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子村

关键词:

  小口子村位于垦利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53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7°40′,东经118°40′。南与小三合村相邻,北倚黄河大坝,东临二十一户村,西南与北于村相望。全村有135户,428人,皆汉族。土地总面积21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10亩,土质属粘沙碱性。冬季千冷,夏季湿热,四季分明,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作物种植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棉花、苹果等。

村名来历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村民李元祥之父从利津县左家庄迁到此一小河沟的流水口旁居住,故以村址地理特征得名“小口子”。

  1962年部分村民北迁至黄河大堤北居住。1969年,全村向东南迁0.7公里。1958年立小口子大队,1984年建小口子村民委员会。

姓氏来源

  该村现有王、李、张、赵、陈、郑、贾、尹、韩、郭、崔、朱、薛、马、薄15姓。

  王姓1897年,由今利津县陈庄镇庄科村迁入。

  李姓1896年,由今垦利街道左家村迁入。

  张姓1936年,由今利津县陈庄镇陈中村迁入。

  赵姓由利津县迁入(迁入时间不详)。

  陈姓1947年,由今利津县陈庄镇陈中村迁入。

  郑姓由寿光县迁入(已迁出)。

  贾姓1947年,由今利津县前刘镇左家村迁入。

  尹姓1916年,由今滨县前三尹镇前三尹村迁入。

  韩姓1897年,由今利津县虎滩镇新安村迁入。

  郭姓1899年,由今利津县陈庄镇郭家庄迁入。

  崔姓1897年,由今利津县陈庄镇庄科村迁入。

  朱姓1897年,由今利津县镇朱家村迁入。

  薛姓1897年,由今利津县陈庄镇庄科村迁入。

  马姓1979年,由利津县明集公社迁入。

  薄姓1897年,由利津县盐窝公社薄家庄迁入。

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广大农民因生活所迫,到此垦荒种地。受条件所限,既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也没有优良的品种,种植单一,靠天吃饭,粮食产量很不稳定。风调雨顺,只能解决吃饭问题。如遇灾年,农民只能投奔他乡,逃荒要饭。

  1941年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相继又组织起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合作社,提高了生产力,粮食产量较新中国成立前有所提高。但受水利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仍很低,亩产量一直在100公斤左右徘徊。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由于规模大,管理过于集中,又推行大二公”的政策,并大搞虚报浮夸,放“高产卫星”,大办“共产主义食堂”,让农民吃“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

  1962年,贯彻党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农业生产得以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处于徘徊不前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了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集体“大锅饭”的弊端,农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粮棉产量逐年提高。1982年,调整产业结构,引进苹果种植,发展果园80余亩。适时调整粮棉种植比例,扩大棉花种植,把植棉和果园发展作为村内主导产业,收到了较高的经济收入。仅果园收入,人均可达1500元以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全村现有大型特种车4台,家庭小轿车7部,电动车、三轮车普及家家户户,彩电、冰箱、洗衣机户户齐全。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50元。

历史事件

  小口子裁弯改道

  1947年3月花园口堵复后,黄河复归故道由神仙沟、甜水沟和宋春荣沟3股入海。1952年,神仙沟与甜水沟两股河水在小口子处靠近,形成坐弯,俗称“葫芦腰”。起初,甜水沟的流量约占30%。到1953年4月3日,神仙沟的流量为387立方米每/秒,甜水沟的流量为381立方米/秒,说明水势向神仙沟转移甜水沟、神仙沟两沟最近处95米,水位相差071米。甜水沟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如挑通两沟则大溜将会直趋神仙沟,甜水沟可能因流量减弱而淤塞,对河口治理和航运非常有利。因此,垦利县政府和当地群众请求开通引河,水流神仙沟,使大小狐岛连成一片。经黄委会和山东黄河河务局批复同意,1953年6月14日,由垦利县政府组织实施,出动民工220人,将甜水沟、神仙沟两股河道在小口子附近的相向座弯最近处(相距95米)挖通。16日竣工,共开挖土方2570立方米,开挖引河长119米。引河上口宽17米,下口宽10米。7月8日引河过水,改道后,河道变短、顺直、比降加大。9月,引河刷宽至300米,神仙沟成为大河主流,甜水沟封闭。

知名人士

  王振起1958年2月生,1978年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任中石化广州石油分公司发展基建部副部长(副处级)工程师。

大事记

  1.1942年3月,清河军区在小口子村筹建荣军教养院,收容、医治负伤干部、战士。

  2.1943年11月20日晨,日伪军70余人从陈庄日伪据点出发,直奔小口子村,妄图消灭清河军区医院二所的医护人员和伤病员。该村贾心田、朱洪成、王氏被杀,王乃军被活埋(后被人及时救出)。日军在小口子村驻扎数天,将清河军区医院二所的200余间病房和30余间民房放火烧毁。

  3.1964年7月至9月,连降大雨达6576毫米,造成大涝,作物基本绝产。

  4.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西部发生74级地震,境内震感强烈,道路多处裂缝,平地涌出黑水、泥沙,本村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5.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本村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6.1980年,全村通电,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7.2009年,在市政协的帮扶下,投资40余万元,新建文化大院健身广场各一处,改造盐碱地210余亩,实行了沟渠配套,达到旱能浇、涝能排。

  8.2010年,村集体投资120万元,硬化村内道路98米。修建村内地沟1800米。

  9.2012年,村集体投资60万元,修建、衬砌地上渠2100米,全村土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

历届村党支部书记

  李增亮(1973.6-1995.11)

  李德新(1995.12-1998.11)

  王振升(1998.12-2007.11)

  崔学亮(2007.12-2014.12)

  王中华(2014.12—)

历届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李增亮(1965-1989)

  李德新(1989.1-1998.11)

  王振升(1998.12-2007.11)

  崔学亮(2007.12-2014.12)

  王中华(2014.12-)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