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赵村

关键词:

  村庄基本情况:

  中赵村位于县城北7公里处。南与韩疃村,东南与左家村相邻,西与寺上村接壤,北去1公里就是预备河(原名一干)。村南有张庄至倪家的柏油路贯穿东西,向南经过韩疃村直通团结路和开发区,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有138户,498口人。

  村名来历:

  坐地户赵姓立村,年代无考。从村址出土的汉代淘器(今藏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和两处古窑遗址上看,早在西汉时期其先民就在此聚族而居,生息繁衍,历经兵燹,旱涝,瘟疫等灾害后,至元末,坐地户赵氏仅剩一家。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陕西省洪洞县迁入,赵氏兄第三人,与原坐地户赵氏合族立祠,重建家园,仍称赵家村。之后,赵氏后裔有移居城南十里堡和东秦村者。至1982年,因县城内有好几个赵家村,为避免重复,县民政局地名办公室将其居于中央位置的赵家村更名为中赵村。

  中赵村在宋、金时期为水南(济水之南)乡瑞雪里所辖。元、明、清三代为安仁乡韩疃社所辖。清末为端智乡第二保所辖。民国十七年称第五区赵家乡(赵家村和寺上村为一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第五区韩疃乡所辖。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后,先称为石村区东风人民公社(大公社)十连,后为石村区张庄人民公社(小公社)所辖。1976年撤区并社后,为石村人民公社所辖。1984年7月改为石村乡所辖。1994年为石村镇所辖。2009年归广饶经济开发区、乐安街道所辖。

  主要姓氏:

  村中主要有赵、方、杨、耿、黎、江等姓。

  知名人士:                     

  赵怀川,清同治年间岁贡生。

  赵中俊,清光绪年间岁贡生。

  方有德(1890—1972) 建筑工匠高手,尤长于砖瓦工程。设计建筑过许多庙宇、祠堂、富豪人家的大门。就连县城里的“关帝庙大殿”,民国时期复修一次,也是他带领工匠们修的,时称工匠作头。

  赵来时  1935年生。自幼爱讲故事,戏称“故事大王”。农闲季节,他经常在某一家堂屋里讲故事。村民听故事的人越聚越多,就到院子里或门前空地上讲。题材从古到今,小说神话,破案战争,到民间故事,笑话趣闻。如《今古奇观》、《跷溪宽》、《济公传》、《小八义》等,非常广泛。在过去文艺节目不普及,村民们能听赵来时讲故事,也十分喜欢。

  赵金荣  男,1915年生,1940年入伍渤海军区,任连长,1947年南下福建执行任务时牺牲。

  方省三  男,1928年生,1945年入伍渤海军区,参加禹城车站战斗后失踪,追授烈士。

  赵可仕  男,1927年生1945年入伍渤海军区,后在新四军一师二旅四团。解放战争时期为二十军六十师一0八团。参加抗美援朝为志愿军二十军六十师一0八团。1954年转业回家。为二等乙级荣军。

  赵会英  男,1931年生,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为炮兵。1952年转业回家。为三等荣军。

  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中赵村有耕地900亩,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粮食产量提高到吨粮田。2014年,全村种植小麦玉米800余亩,单产实现吨粮以上。2008年后中赵村有养猪户15户、养鸡户5户、养鸭的8户,2008年建立了种猪(人工)配种基地1个。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村庄规划,建设了比较方正,整齐划一的民宅住所。2006年实行政府统一供水,村民生活用水质量与安全得到明显提高。文化事业繁荣,中赵锣鼓远近闻名,被列为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人均口粮3000斤。2014年全村有冰箱150台、彩电200台、电脑120台、空调200台,轿车140多辆、在外买楼的25户。

  集体荣誉

  一九七七年,被市精神文明委员会授予“文明信用村”。

  一九九八年,被市妇联、市文明办授予“家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一九九九年,被县委县府授予“文明单位”。

  二00一年,被县公安局授予“先进治保会”。

  二00二年,被县公安局授予“先进治保会”。

  二00三年,被中共广饶县委授予“五个好”先进村党支部。

  二00八年,被中共广饶县委授予“五个好”党组织。

  二00五年,被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广饶平安建设先进单位”。

  二00六年,被授“广饶平安建设先进村”。

  二00七年,被授“社会综合治理平安村”。

  二0一一年,中赵大鼓被县文化局授予全县锣鼓比赛一等奖。

  二0一一年,被中共广饶县委、县府授予计划生育一等奖。

  文物古迹

  赵氏家庙,建于明末,在村中央,三间砖瓦大殿,有院落和湘南大门,雄伟壮观。后将其改为“关帝庙”,1956年将其拆除,翻盖成小学,今废。

  方式家庙  在村西头,相传有大虫,身长丈余,尾巴缠在庙宇梁上,伸头到庙前湾唐中吸水。1958年拆除。

  贡生旗杆院  为清代贡生赵怀川、赵忠俊父子所修。大门坐西朝东,有御赐金匾,门两侧有旗杆石垛,门南又拴马石。“文革”中拆除。

  民间艺术

  中赵大鼓  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盛传至今。民国初年,在榆林庙会上比赛锣鼓乐器,中赵独占鳌头。从此名声大振,今有鼓谱传也,并且发扬光大,在全县历次文艺会演比赛中,均荣获第一。

  民间传说

  传说,中赵村有个叫杨振南的猎人。 有一天去打猎,在左家窑玩遇到一只成精的白色的“话貔子”,对杨振南说:“听说你的枪法很好,打得很准,今天我来领教领教,看你能不能打着我”。杨振南举枪朝“话貔子”打了一枪,“话貔子”一闪,没打中。“话貔子”对杨振南讥讽道:“好旱烟,很香,再给我一袋抽”。杨振南又朝它放了一枪,还是没打着。连放三枪,“话貔子”照样对杨振南笑谈。如故俗话说: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这时,杨振南装上枪药,子弹。对“话貔子”道:看来“今天晚上,我是打不着你了,我的枪法不好。不过,你瞧:我的师傅从你身后来了。“话貔子”一回头,杨振南瞬间举枪射击,枪一响,只见一道白光,流星般地向东北远方而去。若干年后,听闯关东回来的人说,他们

  在长白山森林里,曾碰见过这只“话貔子”。“话貔子”拖着后腿对他们说: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杨振南这一下”。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