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张村

关键词:

  概况

  该村位于广饶县城南7公里处,辛河公路西侧。东靠前大、后大,北是李鹊镇政府,相距1.5公里,西北角临近段家村,南邻辛河公路,西南角是县水泥厂。

  该村历史悠久,相传元朝张姓立村,故取名大张村。1949年大张分为西大、后大、前大三个行政村,该村居西,故取名西大村。

  全村有张、焦、耿、马、杜、宋、曹7姓。明洪武年间(1373年左右)焦、耿由山西洪洞县迁至落户,焦姓家族发展很快,固有大张焦、小张刘之称。其余几个姓氏皆因婚姻关系在该村落户,唯有曹姓是1961年由东营的史口镇曹家村迁此落户。

  该村明清两代隶属安仁乡安仁保。1914年属广饶县第三区。1939年属临淄县六区。1948年12月属第三区三大乡。1956年1月属李鹊区三大乡。1958年5月属李鹊乡,9月属东风二社,11月属李鹊公社。1970年11月属李鹊公社。1984年7月属李鹊乡。2001年2月李鹊、小张二乡合并为李鹊镇,前大村属李鹊镇。

  1949年,全村 193 户、512 口人,男 233 人,18岁以下261  人,60岁以上 53 人。1958年212户,598人,男256人,女342人,60岁以上老人69人。1962年213户591人,男 257人,女344人,60岁以上老人65人。1978年219户745人,男 357人,女388人,60岁以上97人。1984年220户778人,男 371人,女407人,60岁以上117人。2000年223户791人,男 375人,女416人,60岁以上126人。2011年,全村有228户,812口人,男性居民330人,女性居民482人,60岁以上老人134人。

  村庄面积337亩,总耕地面积2291亩。该村是平原土地,旱能浇、涝能排,地下水充足,无特大自然灾害,可年年丰收。

  党政建设

  1954年之前,村里的日常工作由村书记焦洪业、村长杜文富主持,下设有贫协、妇联、民兵、青年团。传达上级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催缴公粮、征兵等。土地由农民自己耕种。1953年开始成立互助组。1954年3月成立向信、向民、向华三个初级社。开始初步打水井、灌田,当时有3口水井,三个带斗水车。1957年又合并为二个高级社,分为一社、二社,直接管理到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该村合并为一个生产大队,设立三个饭堂,农民凭票到饭堂领饭。1961年就开始分配到户,那时开始下设5个生产小队,社员分配口粮田。1964年公社下设小公社,该村在大张公社直接管理下。1966年大队改为革委会,下设5个生产小队,直接到户。1981年改为管委会。1984年7月改为村委会,土地承包到户,每人2亩地。

  1938年9月李鹊村党员李子端(李前光)在该村发展了焦镇方、焦职方、张海荣入党,成立村党支部,焦镇方任书记。后来又有十几名先进分子入党,党的组织力量不断得到壮大成长。1944年12月,建立民兵队。1945年10月,成立妇救会。1947年6月,成立农救会。在村党支部和各会的领导下,村内青年踊跃参加革命和军队,焦家排,当时名望较高的有焦鸣方、焦益文、焦玲、焦庚清、郝敬森(焦镇方之子)、张干铭、耿之发、耿茂起、耿茂桐,他们为全国人民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焦家排霍霍有名,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张兴海、焦子兴、焦洪彬、耿长军、耿振太、焦好学、张树训、张德海、张树德、耿茂桐10名烈士,为全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9年该支部分为三个支部,成立西大张村党支部。2011年全村有党员32名,团员65人。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

  焦镇方(1940年3月至1943年12月)

  焦职方(1943年12月至1948年12月)

  焦洪业(1948年12月至1949年10月)

  焦洪业(1949年10月至1955年12月,西大张村)

  耿茂亭(1955年12月至1958年12月)

  焦好勤(1958年12月至1963年12月)

  张文铭(1963年12月至1965年12月)

  张银海(1965年12月至1969年12月)

  焦仁政(1969年12月至1971年12月)

  焦仁善(1971年12月至1974年12月)

  焦增业(1974年12月至1975年12月)

  焦仁善(1975年12月至1987年12月)

  焦仁亮(1987年12月至1999年6月)

  焦本祥(1999年6月至2000年1月)

  明  波(2000年1月至2000年6月)

  焦景周(2000年6月至2002年6月)

  焦仁善(2002年6月至2002年10月)

  焦本祥(2002年10月至2003年7月)

  张树贵(2003年7月至2004年12月)

  蒋风林 (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代理)

  (2012年1月至 2014年11月 (空缺)

  张宁 ( 2014年12任职)

  历任村长、社长、大队长、主任任职情况

  张树堂(1945年8月至1945年10月)

  焦职方(1945年10月至1948年10月)

  杜士富(1948年10月至1954年3月)

  耿茂亭(1954年3月至1956年10月,向新社)

  张文铭(1954年3月至1956年10月,向民社)

  董桂英(1954年3月至1956年10月,向华社)

  张海荣(1956年10月至1958年10月,一社)

  焦好富(1956年10月至1958年10月,二社)

  马克修(1958年10月至1962年10月)

  张文铭(1962年10月至1966年10月)

  焦仁礼(1966年10月至1976年10月)

  焦增业(1976年10月至1987年12月)

  焦景华(1987年12月至1993年4月)

  焦本祥(1993年4月至1998年12月)

  张树祥(1998年12月至1999年10月)

  焦本强(1999年10月至2005年1月)

  焦永平(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

  焦仁洪(2011年5月至2014年1月)

  焦本华 (2014年12月任职)

  农救会会长

  张荣海(1947年6月至1949年10月)

  民兵队队长

  马克修(1944年12月至1947年12月)

  张环海(1947年12月至1949年10月)

  (1949年10月分为三个民兵队)

  焦华清(1949年10月至1955年12月)

  张银海(1955年12月至1958年10月)

  妇救会会长

  苑秀英(1945年10月至1947年10月)

  张日三(1947年10月至1950年2月)

  贫协主任

  焦洪业(1949年10月至1951年10月)

  张树芬(1964年10月至1965年10月)

  张树清(1965年10月至1966年5月)

  耿茂真(1966年5月至1970年12月)

  焦华清(1970年12月至1976年12月)

  经济建设

  解放前后一直是种粮为主,粮食主要有小麦、高粱、谷子、大豆,个别户种少量黄烟,这是主要经济作物。1949年前粮食单产小麦300斤(大亩),高粱、谷子也是在300斤左右(大亩),大豆丰收年200斤,一遇旱涝虫,很多地块就绝产。1949年后到1953年粮食产量开始提高,小麦单产达到120斤(市亩)、高粱200斤,谷子在150斤左右,大豆达到100斤。1954年至1957年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始打砖井,种经济作物黄豆、菜园。粮食产量上升到300斤。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粮食开始转移到种小麦、玉米、地瓜上,粮食单产有所提高。特别是1958年地瓜大丰收,粮食单产也不低,但因为大搬家,没有及时收获,地瓜烂掉了。1959年到1961年3年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一度下滑,单产在250斤,有很多人开始开荒种小地块,家庭院也种粮食,随之又分了7厘口粮田,以解决吃饭问题。1962年后开始打机井,扩大水浇面积,从此粮食产量逐步提高。经济作物以黄烟、棉花为主,粮食产量达到亩产500斤以上,工分值由0.39元上升到0.55元。1974年前后张文杰书记在李鹊公社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划方,洼地搞台田,整平土地,疏通河道,土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粮食单产达到800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1年土地承包到户,大大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加上科学的快速发展,化肥、农药、粮种不断更新换代。粮食单产上升到1000斤,总产150万斤,人均占有粮食2000斤。1996年发展蔬菜大棚88个,当时经济投入每个棚在万元以上。全村每人2亩地分配到户,其余的土地承包给个人耕种,从此农作物只种植小麦、玉米,每亩产量达到吨粮。50米长的大棚年收入上万元。2008年,村里重新把一部分人承包的土地按每人0.44亩平分给农户耕种,这样每人收入5000元,除去一切支出每人可多收入3000元。

  1965年,由于该村被评为生产先进单位,公社拨发一台上海产工农手扶拖拉机,在邻近村是最早用上拖拉机的。1969年村里到贵州购置一部东方红28拖拉机,当时虽然买的是废品,但经过大修后车况良好,给村里运输、耕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尝到了机械化的甜头。该村最早于1983年购买收割机,挂置在195拖拉机上推割麦子。不用人工割,只是捆麦子,村民就感到很满足。1966年,村内就购进两台脱粒机,台儿庄生产的,产品虽很不先进,但能省工省时。

  1993年,该村兴建了大型养牛场一处,户建3个,同时每户养1头牛,存养量253头。1999年新建建材厂8个,从业人员65人,年收入过百万。

  村庄规划建设

  该村自古是出了名的周村街,路不平,街不直,拐弯抹角。1976年开始新村规划,起初是通过到临淄葛家村参观学习后开始实行,总设计长宽各18.5米,1个院,3条东西街、1条南北街各8米,8条小巷各4米,房子宽5.5米,长18.5米,高3米(檐头)。经过几年的时间大街小巷全部开通,并按村里的统一标准建设新房、新院。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65%以上农户又重新翻新房子、院子,标准都很高,每个院建成都在15万元以上,洗澡间、太阳能、家用电器样样齐全。

  1996年村投资把4条大街全部建成水泥预制路面,全部整平,两边修建排水沟,解决了农民晒粮难、行路难。2011年把通往辛河公路的两条主路全部预制成水泥路,资金由镇、村两级筹集。

  1975年至1984年,为解决群众吃水难,在村内统一修建了蓄水池,村民集中到一个地方取水。1984年,村里打深井,安装了压力罐,村民集资一部分(1个水龙头20元),其余村投资,铺设管道到各户,直接输水到户,按时放水,不收取任何费用,村民可以在家用水。2007年,全镇统一安装自来水,24小时供水,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用水难的问题。

  1969年电力进村,当时和前大村共用一台30千瓦变压器,只是解决村民照明问题。1970年,村大队到济南用铜交换了一台50千瓦变压器,同年又上一台100千瓦变压器,解决了村内一部分照明、灌溉用电问题。村内用电条件在当时的大张公社是最好的,上交粮食也是最多的。

  社会事业

  1985年,建设文化大院一处,占地2035.5平方米,建设房屋12间,篮球杆2个。1990年进行改建。1999年5月,安装健身器材一套。2012年春4月更换一套,重建一处。该村还有秧歌队,每逢佳节都组织起来会演,并到邻近各村演出,每逢汇演都收到主办单位的好评,并发给奖杯、奖状。

  1949年该村在一家地主的院子里建起小学,有3名教师,100多名学生,三个村在一起办学。1953年迁至前大村。1967年该村在自己村建起学校,有2名教师。1983年8月6个村合并到西大村中心小学,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人才,山东大学学生2名,山东财经学院1名,上海复旦1名,上海财经大学1名,其他大学生11名,专业技术人才4个。

  1968年建设了卫生室,有医生3名,都是村内的,治病不要钱,专为群众服务。1992年,从皮村调入一名任姓医生,开始治病自费。2011年,卫生室也是一名医生,以合作医疗标准处理。实行新型医疗保险后,到哪里住院都能按规定报销,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和外地治疗个人负担重的问题。住院报销75%,在村卫生室也能报销40%,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解放前夕,全村逃荒要饭的42户,卖儿卖女的3户,30人干长工,贫雇农占全村总户数的35%。解放后,土地进行改革,贫雇农分到了土地,1949年人均粮食500斤。1956年人均粮食550斤。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一度下滑,人均粮食降到360斤。1964年人均粮食又增加到485斤。1976年人均830斤。1984年人均1200斤。1991年人均1350斤。1997年人均2100斤。2003年人均粮食3350斤。2011年人均粮食4500斤,人均收入现金6000元以上。

  1958年,村内只有一辆自行车,一辆胶轮小推车。2005年,全村有3部小轿车。1971年,全村有3部收音机。1982年,有村民购买2台14英寸的小彩电。1987年,大队部购买一台21英寸的彩电,全村人跑到队部办公室看。2002年,有线电视接入村内,2011年有300台电视机用上专线。1995年村里安装小程控电话机135台。2002年,手机进村。2003年,村内有电脑的2户,有冰箱的3户。2006年,村内建有楼房240平方米。2007年,村内有空调4台。2011年全村彩电350台,手机310部,电脑53台,计算机145台、轿车31辆,空调29个,楼房950平方米。

  老有所养,60岁以上老人每月120元,70岁至80岁老人每年240元,80岁到90岁老人每年360元,90岁以上老人每年960元。每年的老人节,村里还发放200元以上的物资(油、茶叶、面粉、大米),村民吃水由村里承担费用。

  人物

  人物传 

  焦执中  字子允,城西南大张庄人。乾隆间,以增生有声庠序。性慈惠,乐施与,于士之贫乏尤力资助作成之。家素封,设教于家,不较贽或加恤济焉。有族弟建中者,从受业之次年其继母勒令退学。执中以其才之可造也约不取其贽,母不可。约衣食之,比亲昆季,仍不可。卒乃许以并赡其家,若给值而雇建中为佣者,始获允。执中教之凡十年,建中果学业成就名重一时。及执中卒,建中执礼如丧尊亲,并为文哭述两人相与之始末,有同姓鲍叔之感。里之人至今能传诵之。(《续修广饶县志》)

  焦建中  字正万,执中族弟也,邑廪生。幼遭继母之变,备历艰苦,事详《执中传》。长穷于遇,虽学行高古,然屡踬秋闱,故绝意进取,慨然以著藏为怀。衣食虽时不给,晏如也。生平著述甚富,当时有以重金市之者,不可。既而以无子继承,散轶殆尽。今所存惟《经典辑略》《荒斋诗文草》各若干卷,见《艺文》。(《续修广饶县志》)

  焦梅清 (1876~1930)  字梦花,清末廪生。焦梅清才高气豪,卓然超群。读书博涉广览。佳句名篇,百读不厌,俗儒腐言,不屑记诵。焦梅清的文章,师法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和清代散文“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方苞、姚鼐,而能独辟蹊径,不落窠臼。所著《强勉强斋》,朴素简洁,善于叙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焦梅清即接受“废科举,兴新学”民主思想,与李联甲等人在李鹊庄东永宁寺创办学堂,首开乡村设立学堂之风。焦梅清先后在济南、青州、曹州及县内各中、小学校主讲国文20余年,深受学生及同仁的敬仰。所著《国文讲义》,当时广为流传。民国元年(1912年),山东省议会准备选举,焦梅清为议员候选人。竞选未成,即加入共和党。后受共和党山东支部委派,在县内组织共和党部,主要成员有隋葆琪、张元文等,工作目标在运动省议会及国会选举。后焦梅清被选为第一届山东省议会议员。民国6年(1917年) 春,焦梅清应县知事李传煦的邀聘,参加了《乐安县志》的修撰。民国19年(1930年),焦梅清病逝,终年54岁。(1996版《广饶县志》)

  张荣海  出生于1908年3月,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保长。1945年3月呈羔村岗楼的鬼子到西大村扫荡,当时临淄区中队的战士在张家崖张明海家西屋里开会,这家处于一条巷子的最北头,很容易就会被鬼子发现,而且鬼子由汉奸领路,形式非常危急。当时区中队领导杜国章、许守田等,率领战士们做好了万一鬼子进扫荡,就和他硬拼到底的准备。为了保护区中队战士,张荣海便不顾一切,无视可能面临的危机,出面千方百计阻止鬼子进村扫荡。最终张荣海阻止了鬼子进村,保护了区中队的所有战士。他的这种精神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事迹至今流传。

  革命烈士

  焦子兴  1909年1月生人,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到临淄县区委工作,临淄县六区区委委员,1941年6月在村内牺牲。

  耿茂桐  1919年2月生人,1942年3月参加革命,清东独立团战士,1942年8月在村内牺牲。

  耿振泰  1924年4月生人,1942年3月参加革命,清东独立团战士,1942年8月在博兴县崔家庙牺牲。

  张德海  1924年6月生人,1942年3月参加革命,华野渤海纵队排长,1948年9月在济南市郊牺牲。

  张树训  1920年3月生人,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到临淄区中队工作,临淄县区中队分队长,1940年12月在抚顺市牺牲。

  张树德  1930年1月生人,1946年5月参军,华野十纵八十三师八十五团三营通讯员,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牺牲。

  张星海  1900年2月生人,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到临淄县区委工作,临淄县六区特派员,1941年8月在潍县遇害。

  耿茂樟  1925年3月生人,1943年3月参加革命,东北野战军战士,1948年3月在四平街战役中牺牲。

  焦好学  1916年1月生人,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参军,渤海军区独立团五连排长,1945年4月10日在博兴县黄寨战斗中牺牲。

  焦洪滨  1915年6月生人,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到临淄县大队工作,临淄县大队连长,1941年2月在鲍家村牺牲。

  人物简介

  焦玲  出生于1927年,其祖父和父母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其祖父焦梅清,虽考取了清末廪生,但拒登仕途,曾典卖祖业,创办学堂,首开县内乡村立新学之风。因其积极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被选为山东省临时议会议员,在省、县享有一定声望。焦玲的父亲焦月如、母亲延志远(原名延国骥),都以教书为业,20世纪30年代分别在青岛的中小学任教。焦玲到了上学的年龄,就随父母到了青岛,和哥哥焦益文都在母亲任教的辛岛小学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12月,焦玲父母毅然投笔从戎,返回原籍投奔革命。焦玲也跟随父母投入抗日战争的洪流中。焦玲的父亲和哥哥到了八路军三支队,后来父亲在根据地政府做司法、民政、教育工作,哥哥在部队做宣传教育工作,焦玲则继续在母亲任教的根据地军工烈属子弟学校学习。1941年小学毕业后,焦玲曾任姊妹团团长,后来参加了清中剧团。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斗争十分艰苦。为了更好地同敌人进行斗争,我党采用了“精兵简政”的方针,而文工团大多都在精简之列。为贯彻“精兵简政”的原则,清中剧团于1942年被撤销。焦玲随即考入新成立的耀南中学。1944年11月,焦玲从耀南中学毕业后,被选送到渤海军区政治部属下的耀南剧团,成为一名真正的八路军战士。耀南剧团既是宣传队,又是工作队和战斗队。焦玲在这里不仅登台演出,而且到农村开展减租减息、动员参军,还曾上前线看护伤员。每项工作她都积极争先,革命实践把她锻炼得越来越成熟。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有较长一段时间耀南剧团和政治部机关同住在阳信县何坊村(今属惠民县)。就是在这里,焦玲跟符浩互相认识了。符浩与焦玲互相闻名,相互爱慕。在战友撮合下,1945年冬,两人喜结良缘,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婚后,焦玲被调到政治部机关工作。1948年解放军南下时,焦玲曾担任宣教干事、政治指导员。焦玲和符浩一起经历了攻克济南、会战淮海、横渡长江、解放大上海等一连串战火的洗礼。1949年底,符浩和焦玲接到调往北京的命令,于1950年初,符浩和焦玲一同从上海调到北京,进入刚刚组建不久的国家外交部,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

  从1950年开始,焦玲与其他外交官及外交官“夫人”们在北京接受了为期半年的培训。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总理及邓颖超大姐、帅孟奇大姐等都为他们上过课。7月,经过培训的外交官们上任,符浩、焦玲等被派往蒙古工作。临行前,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焦玲回忆说,出使蒙古,是她几十年外交生涯的第一步。从此,她跟随符浩,尽快学习、逐渐适应,顺利实现了由革命军人到外交官员的角色转变。1955年9月,符浩调任驻印度大使馆参赞,焦玲也随之到印度。在印度,有一个被胁迫随达赖到印度的西藏女“活佛”,她渴望回归藏地。在符浩、焦玲等的帮助下,经过乔装打扮,突破重重险阻,终于成功护送女“活佛”回到祖国的怀抱。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符浩在外交部第一个被停职反省,错误批斗,焦玲受到冲击。196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符浩重新工作,回外交部恢复原职。在整个符浩任职外交部期间,焦玲先后任外交部领事司处长和副司长。

  1974年8月,符浩被任命为驻越南大使,焦玲由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转为驻越南大使馆参赞,后又兼办公室主任,做好了“夫人”兼内部工作。在我国对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的大力援助中,两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每年清明节,不忘亲自去祭扫中国烈士墓,缅怀那些为了越南人民解放而长眠在这里的中华儿女。1977年4月两人离任回国。1977年8月,符浩任日本大使,焦玲随任日本大使馆参赞。在日本,他们做了大量促进中日友好的工作。而自1974年以来,焦玲先后在越南和日本大使馆担任分管领事侨务工作的参赞,这是她“大使夫人”以外的本职工作。1982年2月,符浩和焦玲从日本奉调回国。1987年8月,年已60岁的焦玲离休。

  从外交岗位上退休后的符浩和焦玲,在家中以写作为乐,不是吟诗填词,就是撰写回忆文章,汇集出版了诗词集《天南地北集》和回忆文选《风雨沧桑集》。生性豁达热心公益的焦玲,在外交部老干部大院里,一连当了三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深受大家好评。

  2016年6月17日,符浩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焦玲今居北京,身体健康,在儿女照顾下颐养天年。

  焦秀智(於江)  江西宜春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据传,抗日战争期间,他曾救国杨国夫夫人的命,指挥过很多战役,为全国解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耿茂堂  和他的父亲均为老画匠, 清朝末年到解放前后,当时在广饶城南、临淄以北很有名声。

  荣誉

  1974年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打井、整地,县、市领导来我村参观,召开了表彰现场会,发了奖状,为全地区树立了榜样(当时县委书记董春禄主持)。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