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和村

关键词:

  三义和村位于胜利油田腹地,河口区南侧,属于城中村,离六合街道办事处5公里,东靠海昌路,西靠海盛路,南邻广河村,北邻油田机械公司,道路四通八达,交通非常便利,全村216户,603口人,党员26人,全村土地2100亩(其中耕地200亩),荒碱地1900亩,土质属沙碱性土壤。耕地主要种植棉花、玉米、大豆,最远的土地1千多亩,离家30多公里,对外承包搞养殖。

  山东省为除黄河洪水灾害,于1950年辟东平湖为黄河蓄洪区。1950年前东平湖是个储水湖,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降到最低程度。省政府组织了东平湖区周边的人民大迁移,9月份在政府统一安排下,由东平县湖区乡蒋官、蒋庙、堤子三个村分两批共计54户,223口人,迁移到当时的垦利县三区,罗镇乡协胜村北落户安置,第一批迁来的移民,统一安置在协胜老村北边,行政归属协胜村一个大队管辖。耕地安排在村东北5华里处,因人口来自原籍的三个村庄以示团结和睦相处的意思故取名三义和。后来为了种地方便,1972年迁村现在的位置,形成了三义和行政村至今。

  1950年迁入后,有当地政府划给的土地范围,东边河,西边经济开发区环城水系南北沟,南边广河环城水系沟,利津化肥厂,枫林绿洲,经济开发区都有三义和村的权益地,北边与沾化县八吕村的土地接壤,1975年惠民地区一次性划拨给胜利油田3000余亩,1973年罗镇公社在呈口南5里处(三河西岸)分给1000多亩土地。

  2006年国务院移民办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对东平湖区迁来的移民及现有的移民子女进行了经济补助,每人每月发给补助费50元(年补助费600元),每人补发给20年的补助费(12000元),死亡的及公职人员终止发放补助费,全村共计437口人给予发放补助费。

  截止2014年底,全村共有73个姓氏,主要有蒋、葛、刘、王、张、李、林、袁、薄、孙、陈、寇、邢、申、董、何、周、赵、唐、邓、高、安、郭、崔、秦、戴、马、廉、姜、尚、尹、邵、任、毕、文、连、谭、韩、牛、梁、胡、范、肖、黄、闫、郑、徐、苏、庞、盖、于、杨、石、乔、程、吴、牟、扈、田、庄、谢、赫、白、颜、朱、孟、霍、岳、宋、罗、武、陆、蔺。其中以蒋、王、薄、廉、袁、刘据多。

  当初刚来时,生产条件差,农作物种植单一,主要作物为小麦、高梁、大豆,缺少生产工具、牲畜,缺少水源,靠挖水坑取水,1971年前饮水还得到5里路外的羊栏河拉水吃,没有房子住,住地屋子,靠天吃饭,遇灾害只能挖野菜充饥,生活相当艰苦。

  1972年三义和村拥有耕地5000余亩,由于人少地多再加上村民勤劳苦干,村民生活非常富裕,曾多次受到利津县人民政府的表彰,1972年胜利油田来到这里,1975年山东省下达了一份惠民地区“75.10号文件”将该村土地无偿划拨给油田3000余亩。

  1984年河口区正式成立,三义和村划归六合街道(六合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加大了投资力度和管理水平,耕地亩产量成倍增加,从生产队的亩产100斤,提高到500多斤。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集体投资8万元建砖瓦房学校15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1985年投资20万元,建设了28间砖瓦房,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经营旅馆饮食服务业,村集体收入相当客观。1985年开始规划村庄建设标准房,1987年村内开始修建柏油路。1990年新上任的支部成员及村委一班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带领全体村民借助城郊优势发展商业,1991年投资95万元,建成了集饭店旅馆为一体的四层商业楼。此后针对河口刚建区,百业待兴,“两多两少”(基建项目多,运输车辆少,外来人员多,出租房屋少)问题突出状况,大力发展运输业和房屋租赁。截止到1996年底,全村大小运输车辆达75部,50%的户搞起了运输业,收入相当可观。1976年建成了两个砖窑场,1984年成立了土方队、装卸队、劳务队,为油田开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为河口区的建设做出较大贡献。

  老村规划见成效

  1972年建村时,缺乏长远规划,布局散乱。所建房屋高低不等,横七竖八,杂乱无章,道路错综复杂,高洼不平。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村集体、村民收入不断增加,1985年至1995年开始规划村庄建设标准房。根据村内实际情况,每户宅地的面积435.5㎡,东西16.75米,南北26米,建房高度从正负零到梁底3.5米,宽6-8米前出厦的标准砖瓦房5间及院落。为了鼓励村民加快建房速度,凡是按照村里规划设计标准建5间砖瓦房的,村集体每户补贴2500元(500元/间)。东西每两户为一栋,南北十排,截止1995年底全村共建标准砖瓦房770间,偏方600间,共计154户,村集体共补贴建房款385000元。2002年村民投资600多万元将沿村内两侧路边的瓦房拆除改造成二层商业楼房。

  要致富先修路。1987年开始修建柏油路,截止2014年底,全村共修东西四横(和兴路、和盛路、和平路、和安路),南北九纵(迎宾街、宜民街、育兴路、团结街、友谊街、同乐观街、青年街、曙光街、共建街),宽度10米,长度16000米的柏油路。

  发展进入快车道

  自1991年到2009年各项投资建设资金7360万元(其中村集体占着1100万元),先后建设完成了河口蔬菜批发市场、河口五金建材市场、河口家具城、工业品市场、旧货市场、水产品综合市场,流动人口住宅小区,大型冷库、钢材市场、砂石料综合市场。1996年户户通自来水;1997年户户通电话,95%的户住上楼房,购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80%的户买上了轿车、电脑。自1987年至今村集体每年为村民加入家庭财产保险。 2012年以来村民的合作医疗费、养老保险费全部集体承担,村内每年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金,60-69岁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1440元;70-79岁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1800元;80-89岁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2160元;90岁以上的老人年发放2520元的养老金,解决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村内无一例刑事犯罪人员,无毒、赌、黄现象,截至目前村固定资产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2000万元,银行存款1900万元,每年村集体各项收入近200万元,人均年收入超万元,得到省、市、区和街道的多项表彰。

  新农村建设现规模

  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根据城镇建设的政策要求,结合我村的实际情况,2010年投资3.5亿建设了占地面积270亩地,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各项配套齐全,可容纳1380户五层楼房的住宅小区。为了鼓励村民购买优惠住房,同外来人员相比每平方优惠300元,凡是年满18周岁以上的男女村民均可购买1套住宅楼房(80型、100型、120型、160型均可)。为了便利入住人员的孩子入托,投资1153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71平方米三层楼房的幼儿园。该园设有大、中、小三个年龄段18个教学班,可容纳550余名幼儿。幼儿园设计合理新颖美观,环境温馨和谐,有配套的活动室、寝室、卫生间、餐厅、演出室、形体训练、业务培训、医务室、淋浴室、办公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属全区一流幼儿园,解决了住户的后顾之忧。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投资10万元购置了电脑、桌、椅等办公设施,并设立了图书室、台球室及容纳上百人的会议室,投资25万元购置了健身器材,建成了娱乐广场,置办了锣鼓、服装,成立了秧歌队,每年元宵节都参加区组织的闹元宵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老家传统的红白事风俗

  建村六十六年,三义和人始终保持着故乡父老乡亲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办红事从简,白事移风易俗。

  喜事:男女找对象,都介绍当村的,男孩不娶外村的姑娘为媳妇,女孩不找外村的婆家。如果本村实在没有合适的,也一定要到八百里以外东平县老家去找。相距近千里,迎娶一天内完成。男方将女方全家接过来,两亲家聚在一起吃顿饭算是结了婚。接亲家一方面让女方家长看看男方家庭,看看三义和这个地方,叫老家人对这里放心,把女儿嫁到这里放心。本村的女孩从来没有嫁到外村的,当村男女成婚,程序也很简单,亲戚朋友凑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大锅菜,十分简单。没有其他地区那些“圆三”、“回四”的讲究。

  丧事:谁家老了人,都要到东平县老家下葬,土葬时期,运送尸体很麻烦,也未间断,实行火化后,这一风俗一直延续到2000年。

  八十二岁的蒋庆田老人介绍,三义和人之所以有这种风俗习惯,主要是继承了先辈艰苦奋斗不忘本的传统。因为大家都是移民,老家都有亲戚,在这里生活好了就住下来,过得不好就举家迁走。娶了别村的姑娘,回老家麻烦事就多。人去世回老家安葬,叫入土为安、叶落归根,是故乡情难舍,乡愁永难忘。2000年以后,三义和村各方面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家家有四合院,有的盖了商品楼房,买了别墅,房子向外租赁。大货车、小轿车、客车应有尽有,建材市场有三义和人的商铺。通过车辆出租市场、人才劳务市场等加大了外来人与三义和人的交流。男女婚嫁习俗开始有微妙变化。2016年来有5个外村姑娘嫁到三义和村,三义和村的姑娘也有嫁到别村的。村里建祠堂后,很少有到东平老家安葬老人的,反而有好几户把下葬在老家的先人返迁回来重新安葬。老人感慨地说:“这一切一切都说明,政策好了,人们确实富了,三义和村经济条件大大提高了,在这里生活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所以说,三义和这些风俗习惯,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变化着。

  难以忘怀的煎饼

  老村主任张效武讲,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生活较为困难,作为鲁西南迁移来的村民,保持了当时鲁西南农村的传统主食--煎饼。记忆中,早、中、晚餐,顿顿都是煎饼。那时家家户户口粮都是生产队分配的,很多人家粮食不够吃,所以做煎饼的原料就不可能是固定的,玉米面、地瓜面居多,能掺和点麦子面就算好的了,纯麦子面煎饼就更是稀罕物了。单纯玉米面做成的煎饼,颜色黄澄澄的,看着好看,吃在嘴里却很干、很散,难以下咽。地瓜面煎饼颜色黑乎乎的,很难咬,吃在嘴里口感也不好。最“奢侈”的要算麦子煎饼了,闻起来喷香,吃起来软硬适中,口感很好,在那时就是煎饼的“上品”了,只有逢年过节,或者亲友来访,才能吃上一回。家境好点的人家常用几种粮食掺在一起做煎饼,家里人多、不宽裕的家庭做煎饼,有时只能用一种粮食,或者在粮食里掺点麸皮、槐花、榆钱儿等,那种煎饼味道是很难形容的。不过,艰苦的年代,也充满了乐趣。做煎饼就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农村人家春夏季节一般五、六天做一次煎饼,秋冬季节半月或者一个月做一次。制作煎饼的主要工具有鏊子、油擦、舀子、筢子、铲子(俗称抢子)。鏊子,生铁铸制的圆板,上表面平整光滑,中心稍凸,下有三足作为支撑,大小形制不一,人们常用的中号鏊子直径65厘米左右。用火在鏊子下面加热,上面烙制煎饼。 油擦,俗称“油搭子、油布子”,用布缝制成的方形擦子,也有用玉米皮扎制而成的,粘有食用油。摊制煎饼前,先用油擦擦涂鏊子。 舀勺,舀面糊用具,把面糊舀到鏊子上。筢子,通常是竹制为多,也用有柄的木板制成,手持用来推动面糊,使面糊均匀的涂抹在鏊子上。有地方用“篪子”或“劈子”,作用与筢子相同。用手拖曳筢子涂抹面糊的过程称为“摊”。 铲子,俗称“抢子”,用来沿鏊子边沿把摊好的煎饼抢起揭下。制作煎饼的原料可以采用各种粮食,那时多以地瓜干和玉米为原料。地瓜干、高粱制成的煎饼色泽浅棕,玉米面、小米面、谷子面制成的煎饼色泽淡黄,大米面、麦子面作的煎饼则呈现白色。传统的手工制煎饼的过程非常复杂,包括磨制面糊、架设鏊子、摊制或滚制、存放,所以手工制煎饼往往是一次性大量制作,然后长期存放食用。

  磨制面糊时,把麦子、高粱、玉米、谷子、地瓜干等原料淘洗、浸泡,然后磨成糊状物,俗称“煎饼糊子”。把地瓜干磨制成面后,要用水浸泡,把地瓜面里的黑水浸出。那时机械少之又少,一般使用石磨来磨制面糊,大磨用畜力来拉,小磨用人力来推。一般是头天晚上磨制面糊,第二天一早开始架鏊子、生火、摊煎饼。 架设鏊子的过程可简可繁。简单的架设方法直接用三块砖把鏊子撑起来就可;复杂的做法是用硬泥糊成一个炉灶,用风箱鼓风。鏊子架设好后即可生火。一般采用玉米秸或麦秸作为柴火。生火与摊制煎饼往往是两个人合作。鏊子烧热后,就可以摊制煎饼或滚制煎饼了。最大的技术活就是摊制煎饼。摊制之前,往往先用油擦在鏊子上面擦一遍油,既去掉了鏊子上的杂物,也使得烙熟的煎饼容易与鏊子分离。然后用舀勺将面糊舀到鏊子上,用筢子沿着鏊子将面糊摊一圈,如此将面糊推开成薄饼。再用筢子反复涂抹,以使面糊分布均匀。煎饼很快就可烙熟,需要及时用铲子沿鏊子边沿把摊好的煎饼抢起揭下。煎饼的大小视鏊子而定,一般直径在半米到80厘米之间。摊在鏊子上面糊的多少决定了煎饼的厚度,水平高的人可以摊制出非常薄的煎饼来。摊煎饼非常讲究技术和火候。 一张煎饼从鏊子上揭下后,放到旁边的盖垫上,然后一张张煎饼摞起来。刚从鏊子上揭下的煎饼很柔软,可以折叠成长方形,放到瓮里存放。晾凉后煎饼变得薄而脆,由于加热过程中出去了大量水分,煎饼可以在常温下保存很长时间,在过去是外出远行的必备食品。在出门前,家人们都要叠好一摞煎饼,计算好够吃的数量,用方布包好,炒一罐咸菜,再带上几颗大葱。天热时,时间长了,煎饼难免会发霉,这时候一般都不会舍得扔掉,拿到太阳底下晒晒,拍打拍打,开水一泡,将就着吃了。做煎饼可是个技术活,“女学男不学”。女孩子十几岁便要学做煎饼,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会做煎饼、做的煎饼好便会作为女孩子的一大优点,介绍给男方。做煎饼的时候很是热闹,有时几家人合伙,大人们搭起灶台,支起鏊子,有烧火的,有在鏊子上“滚”或“摊”的,边做煎饼边说些家长里短,有说有笑。孩子们则在一旁玩耍,看到一片片煎饼从大人手里飞扬,不禁要跑过来抓起一块,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大人们疼孩子,用鸡蛋、芝麻、花生等,专做几张特别口味的煎饼,或者用各种菜调和在一起,做成菜煎饼给孩子们吃,大人们却舍不得吃一口。记忆中,掺有鸡蛋、芝麻、花生的煎饼,或者菜煎饼,便是人间美味了。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农村土地包干到户,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不再为吃饭发愁,做煎饼的原料也多种多样了,当然煎饼也更好吃了。纯麦子煎饼,掺有芝麻、大豆、花生的煎饼等,再也不是奢侈品了。

  德高望重的蒋庆田老人回忆说,“‘吃煎饼,一张张,孬好粮食都出香。省功夫,省柴粮,过家之道第一桩。又卷渣又抿酱,个个吃得胖又壮。’现如今,国家日益繁荣富强,百姓生活富足小康,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煎饼再也不是一日三餐不变的主食,而是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点缀,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美味佳肴。圆圆的煎饼,见证了祖国的沧桑巨变。” 

  带领村民致富的好支书蒋时林

  自1990年3月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蒋时林同志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借助村地理优势,抓住机遇,敢于担当,勇于决策,带领三义和村民,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三义和村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至2004年完成总投资3450万元,相继建成了宾馆加饭店的综合服务大楼、河口蔬菜批发市场、五金建材市场、家具城、两处办公大楼、餐饮一条街、流动人口住宅小区、别墅小区等,改变了村容村貌,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蒋时林同志为三义和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了村庄建设,2002年,为解燃眉之急,他亲自与农业银行联系,历经两个多月的协商,关键时刻为76户村民争取到640万元的低息贷款,解决了村民最为棘手的资金短缺问题,将村沿街平房全部改建成二层楼房,将三义和村的经济发展环境提升了一个台阶,上了一个档次,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受到了村民的高度赞扬。

  在各大市场、住宅小区的建设中他跑断了腿,磨破了嘴,顶着别人难以承受的压力,为三义和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使三义和村踏上了经济发展快车道,成为了河口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村内走出去的知名人士

  李乃均,任国家电网公司后勤部副主任。

  蒋  峰,任武警沈阳指挥学院学员队队长。

  张  林,任河口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光 荣 榜

  1998年被山东省建设委员会、省人事厅授予“村镇建设明星村”

  2001年被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2001年被东营市妇联评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05年被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小康文明村”

  2009年被东营市政府评为“2008年平安东营建设模范村”

  2010年被东营市创建省级创业型示范城市领导小区授予“东营市创业示范企业”

  2005年被河口区人事局、区妇联授予“红旗妇代会”荣誉称号

  2009年被河口区组织部授予“基层工作党建工作示范点”

  2009年被河口区司法局、民政局评为“全区民主法治示范村”

  2010年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

  2010年被东营市安全生产委员会评为“消防平安建设先进村庄”

  2010年被河口区人民政府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村”

  2011年被东营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模范村”

  2011年被河口区人事局、区妇联评为“三五普法工作先进集体”

  2011年被河口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全区人口普查工作先进集体”

  2012年被河口区委评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3年蒋时祥同志被东营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评为全市消基层基础强化年活动先进个人

  2008年蒋时祥被河口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任命为人民陪审员

  2011年蒋时祥被东营市委授予“东营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2年蒋时祥被河口区委、区政府授予“河口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13、2014年度蒋时祥被河口区人大常委会评为优秀区人大代表

  2012年蒋时祥被河口工商分局聘为河口工商分局政风行风特邀监督员

  1996年蒋时稳被河口区委、区政府评为计划生先进个人

  2003、2007、2008、2010、2011年蒋时稳被共青团河口区委评为河口区优秀团支部书记称号

  2008年蒋时稳被河口共人事局、财政局、共青团、河口区委授予首届“河口区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2009、2010年蒋时稳被东营市乡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授予市级远程教育优秀管理员带头人称号

  2010年蒋时稳被河口区委组织部授予全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优秀管理员

  邓传星全家2013年被“河口区精神文明委员会授予全区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大事记

  1972年与协胜分设迁到现在的位置成立了三义和行政村

  1975年油田无偿划拨三义和村土地3000余亩

  1976年建起了两处砖窑场

  1985年村庄开始规划建设标准房

  1985年开始发展商业,投资2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旅馆饭店为一体的28间砖瓦房

  1987年开始修建柏油路

  1991年投资85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四层旅馆、饭店为一体的商业楼

  1996年全村户户通上自来水

  1997年全村户户通电话

  1997年投资67万元建设了河口蔬菜批发市场

  1998年以股份制的形式投资400多万元建设了可容纳100户的河口五金建材市场

  1999年以股份制的形式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黄河口以北最大的家具城

  1999年至2002年沿海盛路东侧村民投资近千万元,全部建成了二层商业楼房

  2000年在三义和村和安路南侧投资300万元建设了二层45间的餐饮一条街

  2000年投资85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

  2001年投资45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300间的砖瓦房,可容纳上百户的流动人口住宅小区

  2002年至2014年投资17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4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30平方米,63户的高档别墅小区

  2002年投资19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的四层办公大楼

  2003年投资320万元,改造成了大棚式的蔬菜批发市场

  2003年投资600万元将五金建材的砖瓦房拆除,改造成了二层商业楼房

  2006年投资11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为17000平方米的旧货市场

  2007年投资54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38600平方米的肉食、海鲜等综合市场

  2007年投资24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22640平方米,可容纳2000吨的大型冷库及商户住房

  2008年投资200万元建材市场东扩,建设了占地面积3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库房

  2009年投资20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104亩的沙石料、水泥、钢材等综合市场

  2009年投资36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43平方米的三层旅馆、饭店为一体服务大楼

  2010年投资3.5亿建设了占地面积270亩,建筑面积19万多平方米,各项配套齐全可容纳1380户五层楼房的住宅小区

  2011年投资1153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70平方米十八个教学班,可容纳550余名三层楼房的幼儿园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及任职时间

  蒋庆福, 1972年-1990年

  蒋时林, 1990年至2005年

  蒋时祥, 2005年至今

  历届村委会主任及任职时间

  蒋庆福,1950年至1961年

  薄艮山,1962年至1972年

  王孟山,1973年至1977年

  王荣成, 1977年至1980年

  王孟山,1981年至1983年

  蒋时林,1984年至1987年

  张效武,1988年至1990年

  蒋衍栋,1990年至1995年

  张效武,1995年至2002年

  寇学祥,2003年至2004年

  蒋爱国, 2007年12月至今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