

  2014年底,本村居民208户,人口720人,主要有刘、赵、张、李、黄、姜、吴、许、林、牛、岳、曲、尹、马、巴、扈、王、鞠、侯等19姓。

  本村的民风民俗主要表现在过春节,俗称“过年”,再就是婚姻风俗,丧事风俗。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这是村民最重视的,过的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前,常年在外的亲人,相继赶回家与亲人团聚,以示家庭兴旺,岁岁平安。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日,各家各户贴对联,挂灯笼,忙忙碌碌,准备过年。晚饭后,全家人包饺子,看电视,黎明前放鞭炮,全家吃饺子,俗称“起五更”,饭后,换上新衣,先拜祖宗,然后再到近族家拜年向长辈磕头,问好,后再相互给乡亲友邻拜年,见面相互问“过年好”。

  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为走亲访友时间。带上礼物,亲朋之间相互宴请,恭贺新喜,加深友情,正月初三,出家的闺女叫回娘家,在尽享父母之温暖。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生之一大喜事。在上世纪六十、七十、八十年代时期,大部分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九十年代后,大部分男女都是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八十年代以前,结婚大部分用马车,后改为骑自行车。男方到女方家迎娶,回到男方后,家中大摆筵席,宴请女方来的男女送客。第二天宴请女方来的主要客人,即新娘的近亲,男长辈客人。第三天宴请女方来的新娘长辈女客人,酒席散后,并把新娘一起带回娘家。第四天女方把新娘再送回婆家,有“圆三回四”之说,男方备酒席招待。

  自九十年代开始改乘小汽车乃至豪华轿车迎娶,结婚当天,来的男方和女方客人,都到大酒店参加新郎新娘的结婚典礼,男方大摆筵席,招待各位来宾和亲朋,宴会散后,婚礼结束,各自回家,当天完成,程序从简。

  人亡后,村内红白理事会组成丧事经办机构,简称“柜屋”,由柜屋组织人员置办丧葬用品和告知亲友,俗称“报丧”,柜屋派车派人向亲友口头讣告死者去世和出殡的时间,丧事的一切事物由柜屋全权安排,丧期一般是三天,极少有五天的丧期。

  殡丧期间,在院内扎灵棚,死者子女和近族家庭晚辈在灵棚内守灵。人亡后,要“赦老”两晚,第一晚上,男女孝子结队到村外西南方向十字路口处,烧香烧纸跪拜,由人称“白帽子”的丧仪主持领回,送入灵棚。第二天晚上, “白帽子”陪伴到第一晚上“赦老”处,柜屋人员读“碑文”,男女孝子烧纸钱,意思多带银钱,去西天路上没困难,报答养育之恩,回到灵棚后,将死者穿上买好的送老衣服,铺褥子,盖上被子,移入棺内,谓之“入殓”,男女孝子在灵棚内跪哭,陪伴守护,实行火化后骨灰的入殓也是如此。第三天出殡,由柜屋人员安排酒席,由服务人员接待来吊唁的亲友入席喝酒吃饭。下午两点左右由柜屋安排“白帽子”带来的吹鼓手奏哀乐出殡,男女孝子及亲朋好友跟随棺材(灵柩)到墓地,入土为安,丧事结束。2003年丧事移风易俗,后毕村建立了公墓,盖了祠堂,彻底改变了过去看风水宝地选墓穴的陋习,节约了开支。

  建村初期,本村生产条件较差,农作物种植单一,主要作物由:高粱、玉米、大豆、谷子为主,缺少生产工具,牲畜,缺少水源,靠挖土井饮水,没有房子,住地屋子,薄杖子屋,靠天吃饭,遇到灾害年只能靠挖野菜,拾荒维持生活。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生产管理体制的制约,土地产出率低,农民生活非常拮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1年后毕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1980年春,全村户户通高压电,解决各户照明,彻底改变各户点煤油灯的历史。1985年村集体购置安装大型抽水机,解决了庄前大片农田一家一户浇水难的问题。

  1989年10月20日以沈勇为组长的省工会扶贫工作组进驻后毕村,帮助两委班子对村东盐碱地、荒废地进行测量摸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20余万元,开发稻田1700余亩,修建扬水站1座,使后毕村的粮食产量在全乡名列前茅,后因水源缺乏,稻田地变苇场地承包他人。

  2001年11月,东营市政府办公室包村工作组帮扶后毕村。协调投资1000余万元,与2002年开始分两期开发原稻田地和庄前庄后荒碱地“上农下渔”3800亩,当年种植棉花1300亩,次年开发全部完成,并新建扬水站1座,村砌人畜两用水库1座,并实施亮化工程,修建柏油路5000米,实现户户通柏油路。全村人均收入由2001年的1500元增加到2005年的5000元。2006年起,实施新农村建设,通过区领导协调资金25万元,用于创建市级小康文明村建设。2005年后毕村创市级小康文明村。2012年3月向苗木公司刘大海流转土地1500亩,是村民得到了实惠。2014年底,人均纯收入10100元,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村内大部分是土坯房,因长期以来你,村庄建设缺少规划,房屋不周正。1972年开始,大队领导班子规划出了后毕村的街道布局,宅基地统一调整,南北长27米,东西宽18米,统一规划,逐年实施。1996年后新一届领导班子采取得力措施,狠抓了村庄规划的实施,尤其是近十年,两委班子对新盖房屋有了新的规定,高不超过4.2米,宽不超过8米。近几年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道路有了新的规划和实施,修了下水道,村内柏油路5纵8横,柏油路户户通。现在的后毕村,再不是先前那种七零八落,歪扭破烂的贫瘠状态,而是纵横笔直的柏油路户户通。沿街顺巷齐整的砖瓦房院落。整个村庄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从2002年开发“上农下渔”台田后,村两委组织农户发展水产养殖南美白对虾,逐渐成为一大特产,经济效益高,农户收入可观。

  能人刘兴明

  村民刘兴明就是靠水产养殖致富。2002年刘兴明承包了4亩池塘,实行虱目鱼与对虾混养,不仅对虾有了每亩4000元的好收成,虱目鱼也卖了个好价钱,全家的收入一下子翻了一个跟斗。一提起这些,老刘就念念不忘一位叫李文峰的台湾客商。

  1998年,在台湾从事水产养殖的李文峰教授到我市考察时,被广袤的盐碱地、适宜的气候和面积广阔的沿海滩涂所吸引,觉得这里养殖虱目鱼有巨大的资源优势。看到这种状况,李教授和同来考察的同仁不谋而合:实施虱目鱼与对虾混养模式。当年在鲁东公司和后毕村进行了混养试验。

  “虱目鱼和对虾混养,虱目鱼保本就是发财。因为对虾不游动就容易发病,而虱目鱼就喜欢在水里不停地游,激活了水质,对虾也在游动这样对虾的发病率就大大降低了。而且,虱自鱼的粪便还是对虾的最好饲料,实现了真正的生态立体养殖。”同样尝到了甜头的鲁东公司经理刘兰奎一说起虱目鱼就滔淄不绝。就在他的4000亩虾池因为虾病爆发面临绝路的时候,李教授开始指导他进行虱目鱼与对虾混养。当年的10亩虾池,对虾也不生病了,纯收入5万元,比单养对虾的效益提高了60%!检验后,虱目鱼和对虾成为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

  350公里的海岸线、180万亩的滩涂和525万亩的荒碱地也被越来越多的台湾客商看好。随后,十几位台湾养殖大户来到我市就虱目鱼的养殖技术、深加工和销售等签订了12项合作意向,一条虱目鱼的产业链正在拉长。

  村里的剧团

  本村从1955年就有演唱吕剧的习惯,吕剧也叫 “扬琴戏”,逢年过节,不但在本村演出,还到其他村演出。村中剧团在1953---1954年聘请陈义兴为老师,教唱吕剧,爱好学戏的都自觉参加学习,由王金玉、姜宝堂、刘思聪、刘洪训、刘兰生、赵方孝、李乃普,荆家村的程老四、李代先、盖其勋等十几人参加学习;学戏期间学员家庭轮流管老师饭,主要在冬季学戏。老师临走时,学员们凑几元钱到十几元钱送老师回家。1955年春,剧团正式成立,都是学员们自发的。乐器由陈义兴老师帮助学员凑钱购买,有锣鼓、坠琴、二胡、鼓板等,服装自己购布料做几套,轮换演出使用,道具自制。演出时间主要在春节过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七,演出地点在后毕村和荆家村,也应邀到别的村演出,演出时由村负责人负责演员的生活。一直到1960年因生活困难而解散。

  1972年由党支部副书记刘兴元为首,第二次组建剧团,演员都是本村的,有十几人组成,乐器在原来的基础上适当添置点,服装道具都是自做的,有十几套,逢年过节在本村演出持续到1975年。

  1985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党的富民政策的实施,响应上级号召抓好农村文艺文化工作,让老百姓能看到传统的历史剧目,享受到农村文化生活,减少农闲时节打牌赌钱和酗酒闹事的现象发生,在村两委班子的支持下,在老演员们的努力下,爱好文艺的刘长善重新又建起了后毕村吕剧团,把原来剧团的乐器、服装、道具能用的都集中起来,刘长善自己出资又购置了一部分,大部分演员都是本村的,由老演员教新演员,也聘用了荆家村的盖其勋、李代先;安家村的邓金章、郭安芝;滨州的小芳等5人共计26人,服装十几套,道具一宗,从正月初三演唱到“元宵节”,也应邀道别村演出,演员的生活,聘请的演员由刘长善负责,本村的自己解决。延续到1992年,因刘长善买了车自己搞起了运输,演出队又解散。

  2000年河口区政府组织各乡镇、油田单位踩高跷、扭秧歌闹元宵活动,爱好文艺的刘长善又动了心,2001年他组织本村青年20多人组建了高跷队,自己购置了道具,锣鼓一套,元宵节在本村演出,后来代表六合乡到区政府演出,乡政府拨资金2000元扶持,刘长善用此奖金购置了服装30套,道具一宗,组建了秧歌队,共计人数达到了52人。2003年在河口区汇演时,高跷队被区推荐到市里参加演出受到了市政府的表彰,到2009年因刘长善外出做生意,从此后毕村演出队未再演出。

  村里的学校

  1948年清河行署在村中设立后毕小学,上级派荆秀清、岳金池任教师,后毕村、闫家村、芦山村的适龄儿童在后毕小学上学,属公办小学。村负责人安排教室、老师的宿舍、生活等事宜。后毕村干部李兆元、张树梓、马荣三等,把教室安排在村民李光兰家的三间西屋闲房子内;老师正房两间(包括宿舍、伙房);学生自带桌子、座位,共4个年级2个班30余人,教孩子们学习语文、算术、体育、劳动。1952年,荆秀清、岳金池老师调其他学校,调胡成岩、崔观俊来后比小学任教师,教育组长于振东。1955年至1963年上级先后调入王秀山、于可尧、张墨林、程瑞林、刘长星等任教师,4个年级、2个班,学生达到50余人。这期间,教学比较规范,教学质量也比较高,课程增加学习毛笔字,以后老师们陆续调走。1964年春,上级调公办教师张宝民任教师兼校长,民办教师吴福明任教师。芦山村孩子回本村上学,后毕、闫家两个村在后毕小学,学生40人,2个班。1965年秋后毕大队新盖土坯房6间,教师办公室及宿舍3间,学生自带桌子、座位,没有的大队负责垒土台子,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教师也有了较明亮的办公场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的教学工作受到冲击,学生罢课闹革命,学校处于半瘫痪状态。1968年按上级指示精神,将农村公办小学全部下放到大队来办,公办教师一律回原籍工作,由于张宝民老师的家庭已落户后毕大队,所以没走,但后毕小学的教学也受到了很大影响。1970年后,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张宝民任校长,吴福明、刘兰田任民办教师,学生达到50多人,5个年级,2个班,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受到大队干部的好评。1973年以刘登洲为书记的大队领导班子,重视小学教育,新盖青砖教室6间,办公室2间,之前已帮助公办教师张宝民新盖土坯房5间,供其家庭使用。扩建后的后比小学,张宝民任校长,民办教师增加到3人,可说是师资力量有了很大提高。民办教师的待遇是每天记8分工分,参加队里的收益分配,公社每月发2元钱补助费。老师们不怕劳苦,尽心尽责,把工作干好,把孩子们教好,深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也越来越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1985年起曾先后三次整修学校教室六间,教师办公室两间。使学生有比较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教师有比较舒适的办公场所。1984年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两委班子决定成立学前班幼儿园,选拔两名优秀女青年任教师,村给予补贴。教师实实在在教学,学生认认真真学习。后毕小学在全乡属一流小学,先进小学,为乡中学输送了一批批合格学生,而且还有不少学生考取了大中专院校,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后毕村有研究生4人,本科生22人,大中专生31人,按照全区小学布局调整的规划部署,1999年8月撤并到现中心小学,学前班幼儿园也一起撤并到乡中心幼儿园。

  村内走出去的人士

  刘长友,任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馆长。

  赵树华,现任东营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主任。刘春瑞,现任东营市委办公室610办公室副主任。

  张承国,现任胜利油田管理局车管中心党委书记。

  刘俊展,现任滨州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光荣榜

  2002年被市爱国卫生运动卫生委员会评为“市级卫生村”

  2004年创区级小康文明村

  2005年创市级小康文明村

  2005年区“平安河口”先进村

  2008年全区“小康文明示范村”

  2009年全区“特色种植养殖示范村”

  2011年全区先进妇代会

  大事记

  1980年全村户户通上高压电

  1987年部分盐碱地水稻试种成功

  1990年全村户户通上自来水

  1995年村内主要街道通柏油路

  2002年全村通上柏油路

  2005年厕所改造,全村用上了沼气池沼气灶

  2006年建成文化大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健身运动场地,统一设立祠堂

  2008年村内安装路灯,户户通上自来水

  2014年全村户户通上柏油路

  历任后毕村党支部书记及任职时间

  马荣三  1953年至1956年

  李曰让  1957年至1958年

  张树梅  1959年至1967年

  李源泉  1968年至1970年

  刘登洲  1971年至1994年

  张承训  1995年至2015年

  刘  巍  2015年至今(街道下派)

  历任后毕村社长、大队长、主任及任职时间

  李伦泉  1951年至1953年

  刘洪富  1954年至1955年

  李温泉  1956年至1957年

  黄致远  1958年至1980年,

  黄树良  1984年至1986年

  刘长善  1987年至1989年

  黄树良  1989年至1993年

  张承岭  1994年至1995年

  姜景春  1995年至2004年

  张承训  2005年至2014年

  刘长谊  2014年至今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