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郭家村

关键词:

  概况

  位于广饶县城西南9公里处,东与大柳村相毗邻,西靠鲍北路(原反修路),南距艾家村1公里,村西端与北赵村东端南北相距200米。村主街道西延与鲍北路构成“丁”字型路口,在鲍北路东70米,村主街道北侧有13棵丛生的白杨,树高20余米。

  据传,洪武年间,郭姓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小郭家庄。后因村西有一占地500余平方米的煤灰堆(俚人称谓“铁牛山”),当地人称煤灰为炭渣子,久传成俗,成为小郭家的标志,遂称炭渣子庄,民国县志亦载炭渣子。1959年复名小郭家村,1970年称郭家,1982年称小郭家村。

  村原有王、李、陈、韩、田、张、郭、刘8姓,至2014年,有6姓。郭姓,民国年间男丁失传,其女嫁往博兴县刘耿村,生一女,名妹,1944年,妹回村将外祖父宅基卖于王氏,自此小郭家无郭氏村民。刘姓,自1959年男丁病故,1968年,女儿外嫁,老母一人入了“五保”,2000年病故,此始小郭家已无刘姓户主。王姓先由洪洞县迁入淄博孙娄镇,后迁此。田姓由洪洞县迁入。陈氏由淄博市陈家庄迁入。韩氏由洪洞县迁入。张姓由洪洞县迁入。李姓由洪洞县迁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婚姻,从云南省迁入白族妇女2人。1942年,因谋生,村内田、张、陈3姓,各有一部分人口迁至东北丹东定居。

  明清两朝属乐安县安仁乡,1911年(民国元年)属安仁乡七保,1914年属广饶三区,1939年10月属临淄六区,1945年9月属广饶县三区。1948年属三区大柳乡,1958年5月属东风二社,10月属李鹊公社。1964年3月属李鹊区大柳公社,1970年属小张公社。1984年7月属小张乡,2001年2月属李鹊镇大柳办事处。

  1949年,全村40户,220口人,男108人,19岁以下75人,60岁以上45人。1958年,全村60户,240口人,男115人,19岁以下80人,60岁以上50人。1962年,全村57户,230口人,男105人,19岁以下74人,60岁以上40人。1978年,全村70户,330口人,男160人,19岁以下110人,60岁以上55人。1984年,全村76户,345口人,男170人,19岁以下110人,60岁以上60人。1991年,全村80户,341口人,男169人,19岁以下130人,60岁以上62人。2000年,全村92户,340人,男169人,19岁以下128人,60岁以上60人。2011年,全村有98户,348人,男168人,60岁以上的75人。农业经营者70人,务工者60人,经营商业和其他打工者40余人。

  村东西宽237米,南北长240米,村庄占地85.5亩,现有耕地417亩,均为水浇田,村南有兴广铁路直贯东西,西有鲍北路直通南北,地理环境优越。

  党政建设

  1942年,成立村公所。1956年春,加入高级社,为新华社成员。1958年秋,建立生产大队。1968年7月,成立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成立管委会。1984年7月,改为村民委员会。

  1937年8月,村内成立妇救会。1938年春,王守先在“四边县委”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联络员,在安德、花园一带进行秘密活动,同时在村里发展党员,建立了村党支部,自任党支部书记。至1947年在村内公开活动,发展党员10名。1946年3月,成立村民兵队。1956年调当时的大柳营任副营长。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发展党员5名。80年代初,党员成份发生很大变化,有8名退伍军人党员回村,加强了党的力量。2000年至2002年,发展党员5名。2014年发展党员2名,预备党员1名,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村支部有党员18名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

  王守先(1938年2月至1947年1月)              

  韩长海(1947年1月至1957年12月)             

  田厥让(1958年1月至1964年12月)        

  王守忠(1965年1月至1979年12月)      

  王守印(1980年1月至1988年12月)  

  田家山(1989年1月至1993年12月)      

  王守勤(1994年1月至1994年10年月)             

  艾绍杰(1994年10月至1996年12月)

  陈永信(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

  王士桥(2002年1月至20002年12月)

  陈保秋(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             

  田茂祥(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

  陈保福(2006年5月至2008年12月)

  王连志(2008年12月任职)

  历任村长、社长、大队长、主任任职情况

  田厥宗(1942年春至1945年冬)                   

  田家忠(1946年春至1955年冬)

  韩长海(1956年春至1958年秋)                   

  (1947年2月至1964年12月空缺

  陈文胜(1958年秋至1960年冬)

  韩长海(1961年春至1964年冬)

  田家庆(1965年春至1970年冬)      

  韩振月(1971年春至1972年冬)   

  田厥银(1973年春至1974年冬)

  韩振月(1975年春至1976年冬)

  王守勤(1977年春至1978年冬)

  王守印(1979年春至1980年冬)

  田茂真(1981年春至1982年冬)

  田家庆(1983年春至冬)

  田家山(1984年春至1988年冬

  王士桥(1989年1月至1990年冬)

  王守勤(1991年春至1994年10月)

  王连志(1994年12月至2004年12月)

  田茂祥(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

  陈保福(2006年4月至2011年5月)

  王连志(2011年6月任职)

  妇救会会长

  崔秀英(1937年8月至1940年12月)

  王秀花(1941年1月至1950年2月)

  民兵队队长

  李荣光(1946年3月至1947年12月)

  陈文光(1948年1月至1955年12月)

  贫协主任

  王守仁(1964年3月至1974年8月)

  经济建设

  建国前多数村民以种地为生,主要农作物玉米、小麦、高粱、谷子、豆类,农田灌溉富户靠土井、轱辘,贫困户靠天吃饭,无地户以打工为生。村内有三座香坊,泥瓦匠是本村村民的传统手艺,自由结帮外出务工。

  建国后,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发展,初级社打了砖井,购置多部水车灌溉,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是黄烟。三年困难时期多是种植地瓜、萝卜。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分两次进行了土地整平,将所有土地都改造成水浇田。70年代开始,除草、除虫实行化控,大量使用化肥,经济作物黄烟停种,以棉花为经济作物,打了机井,购置抽水机,柴油机,实现灌溉机械化。1977年村内通电,照明灌溉都实现电器化。粮棉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至70年代末,粮食单产1500斤,棉花单产皮棉100斤。集体拥有房屋70余间,大小中型拖拉机4台,柴油机12台,发电机组一套,地排车、手推车50余辆,马车1辆,扬场机1台,脱粒机2台,牲畜20余头,成立了各种专业队,有专门为完成村居规划的建筑队,劳务输出队,科技试验队,拥有3房(粉房、磨房、宰房),集体经济得到发展,人均收入240元。

  村内土地主产小麦、玉米,2005年后村民收入变为多元化,桩基户、装修户、粮食加工户、种植养殖户、汽车运输户、电器销售户、太阳能安装户、电动车销售户、厨房设备销售户、钢材销售户、餐饮服务户,均有从业者,外出务工者大量增加。商业经营户20余户,外出务工者60余人,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生活质量越来越好。桩基业户始自1996年,有涉业者5户,从业人员13人;装修户3户,从业人员10人;粮食加工户有2户,从业人员6人;养殖户4户,从业人员8人;运输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集体购买的3拖拉机,有汽车、五轮车运输户3户,从业人员6人;电器销售户2户,从业人员4人;太阳能安装1户,从业人员2人;餐饮业2户,从业人员6人。

  村庄规划建设

  建国前,街道狭窄,巷道弯曲,民居土木结构,砖基3至9层不等,加土坯、黄泥抹墙,木梁、木栋、麦草复顶,间长2至3米,宽2至4米,檐高2至3米,木制老式门窗,十分简陋。1965年实行村庄规划,宅基分为270平方米和340平方米两种规模。坐北朝南,东南角和西南角临街留院门,仿古式门楼,正房5间,总长17米,宽5米,砖石基1米,加土坯2米,尖顶、白灰抹墙,木梁、木栋、麦草复顶,前后小瓦海青,五垄带哨,檐高3.3米,拱式门窗口,门窗木制镶玻璃,古朴美观,村民谓之标准房。村内主街道两条,东西向街宽10米,长437米,南北向街宽10米,长240米,南北小巷5条,宽5米,构成对门对户棋盘型,此规划历时15年,于1980年完成。

  80年代中期,部分村民建设了砖瓦结构房屋,红砖、红瓦、木梁、木檩、玻璃门窗、尖顶,檐高3.3米,约占总户数的20%。2002年得到县政府和县土地管理局批准后,村两委做了第二次村庄规划,拟将村庄西迁至鲍北路两侧,宅基占地360平方米,分平房和小二层两种模式。实施过程中,因村民认识不统一,计划搁浅。两委随即决定,在原基翻建。新建的房屋总长17米,宽6至9米,分带厦和不带厦两种类型,红砖砌墙,水泥沙浆抹墙,钢梁、钢芯,苇板红瓦复顶,铝合金玻璃门窗,门窗宽至3米。前墙和临街墙瓷砖镶嵌,檐高4米,尖顶,配以平顶厢房,宅院街门高4.5米,钢制高3.5米宽3米的双扇门。室内楼房或隔间,刮瓷吊顶,水电暖设备齐全,村容村貌得到改观。

  1991年村东西向主街道铺设了柏油路面与鲍北路相衔接,出村右行穿北赵村,右行可至广饶县城,直行可至博兴县店子镇,出村左行过艾家村左行可达镇驻地,直行直达淄博市临淄区,交通十分便利。

  1992年建设土自来水,2005年又改用镇统一的自来水。

  1996年进行电力增容,线路、计量全表部更新,2010年进行二次更新。

  1995年村内通电话。2007年新建村办公室,设人口计生学校,更新了广播设备,安装了闭路电视,通讯实现固定电话和手机双普及。

  社会事业

  村内历来热爱文体活动,1948年为庆祝解放就组建有秧歌队,锣鼓3套、旱船2对、花杆戏装40余套,参加人数40余人,每逢过年过节,农户有喜事则前往演出,并在当时的“广三区”组织的比赛中获奖。1970年成立宣传队,依托村小学建了篮球场、乒乓球台,村办公室地点也设有篮球场。2000年建起了锣鼓队,置大小鼓9面,铙、钹45套,服装50套,聘淄博“二毛锣鼓队”艺师授艺,多次演出,被县“国际孙子文化节”定为首选节目,受到省、市、县三级电视台采访,并以声像形式在三级电视台播出。平时电视节目已成为村民每个家庭不可少的文化享受。2011年又更新了闭路电视设施。

  村民历来重视教育,1935年,塾师田厥信在村观音庙设村塾教授村内子弟。1939年搬至四边第五科改办新学。建国前由田厥清任教,1950年王连升任教,1951年村学并入崔刘完小。1958年设幼儿园,韩秀梅任教。1963年重设村小学,先后任教的有王连登、田家春、田茂林。1968年增建校舍8间,设复式班3个,王连科任校长,教师田茂林、王士桥。1969年王连科调公社教育组,王士桥任校长,教师刘元萍、田茂林。1973年新建校舍4间。1974年设戴帽初中班,王连科任校长。1975年陈宝香任校长,教师宋道任、田茂昌、田茂林、王守增。1983年并入西柳联小,后又并入五村联小(东柳小学)。1935年有村塾,学生12人;1939年新办村学,生员17人;1951年生员22人;1958年生员33名(含幼儿园儿童13名);1963年生员35名;1968年生员38名;1969年生员44名;1983年生员50名;1998年生员55名(含户口在外的大中专生);1999年生员60名;2008年生员58名(含幼儿园儿童)。至2011年底,村有大学文凭持有者64人,中专文凭者67人,博士文凭者3人,在校大学生11人,有2人成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0年,建设村卫生室,为村民健康服务。

  解放前以种地和务工为生,住房简陋,睡土炕,泥土垒灶,家具有抽头、柜子、老式木椅子、陶盆陶罐、口袋、粮屯等,穿土布衣,吃土井水。建国后至1959年,吃饭半粮半菜,三年困难时期以瓜干、萝卜为主,糠菜相伴。1964年后生活好转,以玉米为主食,小麦为补,穿衣半粗布半细布。1977年用上电灯,吃上机井水,家具换代,兴起了三抽桌、木挂钟、木床、学生椅子、平面桌橱、锅台砖砌,水泥锅台,富裕户代步用上了自行车,购买了收音机、录音机,年轻人戴上了手表。80年代家具有大立橱、高低柜、木沙发、包头床、铝饭锅,吃上自来水,少数户买上电视机,穿衣追求纤维化、成品化。90年代,家具呈多样化,沙发、茶几、联邦椅、电风扇、写字台、彩色电视、电子表、液化气罐、不锈钢锅、穿衣大多追求成品时尚化。2000年后,室内装修大兴包门、包窗、字画悬挂,文化品位成为时尚,家具兴起组合化,组合沙发、组合床、组合衣橱、博古架、老板桌、老板椅、液晶彩电、冰箱、空调、抽油烟机、电饭锅、电饼铛、电脑、太阳能热水器、饮水机等纷纷进入家庭,穿衣追求品牌化、流行化,手机成为人们不可少的通讯工具,有10多户收入高的户在县城和原乡驻地购置了楼房,好多户代步用上了电动车、面包车、小轿车,农户轿车、面包车拥有者30户,电器入户率达百分之百。村民就业呈多元化,干工程、建公司、商品直销、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电器销售、废品收购、汽车运输,新的就业门路不断增加。承包的土地仍以粮食为主,种地实现机耕、机播、机收、灌溉电器化、管理科技化,享受国家粮补,化肥良种补,生病享受合作医疗待遇,计生户享受国家扶助政策。

  解放前,本土地少,多数靠打工生活,人均每年粮食占有量仅有45公斤,逃荒要饭者有10来户,有8户闯了关东,卖儿卖女者3户,当长工者3人,贫雇农占全村户数的90%。

  解放后,粮食收入稍有好转。1949年,人均占有粮食70公斤;1956年,人均占有粮食100公斤;1958年至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仅占有粮食20~30公斤,1964年好转,在120公斤左右;1974年,人均占有粮食150公斤;1984年,每人占有粮食200公斤;1991年,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1997年,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2003年,人均占有粮食800公斤;2011年,每人责任田产量达900余公斤。最早1965年,有人买了自行车;1998年,有人购买小轿车;2011年村添置了各种轿车11辆。1968年有人购买收音机,电视机进村始于1980年,至2011年电视机占有户达95%;2001年,有人添置电脑,2011年村内有电脑的户占总户数的25%;空调购置始于2004年,冰箱始于2005年,至2011年占有量达40%左右。

  土地承包后,村民收入逐步提高,1980年至1985年人均收入1900元,1986年至1990年人均收入2300元,1991年至1995年人均收入2600元,1996年至2000年人均收入3000元,2001年至2005年人均收入6500元,2005年至2011年人均收入9500元。

  人物

  革命烈士

  田厥祥  1915年生人,1942年参加革命,清河军区基干营战士,1943年9月博兴县王文战斗中牺牲。

  张来德  1931年生人,1951年3月参军,中共党员,志愿军六十七军一九九师五九五团三营七连班长,1952年7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

  王九卿  1927年生人,1951年3月参军,志愿军六十七军一九九师五九七团三营七连战士,1953年牺牲于朝鲜战场。

  田家治  1927年生人,1949年2月参军,志愿军炮兵五十五团战士,1951年7月牺牲于朝鲜战场。

  人物简介

  王连俊  男,汉族,1962年7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兼实验中心主任,中国铁道学会会员,中国工程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会委员,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程学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会委员;先后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长春科技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多次获科技进步奖及教学成果奖。铁道部基金项目“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新结构试验与应用”,获2007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受施工拢动影响的土体环境稳定理论和控制方法”,该项目2003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委“七五”攻关重点项目“长江三峡工程库区云阳县县城拟迁城市新址环境地址研究”,该项目1989年获地质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八五”攻关项目获石油部科技成果奖。1994年获第八届长春地质学院“五四”青年地质学家奖。2005年获第七届“詹天佑铁道科技奖”“北京交通大学专项奖”。2006年被评为“北京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评为“北京交通大学优秀主讲老师”称号。

  王立群  女,汉族,1976年3月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负责人,先后求学于曲阜师范学院、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从事近代中外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主要译著:《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想象的能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主要科研项目成果: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始于2005年3月,已结项;北京大学比较文化、学术文库,教育部“211”学术科研项目,始于2004年2月,2009年2月结项。

  荣誉

  1968年至1975年多次被县委授予“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2001年被中共广饶县委授予“模范党支部”。

  文物古迹

  观音庙  原在村北,规模较大,建有正殿和偏殿十余间。1935年改为村办学校,1951年将房屋拆除,原材料用于建设崔刘完小。原有庙地14亩,庙内有一棵特大白杨树,栽植年代不详,树高40余米,树围5米有余,1944年伐卖,收入款做了新学校的办公经费。

  传统工艺

  泥瓦匠  青灰小瓦的瓦垄技巧。

  做神香  工艺已失传。

  轶事遗闻

  “铁牛山”遗址和观世音除铁牛怪的传说

  在村西有铁牛山遗址,关于铁牛山还有一段传说。

  据传,千年前此地曰“太平庄”,村西有运粮河,河东岸设有酒坊、油坊,供十里八乡的百姓生活所需,操业者30余人,俚人曰“桩子”,生意十分红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年秋夜,风雨狂作,一铁牛闯入桩房,蹄刨角掀,见粮则食,见酒则喝,既而昏昏然酩酊醉卧窖中,工众惊散,桩业随废。此始,夜间常妖风四起,哞声连连,满坡稼禾屡遭践踏,粮田一片狼藉,连年无收,太平庄不再太平。铁牛来的无端,田禾遭劫,只闻牛鸣风响,不见牛怪动身,疑团重重。如此数年,百姓苦不堪言,强驱无功,任尔锤击杠撬,铁牛处置泰然,束手无策。

  村有后生安邻者,受众人托,骑快马,驰骋7日,至“普陀落伽山”(浙江省定海)善财岩潮阴洞,请求观世音菩萨前来解难。

  观世音大慈大悲,慨然应允,用隐身术将安邻带在身边,赴冥府见九殿阎罗,索查“鬼符妖籍”,探究根源。这铁牛原是公元前305年被蜀守李冰(字“仲远”,河南项城人,“都江堰”建设者,史记·河渠书载李冰斗江神事,华阳国志蜀志载)战败的岷江江神—“苍牛”。当年此怪被李冰战败一路向东北逃窜,只跑的神疲力竭,饥渴难耐,坐于运粮河岸歇息,抬头一看,此地南依泰岱,北临黄河,东瞻渤海,西眺巴蜀,乃一风水宝地,决意就此栖身,以求东山再起。思量间一阵东风吹来,酒香扑鼻,随即使出呼风唤雨手段,扑向桩子,山吃海喝醉入梦乡。子夜已导引之术元神出窍寻食遍野,可害苦了这一方百姓。这牛怪修炼千年,神通广大,非一般凡法所能降伏。观世音查明原委,驾祥云直上天庭,奏知玉帝,领了法旨,其旨曰“岷江神苍牛为神不公,先祸蜀民后扰渤海,钦命观世音除其仙根,以鬼怪论处,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还阴阳二气于天地,还平安于乡民,钦此”。

  观世音在太平庄落下云头,在距桩子东北二百丈指划一地,命安邻集众300人,取土筑成法坛,下层得神土,此土黑如墨,亮如晶,硬如石,可代柴烧,以“移天定日”之法使桩子长明不夜,令铁牛阳气不得出,破了它的导引术。运黑土如山,将铁牛埋于山下,于山东边布下“乾坤水火太极阵”。内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封设水城。外以巽、离、坤、兑、乾、坎、垠、震八卦布下火城,随即登坛施法。先以拂尘着“三昧神火”点燃黑山,火势熊熊,不移时只听“哞”的一声惊叫,铁牛腾空飞入火城,霎时间火龙翻飞,火网罩住了水城,火牛难耐三昧神火之烤,急忙突入水城。只见观世音佛目微睁,将圣水瓶一倾,水城内如翻江倒海,奔腾咆哮。铁牛在水城内左冲右突,终不得脱,慢慢筋疲力尽,只能随水漂流。观世音又将水流左旋,把火城右转,使水城之白虎与火城之兑金方位重叠,将铁牛送入火城,转之再三,只见铁牛翻扑颠倒,奄奄一息,最后化为一团烟雾向西方而去。烧铁牛的黑山化为一堆碳渣,后人称谓“铁牛山”,历史上曾成为村名的代称。

  观世音收了“乾坤水火太极阵”,又施“移花接木”之术。用杨柳拂尘沾了圣水,扬手一撒,满野雨露轻飘,沃野禾稼茁壮如初。是日,乡民万众云集,蜂拥而至,荷供焚香恭送观世音归山,场面蔚为壮观。

  后来乡民为彰观世音之功,在法坛旧址建了一座气势磅礴的观音庙,四时上香,祈雨、消灾无不灵通,划出庙地14亩,让安邻当了住持,香火盛极千年。不知何时庙内生出一株参天白杨,树高50米,胸围6米,盘根错节,枝叶繁茂,据传是观世音的杨柳拂尘所代,世人皆称奇异。直到民国35年(1944年)大树被伐,观音庙改为学校。1951年庙宇拆除,1972年村民推平铁牛山修了水渠。二处圣迹遗迹尚存。

  千年巨变,沧海桑田,三界善恶人间留传。俱往矣,清者自清,浊者浊之,自有后人传说。异史氏曰:恶根善根都是缘,三界果报都一般,作恶终有恶来报,行善美名万古传。不可不鉴也!

  奇人轶事一篇

  甲戌非中井申生

  一梦醒来毕天年

  ——元斋陈公临终秘闻

  陈公文圣,字元斋,李鹊镇小郭家村人。生于一九二一年,故于一九九四年。公身魁梧貌伟,岸然丈夫,业农一生,质朴忠厚,俭以持家,暇操瓦工,补贴家用,育四子三女。人丁兴旺,和睦乡里,众称之贤。古稀后,体渐衰,腰弯脊驼,操豆腐生意,串乡叫卖,意在自食其力,自善其身耳,以此足见其农人本色。公一生率真耿直,其常态常人也。然,在其终年临近之时,却留下了一个让后人匪夷所思的结局,给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甲戌年(1994年)秋毕,公串乡收购黄豆。一日至博兴县某村,有沈姓老者,招呼其入宅看货议价。入一所青砖灰瓦的古民居,迎门有葡萄在迎壁前倒挂,院内有柿子、枣树、山楂,都形如伞盖,累果红黄相映,正房窗前石榴笑颜珠玑,门前月台上置山红珠各一,红者如丹,青者如翠,生机盎然。入其西仓房,所售之粮盛簸箩中,陈将豆子装袋,置院中过秤,老者去正房中取出十六两古秤核实,重七十三斤。二人入室计值结算。

  房内陈设简洁古朴。明式几案上置乌木算盘一个,制作精妙典雅,盘框上有一镏金“当”字,特别引人注目。老者取算盘于前,指如仙子拨弦,声如珠落玉盘,一举报值,分厘不误,让陈十分叹服。会账毕,主人取紫砂茶具,二人在案之东端品茶闲聊,谈及十六两古秤与今之十进制秤的形制和换算,老者曰:“换算易耳,用留法口诀一语可定,其诀曰:”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五三一二五……”一气诵终,流利闲熟。接曰:“今人失智矣,今秤虽然使用简便,然,已失秤之寓意也。”随手从门后墙上取下一杆古秤,手指口解曰:“古之计量乃天人合一之法也,第一星曰定盘星,北极星也,天之公应人心须平也。计量之星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计十六星,意十六两为斤也。满斤设参晨而节之,参晨者,天视人作也,用秤须公平,乃为人之道也,遵法用秤,人之修身养心之法也。”又取下墙上戥子曰:“戥之为字,天星执戈也,若犯所忌必取人性命,物虽小,制作须精,乌杆金星,以利分明,银盘铜权,以彰玲珑,丝发悬系,以利精准,三线悬盘意三家认同(病家、医家、司药),操此业者,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大事必作于细’,病者用药,人之司命也,锱铢必较,厘毫分明,错如杀人,粗疏之人,断不可为。”又指算盘曰:“古人精明啊,你看这算盘,框法偶,以成规矩,档法奇,直通天地,上设二珠,法于阴阳,下设五珠,法于五行,中一横梁,意在清平,档奇珠单,互为太极,档单珠奇,档双珠偶,依数轴攀扶而变,进一位,亿万黄兆,退一位,千百分厘,五行运化,满则上入阴阳,不足则阴阳取之,进退依法,满而归进,缺而退补,缺能满,满可进依天道而行,终果于有无,皆是一平。大至亿兆恒河沙数,小到锱铢毫厘分丝,人之舍得皆在其中,大容无限之环宇,小含微妙至不见。小小一物,平衡环宇之不平。”老者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夸物中透出正人之哲理,陈公听其不闻之论,不觉身体前倾,将案上账本推于地下,急俯身拾之,回手弹污,向老者致歉意。老者曰:“不防,不防。”观其账簿,青绢封皮上有“内簿”二字,甚是疑惑。公请教之,老者曰:“内簿者,外隐其实形也,所记述之用文字,内商而定,不示外人也。”即问公:“汝识字否?”公曰:“常用字粗知,十数码识之。”老者瞟一眼陈公,用神秘的口吻说:“未必也”。汝可打开一观。公将账本翻开,内页是民国时期徽宣纸花信笺。印制精美,扉页首行书“账范”二字,中间书“由中人工大、天主井羊非”十字。左边书“民国人非羊年非中月初井记”十二字。公觉得眼熟,似曾在哪里见过,字虽识得,却不明其意?正思量间,老者曰:此即是尔所言“十数码也”,以字之出头多少为凭,由者,一也,中者,二也,人者,三也,以此类推,至非则十,满而不进,存而用之。如左边所记,非中者,十二也,井者,八也,此为民国三十九年腊月初八日也,是我当时写的本册账簿记数“字范”也。此十数码名曰“阴曹阎罗码”。解放前余在天津一当铺供职,业“内簿主记”,操此业最难,其记账方法多矣。一簿一范,不得混用,章法甚严,家人亦在不言之例。若有失密,必遭业主严惩。今已无用,不防与你稍作解释,若在当年,是操业者大忌也。听了老者的解释,勾起了陈公一件沉积心中六十多年的往事,不禁心头一震,由不得再留连,忙向老者谢茶,致意打扰,匆匆而归。

  一石激起千层浪,落叶惊醒林间鸦,老者所言“阎罗码”,勾起了陈公儿时的记忆。民国二十二年,公年十岁,课读于村庠,是年夏,酷暑难耐,一日,公与同伴王某,裸浴于村土地庙旁的池塘,土地庙称其为庙,虚言也,其实是一间不设门窗的砖瓦小屋,内供土偶三尊,中间坐者,名“土地爷”,二役鬼稍前分立两厢而已。土地爷前垒方形台以代供桌,此其俚俗,为亡灵托魂,送魂之道场也。当日,公与王某在塘内玩地性起,抓塘泥互涂身面,以作丑态,追逐嬉戏,用塘泥互相攻击,王某不敌,爬上塘岸,窜入土地庙内,藏身役鬼身后,公随后跟进,二人在庙内周旋多时,王某疲困,背贴役鬼身后稍息,公瞅准机会,绕鬼肩,双手抛泥以击王。不料抛偏,直击鬼头,咔嚓一声,役鬼脖断,头折身后。泥塑始作时,项间有麻数缕,以此不曾坠地,公急用两手去捧鬼头,意在扶正,孰不知,手上污泥又将鬼脸抹的面目全非,真是神不神,鬼不鬼了。公一愣间,王抽身逃去,公再扶鬼头,终不能复其原貌,适觉惊慌。再看三尊土偶时,横眉竖目,突眼凹腮,鼻斜口裂,狰狞不可名状,所断鬼头,锒铛乱恍,直碰公胸,公大骇,顿觉天旋地转,晕瘫于役鬼脚下。王在外等多时,不见公出,自以为得意,踮脚翅首复归,倚墙歪头一觑,见公之状以为诈,便轻蹑于公前,然,喊之不应,拉之不动,方知有异,慌张离庙,急报公之父母,抱之归,身软如絮,双目低垂,沉眠不醒。延医诊治,其脉寸、关、尺俱存,唯弱如游丝耳,鼻息如常,医不清病灶何处,亦无法投以药石。又求女巫,巫曰:“丢魂”。然,收魂三作,终不能醒,举家无策,只有守望而也。历三日夜,仍不苏醒。

  再说陈公瘫倒后,自觉无不适感,尚在迟疑时,见断头鬼,左手扶头,右手向公伸来,一弯腰,将公挟于右腋下,急出庙来,将身一缩沉于地下,不知何深,飞也似向西而奔,驰之有时,至一衙署状门前,将公掷于地上。公抬头一望,门悬一匾“幽冥寿纪司”也。门两边各立一鬼,左鬼正问断头鬼,何事回衙,断头鬼曰:“速报司吏,我要告状。”不移时,内招之,断头鬼拉公急趋吏堂,将公推至案前,怒报曰:“此小儿陈文圣也,无理甚,断我头颅,被我捉来,当终其阳寿,替我轮回”。吏虽貌恶,但不躁急,见公乃是一浑身泥巴的赤身小孩,亦不禁其自由。对断头鬼曰:“待我给你查来。”命鬼役传“三簿”来,公见其役鬼,身轻如带,游移而去,自试己身亦如之也。觉得好玩,便在堂中游荡起来,不多时,“三簿”到。司吏问:此儿有“天谴”否?一鬼曰无;吏又问有祸殃否?又一鬼曰无;吏又曰有轮回仇杀否?又一鬼亦答无。随命前役鬼,速唤黑白二无常来。不移时,二无常抱簿而入,看这二鬼,一黑一白,帽高数尺,目如木梭,鼻梁塌陷,齿长如鼠,舌吊口外,真丑鬼也。吏命曰:“查此儿至勾期否?”白无常将簿打开,送至吏前曰:“非也。”吏接簿细审之,时公正游至吏之身后,顺眼一瞟,簿面前边被吏手遮盖不见,后有字两行,一行书:寿主非人;一行书:甲戌年非中月初井日申后生。吏合簿直腰,始觉公在其后,嗔之曰:去、去、去,此天机,汝岂可观也。将簿还于白无常,对断头鬼曰:“此儿一世无纠葛,忠厚常人也,所犯乃儿戏之错,不受冥罚,尔当速放之回,不得以私仇惩治。”又诫无头鬼曰:“地之三尺上,由人辖之,尔得形而值,人之惠也,不形亦当值,鬼之职也,当速送儿回归,履尔职守,不得私专,若不然,当罚汝入吉籍,不得轮回。”断头鬼无奈,只得丧气的携公原路而归。至庙前,于西南角画一圈,置公于内,不知何因,左旋右转,终不得出,无奈之下,伏地而眠。

  公梦中听得有动静,睁目一看,见父正与一本族老者在庙前和泥,断头鬼偶已被清出庙外,正在重塑,公高声喊父,咫尺间,父置若罔闻。不知又过了多久,公醒来,又见母与女巫在庙前设供焚香,巫正持公衣喊公乳名,正要答应,断头鬼忽到面前,头已固矣,嘻嘻曰:“去吧,去吧”。将公一推,随与衣合。忽听父叫:“儿醒来,儿醒来。”公睁眼一看,家人皆在眼前,人人泪洒衣衿,不知其何喜何忧。母问儿,去哪里啦?公曰:我做一梦耳。实则公已昏睡五昼夜矣。康复后,公常对人言梦中事,多以为妄言。公曾将梦中所记文字请教多人,识者众,知意者无。

  光阴荏苒,时光催人,成人后,忙忙碌碌几十年,再没提起过这儿时的谜团。今闻“阎罗码”之解,其意清晰起来,“寿主非人”者,寿七十三岁也。“甲戌非中初井后生者”,一九九四年始逢“干支历甲戌年”,此乃甲戌十二月初八日申时后生也。“后生”二字何意尚不可断。公将遇沈之事告于发妻,断字之意,一一言明,妻以为妄言胡诌,二人争执不休。公又有“后生”二字不明之疑,随骑三轮车,携妻再访沈某,寻至原路径处,不见村庄,请教于一整理水渠者,渠者听其所白,考虑多时曰:如君所说,无此村也,此地名曰沈家坟,是古地名。最近的事,是文革中有天津一当铺老板的后人,抱一骨灰盒来此,说死者系博兴县人,在天津多年,以资本家黑老保罪致死。寻其祖籍不得,来人以其地名沈家坟,故者名沈厚友,将其安葬于此。葬时还有一个皮箱,说是死者的心爱之物,那时理渠者才八岁,今已三十年矣。听其所言,公知有异,妻亦恐慌,忙支吾其词,郁闷而还。

  再思所遇,更觉蹊跷,公口念沈友之名多遍,三复渠者语忽悟,沈厚友与申后酉同音,申后酉时生也,生者,人生之称也,死后变鬼,人曰变鬼为死,鬼曰有新鬼来亦为生也,其所谓生死一也。梦中所记:甲戌非中初井申后生,实则是:寿七十三岁,甲戌年十二月初八日申时后酉时死也,其意甚是明了。

  得其定论:公思善理身后事,歇豆腐业,倾其所蓄,为其幼子于十一月二十四日毕婚,告庙祭祖归来,自言不适,随卧病,腊月初二召子侄于榻前,命作水泥墓碑一通,子侄以为荒谬而逆之,强之再三。后辈不忍其病中怒,违心而作,遵公意,镌忌晨甲戌十二月初八日,“陈公文圣字元斋之墓”于上,草覆之。至初八申时,正是吃晚饭时节,公曰:“都去吃饭,我房内不用留人,饭后都来,我有话说。”众人饭后归,公已穿戴整齐,坐于榻上,公曰:“尔等勿惊,吾今便去,葬日须延至腊月十二日。不可与邻里婚事相抵,不能以我丧抑邻之喜,时有同巷两异姓农户都在初十为儿子办理婚事。公一再告诫后辈,切记人之一生,和睦乡里,乃是修德之重举也,莫违我言。儿女点头以应,公随即仰榻而逝。观其墙上挂钟,近七点也,正合酉时将尽。人言“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君见有如此奇事否?”人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公之终言可称,善中至善也,陈公已作古,以其善言论,虽死犹生也,一世常人,今当异人论也。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