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村

关键词:

  东兴村位于新户镇现办公楼西南25公里处,东接马家村,西靠丁王村,南靠齐0流动种地户,北靠中义村。全村由2个自然村组成,土地5000多亩,到2015年底全村191户,499口人。

  东兴村立村以前都是流动种地户,大部分是沾化县齐0乡来的,后来又有邹县王、辛、房、张、李、闫、徐、刘、郭三县组成,沾化阳谷邹县迁入。

  百年老村原是许多种地的屋子

  1913年,王锡林、王山青、王立芳三人从沾化富源迁此立村,因村古名老鼠头,所以当时也就叫老鼠头屋子。

  之后,有阳谷县的辛本现一家4口逃荒来到这里,邹县的王知玉、王知春,河北省李邦恩、沾化县坝上村的李知山、李也能、李知玉、徐大卫、张文坡等8户人家落户到老鼠头南面,起名叫坝上屋子。王月兰、王春兰、王勋兰、芦井云4家,原是住在马家村以西500米外,后来也搬来此地,安营扎寨,与先前到来的王锡林、王山青、王立芳等人居住的屋子一东一西,被人称为东老鼠头和西老鼠头,初步形成了三个自然村。当时这三个自然小村并不规整,散散落落,尽是些种地的屋子。

  建村初期,渤海岸边到处都是荒洼草丛。海水退去,黄河於地,形成了大片待开垦的处女地。当时只有稍大点的户才用的起牲口耕地,一般农户都是用铁锨深翻,拣出茅草,用大镐深刨开荒种地,所以多年来流传有“好户一头牛,穷户备锨头”的说法。种地靠整劳力出力气、半劳力当帮手,生产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好不容易种出点庄稼,但在建村初期那兵荒马乱的年月里,今天赵三营来抢,明天付团来夺,种出来的庄稼大部分被抢走盗光,种植户落下的很少。那时,在沾化县邵家村有个伪军点。1938年的一天,王月兰、王春兰正在地里收麦子,付团的一伙兵痞拉着车,骑着马来抢粮,见着粮食装上车就抢走。村民王春兰力气大,不服气,他过去用鞭子抽付团的人,不让他们拉麦子,被付团的兵一枪打死,麦子也被拉走了。当时东兴村这个地方荒草深,八路军也在这里安营扎寨。白天砌战沟,那时挖的沟弯弯的,叫战壕。军队晚上去邵家、董卜堂敌人据点打完敌人,白天敌人再来扫荡,老百姓不敢在家住,天天吃不好,睡不好,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40年代中期,才安定下来。

  1950年村名改为东兴,当时耕地面积为1652亩,总人口515人,户数145户。

  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合作社,村民把自己拥有的土地入了合作社以后,加入了高级合作社。1958年9月成立了人民公社,原来的牛王乡改为新合乡,后改为东兴大队。1955年入社后村庄慢慢增大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东西两个自然村,村中间有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自然河沟。

  风吹草低见牛羊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本来是形容广阔草原的诗句,可在东兴村的历史上同样有一段这样迷人的景象。就在20世纪90年代,东兴村南有2万亩荒地连片向南延伸8里地的荒洼,与沾化县下河乡交界,村西3里以内也是最适宜养羊的荒草地,一眼望去酷似茫茫的的草原,足足有3000多亩。借助老天赐予的这一优势,东兴村两年的时间就发展起了50多鞭羊群。每天东方刚刚发亮,接连不断的羊群,在牧羊人的吆喝下就饶有秩序地顺着羊道出了村庄,头羊趾高气昂地行使着自己的“权利与担当”,羊卒们则蜂拥其后,往往有几只调皮的小羊羔会脱离大部队东窜西跑,偶尔偷吃路边的几棵庄稼苗,被牧羊人一大撩鞭(放羊的长鞭叫撩鞭)抽了回来,一声不吭地钻进羊群老实了许久。出村不大功夫就来到了 “大草原”上,原本整齐的队伍开始分散开来,只听到齐刷刷的啃草声,大羊领着小羊头不抬地不停吃草,羊群过后整个草场被剃了小 “平头”。

  1981年刚开始发展养羊的时候村里只有王廷俊、王云庆、王建杰等6户,到1985年已发展到20户。1988年,通过村内互相调整,发展到30多户。1991年发展到40多户,1995年到52户。当时,52鞭羊几乎一个时间出发,50多个人赶着2500多只羊,首尾相连,绵延不绝。在黎明的晨曦中,清脆的鞭子声、咩咩的羊叫声还有人们响亮的吆喝声此伏彼起连成一片,组成了一曲蔚为壮观的合奏曲,绘出了一幅景色迷人的风景画。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们错把鲁北大平原当成呼伦贝尔大草原。

  当年就是这50来户2500来只绵羊,换来了“金元宝”,供应出了50多名大学生,换来了东兴村远近闻名“状元村”的美名。

  转眼到了21世纪,绵羊的价格急剧下滑,加上农业开发力度的加大,荒碱地减少,草场载畜量降低,养殖数量有所减少。部分牧民开始转行种植棉花,赶羊鞭变成了喷雾器,雪白的羊群一夜之间变成了白花花的棉花絮。

  澳亚牧场入驻,全村人搬进了楼房

  2013年,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澳亚牧场,村西南方2000亩未利用土地流转给了东营神洲澳亚有限公司建设奶牛养殖项目。其他2572亩土地流转给澳亚公司进行种植。土地流转后,流转费每人每年3200元收入,并按年份递增,群众收入稳定。同时有部分群众外出打工、经商,又增加了工资性收入,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同一年,镇里确定对东兴、马家、中合进行城镇化建设,实行先拆后建的方式进行集中拆迁。群众积极响应,126户村民报名购房,然后纷纷投亲靠友租房居住,等待新的楼房建设。对于少数有困难不同意搬迁的,辛宪祥(身份?)顶住压力积极做说服动员工作。村老书记王双庆同志大力支持村主任的工作,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率先垂范,收到了一定效果。2015年7月份全村开始第一次集中搬迁,96户领了新房钥匙,之后陆续又有7户领了钥匙。2016年4月份清明节那天,又有17户领到了钥匙,截止出稿时只有6户尚未领钥匙,全村基本实现了整体搬迁。如今绝大部分的村民都住上了五层大楼,登高望远,一幅美好生活的新图景正在展现在人们眼前。

  尊师重教的“状元村”

  多年来,东兴村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浓厚氛围。从1979年到2000年,村里每年都考出2至3名大学生,成为原太平乡有名的状元村。

  东兴村1948年办起了识字班,原先没有机会上学读书的大姑娘、小伙子十八九岁才开始学文化。一天学几个字,学“大羊大、小羊小、小羊跟着娘吃草”,学12345加减法。1951年村里盖了4间屋当学校,办起了小学,设1--4年级。当时小门小窗,下雪飞雪、下雨漏雨,就这还不够用,又租了王义行的两间小西屋。屋太矮,站不起大人来,就这样坚持教学。第一任老师是陈秀兰、王登水。1956年王新平任老师,1960年李维西、刘居安任老师,1966年李维西、王新东任老师,1967年王新东、王玉贤任老师。

  自1968年开始,村里的教育事业上了一个台阶。只有抓好教育多出人才,才是东兴村未来的出路和希望,这个观念已经在带头人王双庆的脑海里扎下了根。在他的带动下,这一年村里推倒了旧校舍,盖起了新学校。当时有钱的出钱,没有钱的出劳力,生产队负责买木材,齐心协力盖起了5间坯墙瓦房,土台子换成了木板课桌。1969年,因学生增加,在村西面又盖了5间校舍。1970年王新东、王炳文任老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1978年又盖了10间土坯房,办起了中学班一二年级,作为东兴中学,王新枝任校长,教师有王炳如、王玉贤、王永新、王英刚、李竹朋、马相粉等老师。当年东兴村考上了3名大学生,从此东兴村考出的大学生就陆续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中学班坚持了3年,到1982年搬到太平中学。1985年村里又在村前盖了11间砖瓦结构的校舍作为小学,还拉起200米院墙,在院内又办起幼儿园。教室内都通上了电,换上标准的课桌,当时学校规模为150多名学生。本次学校建设没有让群众出钱,都是村集体投资。李子叶、王志先后担任教师。1998年,由龙王、丁王、马家、中合、东兴等村联合办学在东兴村办起了东兴联校,刘新亭、王臣杰、马相岺等人担任老师。

  东兴村从村里考出了第一批大学生开始,之后年年都有2—3人考取大学,到了后来的年份增加到每年5—6名。到2015年,大中专毕业安排工作的全村有53名,后来自己找工作的大学生近100名,还有2人考进了山东大学。同一户人家,考出1个大学生算是少的,有考出4个的,甚至还有6个的。家庭中有在外工作的人员的有100多户。不断考出大学生改变了村人的知识层次和人员结构,一般说来,大学生找对象还是找大学生,老百姓讲的顺口溜说得形象,“大学生找大学生,生个孩子更聪明,爷爷夸孙子、姥姥夸外甥。一年工资10几万,95%的住进城”。走出去的住的是高楼,坐的是轿车,生活条件改变了,文化水平提高了,以后后代辈辈更出人才。

   “老鼠头”的传说

  东兴村有个广为人知的俗称叫老鼠头,为什么有了这么一个古怪的名字,这与一段传说有关。

  据老人们传说,百年前的渤海岸边,在现今东兴村附近,临近大海边有个渔民捕捞海鲜的海铺(相当于现在的渔码头)。听老人们说有一年年三十的时候,干活的人们早早都回家过年了,只留下一个胆大的老头守摊看门。按照年关的习俗和惯例,过年了说啥也要包顿饺子吃。老人一个人拌好饺子馅和好饺子面,正下手包着饺子,忽然听见有敲门声。老人忙不迭地放下饺子皮开门定睛一看,发现是一个年轻的女子站在门口,手里还牵着一头小毛驴。女子尖声细语地说:从娘家出来路过此地迷路了,想在这里歇个脚。老人一想,一个弱女子天寒地冻的,来就来吧别冻坏了身子。进门后,女子看到饺子皮、饺子馅,知道老人正在包饺子,便主动提出来要帮老人包饺子。老人没有推辞就痛快地答应了。

  一男一女包饺子有好一个时辰,老人发现盖垫上的饺子光包不见多,心里就起了疑心了。老人假装着没在意,继续低头包饺子,用眼睛余光偷偷一瞅这个来历不明的女子,发现她一边包着饺子,一边趁人不注意,抓起生饺子就往嘴里塞。老人再仔细一瞅,发现这个女子包的饺子歪歪扭扭的,上面居然还留着动物的爪子印。这时老人心里就有数了,一想,十有八九这是遇到妖精了,就一言不发地站起来拿着菜刀磨了起来。女子就问老人:你这是在干什么?老人爽快地说,饺子馅里的肉不够了,我再切点肉添上。

  老人“噌噌噌”的磨刀声把女子吓得浑身发抖,不一会儿,这把刀磨地锃明瓦亮,飞快无比了。趁着女子不注意,老人瞬间挥刀向女子要害部位砍去,只见一溜火光从窗户里蹿出,眼瞅着顺东南方向冲去。老人毫不胆怯地追到不远处,只见一只血淋淋的老鼠头掉在地上。老人再回头一瞅,那头拴在门前树上的驴,不知啥时候居然变成了一只兔子。打那以后这里的地名就被人们戏称为“老鼠头”了。

  大特务刘占龙

  1948年济南解放,大特务刘美然被枪决,其侄子刘占龙跑到了老鼠头这里。他自称家是寿光县野胡村的,会看病。他身高约1米7,单身,小头长脖子,身材细,走路歪三蹩扭,说话轻声轻气,一看就有一副特务相。他以看病为掩护,经常调戏妇女。

  三年生活困难时期,他用一口袋胡萝卜在沾化利国换了个媳妇,还带着个儿子刘来林。后来,他与换来的媳妇还生了个女孩。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到寿光野胡林,一打听刘占龙果然是特务,才把他的伪装揭去,他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后来老两口死后,刘来林把她娘的骨灰偷走与其亲生父亲合葬。

  辛建祥走马上任烧旺“三把火”

  走进东兴村,当你与人们谈起村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焦点很快就会集中到“能人”辛建祥身上。2011年4月,辛建祥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辛建祥的“三把火”带给人们什么了呢?半年时间不到,村内街道整洁了,多年脏污的积水不见了,文化大院亮堂了。更让人感到高兴的是,村民致富的路子更多了,人们奔向美好新生活的劲头更足了。

  人人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村官辛建祥“三把火”燃得村民眉开眼笑。

  这第一把火——开展文明村创建。与周边村庄一样,进入21世纪后,东兴村村民建起了许多崭新的砖瓦房,可那种“厕所露天在村头,走路绕着柴垛走;猪栏牛栏隔墙壁,污水横流扑鼻臭”的现象,让东兴村民综合居住环境并没有多大改善。辛建祥上任伊始,全市正大张旗鼓地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他带头出资1.28万元,并发动村民特别是村里的个体老板积极捐资,筹集资金30多万元对全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在他的组织带动下,沿路的土堆粪堆柴堆、小菜园、建筑垃圾被彻底清理干净,生活污水和雨水被引入排水沟,沿街墙壁被粉刷一新,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提高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为从根本上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兴建了文化小广场、小公园、图书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只有320户、1100人的村庄还建起了灯光球场。每到傍晚,那些在周边企业工作的青年人便聚集到篮球场上比赛,引得众多村民围观,丰富了农村人的业余文化生活。

  这第二把火——组建工程队,拓展劳务输出。东兴村有了大企业,村里的土地多被征用,年轻人可以“洗脚上田”进厂工作,但中年人的就业一时难以解决。辛建祥上任不久,瞄准企业发展这一机遇,村委会及时与企业签订劳务协议,全村组织起一支由10多部大型机械组成的工程队,统揽了这些企业的土方工程业务。工程特别繁忙时,他们还从外村招募临时人员。劳务工程的开展,拓宽了村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了收入来源。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这第三把火——实施招商引资。东兴村充分利用土地宽满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有道是,“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辛建祥接任村委会主任当年,村里就修建了柏油路街道,引进了澳亚牧场。一招得手全盘皆活,辛建祥精明的算盘打得啪啪响。村里在文明村创建中清理猪栏、牛栏、平填污塘腾出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幢幢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的奶牛大棚。有了澳亚现代牧场这只金凤凰,东兴村,这个在河口区原本处在偏僻角落的行政村有望成为全区村级经济实力最强的村。同时,外来企业员工带来的现代文明和良好生活习惯,也深刻影响着东兴村的新农村文明建设,让村民们向着新型市民的角色快速转变。

  辛建祥的三把火,烧出了一个崭新的东兴村,烧出了东兴村老少爷们的憧憬和希望。

  村里历任带头人

  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

  王洪举、王福田、李金峰、王双庆、王英杰、王振鹏、鲍世昌(挂职)、王永杰(挂职)、王廷国。

  历任村委会主任(村长、大队长)分别是:

  村公所村长王月兰、王美林;农业社社长张青文;生产大队长孙吉德、李学思、王福田;文革委主任李胜奎;革委会主任王双庆;管委会主任王福田;村委会主任王云庆、王廷国、王廷合、王振鹏、王建杰、辛宪祥。

(责任编辑:侯丽雅)
我要发言

东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热点推荐