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扣村

关键词:

  四扣村位于河口街道西6公里处。西靠郭河东岸,与三合村、大学村交界,东临六扣村,南距民生村4公里,北至余丈村2公里。2013年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占地60余亩,建设多层住宅楼9栋,216户,2015年达到入住条件。新址位于原址以北1公里处,与河口区敬老幸福园相邻。

  全村土地占有面积5000亩,可耕地面积仅有1046亩,人均占有耕地不足2亩。土质属沙碱性土壤,主要种植棉花、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四扣村耕地稀少,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割芦苇和打苇板。四扣村现有苇板厂五家,每年大约需要芦苇原料1000万斤。

  2015年,全村201户,564人。主要有李、王、蔡、邢、马、张、刘、凌、门、何、吴、杨、罗、孙、乔、孟、冯、方、吕、白、薄、卜、陈、程、高、苟、关、郭、侯、胡、季、邱、殷、赵、汤等35个姓氏。

  1936年,利津县的刘奎元向政府办理了承垦文书,本村东西范围的权属归他所有,后他又从现今的三合村西的一条土坝,向东按自然地段依次划分了十扣土地。当时这片土地还是新淤地,土地肥沃,杂草丛生,很有耕种前途。1940年马长秀由无棣县迁此立村于四扣地段上,故取名四扣村。

  村民口中的农业业绩

  据村民讲述,20世纪40—80年代,四扣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业为主导产业。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大队集体创办多种经营,亦称队办企业。1958年,村里建起集贸市场,成为四周十数个村的农副产品交易的重要场地。1960年,大队购入一台“1140”型坐式柴油机(“195型”柴油机的前身),办起磨面房;同时,利用集贸市场的有利条件,集体办起屠宰房、简易饭店、自行车修理铺等队办企业,集体经济较发达。自80年代开始,在粮棉种植基础上,充分发挥芦苇资源优势,鼓励群众进行芦苇开发、芦苇加工,引导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即农业种植业为基础,芦苇产业为先导,个体私营经济和工商户为特色,形成为适合自身特点的综合平衡发展产业链。2014年,全村经济结构形成为“农业+芦苇业+畜牧业+民营经济”的组合体,所占比例为:20%、15%、25%、40%。

  李兆安任村支部书记期间,四扣村集体经济达到鼎盛时期。村里建有窑厂,另外还有油坊、弓房、机磨坊、修理部。村集体购买了磨电机,大队部唱样板戏安装上大电灯。村里家家户户安装上有限广播匣子(喇叭)。村领导协调油地关系成立农副业装卸队,村里通上泊油路。当时四扣村成为沾化县的先进模范村,四乡八村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四扣村一盏灯,一只喇叭家家听,一条公路全县通……”

  种植业 

  20世纪30年代中末,整个十扣地域为黄河入海冲击平原,土地较肥沃。四扣村一带土地,50%以上的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由于生产力所限,耕作面积在30%以上。1964年后,土地发生大面积碱化,耕地面积减少。50年代,集体开始少量种植小麦。进入60年代,以小麦、玉米、大豆的种植为主,高粱种植比例减小,少量种植棉花,总体产出率很低。粮食作物亩产,小麦35公斤,玉米150公斤,大豆60公斤,亩产籽棉60公斤左右,这一种植结构延续至80年代初。1988年,利用草桥沟的调节水源开发稻田,面积250亩,1990年,由于水源制约停止种植。2000年,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减少。2014年,种植小麦90亩,玉米300亩。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棉花成为农业主导产业,村民开始利用轻度盐碱地大力发展棉花种植,面积由1985年的500亩,增加到2014年的1600亩,每年棉花产量20吨左右。

  养殖业 

  立村之初,垦荒群众主要养殖大牲畜,多数养牛,也有少量骡、马、驴。20世纪50—60年代末,大牲畜的养殖以农耕运输为主要目的。70年代末,全村大牲畜达到百余头(匹)。80年代开始,四扣村发展家庭养殖业成为增加收入的一条主要渠道。2001年,有养殖户3家。2014年,全村共有养鸡专业户11家,每户每年出栏5批,每批4000~5000只不等,年出栏近3万只,纯收入10万元左右;养羊专业户3家,每户年存栏量80~100只,采取养殖与繁育同步经营,每户年纯收入3万元左右;养牛专业户5家,户均存栏4头,每年出栏3~5头,每头市场价1万元左右,年纯收入4万元左右。

  芦苇产业 

  2000年,芦苇加工、销售,成为全村主导产业之一。2014年,有较大规模的苇板加工场8家,在芦苇合作社统一运作下,年加工总量800万米;或者,将收割下的芦苇进行挑选,适合编制苇帘和覆盖房顶的以高价出售,单价低的年份0.2—0.3元/斤,高的年份0.47—0.48元/斤。芦苇产品主要销路为河南、河北、山东临清等地。广泛用于民房建筑、城市建筑工地围墙等。

  个体企业 

  四扣村为河口街道首集村,此处地处交通要道,村民早期就有经商的习惯,所从事的行业主要有马车店、车行维修、熟食经营等。1986—1992年,村民个体经营进入一个鼎盛时期,全村民营经济实体发展到27家,其中,个体工商户11家,餐饮服务13家,农机维修3家。2014年,共有24家。

    曾经的乡政府驻地

  四扣村自1949年后就是当时的乡级政府机关驻地,曾先后存在过四扣小乡、四扣小公社、后转为四扣大公社、四扣大乡的机关驻地。建有独立院落的单位有四扣乡政府及乡直部门单位、卫生院、市管所和税务所、供销社、供销社饭店、兽医站、邮政所、铁厂、生猪屠宰站、信用社等。1991年四扣乡政府迁移到河口区政府驻地北侧,其它乡直部门单位也随之搬迁出四扣村。

  是乡驻地,就会设立大集。据河口工商志记载,四扣集于1958年4月设立。

  据村里老人回忆, 四扣大集之前,1946年8月由无棣县的大户李文起、马长秀发起,在刘坨村成立集市,叫买卖街,当时哪里有黄河淤积后形成的小码头,上从利津、下到荒洼,买卖街着实红火了一段,但由于水流的改变和人口流动的变换,买卖街不再红火,集市萧条没落。为了在四扣村立集,李、马两人商定由他们两家出粮食,请了戏班子,进行了开集仪式,建立起了集市。当时的集市在四扣村里的棋盘街上,几个主街道都设立了买卖摊,主要设置了粮食市、牲畜市、猪羊市、菜市等市场,逢农历的“二、七”为集日。以后由政府在本村设立供销社,占了四户宅基,南北长六十米、东西三十二米,建成了南北十间、东西十间的草坯房,围成了一个大方框,房前经营,房后就成了仓库。供销社的加入,使四扣集市的规模与交易有了更大的扩展繁荣。

  四扣街的医院也有一段历史。1953年,最早出现的医疗卫生机构为私人创办,时称“药铺”,行医者是本村姓任的“先生”。1956年,任先生故世后,刘坨村人张廷杰接替行医。1958年,沾化县义和区医院派高志俊、孙怀田两位医生,租赁民房,建成公办医疗机构,即四扣诊所。1968年,随四扣公社的组建,诊所扩建成四扣卫生院,医护人员达十多名;当时的四扣大队也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配备赤脚医生1名,先后经过两次人员交替。1987年,四扣村医疗机构不复存在。2005年后,四扣村再次建起卫生室,位于四扣社区院内后侧,乡医一名,基本医疗器械较为齐全。

  儿时游戏

  扣模、打泥窝、团泥丸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对孩子们也没有现在的宠爱,家长每天参加集体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劳碌在田野里,根本就没有空来管孩子,孩子们放了学就象放了羊,没有人管了。特别是星期天,一整天都无人管,大一点的被家长安排做点家务,为家里养的猪、兔打点菜、弄点草,小的没事干就开个圪垃仗、玩个迷藏等活动。女孩子好玩的是拾石子、踢毽子,但男孩子的最爱是扣模。

  扣模需要有一个模板,这就靠来做小买卖的了,来了做小买卖的,先凑钱买上一个或几个不一样的模,然后用些做模具自己制作。将黄河淤积形成的红胶泥挖出来,用力摔熟了,手感松软,象橡皮泥一样时才行,将摔好的泥按在模上,将图像拓下来放在太阳下暴晒,直到图像很硬时才行。这时的图像是反的,需要再进行一次相同的程序才能拿到一样的模,将晒好的模放在家中,在家里人做饭时放在灶火中烧,直到烧成瓦状。虽然模不值几个钱,但在那时有模也是一种荣耀。

  黄河淤积形成的红胶泥还有一个用处就是打泥窝窝,将摔好的红胶泥制成碗状,上沿平整,下底尽量薄,这样在扣的时候不跑气,通过压力将碗底的泥顶开,然后对方将顶开的窟窿用泥补满。几个小孩在一起,乐此不疲,有时一玩就是一天。

  红胶泥再一个用处就是做泥手榴弹,将摔好的泥摔成方形或团成圆柱形状,再将一根秫秸截成段,插在团好的泥团上,弄成手榴弹的样子,晒干后打圪垃仗用,模仿战士的样子,一边进攻,一边扔手榴弹,学的有模有样,每天放学的游戏不断变化,但这一游戏却乐此不疲。

  当时同学们玩的游戏还有玩弹球,在换旧货的那里换个玻璃球,就是现在的弹子球,挖上几个半圆形的小洞,然后距离其不远处划一条隔离线为起始线,人们发球就的线的外边,完成这些同学们就在一起玩起来,弹球的方法是将球放在二拇指的第二指节处,用大拇指的指甲盖用力将球弹出,弹的方向自己掌握。输赢的计算以谁的球先进完所有的小洞为赢。没有玻璃球的同学,就挖黄河淤积形成的红胶泥,将摔好的红胶泥团成球状,一定要团的圆圆的,不然弹球的时候就滚不远,将团好的球放在太阳下晒干后就可以与同学们玩弹球了。也有的同学不愿意玩这游戏,自己制作一个弹弓,这弹球又可以用来当弹弓丸,打麻雀等鸟。那个时候,麻雀还是四害之一,人们平时只看到它吃粮食,没有人能判断它吃粮食多还是吃虫子多,反正上边说它是四害之一,就可以打它。

  那时,家里没有钱给买玩具,大部分的玩具都是自己制作的,不仅实用,而且培养了动手的能力。

  捡子弹壳、挖子弹头

  在本村东南上,原来有一个靶台,在20世纪全民皆兵的年代,部分村民兵连都有枪,有三八大盖、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等多种型号的枪械,还有的民兵连使用火箭筒等武器。那时民兵经常组织训练,打靶就在本村东南角的靶场,本村女子民兵班更是先进典型,天天参加训练。那时打靶的子弹都是铜壳,水淋了不生锈。同学们听到放枪的声音后,放了学就住靶场跑,去抢子弹壳。

  子弹壳有很多用途,捡来的子弹壳可以制作火柴枪,在火柴枪的头上加上一个子弹壳,可以装上火药,显得更加威风。也有的同学用子弹壳制做煤油灯头,那时上自习能点个煤油灯就算不错了,但煤油灯有一个坏处,就是烟大,在煤油灯下学习一个晚上,第二天鼻子就是一下子灰,有的同学将子弹壳上割上几个口子,套在煤油灯上,经过这样一改,烟少了不少的,人们纷纷模仿,子弹壳又有了一个新的用途。没多久,学校购置了汽灯,这煤油灯下岗了,子弹壳的这一作用也就失去了效力。在靶场还有一个事就是挖子弹头,不过这东西用处不是很大,卖不值钱,玩又不好玩,还得从很多土中往外扒,管理靶场的人还不让,人们就失去了兴趣,没人再理会这成为废物的子弹头了。

  王玉琢的倔杠事

  王玉琢曾任过太平区的区长,在本村居住,办事特认真,村里人都叫他老倔杠头。

  在集体办食堂时,他负责管理食堂,他管着工作人员不让人吃东西,如果谁吃东西被他抓住,他会毫不客气地训人家一顿,次数一多,人们就趁他不在时吃,见到他来了,将东西放起来。王玉琢不仅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对子女更是苛刻,不准孩子们自己到伙房去,打饭都是大人打回来后再吃。结果,管食堂的面黄肌瘦,伙房的人白白胖胖。

  有一年,村里安排王玉琢给集体看瓜园,村干部一安排就考虑到只有他能镇住场子,不然,种植这种吃的东西,最后只能搭上辛苦不落人。管不严格集体的东西流失,管严了,人们不愿意。他上任后无论是谁都不能进园子,更不要说在园子里吃瓜果了。一次,邻居家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走了二三里路,提着一个铝水壶给他送水,在他倒水的时候,这个孩子没有事了,就转到了菜园子里,看到红的绿的的西红柿很好看,就顺手将一个青西红柿摘下来拿着玩,没成想被他发现了,他追着这个孩子一直到家,让其家长训了孩子。

  人物名录

  何风歧  1913年4月出生,1940年5月入伍,中共党员,1945年于四平街战役中牺牲。时任八路军山东野战军7师侦察连连长。

  张德成  1915年出生,1944年参加革命。1948年淮海战役中失踪。1958年7月20日被追认为烈士。

  陈玉明  1919年7月出生,1937年2月参加革命。1945年8月牺牲于无棣县城。时任沾化县大队班长。

  李长顺  1920年6月出生,1942年1月入伍,1944年5月牺牲于利津县乔家。时任八路军渤海军区7师排长。

  张德胜  1928年出生,1946年入伍,1947年9月失踪。华野7纵20师警卫连任职。1958年7月20日被追认为烈士。

  崔怀三  1928年8月出生,1946年10月入伍。1948年10月在淮海战役中牺牲。时任华野10纵某部排长。

  李丙龙  1929年3月出生,1947年7月入伍,共青团员。1949年牺牲于上海吴淞口。

  蔡森昌  曾任河口街道人大主任,河口区国土资源局正科级调研员。

  李丙泉  任国家审计署驻济南特派员办事处信息科科长。

  凌永来  北京市房山区安检局工作,副处级。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

  邱景位 1947—1952

  王士圣 1952—1954

  张洪儒 1954—1958

  付荣岐 1958—1960

  李兆安 1960—1975

  李同生 1976—2001

  王希林 2001—2004

  蔡宝廷 2004—2014

  邢成民 2014—至今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

  张玉芹 1949—1951

  王士圣 1951—1953

  付荣岐 1953—1955

  马英凯 1955—1957

  张井田 1957—1958   

  付荣岐 1958—1982

  王希林 1982—2002

  蔡宝廷 2002—2011

  邢成民 2011—2014

  李宝岭 2014—至今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