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庄村

关键词:

  概况

  王庄村位于广饶县城南部,北至县城7.5公里。东距淄河西岸被当地乡民俗称黑狗冢的丰台遗址(广饶清代县志有载)820米,东南紧邻赵庄村,南至黄丘古墓420米,西靠302省道360米,北接郭辛村650米。

  元末明初,此村原名为刘家寨。元末兵乱,民不聊生,王姓始祖之父王奇甫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举家千里逃难,自河南省归德府夏邑县线匠大王庄,迁至乐邑,占卜后于城南15里处刘家寨落籍定居。后刘氏败落,王氏兴起,随易村名为王家庄。

  2015年,全村有李、杜、付、汪、刘、王6个姓氏,其中李姓于解放前分别由李鹊村、北卧石村、皂户李等村庄迁入,杜姓于解放前由前大张村迁入,付姓于20世纪50年代由西杨家庄村迁入,刘姓于20世纪60年代由河东杨家村迁入,汪姓于1915年由县内晋王村迁入。

  1911年属乐安县安仁乡安二保。1914年属广饶县悌区所辖。1929年至1938年属广饶县第三区。抗日战争时期属临淄县六区。1945年8月属广饶县三区。1948年12月至1951年9月属广饶县三区王赵乡。1956年3月,三区改称李鹊区后,仍属李鹊区王赵乡。1958年5月全县划区调整,撤区并乡后,属李鹊乡。1958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属东风二社。1958年10月撤销东风二社后属李鹊公社。1964年建区分社,属李鹊区大张公社。1970年12月撤区建社,属李鹊公社。1984年7月进行机构改革,属李鹊乡。2001年2月撤乡建镇后属李鹊镇。

  1949年,全村76户、385人,男197人,18岁以下96人,60岁以上77人。1966年,全村102户、448口人,男277人,18岁以下108人,60岁以上82人。2011年,全村有169户,559人。其中男288人,女271人,性别比例为100:93.7。

  村庄南北长426米,东西宽200米。面积为85200平方米。村南、村西耕地为熟化程度高、保肥保水、通透性良好,俗称红毛土的褐土土壤,约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43%稍强。村北土壤大部分为质地粘重、耕性较差的潮褐土亚类土质。村东北靠近淄河处,过去原是一片碱性较重、漏水漏肥的盐化潮土亚类土壤,约150亩左右,但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始,经过40余年来的井灌改良,已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良田。

  党政建设

  1943年,王德言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区上工作。1949年带领民工完成支援淮海战役,随即编入第二野战军服务团第三支队,进军大西南后,一直在万县地区工作。直至1994年1月15日病逝于万县市江东机械厂。1945年王德新经张力群介绍入党,任广饶三区宣传干事。1946年王德新介绍王作领、王德厚、王自爱入党,同年5月建立党支部,王作领任书记。1947年大参军运动,这个不足400人口的小村,一次就光荣入伍12人。是年10月在解放广饶县城前夕,该村民兵队当时称三区武工队,王德邵任队长,在赵庄村北截获敌军从临淄送往广饶县城的两封重要情报,送到主力部队,为解放广饶县城起了重要作用。2014年,全村有党员22名。

  1945年10月,成立村公所,村长管理村务。1953年10月,成立初级社。1956年1月,成立高级社。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村级为大队体制,大队长管理村务。1967年10月,成立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改为管理委员会。1984年12月,成立村民委员会。

  历任党支部书记书记任职情况表

  王作领(1946年5月至8月)

  王世法(1946年8月至1953年10月)

  王振柱(1953年10月至1958年10月)

  赵书荣(1958年10月至1959年10月)

  王福昌(1959年10月至1965年10月)

  王作相(1965年10月至1966年10月)

  王作度(1966年10月至1967年10月)

  王作来(1967年10月至1968年10月)

  李恒年(1968年10月至1973年10月)

  王作民(1973年10月至1975年10月)

  李恒年(1975年10月至1976年1月)

  李恒久(1976年1月至8月)

  王庆国(1976年8月至1979年6月)

  王立学(1979年6月至1980年12月)

  王庆国(1980年12月至1982年12月)

  王世善(1982年12月至1983年12月)

  王庆国(1983年12月至1984年12月)

  王作民(1984年12月至1989年12月)

  王建国(1989年12月至1993年5月)

  王庆国(1993年5月至1999年6月)

  蒋砚今(1999年6月至2001年1月)

  王建国(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

  王作志(2003年6月至2011年6月)

  王德全,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

  王建平,2014年12月任职

  历任村长、社长、大队长、主任任职情况表

  王德绍(1945年10月至1947年10月)

  王德润(1947年10月至1948年10月)

  王振柱(1948年10月至1953年10月)

  李恒祥(1953年10月至1955年12月)

  王振柱(1956年1月至1958年10月)

  赵增祥(1958年10月至1959年10月)

  王世林(1959年10月至1960年10月)

  王世迁(1960年10月至1962年10月)

  冯金秀(女,1962年10月至1966年)

  王作来(1967年10月至1968年)

  王振柱(1970年10月至1973年10月)

  王作相(1973年10月至1975年10月)

  李恒久(1975年10月至1976年10月)

  李恒年(1976年10月至1977年10月)

  李恒久(1977年10月至1980年10月)

  王德昌(1980年12月至1983年10月)

  王作起(1983年10月至1984年12月)

  王庆国(1984年12月至1985年5月)

  王作志(1985年5月至1987年12月)

  王作起(1988年1月至9月)

  王作志(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

  李恒久(1990年5月至1993年5月)

  王作起(1993年至1995年12月)

  王建国(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

  王作志,2001年12月至2011年6月

  王德全,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

  王建平,2014年12月至今

  农救会会长

  王德厚(1941年1月至1945年冬)

  贫协主任

  王立学(1966年1月至1979年11月)

  民兵队队长

  王德绍(1941年1月至1945年12月)

  王振柱(1946年1月至1947年12月)

  王世强(1948年1月至1949年10月)

  经济建设

  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其他所占比例很小。解放前,粮食生产以小麦、谷子、高粱、大豆为主。小杂粮有绿豆、黍子、芝麻等,种植很少。一般年份小麦亩产约150斤、高粱210斤、大豆120斤左右。经济作物有黄烟、棉花等,亩产分别在200斤、45斤左右。有私营油坊一处,工艺原始落后,产量有限。解放后归公为村里集体副业,由原来的人力操作发展为机械加工。大集体期间一直是县粮食局食油加工的主要厂点,也长期为四邻八乡的各村生产队搞来料加工。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内企业同全国各行各业一样,都在突飞猛进。相继建起日产量分别为100吨和200吨的至尊、神州两个面粉加工厂,螺旋管制造厂,一条龙流水作业的面条加工厂,食用油加工厂等企业,其产品直接销往全国各地。粮食种植今非昔比,科学种田,旱涝保收,2011年主粮作物亩产量已达2000多斤,粮食产量达到稳产高产的超吨粮田水平。村民们大力发展蔬菜大棚,盛时达到120多个。主要蔬菜品种有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西葫芦等。面积平均960平方米的大棚,每个年收入大约在66000元左右。多种经营方面:主要是面粉加工、化工、运输、建筑、经销、服装等。全村人均收入为9660余元。

  村内手工业发展较多,手工织布有多家,做豆腐的多时全村40户,织袜子的1家,小卖部1家,在青岛卖油的1家,在天津干皮货的数家,村医药1家。

  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起始于1964年,当年该村购进1140型12马力柴油机一台,全村三个生产小队共打离心泵机井四口,修筑水渠2800米。1976年第一生产队购进第一台195型12马力拖拉机。1976年共购进脱粒机四台、扬场机三台。1977年购进小型收割机三台。至2011年全村各种农用机械的保有量分别为大型联合收割机8台,各种运输车辆飞升为116辆,各型播种机41台。水利配套设施由过去的柴油机离心泵全部更新为大功率高扬程的潜水泵。全村耕地总面积为1450亩。

  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

  解放前,村里草屋土墙,宽度一般在3~4米,高3.5米,土院墙高度2.2~2.6米左右,院落大小不等,窄街曲巷,长短不一,共有纵横大街各一条,宽度各为5米和7米。南北小巷五条,宽3米左右,均破旧不堪,坎坷难行。解放后,人民生活逐步提高,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1980年开始进行新村规划,逐渐形成大街三横、五纵的规模,中心为十字大街,横为200×10米,纵为426×8米,单位住宅面积为18×17米,房屋宽敞明亮、整齐美观,总体合理的新农村格局。1994年5月,对主要街道路面进行了沥青硬化。

  1975年12月23日,全村实现电灯照明,生活生产用上了电机、电磨。2014年,全村共有供电变压器十二台,其中集体五台、个体七台,总容量为1630kva。

  解放以前,至20世纪60年代末,村民们的生活用水一直都是依靠3~5米深的土井、砖井的地层浅表水源。1990年12月,村里修建起简易水塔,村民们的用水质量开始有了较大提高。2005年10月,镇政府统一供水,为各家各户安装了饮用方便、洁净卫生的自来水。

  1979年大队购进了第一台匈牙利牌21寸黑白电视机,至1990年全村已有黑白、彩色电视机118台。1994年村里有了第一台上海产大众牌小轿车。2011年全村共有电视机176台,各种型号电冰箱152台,电动车269辆,电脑94台,各类型小轿车86辆。

  社会事业

  三中全会后,该村在村委会前修建了50*30米的文化广场一处,篮球设施、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文娱活动室三间,约45平方米。购置音响器材一套、锣鼓一套,还有象棋、扑克等,并组织了40人的舞蹈队,逢年过节都参与了镇、县各级组织的文艺汇演。

  建国前,只有私塾一处,农民识字的很少。解放后,该村与赵庄、郭辛三个大队联合在村中成立联合小学一所,是土台子、黑屋子,一至四年级复式教学,条件很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村又联合重新选定校址,在该村东南村委大院前,建起了办公室、教室20间,占地2400平方米的新校一所。新校设施部局合理,师资配备完善。自1985年以来,为全国各地高校输送了许多优秀生员。先后考入大中院校50多人。其中研究生5人,博士生1人。

  1965年,该村成立村级卫生室,房屋3间,共40多平方米,王玉欣任卫生员。1970年1月卫生员王守贞、王作亮。1976年由王金凤任卫生员,1983年由王作玉接任。2006年,赵家庄建卫生室,由赵连春任医生,王庄百姓到赵庄看病。

  解放前夕,粮食人均为70余公斤,全村逃荒要饭的21户,闯关东的2户,卖儿卖女的6户,饿死14人,8人干长工,贫雇农占全村总户数的70%。

  人物

  人物传略

  王立恒  字心占。天资聪敏,童时受业于邑名宿王宝甲先生,即以大器许之。早孤,弃儒归农,能克家②。光绪二年,岁大饥,立恒慨出积谷六七十石活饥者。事后,里人韩成德出所发谷簿记与之,立恒婉谢曰:“吾为此聊尽乡谊责耳,岂望偿哉!”立取簿记毁销之,以是一方高其义,称长者。晚邃③于医,延者虽阴雨晦夜无不往,非至契及远村不以饮食扰病家。其他若捐修宗祠、捐资兴学各义举多端,盖慈善由天性也。

  王玉瓒  字黄中,清道光间城南王家庄人也。性任侠,喜击技,始习少林术,虽精而名未大噪。弱冠后,适有商河武术名家王诲义者,因杀人避仇,变易姓名转徙至县属祥吉杨庄,瓒悉其精张三峰内家法也,延至家从学三载,悉得其妙。继而远出访友,闻登莱间多能手,乃东游历十余州县,与各家比试,而所遇悉无与敌者,瓒由是以拳武驰声海岱间。后有齐陵僧某造访,与之较,败,恚甚去。未久,又邀盐山某寺僧名慧静者至与瓒角,慧静所精盖谚称猴拳也。开场后来往搏击十余合胜负未决,僧愤甚,冲荡加急,瓒格避间,蓦地一足飞起,踢中慧静左臂,若蹴鞠之腾升丈外者,僧惭服,临去时声言“过此三年当复领教”。后有人见慧静在村北路侧逡巡往返,若有事未决者,然卒未入村,盖有意报复而未敢轻于一试也。闻瓒又有一绝技,以韦索贯二铁撑于两端,旋转飞舞至最紧速时,

  革命烈士

  王廷九  1920年10月生人,1943年参加革命,利津税务所会计,1946年在沾化县牺牲。

  王自富  1921年生人,1946年参加革命,联防大队战士,1946年11月在广饶县韩庄牺牲。

  王德贵  1921年生人,1940年11月参加革命,清河军区三支队基干二营战士,1942年在寿光清水泊战斗中牺牲。

  王福增  1920年2月生人,1947年10月参加革命,广饶县李鹊区粮库战士,1947年在广饶县李鹊村牺牲。

  腾英奎  1931年生人,1947年2月参加革命,渤海军区三分区十六团战士,1947年7月在小码头村牺牲。

  李作文  1921年10月生人,1940年11月参加革命,清河军区直属团基干二营战士,1943年8月在垦利县三里庄牺牲。

  李作昌  1924年6月生人,1940年8月参加革命,清河军区直属团基干二营战士,1943年8月在垦利县三里庄牺牲。

  王世臣  1926年3月生人,1944年4月参加革命,四野六纵十七师基干二营战士,1948年10月在长春战役中牺牲。

  人物简介

  王桂山  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二月,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监选员,为广饶县区党部执行委员,出任广饶县立中学校长。

  王连芳  20世纪30年代,在广饶县立中学任教期间,曾获“模范教员”荣誉称号。1935年与焦梅清一起编纂了《续修广饶县志》。

  荣誉

  1994年、2000年先后二次被评为县“先进村”党支部。

  重要事件

  六月六崔九火烧王家庄

  民国19年(1930)农历闰六月初六日,天刚拂晓,匪首崔九的班长余八路经王家庄(王连芳的老家)东场小围子时,以借枪为名,进行敲诈勒索,被围子里的护卫当场击毙。两匪报知崔九后,大怒。即派土匪700余人急驰而来,包围了整个村庄。并重点将小围子包围的水泄不通。众匪徒到处翻箱倒柜,抢劫财物,抓捕村人,放火烧房。上午八时许,开始向围子发起进攻,枪声顿时响成一片。围子内则奋力抵抗,迎击匪徒。当场击毙部分土匪,还打伤了匪首崔九。紧急关头时,万幸村民王连琚、王德仁舍命到广饶县搬取救兵。战斗进行了一整天,后终将土匪赶跑。这次战乱是该村历史上的一次大劫难、大惨剧,总计烧毁房屋80余间,遇难村民3人,打伤8人,刺伤3人,财产损失无法估量。匪徒亦伤3人,死1人。

  轶事遗闻

  王庄地道

  上世纪80年代初,村庄规划建房时在王红彬宅基内,约1.6米地表之下发现大型地道一座。地道内四壁砖墙高约1.6米左右,并有距离相等的劵顶灯龛,龛内灯火烟炱痕迹明显。经查,地道内至少有四条地道通出。第一条,向东微略偏北,过街通向王世习家街门过道底下一个洞口,有踏步漫道六级。洞口之下地道分叉为二:一向正东王建华家再过南北大街到王作龙家,开有一个洞口(在王作龙新建正房前墙底下),又向东延伸;一向东南经王世红家再至王德军家后,直指老旗杆台子水井之内。第二条由地宫至西南方向经王新建家跨东西大街向汪树民老家附近的石牌坊而去。第三条由地宫西经王平院内由西转北,通向王桂华家老吃水井内,在井壁上凿有气眼(通气孔)。第四条向北通过王世水家经王世训家,再过杜少华家通向附近另一水井之中,亦有气眼相通。这些都早已被淤土塞满的地道,均高1.6米,宽1.2米左右。修筑用砖多为考古专业较为常见的薄型绳纹砖,另有部分27×14×8公分的素面青砖等。从多种建筑用砖分析,显然不是一次修成。然而这一规模宏大的防御体系的修建,起自何时?作为何用?在调查中,则众说不一。主要说法两种:一是老辈人传说:“钱知府犯了罪,宅子被掘成湾”。民国时期,村人王世璋在湾底托坯时,还在钱知府水井旁不远处掘出过刻有“钱府”字样的钱知府家用青石质碾砣子一个。1985年村民王作军、王世昌等在承包村前南湾建苹果园整平湾底时,掘出了这口水井。地道体系或与钱知府有所关联。第二种说法:长毛造反,兵荒马乱,村人们为躲灾避难,藏财保命而建。然而,无论持哪种说法的人,除此之外都拿不出其他任何一点更有说服力的史料依据。但笔者以为,后者较为接近史实。

  黄坵古墓辨异

  黄坵古墓,俗称青塚子。王庄村民们祖辈世代相传,称之谓曰:南塚子。盖因此墓一直处于本村地面之上,仅与本村420米之距。明末《王氏族谱》序有云:“始祖之父,葬于南塚之南”,即指此也。直到1967年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农田整片划方时,才划入黄东村地片。据老辈人讲:原塚高约5米,直径30余米。然近数十年以来,因村人频频傍墓掘土,挖井(曾于井下挖到过青石板条和绳纹砖垛)等而破坏严重。尤其是农业学大寨期间,生产队就曾两次组织劳力,大规模挖取封土,用以修筑水渠。特别是1976年一次,在向下挖到4米多深时,发现朝南略微偏西宽约1.2米砖垒拱型劵顶墓道一条;约50×30公分条状青石数块(长度不详);已锈蚀成块、然形状仍清晰可辨的钢制斧头一件,残碎石刻数堆;坚硬异常的水磨绳纹条砖,梯型旋砖数垛。再往下,即是大面积的防盗积石。但最后终因地下水位太高,泉流湍急而停工。直至今天,在墓室地表及移于墓室旁边的堆土之上,仍可随处见到当时挖掘时被丢弃的部分碎石残砖。

  综上所述,首先是墓内多砖。砖,最早产生于战国,战国砖的特点是大而长(长度在1米以上)且内部空心。至西汉仍是空心砖的极盛时期。西汉前期虽然出现了小型的实心砖,但其制作技术比较粗糙,由于大量的植物掺杂,它的特点是皮灰内黑,质地疏松。直至西汉中期,才开始有了无植物掺和、质地坚硬的小型实心砖。更有墓内所现残碎石刻,钢质斧头包括墓葬形制等,可以断定:此墓并非战国,显系一汉代贵族墓葬。

  上任最短的司令官王振甲

  王振甲,字介山,生于1899年,被害于1939年,解放前在青岛市台东区六路学校任校长,该校是青岛市中心学校,很多省领导人的儿女在此就读,省主席沈鸿烈的子女也在该校读书,因而王振甲与沈鸿烈交往甚厚,随后拜为仁兄弟。1938年10月,沈鸿烈为整编地方部队,曾到广饶,并同时到博兴县整编老派旅长周胜芳部下,便把王振甲当做周的接班人。在此期间,沈鸿烈和王振甲的密谈,周胜芳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并对新任旅长王振甲急起杀心,周胜芳和他的军法处处长(绰号赵扁头)做出了杀王的计划。这时的王振甲是文人之智,只知上有友人,不知下有仇人,也不留警卫人员,可死神就在眼前。1939年农历二月初九晚上,周胜芳派他的贴身卫兵到王振甲住处,并言:王大哥,我们也是按照命令,请你到外面去,不然嫂子和孩子们害怕。就这样一位刚刚上任的司令官死在了枪口之下,时年四十岁,地点在博兴县湖滨镇湾头村湖畔。

  后在1940年秋,王庄村村民生擒军法处长赵扁头。

  一代名医传古今

  王立恒,生于1852年,谢世于1929年。王立恒自幼勤奋好学,生活节俭,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有远见卓识,得到当地人的赞赏和爱戴。王立恒是一名看病大夫,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方圆几十里内无人不知,家喻户晓,为人传颂。他仁义道德,扶贫济困,对于穷苦人家,爱之有心,行之有力。他的医术高超,别的医生看不了的病,他接手后基本痊愈。他在世时,自研了许多验方,十分珍贵,但是在文革期间当做“四旧”全部被烧毁。

  他到病人家出诊时,自骑一马作为脚力,从不用他人的马与车,更不在病人家中吸烟喝茶,用饭饮酒,也不收特困户的医药费,有些欠账户,到年底没钱,转过年就不收了。

  有一次,王立恒外出,顺便到自家地里走走,正看见一个穷人在偷他的庄稼,那偷者弄得太多,怎么也背不起来,王立恒没有驱赶小偷,却帮着小偷抬上肩,让其扛走,并对其说:你弄的时候少弄点,不然会伤着腰的。这人回到家后,对父亲说了此事,经打听,得知帮忙者正是地的主人王立恒。几天后父子俩带上礼品到王立恒家登门道歉。事后,小偷再也不偷东西了,而且成为王家庄稼的看护者。

  王立恒谢世前夕,把借粮和借钱的人叫到家中,有百人之多。他对大家说,我即将离开人世,再也不能给大家帮忙了,只能最后一次帮助大家了,便把账本放到火中全部烧掉,并又说:人生在世就是那么回事,你们没有欠我的钱和粮。所有欠账人含泪道谢,对王立恒这位善人交口称赞,直至今天。

  一代画师扬乳名

  清末民国初,乐安城南王家庄曾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画师兼泥塑匠王洪龄,声名远播冀鲁豫,在民间有许多他的故事。

  王洪龄,生于1854年,去世于1921年。自幼家境贫寒,被送到李大(音代)村外婆家抚养,至八、九岁时才回到王庄,所以乳名叫王李大。王洪龄自由天资聪颖,十来岁就用泥巴捏小鸟、小狗、小泥人等,惟妙惟肖。十五岁外出学艺三年,在画师塑师的指导和培养下,学得一手绘画扎草人的绝活。他在十七八岁时就挑起了家庭重担,给豪门大户雕梁画栋,给寺庙塑神像,给办理丧事的人家扎纸草,没活时捏些泥玩具安上哨、涂上色,到集市上卖,挣点零用钱养家糊口。由于他技艺精湛,二十来岁时便已名声大噪,方圆几百里皆知大师王李大,他的大名王洪龄渐被人淡忘。由于他扎草人时先扎好架子,再糊上纸,后剪成五指,所以在十里八乡讽刺那些愚笨的人时,便说“没叫王李大剪开手指头”,近百年来成了一方的口头语。

  有一年,河南的一座寺庙要重新修建,再塑佛金身,发函邀请临近各省有名塑像大师前去应聘接活,王李大身穿破衣、腰系麻绳,衣不压众、貌不惊人的去到寺院,在众画师面前显得很不起眼。寺院主管虽知道王李大的响亮名声但未见过其人,加之在报名时用的王洪龄之名,便把他安排在偏房画壁龛壁画,王李大也并不在意。王李大画完一壁龛后,凑巧一位年轻人送完茶水后,便想把茶具放到龛子里,只听哗的一声,茶具掉到地上破碎了,在惊吓后,才知道龛子是人画的,不是真实的。大家听到后都围了过来,主管人一问才知道王洪龄就是王李大,便重新道歉见礼,好多大师也知道王洪龄的技艺超人,便把正堂的大活让给了他。自此后,王李大的名字更加被传扬。

  黑狗冢的传说

  黑狗冢位于广饶县李鹊镇王庄村以东淄河西岸,封土直径约12米,髙2米。据老年人说,原来黑狗冢很大,淄河发大水冲走了一半。

  据《潍县丁氏世家研究》(邓华、陈祖先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记载,丁氏十三世丁克成,潍县城里人,是大家主的一位公子。在元朝末年,广饶县南部,兵荒马乱、疫病流行后,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丁克成带着几名家丁来广饶南部住在东辛张村,承包了东辛、王庄、黄丘等村的上千亩土地,雇用当地人给他做长工或短工耕种。他带来一条黑狗,名黑虎,这条狗很听主人的话,看门很好,只叫不咬人,丁克成常带它到坡里查看庄稼,了解工人干活情况,那时坡里兔子很多,黑虎跑的很快,它一天能捉两三只兔子。丁克成吃兔子肉,也少不了给狗吃,狗是丁克成的心爱之物。这年秋收季节,丁克成又带着黑虎外出,走到淄河西岸,不慎把一串钱掉到地上,黑虎见了,就趴在钱上,等主人来取,但丁克成忙这忙那,以为狗会自动回来,没有时间找它,十几天过去了,黑虎还没回来,他也忘记了曾带狗去过何处,便让家人分散寻找,结果在淄河西岸找到了它,黑虎趴在一串钱上饿死了。丁克成和家人以及长工短工都很受感动,决定把狗埋在淄河西岸,筑了很大的一个坟,这就是黑狗冢。

  老照片:

  (1)王振潭在天津大浦久大精盐工厂与同事合影纪念。(民国二十六年《1937》)

  (2)王福增烈士的全家福纪念照(民国二十七年《1938》)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