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辛张村

关键词:

  概况

  西辛张村位于广饶县城南4公里处,辛河公路西侧1.5公里,东邻皮里村,北邻唐家村,村南距兴鹊路约100米,村子呈约200余米的正方形。

  据传,明永乐四年(1406年),李姓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东牛村迁至西新村落居。隆庆二年(1568年),淄水溃,为避水患,李姓西迁一里许,另立新村,取名西新张村,后演变为西辛张村。民国所修县志皆载有西辛张。1961年称西辛,因与西营公社西辛重名,1982年3月经县政府批准,复名西辛张。

  全村有李、赵、孙、崔4姓。赵姓的一家赵振亭,民国时由南十里堡到皮里村的皮匠家打工时,与西辛张李原成交情较深,在李原成的帮助下买下无后人的李曰东之宅院,落户西辛张村;另一户赵八甲也是南十里堡村人,在西辛张住亲戚时买下一空闲地,落户该村;孙同恩,老家系李鹊镇小张村,早年住在县城关镇皂户(原花园乡),到西辛张李仁刚、李仁常家住亲,给李仁敏家做长工,并买下住宅,落户该村;另一户孙氏孙德龙,原为皮里村人,因在村修围墙时村里统一并入西辛张而落户;崔氏只有一家,从镇西杨庙迁至此村落户,其余不详。

  明清两代隶属安仁乡安二保。1914年属广饶县第三区。1939年属临淄县第六区。1945年属广饶县第三区。1948年2月属李鹊区董辛乡。1958年属李鹊乡,9月属东风二社, 10月属李鹊公社。1964年属李鹊区皮里公社。1970年11月属李鹊公社。1984年7月属李鹊乡。2001年属李鹊镇。

  1949年,全村 45 户、200 口人,男110人,18岁以下 60 人,60岁以上 30 人。1953年全村50户,220口人,男120人,18岁以下70人,60岁以上的40人。1974年,全村90户,310口人,男160人,18岁以下的90人,60岁以上的60人。2011年,有村民100户,共348人,男180人,女168人,80岁以上的共有12人,70岁以上的38人。村里人从事的职业有养殖业、种植蔬菜大棚、运输业、机械加工业、维修业、建筑业等,还有外出打工的。

  村庄面积为47520平方米,总耕地面积为680亩。全村有耕地面积680亩,村南丘农地为黑土地,村西西岭和西洼为黄土地。

  党政建设

  西辛张村自立村以来,约在1406年至1822年,由于户数太少,村内没有负责人。1822年全村约有二十几户人家,大家推荐李永福为村长(11世人)。1861年李显然(12世人)任村长并兼任族长。1892年至1909年李环任村长。1909年至1931年李仁敏任村长,并带领村民修起了围子墙,以防外扰。1931年至1945年李原福任村长,1946年至1948年孙德龙任村长,1949年至1952年李能会、李守田任村长。该村于1951年春成立互助组。1953年成立初级社,由李振怀任社长。1955年成立高级社,由李守福任社长。1953年至1955年李林太任村长。1956年至1958年西辛村改为西辛大队,李守田任大队长。1966年至1970年,红卫兵成立了西辛村革命委员会,李德平任主任。1984年,改为村民委员会。

  解放战争时期,李万箱积极应征入伍,在部队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村内第一个党员。1967年,成立党组织,李德明任支部书记。1966年至197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组织遭到破坏。1971年恢复党组织,李德明任支部书记。2011年,全村有党员 20 名。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

  李德明(1967年2月至1976年10月)

  孙来成(1976年11月至1982年10月)

  李万兴(1982年11月至1985年10月)

  孙来成(1985年11月至1989年11月)

  李德庆(1989年12月至2011年6月)

  赵洪明(2011年6月-)

  历任村长、社长、大队长、主任任职情况

     李仁刚(1945年3月至1946年3月)

  孙德龙(1946年3月至1949年2月)

  李林太(1949年3月至1953年3月)

  李振怀(1953年3月至1955年4月)

  李守福(1955年4月至1958年6月)

  李德明(1959年9月至1963年11月)

  李守福(1963年12月至1965年10月)

  李会英(1965年11月至1968年7月)

  李德平(1968年7月至10月)

  孙来成(1968年11月至1978年10月)

  赵德茂(1978年11月至1982年10月)

  李文森(1982年11月至1984年12月)

  李德庆(1984年12月至1990年10月)

  李金福(1990年11月至1994年10月)

  孙来成(1994年10月至1999年11月)

  赵洪明(1999年11月至2004年11月)

  李德庆(1984年12月至1990年10月)

  李金福(1990年11月至1994年10月)

  孙来成(1994年10月至1999年11月)

  赵洪明(1999年12月至2004年11月)

  李德庆(2004年11月至2011年6月)

  赵洪明(2011年6月任职)

  贫协主任

  李万箱(1965年1月至1968年12月)

  经济建设

  自古以来,该村种植的作物有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绿豆、地瓜等,过去的生活困难,过的是吃糠咽菜的生活,以后增种棉花,黄烟。1965年该村打了第一眼机井后,粮食产量连年上升,从每亩的粮食产量几十斤到了几百斤。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粮食在李鹊公社得过一等奖,每家每户吃的是面。在1974年修沟渠31500米,打机井9眼。以前该村的经济来源靠的是卖几头猪和粮食为主,自从1983年分田到户以来,有的种棉花、西瓜、菜园等收入,人民生活逐步提高。1983年至1990年种植小麦350亩,棉花250亩,花生80亩。1991年该村建起蔬菜大棚,有的搞起了养殖业。 2011年,全村种植粮食530亩,种植蔬菜大棚58个,经济作物110亩,粮食产量达到每年每亩吨粮。

  1979年有的第一台脱粒机。1980年有的第一台12马力小型拖拉机。1984年有的第一台收割机。90年代,村民有的搞起运输业,有的搞起维修业,有的干起建筑业,从以前的每人每年收入几百年变成了几千元。

  1951年秋,乡里还在该村李仁敏家北院建立了供销合作社(当时称联社),供附近村民购买日用生活及生产用品,负责人,崔道平、刘茂芹。1975年后迁移到皮里供销社门市部。

  1954年在李振怀家设立信用社,负责人董曰会、孙云尧。

  村庄规划建设

  西辛张村村庄规划前的面貌是土屋土墙,房屋又低又小,大街少胡同小,街道不整齐。规划前有东西大街2条,宽5米、长150米,房屋长15米、宽3米、高2.6米。自1985年开始新村规划,房屋宽为5.5米,高3.5米,长为17米,院落为340平方米。4条大街6条胡同,大街宽10米,长200米,胡同宽5米。村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全部硬化路面。2010年东西大街硬化,2011年胡同铺上石硝。

  自1981年由机井供水。2006年由全镇统一供水。

  1984年电力进村。2014年有变压器4台,功率680千瓦。

  社会事业

  西辛张村早在明清、民国初期民间艺术名贯广饶,其中玩花船堪称广饶一绝。春节时经常在县里展演。老艺人李能恭表演时,船的前后各放一碗清水,走十字花、半八字、跑圆场等,但碗中的清水却一滴也不会外溢。该项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停止。1946年又开始制造新的旱船,春节到处表演,李能恭把其传给了李守荣,至抗美援朝时停止,已经失传。抗美援朝结束后,又出现了秧歌队,时续时停。由李德庆、李万宝、李万顺等人于1989年农历腊月组织了规模70余人的秧歌队,到附近各村以及城关、乡镇演出。能表演打秧歌、扭秧歌、东北扇子秧歌等形式,已成为村民的一种传统文化健身活动。1991年西辛张村建立了村委大院、文化大院,冬闲时间有爱好文艺的村民都到村委文化大院搞文艺演出,打秧歌、跳舞等。2011年冬开始跳广场舞。

  解放初,1949年9月,该村建立小学一所。李仁敏家的四间南屋、两间西屋做教室,设一、二两个年级,田省三任教师,课程设语文和数学,学生有30来人,来自西辛张、皮里、唐家、西杨庙4个村。后来,年级发展到一至四年级,校址搬到向西约100米处排行叫老九的大院里,教师增加到3~5人,在校生约有六七人在,每年都向上一级学校输送部分学生,该学校后来被合并。

  70年代初,村里建立卫生室,李万山为赤脚医生,后合并。李桂梅建立卫生室,2010年扩建为批准的合作医疗卫生室。

  解放前夕,粮食人均为 40 余公斤,全村逃荒要饭的3户,贫雇农占全村总户数的40%。1949年粮食人均100斤,1956年粮食人均120斤,1960年粮食人均60斤,1964年粮食人均280斤,1976年粮食人均360斤,1984年粮食人均500斤,1995年粮食人均2000斤。全村1963年有了第一辆自行车,1986年有了彩电,1996年安装了电话,1998年有线电视进村, 1999年手机入村。2005年有了第一辆小轿车。2011年,全村拥有彩电130台,空调100台,冰箱100台,轿车30辆。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标准化新居.电脑已占全村户数的百分之十,家家有电话,手机拥有量达到每人一部。全年人均收入9500元以上。

  人物

  人物传略

  崔升(1440~1526) 字廷进,因其父崔刚任彰德库大使,移居于河南彰德府安阳县。明朝成化元年(1465)乙酉科河南举人,成化五年(1469)己丑科第二甲第65名进士。尽管父亲任彰德库大使,但崔升家境贫寒。父亲退职后,全家生活更加窘迫,兄弟六人当中,几位兄长都自立门户,只有二哥和崔升跟随父母住在一起。崔升一心向学,经常每天只吃一餐,虽容色憔悴,仍矢志不渝。母亲蔡氏怜惜地劝他跟着哥哥做些生意,崔升反而读书愈加勤奋,生活上更加自立。成化元年(1465),崔升举河南乡试,次年参加会试不第,师从侍讲学士陈音读书。三年后再入科场,金榜高中,任工部主事。成化十三年(1477),丁父忧居家守制。成化十六年(1480)服阕,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恪尽职守,不徇私情,维护朝廷礼节,受到同僚赞许。是年冬,因母亲去世,回归故里。成化二十年(1484),再补选武选,改任兵部武选司主事。成化二十一年(1485),擢升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因为星变事上激疏而晋升遭搁置。成化二十三年(1487),崔升晋升延安府知府,弘治元年(1488)刀刃。在延安府,他革除弊政,招抚流民,入谒先圣,教诲诸生,平冤狱、息诉颂,造福一方。弘治八年(1495)八月,晋升四川布政使司右参政。弘治十年(1497),崔升奉命监造寿王宫。参与营造的工匠都出自内府,桀骜不驯,难以管理。崔升逐一登记材料多少,供货商几人,核实价格,严防作弊,杜绝浪费。当时工地上役夫多达4万人,崔升统筹人力,科学调度,让他们轮流作业和休息,诸事井井有条。对患病的役夫,尽心尽力地及时予以救治,根据季节更换作业场地,有效防范疫情发生。弘治十一年(1498)冬,工程告竣,崔升又请求寿王朱佑榰将节省的费用抵充赋税,以免民生疲惫。其关心民间疾苦,为当地百姓广为传颂。由于感染了瘴病,一直难以痊愈,于弘治十二年(1499)冬辞职回家居住。崔升为官清廉,笃实简朴,担任京官时人们即评价他说:“虽历任三部,官阶五品,然僦屋以居,出则瘠马布袍,犹寒士也。”还有人评价说:“崔升自郎署时风采已着,知延安剖疑决难,不动声色,所得深故,开文敏(其子崔铣,谥文敏)道学之传。”其入仕30余年,一直不置恒产,从四川回乡后,始置办了一座房子,几亩薄田,雇了两名仆人。人们常见有崔家的仆童拾马粪当柴烧。崔升个人没有华丽的衣服,家里没有饰银的器具。晚年好读《易》《纲鉴》,偶有心得,便在书上做出标识,怡然自得。  

  崔铣(1478~1541)  字子忠,一字仲凫,邑城南之新张社人也。祖某,明赵府库官,因家安阳。父升,以清著,仕至参政。铣天资颖敏,少与秦伟、马理、吕柟、 寇天叙、马卿、张士隆等相友善,约明经修行,毋慕高虚,毋溺训诂,毅然以洙泗为宗。成弘治十八年进士,以庶吉士授编修,与修《敬皇实录》。当是时,逆瑾窃政,士大夫率甘为之下,铣独不屈。瑾怒,欲有以罪之,其党张彩者不可乃已。《实录》成,谨矫旨以练达政务出为南稽勋主事,益约名流评讲经史。瑾诛,召还,会辅臣有以文艺笼络缙绅者渐成风气,铣劝以及时悟主救民、荐贤理财、强兵毋事琐末,为书千余言,识者韪之。每进讲,辄以择相辅德、纳诲去谗、顽戒逸豫为言,一时权幸侧目。未几,擢侍读,以疾归。后作“后渠书屋”,董畊授徒,意泊如也。世宗即位,起修《武庙实录》,仍充经筵官,寻擢南京国子祭酒。铣开诚心,崇正义,阐经学,正文体,奖隽彦,惩游惰,日衣冠坐讲堂,诸生朝夕问难,音答不倦,且周贫恤老,问疾赙丧,士林大悦。大礼议起,有欲引以自助者,铣峻拒。仍抗疏劝上,勤圣学,辨忠邪,以回天变。自分必得罪,遂致仕。从学者日益众,铣教以研经饬行。家居凡十六年,杜门著述,非圣人之志不存,非翼经之文不阅。朝臣多引荐者,愈自晦约。既而皇太子立,慎选宫僚,起少詹事兼侍读,寻转南京礼部右侍郎都御史。三暐言句容朱家巷为帝祖乡,宜表扬,铣当核实奏寝之。年六十四,以疾卒于家,赠礼部尚书,谥“文敏”。著有《松窗》《寤言中庸》《凡大学全文》《政议士翼》《读易余言》《邺郡志》《洹词》《删定二程遗书》《中说考》《晦庵文抄》《文苑春秋》诸书行世。孙棨,万历癸未进士,曾归省墓。铣与愚谷太仆以同乡相友善,往来讲学,今《愚谷集》中有《与崔后渠书》,书盖论说文尔雅者。又,《洹词》卷首,铣少子汲所记公年谱有“曾大父拙斋公,山东乐安人,官赵府广有大使。大父文敏公随宦籍安阳”等语,其为邑人更属信而有征云。

  革命烈士

  李际太  生于1919年10月,1945年7月参加革命,渤海军区直属团特务连战士,1946年8月在沾化县下洼战役中牺牲。

  人物简介

  李万箱  1929年出生,从小在家务农,194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陈毅领导下的第八野战军任通讯员,参加了淮海战役。1955年退伍,被分配到田宝山(金岭铁矿)任保管员,1962年因自然灾害生活所迫辞职回乡,在村内任保管员直至1984年实行责任制。已病故。

  李能本  1925年出生,从小在家务农,1944年参加八路军,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2年复员回乡。已病故。

  李守福  1929年出生,1939年至1942年在村私塾上学,1942年至1950年在家务农,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4年3月复员回乡,1955年任村初、高级社长,1958年至1963年在金领铁矿工作,1963年至1965年任村大队长。

  李文华  81岁,中共党员。1958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到苏联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后进入中科院工作,被评为工程院院士,其著作很多,为终身院士,居住北京。

  李文苑  78岁,重庆军事学院毕业,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解放军总参谋部工作,1964年在抗美援越军事顾问团工作,在越六年,1969年抗美援越结束后回国,任河北省测绘局党组书记、局长。65岁退休,居石家庄。

  李文英  中共党员,呼和浩特市人民医院副院长。1951年天津市第一个抗美援朝女兵,时天津市市长亲自把光荣牌送到其家,期间入党,并荣获过二等、三等功,已病故。

  文物古迹

  关帝庙

  西辛张村有前后两条东西大街,前街西头有围子墙西大门,后街东头有围子墙东大门,木质,宽约4米。东门外北侧有一座关帝庙(人称石庙子,今只有庙址的地方),早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搞破除四旧,被红卫兵扒掉。此庙约1410年建,有10米见方的青砖院墙,院门前有影壁。庙基由长约5米,宽约2.5米,高约50厘米的青砖、石灰砌成。庙身长约4米,宽2米,山尖高约2.5米,有飞檐伸出,庙身全部由厚20厘米、高2米、宽1米的青石板两层砌成。庙门朝南,在门的左右各从石板上凿有圆制钱形窗户。内塑有关羽正坐看《春秋》的塑像,左右关平、周仑手持大刀护卫,内壁有能工巧匠刻绘的栩栩如生的壁画。此庙门朝南,门两边有对联,上联是“飞气赛天地”,下联是“英明贯古今”。

  据传说,建庙时由路山附近石匠建制,一次匠工忘记工具一件,急需使用而发愁,村内有一先辈(姓名不详)说:“我去取来。”匠工说:“此去路上来回百余华里,啥时能取来?”先辈曰:“尔等先吃早饭,饭后便取来,不会误工。”说话间,见先辈大辫子向后飘起,疾驰如飞,一刹间不见人影,果然饭后不久取回工具。众人惊喜曰:“真飞毛腿也!”赞叹不已,从此便流传了飞毛腿之说。

  老民居

  西辛张村村民李广太居住的五间北屋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1810年建),在李鹊镇属于罕见。此屋由青砖15层(高约一米)作基,屋四角为砖结构,屋墙为土坯,屋檐为截面积约为1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砖柱,檐底青砖磨制,基房架为木结构,上覆麦草。

  古槐树

  位于村中间村民李文渊家,树龄约200余年。树体高11米,胸围2.04米,胸径0.6米,基径0.6米,地表围径1米,树冠高约8米。冠幅东西长约10米,南北长约7米,3个主枝,东北向主枝最长,约5米,西北向主枝最短,约4米。整个树冠向北部倾斜。树干上部离地1.5米处有树洞,长约0.35米,宽0.05米,再往上0.3米,洞洞相连,平均大小约0.2×0.15米,透过树洞见木质部已中空,树干西南部有一大洞,长约0.4米,宽约0.3米。夏天枝叶繁茂,给主人房顶撑起了一把大的凉伞。

  西辛张村遗址

  位于村西南约200米处,遗址为一近似长方形的第二台地。原来地势较高,由于整地取土,已夷为平地。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一处始于龙山文化,延至商周秦汉时期的古文化遗址。经钴探查得知,文化层堆积厚约2米,内涵丰富,出土的主要器物有鼎、盆、鬶、豆、壶、罐、碗、纺轮等;其次还出土了石刀、石斧、石凿、石镰等多件石器。从出土的器物看,主要是龙山文化遗存,其次是商周文化遗存和汉代文化遗存,是一处保护价值较大的古文化遗址。许多文物由村民李守海捐献到县博物馆,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3月东营市人民政府在此立碑。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