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大村

关键词:

  概况

  前大张村位于广饶县城南7.5公里处,辛河公路西侧。东邻黄坵村、赵庄村、王庄村,西邻西大张村,南邻淄博市临淄区二张村,北邻后大张村。

  相传元朝张姓立村,取名大张村。1948年分为前大张、后大张、西大张三个行政村。该村居南,故称前大张。

  该村姓氏有焦、杜、张、蒋、周、鲍、李、吕、杨、韩、王、刘12姓组成,焦、刘两姓,由山西洪洞县于1370年迁入。杜姓于1370年由直隶枣强县迁入。王姓于清康熙年间由广饶县城东将户村迁入。周姓于1887年由大王镇后贾村迁入。张姓由原大张村于1942年迁入。鲍姓于1912年由李鹊镇鲍家村迁入。吕姓于1942年由大王镇韩庄村迁入。李姓于1922年由大王镇封庙迁入。杨姓于1964年由掖县迁入。蒋姓于1870年由广饶镇三村迁入。韩姓于1970年由大王镇杨庄村迁入。

  明清两代属安仁乡。1911年属安仁乡安二保。1914年属广饶县第三区。1939年10月属临淄县六区。1945年9月属广饶县第三区。1948年12月属广饶县第三区三大乡。1956年1月属李鹊区三大乡,前大村组织分成爱国增产两个初级合作社。1958年5月属李鹊乡,9月属东风二社,10月属李鹊公社。1970年11月属李鹊公社。1984年7月属李鹊乡。2001年2月李鹊、小张二乡合并为李鹊镇,前大村属李鹊镇。

  解放前人口增长缓慢,全村人口不足300人。解放后,人口增长迅速,焦、杜两姓占全村人口的70%左右,蒋、王两姓占全村人品的14%左右,其他姓氏人口占16%左右。2011年,全村有210户,总人口715人,其中男性居民355人,女性居民360人。60周岁以上106人,40至59周岁308人,0至39周岁229人,其中在校学生190人。

  村庄占地面积160亩,耕地面积1460亩。土地平整,环境优越。

  党政建设

  明清两代属乐安县安仁乡管辖,1911年属安仁乡安二保,村内事务设有村首事管理。清末,实行保甲制,村内事务由甲长管理。1945年成立互助组,1954~1955年成立初级社,村内有“爱国社”“增产社”两个农业合作社。1955年底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村内设有第九、十两个生产队,两个生产队的队长分别管理两个生产队的事务。1957年成立人民公社,村内设生产大队,下设四个生产队,小队长直接管理到户。1966年11月,大队委员会改为革委会,仍是生产队直统到户。1984年7月,改为村民委员公,村内事务由村委会管理。

  1937年杜和光(杜之唐)经菜园村王兆津介绍入党,成为该村第一名党员。不久,杜和光在该村发展了杜长春(杜更生)、王乐三(王俊英)、蒋复起(蒋震)、焦树仁(焦寿山)等人入党,并建立了党支部,杜和光任书记。1956年3月分为两个支部,1958年3月合为一个支部。2011年,全村有党员32名。

  历任党支部书记

  杜和光(1937年冬至1940年春)

  (1940年春至1949年2月空缺)

  焦长平(1949年10月至1951年3月)

  杜耕田(1951年3月至1952年3月)

  焦金门(一支部,1956年3月至1958年3月)

  杜士文(二支部,1956年3月至1958年3月)

  杜士恒(1958年3月至1962年3月)

  刘文卿(1962年3月至1964年3月)

  杜士恒(1964年3月至1976年3月)

  焦爱祥(1976年3月至1978年10月)

  杜士恒(1978年10月至1984年10月)

  焦树彬(1984年10月至1988年10月)

  杜长余(1988年10月至1991年10月)

  焦树彬(1991年10月至1997年10月)

  焦华增(1997年10月至2003年8月)

  周新泰(2003年8月至2004年12月)

  (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空缺

  杜军善(2008年9月任职)

  历任村长、社长、大队长、主任任职情况

  蒋复初(1949年10月至1954年3月)

  杜太奎(增产社,1954年3月至1956年3月)

  李连吉(爱国社,1954年3月至1956年3月)

  杜太奎(1956年3月至1958年9月,一社)

  蒋其仁(1956年3月至1958年9月,二社)

  蒋其仁(1958年9月至1961年3月)

  杜士文(1961年3月至1962年5月)

  杜士恒(1962年5月至1964年3月)

  焦景福(1964年3月至12月)

  蒋其仁(1964年12月至1968年7月)

  杜士恒(1968年7月至1970年10月)

  焦树彬(1970年10月至1984年12月)

  杜吉田(1984年12月至1989年4月)

  焦立滨(1989年4月至1997年2月)

  焦华增(1997年2月至1997年6月)

  杜士江(1997年6月至1999年3月,代理)

  (1999年3月至2002年3月空缺)

  蒋余粮(2002年3月至2004年11月)

  杜军善(2004年11月任职)

  民兵连队长

  焦金良(1947年10月至1950年10月)

  焦顺田(1950年10月至1953年10月)

  刘文卿(1953年10月至1955年10月)

  妇救会会长

  杜英中(1949年10月至1950年10月)

  贫协主任

  焦金铎(1951年3月至1955年10月)

  杜守善(1955年10月至1957年10月)

  焦春山(1964年10月至1965年10月)

  杜守善(1965年10月至1976年10月)

  经济建设

  前大张村历史上是依靠种植农作物生活的农业村,解放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高粱、大豆、谷子、黄烟等,直至1954年,人民公社以后农作物增加了玉米、地瓜。那时靠天吃饭,旱不能浇、涝不能排,每亩产量500斤左右。人民公社时期是以小麦、玉米、地瓜为主要作物,有黄烟、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为辅。这时农业有了进展,产量也提高了,每亩小麦、玉米700斤左右。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自1983年主要种植小麦、玉米,90年代产量都超千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支部、村委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狠抓农业发展的同时,着重产业化调整。1996年大棚一次性发展到52个,主要种植品种西红柿、西葫芦、辣椒等。鸭子大棚5个,客运汽车13辆,货运汽车25辆,大中型农用拖拉机6台,变压器5台,村办企业服装一处。2008年秋起,经上级协调,先后将大批土地流转外商,减少生产费用的开支,又能腾出劳力外出打工,增加了经济收入。2002年到李鹊镇政府驻地投资建房,搞服装加工,从业人数达30多人,效益很好。2008年村民与他人合伙到李鹊工业园建楼房化工厂,从业人数50多人,收到很好经济效益。

  1958~1962年全村共有机井2眼,东坡1眼、南坡1眼,修渠1000余米,重点农作物浇水,其余是旱田。1976年村有25马力拖拉机一台,1973年有了第一台脱粒机,1984年有了第一台小型收割机。2011年全村拥有客运汽车13辆,货运汽车25辆,大中型拖拉机6台、收割机5台、变压器5台。全村土地流转1000余亩。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村庄规划建设

  前大张村在未规划前,村民居住分散,房子矮小,胡同窄短,没有一条成型大街。大街东西两条,宽约6米,不直。胡同弯曲不均,宽的3~4米,窄的2米左右。院落大小不等,房子长宽、高矮不同,按自己的院子为准,每间长约3米,宽的4米左右,高的3米,矮的2.5米。1986年和1987年进行两次规划建设,村内设2条东西大街,宽10米,长600米;南北大街2条,宽10米,长548米。大街呈“井”字形,2006年为沙子路,2011年改建主要大街为水泥路。胡同7条,宽4米,长1666.6米。院子为342.25平方米,房子7米宽、6米高、18.5米长。2011年村委出资在各大街、路口安装了路灯,村委大院建了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为村民体育活动、强身健体提供了设施。2013年下半年,村委投资200万元对村内未硬化的大街小巷全部硬化。大街3条,宽3米,长780米;小巷8条,宽4米,长1666米。村内所有街道基本完成硬化。大街两旁进行了绿化。2015年,投资10万元在村内各个路口、大街小巷安装报警探头40余个,整个村庄全覆盖。

  吃水是由原先自己提水发展到村打井按时放水。2005年6月全镇24小时统一供水,家家喝上了卫生自来水。

  1975年村里开始用电。刚开始只是公共场所通电,如大队院、卫生室等,以后逐步进入各户,只能是照明用电,农业用电还不能全用,至1978年基本解决全村用电问题。

  社会事业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组织了高跷文艺宣传队,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演出了送子参军、参军光荣等节目,受到了县政府的奖励。1984年在村支部及村委的领导下,又重新将失传多年的高跷文艺宣传队组织起来,逢年过节在村内及周边村庄演出。2004年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将村内的文艺高跷演出队进行改善,更换了大型锣鼓、新型服装,排练了新形势的文艺节目。2010年在党支部和村委的支持下,村民自发的组织起妇女跳舞队,农闲季节在村文化大院搞文艺活动。

  建国前村内无正规学校,只有一处私熟。建国后,于1950年设立三大小学,校址在西大张村。1953年三大小学由西大张村迁入前大张村,定为三大中心小学,设四个教学组(1~4年级,初级小学校),老师4名。1958年改为完全小学,设有6个教学班,教师6名。1967年三大中心小学分为三处小学,村内设前大张村小学校一处,设有5个教学班,教师5名。1984年合并至西大张中心小学。期间培养造就人才,硕士1人,博士1人,研究生3人,大学生40人,中专生14人。

  解放前,村内无就医人员,只有队药铺一处,人民就医难。解放后,乡镇设立卫生院,可到乡镇卫生院就医取药。1968年,村内设立卫生室一处,赤脚医生一名,司药员一名,解决了看病取药难。1997年,村卫生室扩建,有药房、诊室、治疗室、病房、健康档案,配备了水平较高的医务人员。

  解放前夕,全村粮食人均为100余公斤,全村逃荒要饭的53户,闯关东的1户, 4人干长工,贫雇农占全村总户数的80%。

  1949~1953年,人均口粮400斤,人均收入96元。1955年人均口粮450斤,人均收入120元。1958~1959年,人均口粮460斤,人均收入150元。1960~1963年人均口粮300斤,人均收入105元。1976~1982年,人均口粮450斤,人均收入200元。1983~1997年人均口粮500斤,人均收入5000元。2003~2011年,人均口粮600斤,人均收入15000元。

  该村1959年有了第一辆自行车,1978年有第一台电视机,1987年买入第一台彩电,1995年买入第一台电冰箱,村内搞企业的负责人开始用手机,1999年2月电话进村,3月有线电视入村入户,2007年买入第一台电脑,2010年买入第一台空调,2003年买入第一部轿车。

  2011年,全村有彩电300多台,有电话100多部,冰箱200余台,空调250多台,有手机近千部,有电脑150多台,全部连接网络,有轿车150余辆,二层楼2户。

  人  物

  革命烈士

  杜更生   1902年10月生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0月参军,解放后任山东物资局局长,1963年在济南病故。

  杜士成  1924年6月生人,1940年6月参加革命,清河军区骑兵连战士,1942年在桑科村牺牲。

  杜士禄  1918年9月生人,1943年5月参加革命,清河军区司令部通讯员、战士,1943年在广北刘营村牺牲。

  杜方中  1912年3月生人,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参军,山纵清河三旅三营营长,1941年在临淄县城羔村牺牲。

  焦树义  1922年8月生人,1942年5月参加革命,临淄县大队战士,1948年9月在济南市郊牺牲。

  焦仁德  1912年7月生人,1942年3月参加革命,渤海军区医疗所战士,1947年在寿光县牛头镇牺牲。

  焦春林  1918年10月生人,1938年11月参加革命,清东独立团连指导员,1943年在垦利县永安镇牺牲。

  王俊德  1920年10月生人,1941年10月参加革命,四野六纵爆炸连连长,1948年3月在四平街战斗中牺牲。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