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子村

关键词:

  概况

  该村位于广饶城西南13公里处,东至梨园,南至张庄,西至渑水河,隔渑水河与淄博市罗家庄相望,北至西店村。

  传说村名原叫二张庄,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村里感觉这个名字不吉利,村民生病、生意失败、小孩摔倒,甚至遇到自然灾害,都怨村名不好。有的人就想着把村名改一改,另取一个吉祥的好村名。忽然有一天早上,有两只鸟落在村中的大树上,长的羽毛非常好看,叫的也非常好听,不多时在树下聚集了很多看鸟的人。有人问这是什么鸟,有人说这是一对凤凰,是一对吉祥鸟,有人说这不就是凤凰来临吗,这可是咱们村的福气。有人提议就把村名改成凤凰庄吧。通过商量大家一致同意将村名改为凤凰庄。不知过了多久,村里的西南和西北安了两个营盘,军队作战中双方难免都有伤亡,伤员在军营中不便安排食宿与医治,就安排在离营最近的凤凰庄。由此村内的街上就出现了拄着拐子的军人。通过医治疗养训练后建成了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作战能力的军队,另称拐子军。这时,村里有人感到凤凰二字用到男女婚姻上好,用到地名上欠佳,就提议借用拐子军为名,将村名改为拐子村。民国修县志载有拐子庄。

  2014年,村内有刘、张、魏、章、韩、岳6姓。

  村内最早的张姓已无迹可寻。齐、李两大家都没有后代,仅存一地名叫齐家窑。比以上三姓晚些时间,付姓的一大家族约占本村的一条大街,与杨家村姓付的是同宗,仅存一女嫁与张家庄张敦吉为妻,约70岁许。刘姓,五世祖洪武十三年迁入拐子村。张姓,光绪十三年八月由韩疃迁入拐子村;魏姓,1902年由福王迁入拐子村;章姓,1935年由张郭迁入拐子村;韩姓,于1930年由车家迁入拐子村;岳姓,于1965年由岳庄迁入。

  明清二代属安仁乡。1911年属安仁乡安七保。1914年属广饶县第三区。1939年10月属临淄六区。1945年9月属广饶县第三区。1948年12月属三区张郭乡。1956年属李鹊区张郭乡。1958年5月属小张乡,9月为东风二社,10月属李鹊公社。1964年3月属李鹊区小张公社。1970年11月属小张公社。1984年7月小张乡。2001年2月李鹊镇。

  2010年人口普查,全村146户,居民483人,男245人,女238人,80岁以上老人18人,70~79岁老人31人,60~69岁老人37人,50~59岁老人50人。有83人在外务工,14人经商。

  2014年,全村土地面积1296亩,大部分在村西,90%为盐碱地,每年春天白茫茫一片。村庄面积143亩。

  党政建设

  保甲制时,村内有一位保长,刘学孟、刘春景、刘玉门历任保长。1938年成立村公所,村长管理村内事务。1954年秋成立初级社优胜社,刘明义任村书记兼社长。1959年,成立高级社时,拐子村为九连。1967年8月,成立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成立管委会,分为4个小队。1984年7月,改为村民委员会。

  1938年春,刘子山经张郭刘连堂介绍入党,为村内第一名党员。1938年至1941年任拐子村支部书记。在任村支部书记中,领村民抗日挖抗日沟,阻止日本鬼子的扫荡,救护抗日受伤的伤病员等。解放前村党支部党员没有公开,暗地里发动群众支援抗日救国、筹粮筹款、动员青年参军支前等。2014年底全村16名党员。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情况

  刘子山(1938年春至1941年春)

  刘明义(1941年春至冬)

  (1941年冬至1945年秋空缺)

  刘明义(1945年秋至1955年秋)

  刘俊才(1955年秋至1971年春)

  刘玉叶(1971年春至1987年12月)

  刘俊荣(1988年1月至12月)

  刘明福(1989年1月至1991年12月)

  刘绪光(1991年12月至2001年11月)

  刘绪礼(2001年11月至2007年12月)

  刘俊金(2007年12月至2011年6月)

  刘金秀(2011年7月至2014年11月支部副书记)

  刘金秀(2014年12月任职)

  历任村长、社长、大队长、主任任职情况

  刘春秀(1938年春至1941年秋)

  刘玉佩(1941年秋至1952年秋)

  刘明义(1952年秋至1959年春)

  刘俊修(1959年8月至1966年8月)

  魏庆祥(1966年8月至1967年8月)

  刘玉叶(1967年8月至1968年8月)

  魏庆如(1968年8月至1969年8月)

  刘玉叶(1969年8月至1971年春)

  刘俊才(1971年春至1977年秋)

  刘绪华(1977年秋至1983年1月)

  刘俊贵(1983年1月至1985年1月)

  刘绪和(1985年1月至1987年12月)

  刘明福(1988年1月至12月)

  刘绪光(1989年1月至1992年1月)

  刘俊金(1992年1月至2004年12月)

  刘绪礼(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

  刘俊金(2007年12月-2011年5月)

  刘新江(2011年5月任职)

  农救会会长

  刘俊成(1945年3月至1946年12月)

  刘俊如(1947年1月至1953年12月)

  民兵队队长

  刘玉中(1947年3月至1953年12月)

  刘绪宗(1954年1月至1958年9月)

  团支部书记

  刘绪宗(1948年3月至1953年12月)

  妇救会会长

  贾会香(1941年3月至1943年12月)

  (1943年12月至1945年1月空缺)

  刘会英(1945年2月至1946年12月)

  刘李氏(1947年1月至1949年12月)

  经济建设

  自古都是以农作物种植为主。1945年以前,约20%的土地种小麦、大豆,80%的种高粱,少数谷子,玉米基本不见,黄烟、棉花很少,产量很低。拐子村村民生活困苦,1944年,有好几家死绝,有好几户一家死去三四口人,送酱水到土地庙排不上号,有的死了老人不敢出殡,只好放在自己住的屋里。逃荒要饭卖儿卖女,闯关东的就无法统计了。50年代左右,种植五谷杂粮,如小麦、大豆、谷子、芝麻、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西瓜等,拐子西瓜最具有特色,口感好,比邻村的好吃,受博兴县兴福一带群众欢迎。拐子村的农作物种植,从村西至渑水都种高粱、产量很低。每亩好的不过百斤,坏的时候甚至颗粒不收。村土地以盐碱地为主,约占全村土地的90%,是春旱满地白雪、秋涝一片汪洋。有句当时的古语足以证明,“拐子拐子,拉屎碱破腚眼子”,庄家大片大片被碱死,粮食产量低。互助组时,为了便于生产,各户买了好几头牲畜,添置了大车(木脚)、一架弹棉机、鸳鸯杈等。1960年以前,人们为了保苗,在春天把地里的碱土铲出来,堆积在地的四周,多年积累成了碱土岭子。岭子中间耕种面积小,且很难耕种。1960年开始打了第一眼机井,有了第一台柴油机,浇地四个小队轮流着浇。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通过放岭子搞台田、整地面,政府号召种因地制宜棉花,后又棉花、地瓜一起种。棉花是主要经济来源,地瓜是村民的主要生活食品。那时小麦是村子稀少的食物,有的过年吃不上。1980开始大量种植小麦和玉米,随着科学的发展,产量逐年提高,基本实现吨粮田。同时开始发展经济作物,如苹果和葡萄等,当时因缺乏技术,效益不佳。后发展大棚蔬菜,由于种植户注重了科学技术的应用,加上随时总结经验,所以经济收入年年提高,每个大棚年收入3万余元。至2008年底,该村发展蔬菜田105亩,特别是畜牧业生产步子迈得更大,被乡党委、乡政府誉为“畜牧业发展先进村”。 2008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400万元,人均增加收入5900元,人均收入达到9600元。是年,以县农牧局技术员牵头,在村西建孵化场一处,从事养殖种鸡-孵化雏鸡,供应肉食鸡养殖户行业。在工副业生产上,大力发展运输业,有运输户5户。至2014年,有蔬菜大棚100亩,每亩收入近两万元,大型孵化场一个,为养殖户提供种苗,养鸭大棚三户,每个大棚年收入8万元以上,运输户6户。

  50年以前只有两条排水沟。一条从村南向西直通渑水河;一条从村北向西北方向与通向艾家村的抗日沟相连。夏天排洪主要靠这两条排水沟,后来因为土地改造,被填平种植庄稼。1955年,下半年用坟砖打水井17眼,安上水车。在60年代以前,村内地下水位较浅,向下挖2米左右就有水源,人们搭伙扒古坟打砖井,向合作社贷款买水车提水浇地。也有个别户用辘轳提水浇地。70年代,为治盐碱,排水压碱,经过两年时间,填碱岭大方7万立方米,挖台田沟,作用是把碱压在沟下,台田面种庄稼。中心路以南每条沟长440米,共17条;中心路以北每条300米,共17条。每条沟上口宽3米、底宽1米,深1米,共动用土方25000多立方米。

  村内最早的机械化水利灌溉只有一台8马力柴油机带动真空泵提水,以后逐步增多。1960年有柴油机一台,配水泵、一眼机井、机磨一盘。1960年以后,有机井5眼,配柴油机水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脱粒机、第一台收割机在1980年以后购进。全村逐步建设变压器4台,潜水泵50余台,每二十亩地就有一眼机井。至2014年,有大型收割机19台。

  1978年,三队长刘俊芬带头建起小型橡胶厂,主要加工橡胶管,产品销往胜利油田和地方建筑公司,后加工橡胶辊(与济宁胶化厂连营),产值客观。1985年,刘俊芬与刘俊海、刘绪勤、刘明志合资开办了渑泉酒厂,利用传统工艺酿造原浆酒,销往吉林、黑龙江等地。1996年因外欠太多无法追回,被迫破产。

  村庄规划建设

  原来的拐子村收入低,人们的居住环境很差,房屋窄小,光线阴暗,冬天取暖靠烧木头、柴草,遇上大风屋草就会刮走。1986年开始,村支部和村委会统一制定方案,统一房屋的标准和院子的大小、街道的宽窄。每户长26米、宽17米,房子长17米、宽5米、高3.6米,建成了统一标准的砖瓦房。该村两条东西大街宽10米,2011年春硬化。南北街道共7条,每条宽7米,长312米。

  原来水位靠上,村民主要从水井中取水。1965年,村里在湾西面上打了机井,1989年村里埋设了供水管道,1991年由乡镇统一安装自来水。

  该村有变压器4台。1970年电入村,1982年黑白电视入村,1986年彩电入村,2007年有线电视入村。

  社会事业

  该村在1955年有自己的庄户剧团, 1965年在老一辈艺人的带领下重新组织起了庄户剧团。1989年在村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组织起新的文艺队伍,有秧歌队,2003年在演出中获得锦旗。

  1945年春天,村里有私塾一所,借用民房三间,自聘先生一名,学生轮流管饭一轮三天或五天,学生十余名。解放后该村办起小学,教师一名,在校学生近30人,四级复式教学。硬件设施比较简陋,四页打墙板用土坯支起八个垛子,放上四页打墙板,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别在板上学习。四年级学生自己借两张小桌学习。有时村民打墙,把打墙板抬走使用,好几天不送,三个年级的学生挤在八个垛子上学习,有时拥挤把石板挤到地上打碎。1956年,与张庄村合并成一处小学,教师2名,成为二级复式教学班。1960年前,农村教育发展慢,1962年才有一名初中毕业生,到1969年,该村共有两名初中毕业生。1969年,公办教师回原籍,学校又回到村内,拥有教师两名,学生近60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对教育的重视,学校教室由三间草房到全部砖瓦到顶,由点香油头念书、煤油灯念书到电灯念书。1986年,为提高教学质量,减少复习班教学,与张庄村商议,重建学校校舍,办起张庄联小,有5个教学班,6名教师,200余名学生。从2000年起,该村上大学的人数逐年增加,共有三名研究生,大学生毕业后都找到了适应自己的工作,成了新型的劳动者。本科生21人,专科生23人,高中生46人,中专生37人。

  1969年起,该村就有了卫生室,有赤脚医生一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疾病防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村民小病不用出村。1992年,有医生两名。

  最初人们从用书信传递信息,发展到电报、电话、手机、电脑等。至2014年,该村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普及,无线通讯应用广泛,成人手机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电脑已进农家,至2014年,全村有40户安装电脑。

  人物

  革命烈士

  贾会香  女,1916年生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该村妇救会会长。1940年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金钱利诱面前,她的回答只有一句话“誓死不做亡国奴”,12月被敌人秘密活埋羽毛王村,壮烈牺牲。

  张延福  1924年生人,中国共党党员,1938年参加革命,临淄县六区动委会主任,由于叛徒出卖于1940年牺牲。

  张兆春  1924年12月生人,1947年10月参加革命,为渤海七师二营六连战士,1948年9月在解放济南的战役中牺牲。

  刘俊禄  1918年生人,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参加八路军,清河军区直属团基干二营六连战士,1942年12月在利津县老爷庙战斗中牺牲。

  人物简介

  刘子山  原任华东军政水利局机务科长(南下干部)。

  张延祯  原任安徽省六安地区中级法院院长(南下干部)。

  张延岭  原任新疆某集团军正团干部(南下干部)。

  刘俊友  原任青海省电信局长。

  刘世五  滨州地区商业局干部(南下干部)。

  刘绪兰  济南军区装备部,师级干部(大校)。

  刘连营  滨州市发改委副主任。

  刘秀青  东营高级技术学院副书记。

  刘王波  青岛市台中区检察院检察长。

  刘绪柱  东营市党校政教处主任。

  张建英  安徽省六安市体育局局长。

  荣誉

  2003年,被东营市人事局、市计生委授予“新时期育龄之家”荣誉称号;2004年,被广饶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被广饶县委、县政府评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模范村”;2005年,被广饶县委、县政府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2006年,被广饶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

  重要事件

  1943年1月,也就是农历四二年腊月,反动派指示汉奸头子李青山对拐子村进行扫荡,放火烧毁党员、革命干部家的房屋50余间,屋内的衣服、杯子、家具、粮食、农具全部烧光。

  1944年3月,日军“扫荡”拐子村,烧毁民房30间、树木200棵,抢走粮食8000斤、家畜500头、服装100件。

  文物古迹

  拐子村四处庙

  村东有正宫庙,以前三间房,坏了以后又新盖的,解放后扒砖修了黄河。村中有二麻王庙,以前有三间,坏了之后把神像移到村西土地庙里。村西有土地庙,村北边是关帝庙,1945年扒砖修了黄河。

  拐子村古地名

  马壕  南营北营喂马养马的地方。

  柳行子  在马壕西边,二营军马乘凉、军官集会之地。

  南北马地  两营军兵练武、赛马、射箭的地方。

  赶牛道  供二营军需食用牛羊猪采购常走之路。

  磨上  在渑水河张家桥北约250米,拦河安磨用水力磨粮米供二营军食之用。

  七十二眼砖井  分布在村中,军民同用水。

  棋盘地  在南营北营道路之中,这里有一处酒馆,齐景公和晏婴在此下过棋遗下棋盘故此得名。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