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柳村

关键词:

  概况

  西柳村位于广饶城西南9公里处,北临博兴境,南临南赵村,东临东柳村,西临小郭家村。该村自然环境优美,村南有兴广铁路横贯东西,村北有博兴至潍坊的公路。

  因柳姓世居于此,村名柳家庄,自明移民至此时,仍叫柳家庄。全村有柳、马、董、刘、房、单、吴、田等8姓氏组成。柳氏为坐地户。房氏,明洪武三年由洪洞县迁入。单氏,清嘉庆十年由东单村迁入。吴氏,清嘉庆元年由博兴兴福迁入。刘氏,清道光十年由小郭家迁入。董氏,清乾隆四十年由博兴历城迁入。田氏,明洪武二年由直隶枣强县迁入。马氏,清康熙二十年由广饶城迁入。

  明清两代属乐安县安仁乡。1911年属安仁乡七保。1914年属广饶县弟区。1939年10月属临淄六区。1945年9月属广饶县三区。1948年12月属三区柳赵乡。1954年1月属李鹊区柳赵乡。1958年5月属小张乡,10月属李鹊公社。1964年3月属李鹊大柳公社。1970年属小张公社。1984年7月属小张乡。2001年属李鹊镇大柳办事处。

  解放初期,全村72户,306口人,男148人,18岁以下35人,60岁以上28人。1965年全村142户,580口人,男280人,女300人,10岁以下125人,60岁以上54人。1993年,全村有202户,802人。2011年全村总户数246户,831人,男411人,女420人,60岁以上有142人,10岁以下有76人。村占地面积280亩,总耕地1438亩。

  党政建设

  1949年8月,大柳村分为西柳村、东柳村两个行政村。西柳村开始成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8月,成立高级社,为新华二社。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成立生产大队。1967年8月,成立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改为管委会。1984年7月成立村委会。

  1949年8月大柳村分为西柳村、东柳村两个行政村,分别成立党支部。1994年,党支部下辖3个党小组,党员18名。2014年,全村有中共党员27名。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                                                         

  马世忠(1949年8月至1950年12月)                   

  董世庆(1951年春至1957年12月)             

  马成远(1958年1月至1970年12月)

  房崇明(1971年1月至12月)

  马业功(1972年1月至1975年7月)

  董世庆(1975年7月至1978年2月)

  马成凤(1978年2月至1980年8月)

  马成章(1980年8月至1985年7月)

  董成德(1986年1月至1989年12月)

  马成俊(1990年1月至1991年12月)

  马成章(1992年1月至2004年12月)

  马士珍(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

  马士玉(2008年1月任职)

  历任村长、社长、大队长、主任任职情况

  马九春(1948年春至1949年1月)

  刘秉元(1949年2月至1953年12月)

  马世恒(1954年1月至1955年8月)

  马世礼(1955年8月至1956年8月)

  董世庆(1956年8月至12月)

  董世清(1957年1月至1960年1月)

  刘德增(1960年1月至1963年8月)

  马九春(1963年8月至1966年12月)

  单景周(1967年1月至12月)

  房崇明(1968年1月至至12月)

  董延南(1969年1月至12月)

  马九春(1970年1月至1974年12月)

  房崇明(1975年1月至7月)

  马成章(1975年7月至1980年8月)

  马成全(1980年8月至1983年12月)

  马业功(1984年1月至1987年12月)

  马成吉(1988年1月至1990年12月)

  刘玉仲(1991年1月至1993年3月)

  刘玉柱(1993年3月至1995年12月)

  刘玉仲(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

  马士全(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

  马士珍(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

  马士玉(2008年1月任职)

  贫协主任

  柳桂森(1966年3月至1970年12月)

  妇救会会长

  王培英(1949年8月至1950年2月)

  经济建设

  该村以农业为主,解放前主要农作物以高粱、谷子、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经济作物种黄菸,1949年至1954年亦大致如此。自1955年至1977年,则以地瓜、小麦、玉米、黄菸为主。1978年至1986年,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要农作物,1986年至今以小麦、玉米为主。为了发展经济,1992年建蔬菜大棚40个,苹果园34亩,石榴园64亩。2011年粮食每亩单产两千多斤,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1200吨。

  建国前后,冬天有三十几处香坊,过年过节供奉时烧的香,此种工艺现已失传。(大约在60年代消失的)。1955年至文革时期,各生产队仅有粉坊一处,做点粉皮、粉条。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工副业生产,有的制上大马车、二混子、小地排,农忙时自用,闲时拉脚运货挣钱。小木匠、安装队、建筑队、杂工团纷纷上阵,各显其能。1986年5人合伙建铝线厂一处,五姐妹建缝纫部一处,3人合伙制钻机一部,后逐年增多,2012年全村有57户78部钻机,小卖部五处,豆腐坊两处,馒头坊一处,理发店两处,养殖场两处。1992年村里成立了建筑公司,下设三个施工队,西洼地建砖窑厂两处(公家),养香菇、蘑菇的18家。饭店一处,杂粮店一处,奶牛厂4户,共有奶牛200多头。2003年建机械制造维修厂5处,购大型收割机5台,耕地拖拉机4台,播种机2台,制线厂1处,吊车4部,运输车4部,在外经商者3户,预制厂1处。

  村庄规划建设

  1887年该村建有坚固的防匪防盗的自卫墙,墙基宽15米,顶宽5米,高10米,小墙有垛口、枪眼、方圆型村,按八卦方位建成。只有西南门、东北门、东南门,四面共有炮台十个,每台容10余人,具备牛腿炮,大长杆台枪、大刀等,能正面左右射击,台与台之间火力交接使敌人不能近墙。有20米宽2米深的护庄河,墙内沿墙有跑马道,以备战事紧急时调人接济。村北有东西两条南北跑马练武的大道(2000米)。全村有100多支土枪,火药、铁砂子均系自造。那时有土匪长矛队1000余人来侵,不能入村,丢下两具尸体逃走了。因当时村庄按八卦方位建成,没有正方位的村门,没有东西南北贯通的大街,农户住宅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建国后,虽然村墙村河整为平地,但是街道农宅依然旧貌,所以建国后,十余年仍然是农户自由建房,1960—1970年期间,有需住房者,大队负责调济,也不是规划;70年代后期,经济条件好了,房子仍存有建国前的土打墙根或五层砖基土坯墙,屋宽4米,檐高2.5米,门高2米,宽0.8米,窗高0.8米,宽0.6米,黄泥泥墙,麦秸盖顶的老样子。在社员们的要求下,1982年多次招开党员会、队长会讨论决定规划房子,院长16米,宽16米,解决了部份住房急需户(房子全是砖瓦),并奠定了通大街的基础。1987年重新调整规划要求,院子长21米,宽16米。1990年畅通了两条东西大街,五条南北大街(其中两条东西大街,一条南北中心街,宽10米,其它四条为7米),全长4055米,水泥路面带排水沟,小巷宽4米,全长1500米,砂子、石子简修。全部工程分四期完成,2004年完成330米,2008年完成225米,2011年完成1400米,2012年完成2100米,6月份竣工。

  在镇党委政府有力的领导和支持下,特别是2012年修路,集体经济无力解决,党支部、村委会招开全体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经多次讨论,依靠群众,造福群众,特向村居住人口及在外工作人员,发出了自愿捐款倡议书,得到了热烈响应,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初步统计500以上的43人(户)。

  建国前旧时代,地下3~4米就是水位,浇地全用辘辘、鸳鸯罐,村内多户有土井,用草绳水桶提水饮用。建国后,政府支持生产造了大量的新水机子,用人力、畜力提水。后逐渐发展为机械化、电气化、自吸泵、深井泵、潜水泵。村内1976年建水楼子,1990年安装自来水管,2005年安装深水井自来水。

  1978年上两台30千瓦的变压器,1980年上两台50千瓦的变压器,1993年上两台100千瓦的变压器,该村生产、生活、副业全部电气化。

  社会事业

  明清以来该村有京剧、五音戏、吕剧、龙、狮子、高跷等,演出队伍前后场约50余人。建国前,逐渐停止。建国后,遗留的剧装、道具全被虫子咬坏不能用,只存铜器大鼓,1950年添制部分剧装和乐器,1974年添制剧装及舞台设备(演员自出布票),1991年添制40余人的高跷剧装及道具(约2500元)。

  西柳村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包括周边县市的社会友人、琴棋书画爱好者经常汇集于此,进行切磋交流。书画展览室是该村文化活动的地方。2004年为扩大规模,提高作品艺术水平,以该村马九平为首,倡导自费,在申请贷款办画展时,得到信用社的赞助,参加人员56人,在镇党委政府的关爱和文化站的直接领导下,成立“李鹊镇书画联谊会”,由刘惠兰、蒋德山、马九平为正、副会长,成为有章程、有理事会的民间文化艺术组织,有会员70余人。在县镇三次展览。自此该组织发展成为镇级文化团体,马九平荣获“东营市百名文化名人”荣誉称号。

  村内建有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文艺活动室、读书读报室、书画展览室、综合治理室、治安巡逻室、歌舞室、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两个,村民随时可以读书、读报、查询科技、时事政治等资料。三会一课常规活动,计生育龄人178人,每年活动6次,活动内容为卫生常识和计生法。书画展自2004年由镇书画联谊会承接举办。村内文艺歌舞室有40多人的腰鼓演唱队,统一活动,在重大节日和春节进行演出。每年组织二至三次40余人的篮球赛。

  1983年,村就有黑白电视机,1990年有彩电,2011年全村有彩电350台。2000年有线电视有150台。1993年村内开始安装电话,2002年手机入村。1984年就有计算机,2005年安装了宽带。

  该村教育事业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发展,据传说清朝初年有蒲松龄的同学李先生(单臂)在该村设馆收徒数十年,每期学生约30人,数十个村的清代智士名人,多出其门下。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有董兆福、马龙书兴私塾收徒,每期学生约40人。马龙书教学至1931年,直至老年体弱不能任教。1932年至1938年马克昭任教(学生约30人)。1939年后因马克昭调到惠民县参加革命工作,由刘秉公任教。1944年至1950年田锦章、田家逊任教(学生约有60人)。1951年至1952年校长田耀南,教师田厥友、刘秉公、田锦章,学生约100人。

  扫盲班,1948年至1952年东、西柳、小郭家联办农民夜校、妇女识字班,参加者约140余人,教师马九春、田鸿吉、田厥公。

  工读小学,1964年至1966年房崇明任教,有学生33人。1967年至1969年董成德任教,有学生30人。1970年马成庆任教,有学生28人。

  1966年至1967年大柳公社党委在西柳村建大柳农中(大柳联中的前身),五间屋,一间办公,四间为两个班的教室。第一批招生48人,校长田厥青(以学农为主)。1970年初建西柳小学,砖基土坯墙,屋宽6米,高3.2米,12间,5个班,初步解决了“土台子、泥孩子”的危房。1971年至1985年6月,校长马九平,教师王玉英、马成庆、马成义、马业学,学生112人。1984年重建小学,屋宽6米,高3.5米,前后大窗,有防盗门,共12间,5个班(当时是一流的)。1985年7月至1995年,建西柳小郭家联小,校长陈宝香,教师马九平、马成义、马成庆、李保元、王守增,学生128人。1996年至2009年,建西柳、东柳、崔刘、小郭家四村联小,第一任校长田家来,教师田家成、马成义、马成庆、田伯华、田凌云,学生约有260人,2009年合并于小张小学。初步统计,全村有大学生117人,出国读书的3人。

  该村1968年至1984年建立卫生室,医生董延胜、马成宾、段乐华,集体管理。1985年至1987年个人承包,至2001年合为东柳卫生室。

  解放前夕,全村粮食人均为120余公斤,全村逃荒要饭的1户,闯关东的1户,卖儿卖女的1户,3人干长工,贫雇农占全村总户数的80%。2011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900万元。全村的男劳力打工,个人年收入4~5万元,女劳力季节性打工,日收入80元以上,人均年收入约17000元。

  穿衣早已告别了老粗布,衣着讲究舒适新颖;饭食再不是半粮半糠半菜,吃饭按卫生营养要求,调理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住房再不是土墙草屋,住的是宽敞明亮的新式房子,照自己的想法爱好调节卧室、客厅的光线,厨房、卫生间、浴池配套,热有空调,冬有火炉取暖。行路方面,不再是以往“走路迈大步,穿鞋没有数,外出一天归,累的难上铺”,户户有电动车,全村有轿车108辆,面包车23辆,农用车、货车56辆,远近路上没有步行人。每逢春节,村委给村民发放液化气、鸡蛋、食用油、茶叶等贺年品。

    人物

  革命烈士

  马克昭  1908年11月生人,字子明,曾化名韩广民,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支部书记。1939年调离,曾于1943年任沾化县区长,1947年3月在惠民县任民政科长,1948年组织领导民工支援淮海战役,任民工营教导员。1949年进军西南时,任服务团第一大队第三中队中队长,到西南后分配到奉节县任副县长。当时,由于反动势力把持,公粮征不上来,马克昭亲临农村指导工作,开展斗争,时有土匪王学初(已伏法)指使爪牙、土匪及落后群众一千余人暴动,由于马克昭只有三人,寡不敌众,于1950年2月23日上午11时在十三区柏林村光荣牺牲。

  马克勤  1918年11月生人,194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3月任广饶三区政府文书,牺牲时间地点不详。

  荣誉

  1995年6月被广饶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1993-1994年度县级文明单位”;2004年6月被县委授予“五个好”村党组织;2005年被县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平安广饶建设先进单位”;2006年1月被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东营市信用联合社授予“文明信用村”;2010年3月村腰鼓表演节目在县文体广播新闻出版局举办的春节特色民间艺术比赛中获三等奖。

  重要事件

  大柳惨案

  1940年农历腊月21日夜,博兴二四区匪首傅象堃带队伍突袭柳家庄,目的是剿共消灭锄奸排,我党的干部刘福元被当场砍头,郑立义被活埋,捕走村民123人,掠去耕畜96头。被捕村民押至博兴富园村严刑拷问,连十几岁的孩子也坐老虎凳,此时村民田厥公隐怒而问:“长官,我能说句话吗?”敌人说:“有什么话你就说吧?”田厥公说:“这个孩子是跟着他爹来的,您叫他唱抗日歌他就唱,全国都在抗日救亡,何止一个孩子,凡举大事者以爱民为本,现在国政是三民主义,今日来的多是良民,你看我们手上、脚上这些香面子(做神香,用手用脚和面)”。敌人说:“我们也抗日,刚才是逗他玩的。”下午就只问不上刑了。书记田家乐受重刑,村民凑4000块银元(因敌副官贪财)托人三天后保释。“一眼六”王砚田叛变,回临淄拉队伍当了汉奸,自此白色恐怖严酷,党的活动困难。田家乐等人外出经商隐避,党组织三年没活动。

  文物古迹

  观音庙

  位于村西头,大殿三间,正中是观音像,右是关帝像,左是二郎神像,侧有土地像等七位神像,殿西有三间屋,护庙人住。影壁墙后,一间屋内有铁钟,院内有石碑一座。红色大门,高大院墙,占地两亩。1949年破除迷信,把神像砸碎,1954年拆了庙做了初级社场。

  西柳遗址

  是一处汉代的古文化遗址,面积30000平方米。主要出土文物有汉代泥质灰陶盆、罐等残片。

  湾塘

  约2亩,深3米,自明清时,即使大旱年从未干涸过,每逢夏季秋节外村、村内的钓鱼者群聚,在林荫间下棋的、打牌的、操琴演唱的,一片欢声笑语,成了村民天然娱乐场所。

  轶事遗闻

  历史小故事:“马不惑梦牛飞”

  据查,马不惑为八世祖。清初,马夜梦其牛飞,醒来觉得奇怪,天明去博兴历城集把牛卖了,回来的路上捡到一只大鸟,重约10余斤,视之无伤,喜抱而回。又试其是否能飞,随纵之,能离地二三尺,沿途低飞一二十步落下,再纵再飞又落下,随将卖牛钱袋系其颈,纵之如故,至九台村南,又纵之,渐飞高,往西南飞去,此时马方悟牛飞之梦。后来得知,此鸟飞至40里外的茅河村上空时,村人仰视大鸟,即以手作执枪瞄准状并大声作枪响,鸟惊落地,该人得金后发家。此事被到村访友的蒲松龄采纳载入《聊斋志异》中。

  柳氏族谱序

  据柳氏1992年谱序说:古人云水有源方能周流而不息,木有根方能千枝万叶发生而不穷,人亦有先祖生兹日藩方能户多而人众。吾柳氏乃历史悠远之名夥。因战乱荒饥,流离失所,致使数卷族谱毁坏,仅存数页,原纸片已碎断,逐字细辨才知是三十二世青云祖于谱志大事记中曰:先祖为避洪水毒蛇猛兽之害,数次迁居,终于云门山北,黄河入海口南,东临海滨定居。数千年来分迁居住地广,人众,家业兴盛,建祖庙于望海楼西5公里处,殿栋巍峨,墓林300亩,庄院建有地下宫室,谱志及事记多出公权祖之手,抄印各式。元朝统治时,涝旱虫蝗时疫严重,尤甚者种族敌视,严防民变,欲灭汉人,派大军寻炊烟追踪杀戮。吾柳氏一家避于地宫内幸免此难。但因半载日夜隐避,炊烟断绝,食生饮冷,幸存者又遭时疫之灾,一家数百人仅存数十人。后朱元璋遣徐达兴兵灭元,建立明朝。洪武二年,朝廷移民于此,安家立业,共同生活。因吾族乃原居氏,故仍叫柳家庄焉。今见他族续修家谱,吾兄弟子侄咸相商议,远祖已无法稽考,辈次不能衔接,近者只依记忆编排世绪、辈次,新制谱书一卷,权以洪武二年移民为始,至今已二十世矣,以十七世为始祖,望后世子孙诚忠、诚孝,及时续修,以兴祖宗之基业,不使吾族陨殁无传尔(十九世孙桂林敬志)。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