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村

关键词:

  村庄基本情况:

  六村与北宋圈村相望,北与建林村接壤,东南与万尔村相邻,西与济军生产基地一分场相近。1958年5月,本县永安公社六村大队部分村民北迁至此开荒种地,1966年形成村落,隶属建林公社管辖。1984年公社改乡镇,2001年建林乡与新安乡合并成黄河口镇,该村归黄河口镇管辖。2015年,全村共有居民264户,753口人,多为汉族,回族4人,有四个自然村组成,分别为六村、东三、西三、河崖头。版图面积3571.53亩,其中耕地2403.29亩,多为沙碱性土壤。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村名来历

  1958年5月,本县永安公社六村大队部分村民北迁至此开荒种地,搭建种地屋子,时称“六村屋子”,1966年渐成村落。依原来村名,仍叫六村。是年,划归建林公社管辖,立六村大队。1980年8月31日,曾因大队重名而以其所辖自然村(河崖头)为名,更名为河崖头大队,1984年建六村村民委员会,村名沿用至今。

  主要姓氏:

  该村现有张、王、李、刘、侯、孙、岳、党等姓。

  知名人士:

  岳希安,男,1959年9月出生,1981年7月参加工作,东营市民政局党组成员、调研员。

  夏连珠,男,1929年5月出生,1948年3月参加工作,原江西省樟树市检察院检察长。

  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建村初期,以种植粮食为主,作物主要为高梁、大豆。生产条件落后,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缺乏,依靠现有自然沟渠灌排,靠天吃饭,粮食亩产100斤左右,如遇上灾年,老百姓靠野菜、草籽充饥。居住在半地上半地下的地屋子或土草房中,生活艰苦。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实行了一系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水利设施有所改善,对黄河故道进行了整治,形成了大的灌溉渠道五七渠和排水渠道小岛河,田间支级排渠也有所增加,生产工具也不断改进,小型机械、半机械也出现在田间,大队也购置了大型抽水泵,生产力有了提高,村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居住条件也得到了一定改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东本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种地的积极性,学习农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种田,采取精细管理,合理用药施肥,粮食产量猛增,粮食亩产500斤左右。村民的生活条件有很大提高。解决了温饱之后,开始调整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棉花种植,棉花亩产在400-600斤左右,市场价格很好,村民大都发了棉花财。此期,种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出现了剩余劳动力,村委会积极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现在外出务工人员已占到全部劳动力的60%以上,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相继出台,免除农业税,粮食、棉花种植有现金补贴,家电、农机有政府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全村达95%,60岁以上老年人享受每人每月120元基础养老金,特殊群体人员另有补贴或救助。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逐步解决了困扰的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的问题,随着村民收入的逐年提高,生活质量和条件不断改善,部分村民购买了家庭汽车,机动、电动三轮车户户有,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冰箱、彩电、空调、电脑、太阳能热水器是村民家庭必备,手机人人有,电话户户通,村民生活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