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家村

关键词:

  村庄基本情况:耿家村北与于林村相连,东北与于林村相毗邻,南与东林站村交界,东南与宋沙村接壤,西与新营村相接。1960年,广饶县史口公社耿家大队部分村民迁此建村。1961年单立大队,1966年3月,归建林公社管理。1984年公社改乡镇,2001年建林乡与新安乡合并成黄河口镇,该村归黄河口镇管辖。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首批“市级小康文明村”版图面积1000.04亩,耕地面积281.86亩,属沙碱性土壤。2015年全村共有153户居民,429口人,皆汉族。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

  村名来历1960年,广饶县史口公社耿家大队部分村民迁此建村,沿用原籍村名,仍叫“耿家村”, 因此处为孤岛共青团林场中心保护区保林分场所在地,对外又称保林。1961年11月,立耿家大队。1980年8月31日,更名为保林三大队,1984年,恢复“耿家村”名称,建耿家村村民委员会,村名沿用至今。  

  主要姓氏:该村现有陈、耿、薛、范、李、郑、于、岳、曹、代、丁、杜、冯、盖、高、苟、郭、国、韩、郝等姓。

  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建村以后,村民以垦荒种地谋生,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工具简陋,缺少必要生产资料,没有水利灌排条件,作物产量很低,主要作物为为高粱、大豆、玉米,亩产在50~100公斤左右,村民广种薄收,勉强维持生计,生活困难。

  人民公社时期,走集体化道路,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村民生活水平较以前有所提高。但因水利条件差,耕作条件差、土地碱化等原因,粮食产量一直不高,仅能解决温饱。

  1982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土地包产到户,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良种良法的普及,农药化肥的应用,亩产量猛增,村民收益增加,生活得到了保障,经济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2000年以来,随着国务院惠民政策的相继出台,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覆盖,60岁老人享受每月150元基础养老金,特殊困难群体另有补助,村民生活水平逐年上升。现在全村已有载重汽车5辆人,常年在外包工程,小汽车、面包车40余辆人,家家都有彩电、冰箱、摩托车、电动车,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家家都有耕种机械,村民生活幸福。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