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村

关键词:

  村庄基本情况:大英村位于义和镇政府驻地以北7公里处。全村区域面积2700亩,其中,耕地面积2400亩。截至2018年年底,全村共178户512人,党员20名。大英村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9万元。曾荣获2006年度市级卫生村、2010年度市级模范村等荣誉称号。现大英村地处河口区“锦绣河口”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我镇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村名来历:

  、村庄的由来起源于一伙打雁人

    天地苍苍,宇宙洪荒。想当年黄河由此入海,淤积出一望无际的新淤地,二十世纪初,这里还是渺无人烟、混沌未开的蛮荒之地,偶尔有打鱼的人出没,更显得此地荒凉而沉寂、空阔而辽远。

  1923年春,正是南雁北往的时候,嘎嘎的雁叫声时常在天空一阵阵响起,有时一群群洁白的雁群落在附近的湿地上休憩、寻觅小鱼小虾和水草充饥,做短暂的停留,给身体补充能量,以便进行更远的飞行。突然,呯呯几声枪响,惊扰了还在休息觅食的雁们,赶紧收起双腿展开翅膀飞走了,留下了几只同伴扑腾几下翅膀,倒在了血泊中。这时从草丛中走出一伙人,头扎毛巾,手提火枪,快速向几只死去或受伤的大雁跑去,到了,有的抓着大雁的脖子,有的提溜着大雁的长腿,互相说着笑着,掂量着他们手里的战利品。

  这伙人是刚来几天的打雁人,生活的艰难使他们想到了一起也走在了一起,拿起鸟枪,追着黄河(1918年黄河因河门淤塞,河道自太平改向东北经大英铺、中和堂,在车子沟入海),到入海口的湿地上打雁以换取几张钞票来养家糊口。他们选择了黄河岸边的一处高地,扎下窝棚,结草为铺,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打猎生涯。

  大雁又称野鹅。属于候鸟类。每年的春天从南方飞来,在黄河口这片偌大的湿地上停留几天,休憩觅食,给身体积蓄力量、补充营养,以备飞过浩瀚的渤海,到东北去,到西伯利亚去。所以,大雁停留的这些天里,成了这伙打雁人的黄金时节,早出晚归,枪响雁落,做着他们的发财梦。

  没人知道这伙人来自何处又去了何方,也不知道他们在此住了多久发了多少横财,来无踪去无影。人走了,窝棚却留下了,草扎的窝棚,茅草结的床铺,还有残存的随风飘舞的雁毛,一群打雁人在此暂住过。但他们住了一阵子却给这里留下了一个名号:打雁铺。开始来这里拾海打鱼的人这样叫着,后来来此垦荒种地的人也这样顺着叫开了。想不到一群不速之客结伙谋生的一段生活,却留下了一个村庄的名字,这也算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吧,让村庄有了来历的缘由,让居住者也永远记住了那些个打雁的人。

  1924年利津县一个叫张春河的农民第一个来此开荒种地、建屋立村,位置就是打雁人扎窝棚的地方。张春河虽是建村第一人,但他为人低调,不事张扬,对外仍然沿用“打雁铺”的名字。后来,陆续有博兴县、莒县、垦利、沾化、鲁西、利津等12个县逃荒来的饥民定居下来,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村落。后因海潮的原因,原址房屋被毁,土地碱化,所以村庄南迁3华里,搬迁到现在的位置。虽然远离了当年打雁人住过的地方,但村名仍用原名:打雁铺。

  雁、鹰都属于飞禽,一个善良温顺,一个凶猛暴戾。是人们出于一种除暴安良的好意,是雁鹰不分的口误,还是叫起来顺嘴?后来有人开始把打雁铺叫做打鹰铺,“鹰”“英”同音,叫归叫,但写起来“鹰”字笔画多,难写,后来逐渐“英”字就代替“鹰”了,“大英铺”的名字就这样定型了。习惯上,人们叫起来省事、顺嘴,往往把“铺”字省掉,只叫“大英”。打雁铺几经沿革,最终落在“大英”两字上。1991年河口区人民政府行文村民委员会标准名称大英村。

  、狐仙台不是神话传说

  大英铺早年间有处狐仙台,这在大英村民中一代代流传。不止大英村,连周边的义胜、博兴、官庄等村也都在传说。

  流传的狐仙台,差不多在现在的大英村东北方向原来的旧址上。其实就是一个地势较高的大土台子,土层挖下去不深,是蛤喇山,因为蛤喇皮支空,里边住着许多动物,有獾啊,貔子啊,狐狸啊,所以人们管这个土台子叫狐仙台;又因为土台子高出地面好几米,埋着的蛤喇皮又有缝隙,所以上面的土层经多年的雨水过滤,一点也不碱化,生长着很多的奇花异草,与台下的芦苇草、黄须菜、卤蓬棵子等形成鲜明的对照。

  一马平川的海滩上突兀出现这么一个大土台,一有狐狸出没,二有鲜花绽放,与周围环境截然不同,还有,每年的正月十五,有人看到狐仙台上会出现很多的灯笼上下翻动,有好奇者相约去看,可是走近了,那些个灯笼又不见了。这些奇奇怪怪的现象,让人们联想到里边住着的狐狸,这个时候,关于狐仙的传说就出现了。人们有了疑难病症,开始来求仙拜神,祈求狐仙开恩,还病人一个健康。村里有个叫许方仁的,有一年他妻子病重,几经求医,不得好转。于是许方仁去狐仙台前去请狐仙给妻子治病,神了,妻子的病以后居然真的好了。又活了好多年,许方仁的妻子才去世。在她去世前她说她曾看见狐仙台上有刀子剪子之类的治病工具摆了一片。由此一例,相信狐仙给人治病的人更多了,不止大英村人,连周边村里的人,家里一有病人,就到狐仙台来烧香化纸,请求狐仙治病。一直持续了好多年。

  “狐仙台不是神话传说,确有此台。至于能给人治病,那可能是巧合了。后来,村里人盖房填坑都到狐仙台拉土,没有几年的工夫土台子就被挖没了。”70多岁的大英村村民赵传祥说,他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大人去挖土,曾挖出了一座小庙,里边有很多古砖古瓦、破罐子破碗片什么的,还有一个牌子,擦去土尘隐约可见上面写着光绪年间1886年的字样。“这是真的,”赵传祥说,“当年我亲眼见过的。”后来,随着土台子越挖越小,文化大革命来了,扫除一切牛鬼蛇神,关于狐仙台的故事才慢慢淡出了现实,变成了人们心里的一个神奇的记忆。

  到现在村里的人也弄不明白,怎么会在村北出现那么大一个土台子?为什么土层之下埋着山一样的蛤喇皮,里边怎么会有小庙和那些古董?按黄河水文记载,1918年黄河曾经从这儿入海,之前应该不会有人来此居住,更不会有什么小庙;有人说,原来这里是一个打鱼铺,有人说,这是上潮水推上来的。两种猜测都有可能的地方,也都有让人怀疑的地方。

  、好大一棵树

  据老人们回忆,大英村曾经有棵大柳树,是徐增祥的父亲在1925年从利津县庄科村截来两根树枝栽上的。两棵树都活了。只是后来其中一棵被雷电击死,剩下的一棵生长茂盛,十几年之后,这棵树身高五米,冠如云头,粗有合围,出义和北门就能远远地望到它的影子。三十年之后,这棵树长得更高大了,总高度有15米之多,树身粗得两个大人抱不过来,枝枝丫丫,直冲冲向着天空伸去。夏天的时候,不但是人们乘凉聊天的好去处,也是鸟们的天堂。后来,1958年秋天,为了支援大跃进人民公社,这棵树被义和公社铁木业社伐去。伐的时候,可把伐木的工人难住了,树太粗,不带梁子的马子锯,根本不够宽,那时又没有电锯,马子锯就是最大的伐木工具。没办法,只能围着树身,一点一点的锯,锯一段,用斧子顺着锯口砍出更宽的槽沟,再锯,费了老半天工夫,才把树放到。不说树身子,树头一共解了8架梁,36根檩条。

  “这棵树够大的吧?南来的北往的,凡见到过这棵树的人,都说这是黄河以北最大的树。”70多岁的村委成员荆其翠说,“放到现在绝对成文物了。”

  为了证实这棵树大,他还说出一件与树有关的真实的故事:村里有位王先生,早年间投身革命,后来就定居在了北京,每次回来探亲就在大树下和乡亲们谈论外边的见闻,后来他岁数大了,很少回来了,可是他说,身在北京的他也能时时望得见家乡的那棵树,洗脸,树在脸盆里,睡觉,树在梦境里……家乡的那棵大树,对身在异乡的他无处不在。

  大英的那棵大树,对出门在外的游子来说,那是一种乡愁,那是一种惦念,那是藏在身体里的一种绵绵的思念,那棵树就是家乡的象征啊!

  是的,大英村何尝不是一棵枝叶繁茂的树木。自然的树种消失了,而另一种意义上的树木却随着年轮的增长茁壮起来。

  主要姓氏:该村主要有张、王、李、赵、罗、苟、范、薛、徐、许、蔡等姓。

  知名人士

  周新合,生于1916年,于1944年入伍。1952年失踪。时任志愿军28军83师247团排长。1981年8月30日追认为烈士。

  陈风文,生于1924年,于1942年入伍,是一名共产党员。1948年牺牲于淮海战役。时任华野10纵29师88团特务连排长。

  王荣祥,男,1948年8月生,1969年2月自义和公社大英大队入伍,1990年12月任海军快艇第六支队财务科科长。1993年10月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大连分公司旅顺支公司办公室主任。在部队服役二十多年中,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优秀党员,先进个人,并荣立三等功。

  季光华,1952年8月生,大专学历,1973年5月入党,现任淄博市委门诊部主任。

  马学君,男,1953年20月出生,1990年1月至今任义和镇大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自1975年到2015年任大英村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副书记、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四十多年期间,曾多次受到市、区、镇党委的表彰,是河口区第十三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人大代表,是东营市第三、四届人大代表。1996年被东营市人民法院聘为执法监督员,同年被河口区土地局聘为执法监察员。1999年被河口区国土资源局聘为土地执法监督员。2005年被河口区国土资源局聘为单位行风监督员。2012年2月河口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为河口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是河口区党的建设研究会第一届会员。

  薛吉亮,1954年10月生,1975年10月入党,现任河口区防疫站卫生所长。

  王新国,男,1957年8月出生,1976年2月应征入伍,1978年3月入党,在海军部队服役24年,转业前在海军登陆舰第五支队扫雷舰四大队任副政委、海军中校军衔。1999年8月由海军部队转业到宝山区大场镇人民政府工作。在部队服役期间,多次南下台湾海峡、南沙参加执行重大任务,积极参加地方建设和抗洪抢险突击任务。因工作政绩突出,先后荣获先进干部、优秀党员、先进个人、嘉奖共12次,完成任务出色,单位荣获集体“三等功”、优秀党支部,中央军委通令表彰,个人也荣记“三等功”一次。1992年11月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的登舰亲切检阅。

  王荣华,1958年12月生,大学学历,现任滨州医学院教授,主任,滨州市政协委员。

  张吉明,1962年9月生,1986年5月入党,大学本科学历,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聊城独立团)。

  陈士华,1963年2月出生,1990年4月入党,大专学历,现任东营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长。

  王荣芬,1963年3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任宁夏银行经理。

  丁兆科,1966年9月生,1996年7月入党,大专学历,工程师,现任南辛店发电厂财务科长。

  张会忠,1967年6月生,大专学历,现任河口卫生局工会主席。

  荆向卫,1968年2月生,2003年入党,大学学历,现任河口区人民医院主管护士长,护理部主任。

  张会安,1973年10月生,2000年6月入党,大学学历,先后任河口建设局党组成员、房管局副局长,现任金融办主任。

  薛伟,1975年10月生,2003年入党,大专学历,现任孤岛镇派出所所长。

  荆向民,1976年9月生,1997年入党,大学学历,现任东营市宣传部办公室科员,副主任,东营市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主任。

  李倩,1977年11月生,2000年6月入党,大学学历,现任河口区文广新局工会主席。

  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8年,大英村村集体收入3.9万元,全部来源于光伏发电。资源方面,大英村村集体留存土地400亩,现无人耕种,计划将土地流转给红利公司,种植甜高粱。作为省定贫困村,于2016年实施80KW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9万元。该村土壤盐碱化,水资源严重缺乏。村内主要种植作物为棉花等传统作物。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